当前位置:宝石小说>都市言情>我是传奇> 资料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资料二(2 / 2)

首先说明,伊玛目(Imam)是教长之意,十二伊玛目派不承认穆罕默德身后的艾布·伯克尔、奥玛尔、奥斯曼三人的正统性,他们认可的十二代教长的世系如下:穆罕默德(先知)—阿里(1)—哈桑(2)—侯赛因(3)—阿里·宰尼·阿比丁(4)—穆罕默德·巴格尔(5)—扎尔法尔·撒迪格(6)—…….此教派认为阿里的继承人移传了阿里身上的一部分神性,故继阿里为教长者不会犯有罪孽,并通宵人类所不可知的神秘,是灵魂拯救途中的惟一导师云云。问题就出在第六代伊玛目扎尔法尔·撒迪格(Dja’ferSadik)的继承问题上。扎尔法尔·撒迪格曾指定其长子易司马仪(Ismail)为其继承人,后因其沉湎于酒不能自拔。乃谋废之,另立次子穆萨(Moussa),但是有不少教徒谨尊前面的教义,认为教长既受安拉之感应而行事不得有误,不得反悔,应该以第一次的指定有效。于是十二伊玛目派遂告分裂,其追随易司马仪者,虽因易司马仪于760年去世,未能克行教长职位,仍不承认穆萨的正统地位,遂奉易司马仪长子谟罕默德(Mohammed)为第七代教长,于是同时出现了两个第七代伊玛目。由于易司马仪之党另创新意,别的教派都认为有十二代[可见的]伊玛目,伊斯玛伊派认为谟罕默德为第七代也是最后一代可见的伊玛目,两派教义之别盖在于此。

3.伊斯玛伊派秘奥义[枯燥,可以不看]

伊斯玛伊派派遣传教士(Dai)走遍四方,宣称《古兰经》的真谛应该用比喻法去解释。宗教的真理本来具有内在的含义,却被表面现象所掩盖了。如果没有接受过传教士传授的人,是不能揭开真理的奥秘的。伊斯玛伊派声称自己讲述的是“内涵的真理”,故又称“内学派”(阿拉伯语为Bathiniyens)

伊斯玛伊派的秘奥教义是按九段传授于教徒的。其在开罗传授此秘奥教义者为传道长(Da’yi-ud-Da’yat)。信徒在接受第一段教义之讲述以前,必须立下重誓:若不守所传授的秘义,若终止为伊斯玛伊派教友之友教敌之敌者,将受今世最大之灾,来世最重之罚。传道师必于信徒发誓之后,定其传授报酬之价,必须确认其信徒已经接受所灌输的秘奥教义,方才接着讲述更高的教义。

初段至四段:安拉永以设立与保存其教之任务托付教长,教长应为信徒之唯一导师。安拉所造最为壮丽之物,为数有七,故教长为数有七。此七人名为:阿里(1)—哈桑(2)—侯赛因(3)—阿里·宰尼·阿比丁(4)—穆罕默德·巴格尔(5)—扎尔法尔·撒迪格(6)—易司马仪之子谟罕默德(7)。谟罕默德所认识的秘密,为此前诸教长所未及,为安拉所授,再传给伊斯玛伊派的传教士,其他什叶派的传教士皆不得知晓。

以一种新教代替旧教的设教人(prophet,预言家)为数亦有七。每一设教人在世时有辅佐人一人,合计辅佐人有七名名曰沉默人,其任务在于辅佐设教人而保存其教义而已。待此七辅佐人相继去世,一个新的时代开始,另有一设教人出现,将以前所有宗教废止,再立新教。设教人与辅佐人世系:亚当及其子Seth(1)—挪亚及其子Sem(2)—亚伯拉罕及其子易司马仪(3)—摩西及约书亚(4)—耶酥及西蒙(即彼得)(5)—穆罕默德及阿里(6)。阿里之后,尚有辅佐人六人,即哈桑至易司马仪六代伊玛目,到了易司马仪之子谟罕默德,则为第七代亦是最后一代设教人。凡人想得秘密教义正解者,必须向伊斯玛伊教派祈求;一切人类皆应该服从此设教人。

