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滦州的煤原本开采得并不多。也主要供给周围几个县烧柴、取暖。零星有些窑也会用到。总的来说用途不多。用量不大。
原来的采煤点也主要是浅层的煤。李彦就在这些点扩大开采的规模。清理场地。增加绞车等工具。修建道路。并在煤场的外面。开了煤市。
除提供铁厂炼焦炼铁。煤市上的煤也对外发售。但比较起来。数量相当有限。主要是煤的用途还不是很多。天气也逐渐转暖。煤的主要用途之一。取暖的需要也就越来越少。
李彦见到这种情况以后。就设计了一种新式的炭炉。也很简单。铁皮包着耐火砖的内层。中间是圆形的炉膛。也就是烧蜂窝煤的煤炉。
与普通的炭炉相比。这种煤炉无疑更适合家庭使用。一个煤球足够做好一顿饭菜。一天一夜也就三四个煤球。条件稍微好一些的城中市民。也都能够用得起。
李彦就在煤厂办了煤球作。又拉拢一些商人办起了锅炉厂。因为专利不受保护。想要凭着这些赚很多钱不容易。但只要销售做得好。起码在初期能赚上一笔。
在这个时代。因为运输难题和榷税的混乱。跨地区的商业贸易成本相当之高昂。
以陆路运输来说。主要是靠人背肩扛、牛马驮运。马拉大车、牛车的可靠性并不高。在官道上也是很少能看到。或许手推车可能多一些。
即使明军中的炮车。也有很多是手推车。
道路的情况、车辆的可靠性和成本。以及畜力的珍贵。都使得陆上的运输很不方便。
华夏机器厂制造的车辆虽然做出了一些改进。但主要是在精密制造和工艺管理方面。可以更快地制造出品质更好的双轮马车。或者马拉大车。
机器厂与精作坊合作。试制的弹簧防震装置、滚动轴承型的车轴。以及带侧向偏转车轴的四轮马车。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从技术上来说。包括四轮马车在内。都不算太复杂。关键在于工艺水准及成本。在李彦看来。不能量产。依然只能算在试验阶段。
滚动轴承和弹簧的难题便在于量产。不过使用在一些高端马车的制造上并不是问题。四轮马车与二轮马车相比。最主要的优势在于载重量特别大。但对道路的要求相对较高。似乎并不适用。所以非常少见。
车辆厂的目标还是集中资源。使用华夏机器厂的精密制造工艺和管理。制造更加结实耐用的车辆。并抽调一部分力量加入精作坊。希望能够早日解决滚动轴承的量产。
至于民用的载人马车。特别是使用了弹簧防震、滚动轴承的高端二轮马车、四轮马车。还是安排在机器厂车辆作制造。李彦虽然不在乎技术流动。但他也要考虑赚取回报以滚动发展。并让最尖端的技术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唯有如此。他才能拥有改变这个时代的力量。
与陆路相比。这个时代最为有效的运输方式还是水运。运河的南北漕运。就是大明王朝的主动脉。不过这条生命线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因水位落差而存在的大量水闸。水患或干旱缺少而带来的麻烦。以及多处榷税的钞关等等。在这条运河之上。几乎能看到大明所有的问题。
在很多时候。运河是只允许漕船通过的。但在大部分时间里。这条规定似乎很少被执行。大量的货物通过这条生命线。从南方运往北方。
与中前期相比。海运的规模也在渐渐扩大。但与漕运相比。计划可以忽略不计。
不过李彦不会忽视大海。他在天津造船。一开始便是对准了大海。
年前进入都水司时。李彦便开始为造船准备。搜求熟练的造船匠。以及造船的图纸。在船厂具备生产条件以后。便开始动用人手。制造第一艘一百料的海船。
与造车相比。华夏厂在造船方面的技术积累明显不足。也只能从头开始。慢慢摸索积累。
此外。李彦也通过购买、征调等手段。弄了二十几艘大小的海船。试着组建一个从事海贸的船队。并与一些福建、浙江、广东的商人合作。打算开辟一条海上贸易路线。这几个地方的商人。多少与当地的海上有些关系。有的甚至也做过海上贸易。
不过这个船队刚组建不久。辽东的战局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