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都市言情>远山异闻> 佛学知识之八 六波罗蜜 转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佛学知识之八 六波罗蜜 转贴(1 / 2)

六波罗蜜是菩萨的行为。六波罗蜜是古印度话(parami),意思是度到彼岸;

另一个意思是完成了事情。凡夫在生死苦海中浮沉,一旦游到岸边,登上陆地就

安全、安稳,绝不会再度的在生死海中浮沉,所以称为度到彼岸。佛陀说众生在

生死苦海中飘浮,没法游到安全之陆地上,比喻修行者断除了烦恼,就是已经出

离了生死轮回,到达没有生死之彼岸,称为波罗蜜。发菩提心者,必须修种种的

六度万行,以完成他成佛之愿。六度就是六波罗蜜,也既是所谓的布施、持戒、

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㈠、布施:

、财施:以钱财施舍给贫穷疾病者,或资助慈善团体。一切身外物称为外

财,所以财施也称外施。

②、无畏施:我们令众生不害怕,无恐怖,无灾害,称无畏施。菩萨行无畏

施时往往连自己的生命也布施给众生,故无畏施也称为内财施。佛说持戒就是一

种无畏施。

③、法施:以世间的善法,以及佛陀所宣扬的宇宙人生之真理,劝导人们修

善断恶,离苦得乐,乃至涅盘,称为法施。

为什么布施能度到彼岸呢?因为我们有种种烦恼,所谓贪瞋痴三毒,在此三

毒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贪,要解决此大烦恼,就要从布施着手。因为众生认为千辛

万苦得来的财物是属于自己的,舍不得给别人,那就是贪心在作怪,我们要由捐

一毛钱,捐一块钱给众生,从中慢慢开始学习布施。吝啬与贪心的烦恼是每个人

都具有的,为有行布施才能对治我们悭贪之心。凡是贪心烦恼重的人,是不舍得

把自己的财物给予别人的,故佛陀教导众生要修行布施。但是以此方式布施,并

不能完全称为行菩萨道。因为此种布施只是度个人内心的烦恼而已,而菩萨是观

察到众生苦,愿令一切众生得乐,所以行布施;另外菩萨知道行布施是有因果、

有果报的,他要行菩萨道,利益众生,其本身必须要具足种种福德因缘,而此福

德因缘是要靠修行得来的。菩萨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地位、财富,这样对众生

的影响力才大,众生才会听他的话,所以菩萨要求种种福德。佛陀说他是一个求

福德的人,是福德圆满的觉者,他的福报是世间第一,即使是佛陀涅盘两千多年

后的今天,世人还建造金碧辉煌的庙宇来供奉他,而这种福德圆满是佛陀累劫修

行布施波罗蜜得来的。因为佛陀有很多福报,才能以无量无边的财富布施给众

生,故菩萨修行的第一步为布施。

一般人行布施可以得到将来的果报,不能称为到彼岸,这只是求人天福报罢

了。如果要求人生的解脱,对治悭贪的心,便要行布施。一个行菩萨道者,也要

行布施、因为要度自己悭贪之心,同时将来还可得到大福德;另一方面,菩萨看

见众生疾苦,以其所拥有的庞大财产布施给众生,令众生得乐,所以此三种布施

是行菩萨道者所应做的事。

一个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如有人向他讨钱,就应该布施,如果他一毛不

拔,舍不得施与,就没有资格称为菩萨,没资格达到解脱之境界,因为他还有悭

贪的烦恼,世间的善人都能慷慨解囊,慈悲济世,为慈善事业尽心尽力,何况是

菩萨行者呢?

法施令众生能听闻到正法,了解人生是很苦恼的,同时也使他们懂得解脱的

道理,能令他们走上解脱之道,这三种布施能度我们到达生死解脱之彼岸,故称

为波罗蜜。

有些人行布施是贪求地位、福报、名誉,这不能度到生死解脱的彼岸,故不

能称为波罗蜜。六度波罗蜜是为修学菩萨道的菩萨而讲的。

㈡、持戒:

戒律可分为三种,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律仪戒:佛陀所制定的各种戒律,称为律仪戒。这些戒律是要防止我们

做各种坏事,既是防非止恶的戒法。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

等,戒称为律仪戒。受持律仪戒的原因有三:

⒈为了防止坠落,确保我们在善道中受生。

⒉世间的善人都能奉公守法,遵守法律,何况是一个菩萨行人?所以菩萨行

者更应该杜绝各种侵犯众生的恶行。

⒊戒律能戒掉我们的烦恼,以它为依止,令我们不做因果上的恶行为,故戒

律可以度我们毁犯的恶行为。

②、摄善法戒:

菩萨行者发愿行一切善法,如果不这样做,就是他的过失,故应戒除。善法

有六度万行,称为菩萨学处。

③、饶益有情戒:

发心行菩萨道者,一定要发利益一切众生之心,以一切善法、资财、神通等

利益有情。菩萨行者起瞋心后,就不想利益众生,他应戒掉此恶心,生起利益众

生之心,称为饶益有情戒。

持戒是修行之根本,持戒则可产生定,生起智慧。贪心重的人,整天想侵害

众生,想从众生那儿得到利益,认为持戒有损己利,所以菩萨行者先要修学布

施,减少自己悭贪之心后,才来持戒。当然,此次地对个别的人来说有时是不一

定的,但对一般悭贪重的人来讲,那是肯定的。一个肯布施的人,他才肯持戒,

连布施都不肯做,他一定不肯持戒,因为他悭贪、吝啬,不愿意给众生利益。持

戒就是要防范他的贪瞋痴,他哪里愿意做呢?故菩萨的修学应从布施开始,然后

才发心持戒。

㈢、忍辱:

菩萨行者要忍耐种种苦。忍可分为忍辱与忍之不同。忍辱是忍受种种的恼害。

六度中的忍不止是忍受各种恼害而已,它可分为三种:

、生忍(耐怨害忍):忍耐众生对菩萨所做的损害。

②、法忍(安受苦忍):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应忍受饥、渴、寒、热、天灾

人祸、疾病等世间的一切苦法。

③、无生法忍(谛察法忍):以坚韧的意志,审谛观察思维我们对佛法的认

可。比如有人讲一些佛法,我们听了内心没有不耐烦,不同意,可忍受那个道

理,称为无生法忍。万法本来是不生不灭的,这是真正究竟之法,我们听后能接

受吗?慢慢观察,了解后可真接受,既是无生法忍。

这三种忍可令菩萨度到无烦恼的生死解脱之彼岸。

做父母亲的可忍受孩子打他一巴掌,但这不能令他们度到彼岸,因为他是以

贪爱子女的心来忍受。如果我们被其他众生打骂,而能忍受,此即可度到彼岸,

理由是: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如幻如化,众生执著实有,故不能忍受。当我

们能观察到一切都是如幻如化,没执著,就可以忍受。忍受并非是众生令我们苦

恼,我们要忍气吞声,强忍住,此为凡夫的忍辱。六度中的忍辱波罗蜜是要以智

慧看透世间之真相,接受此一事实。比如有人骂你“王八蛋”,你观察到众生有

烦恼,讲出此话,那只是声音罢了,看透,接受它,不起烦恼,以智慧观察而

忍,可令我们度到生死解脱之彼岸。

如果众生辱骂我们,为了要做好人,而忍受他,这就是无智慧,因为你先认

为是苦恼,然后才把它忍住。《金刚经》中记载佛陀修忍辱波罗蜜时,有一世做

忍辱仙人,歌利王用刀肢解他的身体,他一点也没起瞋心,因为他对自己的身心

无执著,对众生的烦恼行为亦无执著;他能修忍辱波罗蜜,看透一切无常,在这

一切因缘和合的假相中,不认为有众生,有众生做出此行为来恼害我,我在忍

辱,故他是忍辱仙人。

我们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称为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对凡夫来说是不容易

生起的。凡夫往往对佛法一知半解,抱着一颗怀疑的心,没有真正的理解、真正

的信心;佛弟子以为佛法是佛陀为我们所开示,它必定是好的,如果是以此心态

去相信佛法,他如果在修行的过程中,发现到某个修行法不能使他解脱时,则会

生起毁傍之心,此即使没有无生法忍。根据佛经中的记载,有些佛弟子修道,自

己只是进入四禅,却以为已证悟了四果,当他临命终时,烦恼生起,就以为佛陀

欺骗他。他不能忍受佛陀所说的法,误解了。佛法中的涅盘法就是无生法,对此

种无生法生起坚定的信心,丝毫没怀疑,称为无生法忍。这样的忍辱才能使我们

到达生死戒脱之彼岸。

如果只是忍受有情所给予我们的苦恼,并不能度到彼岸,那只不过是凡夫之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