五段:最高教长应该有传道师十二人周历世界,其数乃神的智慧所决定。

六段:关于祈祷、布施、巡礼、清净的秘义;切勿妄信传说、简单引证,只应承认理性的证明。

七段八段:一种宗教的创始人必须有一传授其训诫的辅佐人。并为信徒解释《可兰经》的神秘意义。

九段:反复重申此前所授教义,及其觉得信徒的确值得授以最高秘密时方才讲授:“所谓创造及主因,盖比喻物质的起源及变化,感应仅为精神之娱乐。传道者以天启之事传于人类,而使其新教在秩序与正义之中合乎人类之需要。当此宗教为公益所必须时,始成为必须遵守之宗教…….云云。

伊斯玛伊派的教义中最重要者,在于宣扬“一个新的时代开始,另有一设教人出现,将以前所有宗教废止,再立新教”,另人听着有点象《圣经·旧约》里宣传的“弥赛亚”,是不是?这正是他的危险之处,伊斯玛伊派宣传的“期待中的伊玛目”重返世界,铲除暴虐,建立正义的学说,实际是一种隐蔽的反现实的政治活动——目标是当时(公元8到9世纪)统治伊斯兰世界,正在对什叶派大加屠戮的阿拔斯王朝。

4.哈桑其人其事

公元8世纪到10世纪,在阿拔斯朝的统治下,伊斯玛伊派作为什叶派异端的一种,处境非常艰难,在辽阔的伊斯兰世界东方竟毫无立锥之地,只能窜到叙利亚北方的安萨里耶山区,潜伏下来,秘密活动。9世纪末,伊斯玛伊派首领欧贝杜拉·麦赫迪派遣传教士到北非活动,经过武装斗争,909年,在北非的突尼斯建立了法蒂玛王朝,公元968年,又占领埃及,迁都开罗,遂自号哈里发,称绿衣大食,与巴格达的白衣大食、科尔多瓦的黑衣大食成鼎足三分之势。

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曾秘密派遣传道师前往波斯,故在波斯也有相当多的伊斯玛伊派教徒。

山中老人哈桑·萨巴赫(HassanSabbah)活动的年代正是11世纪末至12世纪20年代的波斯,当时波斯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如果波斯处在王权强盛的年代,是决不会容忍山中老人这样的跳梁小丑在波斯境内割地为王的。可惜,波斯当时正处在动荡不安之中。11世纪中叶,波斯的布威王朝(932-1055)正处于灭亡的前夜,塞尔柱突厥人的入侵给了布威王朝最后一击。

11世纪50年代,波斯地区一片混乱,财力耗尽,突厥人的领袖吐格利尔拜格没费力气就征服了波斯地区,1058年,吐格利尔拜格获得了阿拔斯哈里发授予的“东方和西方之王”的称号,取得了统治的合法性。但是这个刚刚建立的塞尔柱突厥人的国家太野蛮,各地王公纷纷自立,吐格利尔拜格的侄子伟大的阿尔斯兰(1063~1072)短短的9年统治中,虽然1071年8月19日在小亚细亚决定性的战胜并俘获了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但其余时间就是在不断的反叛-镇压-再反叛-再镇压的怪圈中走完的。

他的继承者,苏丹马立克·沙赫(1072~1092)在位期间就是山中老人哈桑活跃的时代。波斯的沙赫们虽然极力想在自己入主波斯以后随手关上身后的大门,但是已经成为波斯人的塞尔柱人不能有效地保卫波斯灭遭野蛮的突厥人的入侵。马立克·沙赫不得不与自己的亲戚们以及河中地区的突厥族野蛮人的战争中耗费大量的时间,波斯、小亚细亚在突厥人的马蹄面前瑟瑟发抖,内战使无政府状态到处横行。

而历史上的山中老人名叫“哈桑·伊本·萨巴”,父亲名叫阿里,是阿拉伯也门地区霍麦伊尔部落(Homeirs)部落人,后迁徙到波斯的雷伊城[Rayi,Rai,今伊朗之德黑兰],哈桑在此诞生。后来自称南阿拉伯希米叶儿王朝后裔,精通算术、几何、天文,擅长邪术(?),后来跑到埃及,加入了伊斯玛伊派。但是在法玛蒂朝中发生了王子争位事件,导致伊斯玛伊派分裂。哈桑支持皇长子,结果失败被逐出埃及。

