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明朝的第一巷战马上上演了(哈哈)
回到西城墙,沈云继续临阵指挥。“大人,霹雳火球快没有了。”齐正喊道。
沈云道:“好,大家给我,撤!”
听到撤的命令,周兴立即将手中久候的一直长杠穿云箭点燃射向天空。“嗖~啪”地一声,天空放出一朵灿烂淡黄的火花。
“看,信号!”其他守城的军士看到天空的撤退信号。立即照计划进行。“撤,往城东撤!”“退到城东去!”士卒和参与城防的民众,将所有霹雳火球向城下的蒙古人群扔去,一口气扔完后,开始纷纷掉头后撤。
全线守军按照计划分三条撤退路线,要有条不紊地进行撤退。因为沈云预想过城墙失守的战局,因为城中有一所大院,也称内城,刚好坐落在城中,城墙高耸,厚实坚固,是以在大院南北两侧夯实城墙,与外城城墙相连,就这样在城中又形成了一道城墙防线。沈云他们计划退到第二线在设法阻击蒙军。
沈云与振海他们负责断后,准备等大部队撤到城内的第二道防线后,他们再撤。
众人慌乱紧急地走下城墙,周兴问道:“现在我们去哪。”“去永裕街。在那阻击。”沈云道。
沈云一行两百多人(有一部分民众)便马不停蹄开始向东,直奔永裕街。永裕街较为狭长,且两侧酒楼林立,街巷曲折,是个阻击的绝佳地点。
到了永裕街,沈云看了看两侧高耸的酒楼茶馆,便命令道:“快上楼布防。”
沈云的人马很快登上街两边的建筑物,各自寻找最佳伏击位置。沈云同时命令属下在街道上,无规则设置绊马桩,把道路中设置的地雷路标拿开。现在就侯着蒙古人的到来了。
站在酒楼上,沈云望着眼下的街道,自语道:“但愿可以抵挡住蒙古人的一次攻势。”齐正则在身旁问道:“援军到底什么时候来,看来这次要撑过去没那么容易了。”他带着疑问的口气提醒着沈云。
沈云马上说道:“吉人自有天象,天无绝人之路,你们放心好了。”
蒙古人爬上了城墙,发现没有了明军的抵抗,于是打开城门,放自己的军队大批入城。
这次攻入城内的蒙古人是乌力罕的部队。乌力罕强烈要求自己的人马为先头部队,虽说呼图鲁也没有跟他争的意思。但对于乌力罕来说,这次攻城即解了全军久攻不下之困,亦算是解了他多日的郁闷。蒙军这次可谓兴奋之极,终于打进城内了。
入城的蒙古军队,在城门内口,被炸响的活绳地雷,下了一跳。人群先是停顿一阵子,接着有游动起来。
说起地雷你可能不信,非得给我抬杠:明朝要有地雷那八国联军不就被炸死在去北京的路上了,还***有“火烧圆明园”这档子事吗了。话又说回来了,你家有刀,和别人打架的时候不一定就用。满人统治中国三百多年,一怕民众暴乱,二是中期对外战争也少,以致于将大明的火器技术失传了不少。
-----------------------------
左宗棠曾在一明代军火库遗址上挖到了一批地雷和开花弹,不禁仰天长叹:三百年前中华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传,以至被列强所欺凌。
据专家考证:地雷在我国约有500多年的历史。明代兵器制造家首次发明创制了地雷,并大量用于战争。据史料记载,公元1130年,宋军曾经使用“火药炮”(即铁壳地雷)给攻打陕州的金军以重大创伤。比较准确的历史记载和“地雷”一词的出现,是在明代。(兵略纂闻)上说:“曾铣作地雷,穴地丈余,柜药于中,以石满覆,更覆以沙,令于地平,伏火于下,系发机于地面,过者贼机,则火坠落发石飞坠杀,敌惊为神。”
-------------------------------------
既然敢攻城,当然也就不怕死了,后人拥着前人向城内蜂拥。地雷响了几十次,就没有了动静,于是各自为战地进城,纷纷想着抢劫。
那时的俺答部入侵大明,主要是为了抢东西,蒙古人缺少生活的日用品,也缺少粮食。冬天大雪一下几尺厚,牛羊都给冻死了,蒙古人吃什么啊,当时的大明不和蒙古人有商业贸易,蒙古人得不到活着的东西,不抢能行吗?不让我抢,不杀人能行吗?不攻城,不杀人,不抢劫,你说能行吗?能行的办法只有一个,自己只有饿死自己。于是,秋天的时节(蒙古草原开始下雪了),放牧的蒙古人,将牛羊马赶入圏内,男人主动辞别自己心爱的女人和孩子,骑马提刀,归队到部落首领那里,准备去大明抢劫了。
这时,你若是那时的蒙古人,你是什么心情啊,站在广袤的草原上,立马提刀,女人和孩子向你挥泪,你也撒泪向他们告别。说这场景是告别一点也不过分,男人去抢生活的东西去了,抢的时候就要打仗,能不能回来,天知道啊。这种意境;这种心情;这种情怀,只有你自己懂得。这一切怪谁啊,要怪蒙古的气候,更要怪大明的皇帝。
后来的牛人张居正叫皇帝开放了同俺答部的商业贸易,抢劫、攻城、的游戏立马结束。
最新最快章节,请登陆,是一种享受,建议您收藏。
更多全本TXT请到下载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