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南明玉碎> 前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前言(1 / 2)



一、版权声明: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2015级毕业生吴凡,专业:材料化学兼修汉语言文学。

由于是处女作第一次发表便直接表明身份以防侵权,未经同意不得作为商业用途,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二、书名构思:

本准备以《明玉》为名写完整个明朝的历史但处于毕业期时间等等原因都不允许,仓促之间便选取最为了解最具争议的南明时期,命名为《南明玉碎》、《南明演义》,而《“四国”演义》只是利用斜意借助《三国演义》的知名度来吸引读者。

三、写作目的:

(一)为南明时埋没的英雄志士祭文(文中会有90%以上原创诗词,转载需要标明来源,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二)为汉文化复兴添上一笔韵色

(三)为友谊送上弱冠之礼、为师恩送上解惑之礼、为亲情送上育人之礼、为爱情送上青涩之礼(书中史料查不到的历史人物字号和虚构人物皆会由本人以周遭亲朋好友的名字为源而定)

四、作品历史背(和谐)景:(南明时期,1644-1683年)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然而历史更是一幕幕戏剧的重新演绎,只是悲剧、喜剧的性质在不断的颠倒!以下是历史中奇妙的“四国”现象:

(1)南明时期:(本作品的历史背(和谐)景)

政权:明朝大顺大西大清

矛盾:前期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为主,后期以民(和谐)族矛盾为主

阶层:地主农民农民异族地主

南宋、南明皆有“南”,然而很多人不知道有南明的存在?而且我上大一的时候百度“南明”二字时,惊奇的发现“南明”竟然是敏感词汇,直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太大改观,不信你可以试试搜索或者尝试建立“南明贴吧”,会得到“抱歉,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本吧暂不开放”的字样!

南宋是大宋的延续,而南明是大明的后继,二者中的“南”皆是史学家强加上去的。宋朝(北宋)被金(女真族)所“灭”,被迫迁都重新建立政权南宋(此政权建立在原宋朝国土之上非流亡政权),而明朝(可否被奉为“北明”呢?)虽然被李自成农民起义所击垮,但其胜利的成果却被大清(后金、女真族)所窃取,于留都(南京)建立新政权南明,二者如此惊人的相似后者却一直淹没在历史洪荒之中不为人知。

南明时期范围目前史学界有观点不一。起点论:以甲申年丁未日(1644年3月19日)大顺军攻克北京城为起点;②以留都南京为都城,弘光政权的建立为始。终点论: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杀②李来亨夔东十三家茅庐山战役结束③1683年郑克爽投降。而本作品将以起点、③终点为线路而写,采取“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传统叙述方式,从明、清、顺、西四个角度分别阐述历史,由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四个方面分析。

(2)三国时期:

政权:汉朝魏国蜀国吴国

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阶层:均是地主阶级

《三国演义》其实也是可以称作“四国演义”,即汉(作者始终奉行以“汉”为尊宗旨,全书中皆有表现之处)、魏、蜀、吴,很多人都会忽略掉汉室正统,其实汉王室的存续是一条隐线贯穿整个作品,当你仔细回想时发现三国中的“三”不过是古代三七之数的习惯性表达而已,真正意义上讲是“四国”。而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但是这四个政权形式均是地主阶级,实质是不同的地主精英之间的内斗,黄巾起义的果实赤裸裸的被地主精英阶层无情地掠夺,农民是彻头彻尾的棋子不曾有任何的翻身,而农民起义只不过是一个王朝更名改姓的导火(和谐)索罢了!

(3)民国—抗日时期:

政权:共产党(和谐)国民党清(伪满)日本(列强)

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民(和谐)族主义、封建帝(和谐)国主义和中华民(和谐)族矛盾

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封建帝(和谐)国主义异国资产

这个时期和南明惊人的相似倘若你仔细的了解二者之后你会发现这几乎是历史的“翻版”。有兴趣的单从“攘外必先安内”这个策略去看看就明白有多么惊人的相似,更别提“联虏平寇”、“联寇抗虏”这些策略的变化。哎……这段历史不敢多说怕被和谐,待本作品完结说不定会提笔写这个时期,不知道那个时候能不能“开放言论自由”?