于是哈桑履行其教职,在波斯各地旅行多年,终于来到可疾云城[此可疾云非阿富汗之可疾云(今加兹尼),在今伊朗德黑兰西北,今名加兹温]安顿下来,并派遣传道师前往德里姆地区[Deilem,地望不详,据《草原帝国》,其地应在今伊朗里海西南岸之吉兰省左近,称为马赞德兰地区,有别于今日伊朗的马赞德兰省],宣扬伊斯玛伊派教义,信徒日众,哈桑遂自往Deilim地区,居于阿剌模忒(Amout)城堡附近[地望不详,或在今吉兰省?],后又变更姓名移藏堡中。1090年9月6日,哈桑夺取了伊朗西北的“阿拉木图”(波斯文“鹰巢”)堡垒,赶走马立克·沙赫在城堡中的驻将马哈迪(Mahadi)占有此堡。此堡垒位于阿勒布兹山脉中,海拔一万英尺以上,地势险峻,阿萨辛派的信徒以此为根据地,击退了赛尔柱人的多次围剿,统治了伊朗北部的山区。这一王国历史上被称作“阿拉木图谢赫朝”,其统治者被称作谢赫,哈桑就是第一任谢赫。哈桑占有此根据地以后,复占领附近诸乡,组织成一个名叫鲁德巴尔的地区[Roudbar,考今日吉兰省南部厄尔布尔士山脉与克孜勒乌赞河之间有城名鲁德巴尔],境内各城堡或以力取,或以计夺,在各险峻之处建城堡守卫。此地原来的领主来此劫掠,攻阿剌模忒城堡不下而去。

由于哈桑在山中立国,因此被称为“山中老人”或“山中长老”。他的继承人和他一样在山中神秘的生活,因此每一代谢赫都被称作“山中老人”。这一点和日本战国时代许多忍者派别类似,比如蜂须贺流忍者的首领都叫小六、服部流忍者的首领都叫半藏、风魔流忍者的首领都叫小太郎等等。

5.再说说山中老人建立的“暗杀派”。

阿萨辛派“只问目的,不择手段,把暗杀变成一种艺术”。山中老人在山谷中建立了一座大花园,花木庭榭,美丽无比。宫殿辉煌,装饰有无数金银珍宝,到处有管子流通美酒、蜜糖、牛乳。园中充满各族美貌的少女,能歌善舞。山上养了一批幼童,从小就教导他们,说为领袖而死,可以上升天堂。等他们到了二十岁时,在他们的饮料中放入迷药,于他们昏迷中每次四人、或六人、或十人一批抬入花园,任由他们在花园里无所不为,所有美女都温柔的服侍他们。这些青年尽情享乐,舒服之极,相信确是到了《可兰经》中所说的天堂乐园。过了一段时候,再用迷药将他们迷倒,抬出花园。他们转醒之后,甚是失望,山中老人召他们来见。这些青年自幼深受教育,确信山中老人是回教圣经中所说的大预言家,对他绝对崇拜。山中老人问他们从哪里来,都答称来自天堂乐园。山中老人于是派他们去行刺,说为教尽力,死后可入天堂。这些青年为了返回天堂享乐,行刺时奋不顾身,但求早死,所以往往成功。

6.哈桑以后的阿剌模忒堡主世袭及大事记

(1)乌米德[1124~1138]

(2)穆罕默德[1138~1163]

(3)哈桑[1163~1171]

(4)穆罕默德[1171~1210]

(5)扎剌勒丁·哈桑[1210~1222]

(6)阿剌瓦丁·穆罕默德[1222~1255]

(7)鲁克赖丁·库沙[1255~1256年11月19日]

