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一白还看见羽尸尖牙上挂着还殷红着的血肉,嘴角也沾着饱餐一顿后留下的血液,缓缓沿着狰狞的面庞与干枯的表皮流淌下来。
……毫无疑问,那是他的手下们肉/体的一部分,在这世上留下最后的残骸。
庞一白强忍住一瞬间从肚子深处涌上来的呕吐感。
他谨慎地往后退了一步。
——然后那只羽尸就猛地扑了过来,仿佛没有下颚的拘束一样,嘴巴张开一个不可思议的钝角角度,咬向庞一白。
——然后它一头撞到了早就布置在洞口上的铁丝网。
铁丝网因为瞬间的巨大冲撞力而往外猛然突出……但坚韧的材质让它最终还是承受住了这股力量。
羽尸干枯得几乎紧贴骨架的身体,仍然在反作用力下被勒出条条凹陷,发出凄厉的嘶嚎。
庞一白深吸了一口气,按下了背在身后的手中的遥控器按钮。
“噼里啪啦!”
一道蓝色的电光骤然亮起来,电光游走在组成铁网的每一根铁丝,不时爆发出明亮的火花。
“嘶吼吼吼!!”撞在铁丝网上的羽尸一时间没来得及脱身,电流瞬间沿着金属进入了它的躯体,将其紧紧黏在电网上。
通电的羽尸发出更加尖利、好像要撕破耳膜一般的尖啸。
不一会儿火光四射,羽尸身上也被灼烧出几处焦黑的皮肤。缩在臂膀两旁的翅膀上,也是羽毛不停在抖落。
庞一白看着被电网死死黏住无法动弹、身上电火花乱喷,而且挣扎还越来越有气无力的羽尸,心中突然冒出了想拿起手边的枪先给它在脑袋上开个瓢的冲动。
于是他就这么干了。
在羽尸的脑袋上,对准某个区域连续开了八枪,终于打碎了那一部分的头骨。
里面流出来的不是迸溅的白色脑浆,而是一个幽黑黑的洞。
然而羽尸还是没有停止挣扎,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缓慢地颤动着。
不过庞一白却不再理会,而是转身匆匆地朝山下走去。
——确切地说,是柳阴村。
——地点,李家大宅。
********
★注:有关道教字体。
在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古代知识体系中,文字学知识向来享有崇高的地位。事实上,世界各民族中,只有华夏民族把汉字由简单的书写符号提升为一种艺术。
而正好与此相反的,道家所倡导的“道法自然”、“妙趣天成”等思想,提倡的则是文字的“非功利化。”
道教认为,世俗社会使用的文字是“华季之世,生造乱真,共作巧末”的产物,是“流尸浊文,淫僻之字”,“真正的文字”在阴阳初分之际就已自然生成。《真诰》中借紫微夫人之口讲述文字产生之始末云:“造文之既肇矣,乃是五色初萌,文章画定之时。秀人民之交,阴阳之分,则有三元八会群方飞天之书,又有八龙云篆明光之章也。”有些道经又进一步指出,先天地而生的文字实际上是由气凝结而成,《三皇经》云:“皇文帝书皆出虚无,空中结气成字,无祖无先,无穷无极,随运隐见,绵绵常存。”
受这种“文字乃气之所化”思想的影响,道教对文字体制及其流变有一套自己的独特理论。正如之前在《真诰》里提到的那样,万物初萌、阴阳始分之际,就产生了三元八会之书和云篆明光之章两种字体,“其后逮二皇之世,演八会之文为龙凤之章,拘省云篆之迹以为顺形梵书。”后来,龙凤之章和顺形梵书又“分破二道”,“从《易》配别本支”,衍变出六十四种字体,这六十四种字体“遂播之于三十六天,十方上下也。”
于此,道教的文字便分出了等级。《云笈七签》就把文字分为八个等级,称为“八显”。“一曰天书,八会是也;二曰神书,云篆是也;三曰地书,龙凤之象也;四曰内书,龟龙鱼鸟所吐者也;五曰外书,鳞甲毛羽所载也;六曰鬼书,杂体微昧非人所解者也;七曰中夏书,草蓺云篆是也;八曰戎夷书,类于昆虫者也。
因而,如今人们说“鬼画符”多带一些贬义的感情色彩,符咒上的字体就像小孩子的胡乱涂抹。实际上当然并非如此。道士们摹写的经书也主要以文字和灵符两种符号系统组成。其中,灵符是他们用以区别世俗文本的重要标志,是否能画好符也是考核一个道士是否具备写经资格的重要指标,道经中就有所谓“画符若得窍,惊得鬼神叫,画符不得窍,反惹鬼神笑”的说法。
ps:是点娘让我不要把章节内容放进作品相关里所以我才……绝非凑字数!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