五、“新型演义体式”(历史观与文学观结合):

(1)想法由来:

个人以为历史是胜者的历史,史书是王者私书,不分对与错只看谁输赢,没有哪个史学家能够完全抛弃主观意识公公正正地记录,他们所记载的也许是真正存在的事件,然而他们会把不利于自己观点的真实一面史料抛弃,故此或多或少的带有个人感情色彩以及主观意识。因此在研究查看史料文献的时候要观察该史料文献的出处,深入了解该史料文献的作者背(和谐)景、历史背(和谐)景等等因素下定结论。

脱离政治的历史没有了那种纵横捭阖、怀柔天下的心智谋略;消去文化的历史没有了那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深邃浓厚;剥开经济的历史没有了那种经世兴旺、繁荣盛世的浮艳华美;抛弃军事的历史没有了那种旌旗猎猎、金戈铁马的惊心动魄。历史的评判需要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角度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而不单单是某个因素,而各角度的权重比例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这也是历史观多样性的原因。

自从2006年石悦先生(笔名:当年明月)的作品《明朝那些事儿》出版后,此类历史白话散记体式(具体类别不明,可以说是“四不像文学”)的作品便层出不穷,各类模仿作品相继出现如《宋朝那些事》、《南明那些事》、《清朝那些事》等等,掀起了历史网络文学的热潮。然而此类相似体式很早就有如1979年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这类问题通俗易懂以纯粹单一的历史为线路,将各类史料文献“翻译”串杂一起,在或多或少的融入自己的观点便成就了一个人的作品,而作者本身的观点影响了整个作品,奠定了文章全部的基调,虽不存在史料造假的现象,但单方面的寻找以有利于自己观点的文献史料来充实证明“所谓的正确”,是这类作品的一个短板,而《明朝那些事儿》也在极力的避免片面单角度观点解释。此类作品以一条历史线贯穿全作品,若剥去这条线那整个作品便是一个空盒,便是观点与观点、史料与史料的堆砌品。此类历史白话散记体式作品由于通俗易懂且情节连贯性不强,即使在断章也不影响整个框架的发展,故而迅速的占领了网络文学大部分市场。

而本作品将采取“章回体”演义的衍生体来写,众所周知演义便是历史观和文学的权衡产物。如何权衡二者比重、如何把握虚实程度将决定整个作品的文学高度和历史高度!蔡东藩《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即是一部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文学巨著,《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既可以了解中国历史,又可以欣赏传奇故事,真是两全其美。但他竭力反对于史无据的虚构。他主张遵循正史,严格地做到了所谓“无一事无来历”、“以不使观者往往为所惑乱”,他自称所编历史演义,“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逸闻为纬,不尚虚诬”,拒不戏说的态度对后辈历史作家影响很深。也正是这一点,使他的演义在文学艺术上大为逊色,使它不能成为一部文学的演义而只能是一部历史的演义。这也许正是这部被冷落的原因。相反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秉承着一条“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写作方法。他尊重历史,但又不拘泥于历史,能把很多野史糅合融化进去,甚至根据作品需要编造一些史实,进行精巧的剪裁,把人物与故事情节写得栩栩如生,故此《三国演义》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很高的文学性,历史研究价值却大大逊色,甚至脱离正史的情节造成了后代的误解,带来了很多历史方面的负面影响,不过也有很多人说人家是演义计较真什么?但这却是《三国演义》的短板之处,也是演义的短板,过分的偏向历史则会和蔡东藩先生的作品一样“无人问津”,倘若偏向文学那么整个作品难免会有虚构成分,故此如何更好的平衡二者关系也将影响演义作品的整体水准。凡事都有利有弊,抛弃的同时亦会得到回报,追求另一面时往往会忽略其他面,世事难全!故此本作品将作为一个探究性的过度作品,均衡演义中文学观与历史观结合的比例问题,初次提笔文笔稚嫩还请各位读者谅解海涵一番!

返回首页 没有了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