鲁克赖丁·库沙于1256年11月19日出降于旭烈兀西征波斯大军,1257年往朝见蒙哥大汗时被杀于道。

乌米德任上[1124~1138],教主遣效死之徒暗杀政敌之风愈烈。其效死之徒自称Fidayis,阿拉伯语牺牲之意。桑伽苏丹之宰相阿布·纳希尔曾率军蹂躏伊斯玛伊派领地,次年即被暗杀。巴格达阿拔斯朝哈里发莫斯忒尔·拉施德[1135],拉施德[1138]均被乌米德派人暗杀,此后,阿拔斯朝哈里发遂不敢立于公众面前。

乌米德孙哈桑任上[1163~1171],改变宗教习惯,哈桑自称即将来临的伊玛目的辅佐人,命信徒不必再守斋月。遂为正统穆斯林所不齿,称伊斯玛伊派为木剌夷人[Mohidas,阿拉伯语,迷路的人],1171年,埃及法蒂玛王朝被撒拉丁所灭,撒拉丁使埃及重新改信逊尼派正教,镇压什叶派,特别是阿萨辛派的叛乱。哈桑遂自称是法蒂玛王朝帝系后人,意欲统一易司马仪教派。不料,哈桑不久被其内弟所杀,1171年,哈桑之子嗣位,遂成为一切伊斯玛伊人之教主。

然而正统派视之如寇仇,Rouyan城伊玛目法库尔·伊斯兰首畅其说,在加兹温城告戒市民勿受其诱惑,凡有自伊斯玛伊派地界来者,一律斩杀。法库尔·伊斯兰旋即被人暗杀。

穆罕默德死后,其子扎剌勒丁·哈桑[1210~1222]改奉逊尼派正教。巴格达哈里发曾使扎剌勒丁·哈桑部下前往暗杀麦加城之埃米尔,刺客不识其人,误杀其弟。

阿剌瓦丁·穆罕默德[1222~1255]是一个精神病人,9岁即位,恢复伊斯玛伊派信仰,迫害逊尼派教徒。此人在位期间曾使人暗杀扎兰丁苏丹派驻刚加(Ganja)城的统将,只因此将对阿剌瓦丁·穆罕默德的使者不敬。刺客暗杀统将以后,气焰嚣张,持带血之匕首进入刚加城堡,意欲刺杀扎兰丁的宰相谢里夫-木里克,幸亏宰相事发时不在家,免于一死。后刺客被居民用砖石打死,死前高呼“吾辈是吾主阿剌瓦丁·穆罕默德的牺牲(Fidayis)”。1255年12月27日,阿剌瓦丁·穆罕默德被其子联合其幸臣哈桑谋杀。

此前1251年,蒙哥即位为蒙古大汗,遣旭烈兀西征,消灭伊斯玛伊派。此次西征皆因此前蒙哥随拔都西征时,曾遇见加兹温城大法官舍思丁(Schems-din),见其人前来谒见时身着锁子甲,怪而问之。大法官告以“常穿此甲以防伊斯玛伊人的匕首”并详述此班暴徒之恶行。蒙哥闻之大怒,念念不忘,故于1251年大会上将此目标提出。

1256年,旭烈兀率领蒙古铁骑度过阿姆河,挺进波斯,在伊朗和伊拉克一带建立了伊儿汗国。他当然不会允许阿萨辛派这样的恐怖组织在自己国内存在,于是提出,只要暗杀派投降,可以保证其成员安全。

当时的暗杀派首领、末代“山中老人”鲁铿丁在这样的威吓下屈服了,率众出降。在他的带领下,属于暗杀派的一百多个大小城堡相继投降。而蒙古人在解除了他们的武装之后,将所有城堡捣毁,一个不留,而暗杀者的大本营阿拉木图更是被夷平,堡内财物被劫掠一空。

接着,旭烈兀违背了诺言,下令将阿萨辛派众人全部杀死,“虽在襁褓者,亦不幸免”。曾威震西域二百年暗杀组织刹那间崩溃了,鲁克赖丁·库沙全族被斩于加兹温,不留一人。后呼罗珊蒙古大将以征发民兵为名,将库希斯坦的伊斯玛伊教徒全数杀死,其在他处之伊斯玛伊人亦遭屠杀之命运。但这教派分布甚广,总部被摧毁后仍在别的地方继续恐怖活动。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