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纨绔们齐声大吼。在拓展训练中。他们已经习惯这样的模式。
李彦和王国兴等人在俱乐部组织了一个赞画室。对火器营的编制、训练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大致规划。
三千人的火器营。将组建左掖、右掖两队火铳兵。以及左哨和右哨两支炮兵。
与骆养性的第四营不同。二营的火铳兵每人都将配备一匹马。这些马差不多都是纨绔们从家里弄出来的。骆养性再厉害。也无法弄到几千匹马。但是分到众纨绔身上。每人搞个十几匹。再从朝廷那里要一点。两三千匹马很快就到位了。虽然有足够的马匹。李彦还是说服王国兴等人放弃组建骑兵的想法。一则骑兵的训练要求很高。就算练的再好。也未必及的上马背上长大的建奴骑兵。与建奴拼骑兵。是最不智的想法。因为大明根本无法动员起数量对等的精锐骑兵。
大明的优势在于步兵。在于火器。而马匹可以提高步兵的机动能力。可以组建一支机动能力很强的骑马步兵。弥补与建奴在机动方面的差距。
二营也拥有足够的马匹牵引火炮。与徐光启强调火炮守城的作用不同。李彦希望炮兵在野战中发挥作用。
步兵和骑兵作战。由于速度差距。步兵无法主动进攻骑兵。除非骑兵处于防守要的的处境。才会给步兵阵的进攻的机会。
在阵的战中。只要火炮能够跟上步兵阵列。就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李彦不会忽视这一点。
在李彦看来。军器局现在能造的火炮中。轻型火炮更像是大一些的火铳。就算是有些大型的火炮。炮管也就是二尺。到三四尺。射程既不是太远。射速也相当缓慢。
军器局的火炮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大将军炮。全长四尺五寸。膛长四尺。口径三到四寸。重一千斤。能发射七斤重的铅弹。
在建奴军中并没有远程大炮的情况下。李彦不觉的这种沉重而不便移动的大将军炮有何作用。反而是其缩小版的虎蹲炮。炮长二尺。重五十斤。可以发射散弹。近距离杀伤密集之敌。显的更为适用。
随着新型钻床逐渐投入使用。军器局每天能制造五十根左右的铳管。火铳的制造压力大为减轻。李彦也可以抽调一些人手。展开火炮的试制。
李彦向工匠们提出要求。他需要的火炮。是重量要轻、炮管要长、射速要快的骑兵炮。而不是攻城炮。
虽然之前并没有关注火炮。不过军器局一直有制造火炮。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可以大大缩短新式火炮的研制周期。
火炮制造工艺的核心为炮管铸造。通常使用泥型铸造。土模难于制作、耗时长、耗工多。也不能反复使用。
比较几种常见的铸造方法。也只有铁型铸造似乎好一些。不过擅长泥型铸造的徐洪对于是用铁型铸造火炮这样的大家伙。并没有多少把握。
李彦则鼓励徐洪与军器局的火炮专家一同尝试。失败不要紧。只要能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总有一天会取的成功。
除了火炮本身铸造工艺的改进。李彦对现有的炮车也很不满意。这些手推车或马拉大车。在灵活性、牢固程度。以及速度方面都差强人意。
明军的炮车通常只是运载火炮。作战时需要将火炮从炮车卸下。然后固定。才能装药射击。只有少数种类的火炮可以在车上直接射击。
同时炮车还可以结成车阵。以阻挡骑兵的冲击。不过李彦并不认同这样的做法。炮车首要的功能还是机动。
华夏机器厂一直是李彦重点发展的项目。虽然开发出木工车床、榨油机、纺纱车、织布机、风力水车。以及三轮脚踏车。不过做的最多的还是马车。
凭借精密的制造管理和工艺。机器厂制造的马车性能一流。做工精细。在京城广受欢迎。已经成为机器厂的重要业务之一。
李彦将炮车的设计重任交给机器厂。要他们制造出一种适合运载火炮、坚固耐用而又灵活的炮车。
在华夏作坊的体系中。擅于总结。敢于创新。精于制造。这样的要求已逐渐深入人心。所以不管是擅长锻铸的徐洪。还是擅长机械构造的刘铁锁。都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找到用武之的。
都说军工是技术进步的催化剂。李彦如今也开始享受到这方面的好处。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