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鸡子举飞”实验
《淮南万毕术》云:“艾火令鸡子飞。”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实验,但因记载简单,很难确定其实验原理与方法。《太平御览·方术部》引注云:“取鸡子去其汁,然艾火,纳空卵中,疾风因举之飞。”[11]宋苏轼在《物类相感志》中云:“鸡子开小窍,去黄白了,入露水,又以油纸糊了,日中晒之,可以自升起,离地三四尺。”[12]
按《太平御览》引注,这个实验是不能成功的,这倒不是该实验原理不对,而在于蛋壳体积太小,艾在燃烧时壳内排出的空气重量无法令鸡子“举”。因为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同体积空气的质量。但如果鸡子有足够的体积,这个实验就会成功。我国五代时发明的孔明灯(热气球)不就是一个很大的“蛋壳”吗?
苏轼介绍的实验方法,能使鸡子“飞”起离地三四尺,应该是可信的。原因是他将蛋壳开口用纸封闭,只有当壳内气体膨胀,作用在壳内壁的压力相当大时,油纸才被挤破。此时,强大的气流从开口喷出,气流的反作用力推动蛋壳起飞。这个实验的条件控制得非常好:第一,蛋壳开口只有当壳内压力相当大时才打开;第二,蛋壳只开一个小窍,以延续鸡子飞升的时间,使其飞升距离加大;第三,温度控制巧妙,蛋壳在密封前,“入露水”,温度很低,密封后,则“日中晒之”,温度显著升高。我们现在做“喷气飞机”、“反冲火箭”等趣味实验,就是依据这个原理,实验时不妨用鸡子试试,一定会有收获的。
10、“鱼洗喷水”实验
《清稗类钞》载:“古州诚外河街,有陈顺昌者,以钱二千向苗人购一古铜锅,重十余斤。贮冷水于中,摩其两耳,即发声如风琴,如芦笙,如吹牛角。其声嘹亮,可闻里余。锅中冷水即起细沫如沸水,溅跳甚高。水面四周围成八角形,中心不动。”[13]
上述“铜锅”叫“喷水鱼洗”或“鱼洗”。这种古代玩器始于汉代,大多类似洗脸盆,盆底刻鱼,盆沿有两耳,摩其两耳,盆内便能喷射出美丽的水柱。其喷水原理实际上是振动产生的四节线振波引起了水的激荡,振动过程类似于圆钟的空气振动。
试图使鱼洗喷水,应使手掌和鱼洗两耳(弦)摩擦,作为洗发生振动的激励源。手掌所处的位置可视为振动波节的位置,这样,由于洗的对称性,其振动只能产生偶然节线,而振动的拍击波使洗内的水发生相应的谐和振动,于是在洗的振动波腹处,水的振动最为强烈,而在洗的波节处,水不发生振动。
关于鱼洗的最早文字记录,见于宋代何(1077—1145)所写的《春渚纪闻》以及王明清(约1127—?)所写的《挥麈前录》。近年东南大学还复制了不少鱼洗,这些鱼洗被国内外学者所珍藏。现在,鱼洗已成为一些大学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仪器,在国内许多遊览场所,也可以见到这种神奇的器具。
11、“磁石提棋”实验
《淮南万毕术》云:“慈石提棋。”其注云:“取鸡(血)磨针铁,以相和慈石,置棋头局上,自相投也。”又注曰:“取鸡血与针磨擣之,以和磁石,用涂棋头,曝干之,置局上,即相拒不休。”[14]
这两条注释,第一条指磁体相吸,即“磁石提棋”,第二条指磁体相斥,即“磁石拒棋”。其做法是用鸡血磨针(此时鸡血起润滑作用),将磨针时所得的鸡血与铁粉混合物中拌入磁石粉末(时此鸡血起粘合作用),涂在棋头上。晾干后,用磁石去靠近棋子,会出现棋子与磁石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现象。很明显,这种棋子已成为人造磁体。
从理论上看,每颗磁石粉末均具有极性,掺入铁屑能大大增强磁畴。将磁粉与铁粉粘在棋子上,放在地磁场中慢慢晾干,在晾干过程中,每个磁与铁的小颗粒必循着地球磁力线作有规则的排列,棋子会显极性,它能与磁石相吸或相斥。南宋庄绰(生卒年代不详)在《鸡肋篇》就曾写到:“捣磁石错铁末,以胶涂瓢中各半边”;“以二瓢为试,置之相去一、二尺,而跳跃相就,上下宛转不止。”[15]《史记》、《汉书》等典籍中所指的“栾大斗棋”,指的也是人造磁体具有的这种性质,现在用人造磁铁去做味实验也就更多了。
12、“冰镜取火”实验
《淮南万毕术》云:“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16]张华(232-300)在《博物志》中云:“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于后承其影,则得火。”[17]
综合上述两条记载,联系当时科技的发展情况,我们认为上述大概意思是:把一块冰削成扁圆形,两个侧面鼓成球面,将它举起来,使其一个侧面对着太阳。这样,阳光穿过冰块后会汇聚成一点,在那里放些艾草一类干燥的易燃物,这些物品会被慢慢点燃。
上述冰块实际上已成为一块凸透镜,阳光汇聚的一点是它的焦点。众所周知,冰块在强烈的阳光下会慢慢融化,要使它能像古代阳燧那样利用太阳取火,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冰镜能够取火吗?古人的答案是肯定的!如清代郑复光(生卒年不详)就做过这一实验。1819年,他取透明度极好的冰,用手工削制透镜,因表面“甚难得圆”而招致失败。后用凹底锡壶,充以热水,放在冰块上旋转,得到形状很好的冰凸透镜,用它对日聚焦,竟使“火煤”燃烧起来,可见冰镜取火不是妄说。
13、“喷水造虹”实验
唐代张志和(约730—约810)在《玄真子》一书指出:“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宋代蔡卞(1058—1117)在《毛诗名物释》同样提到:“以水喷日,自侧视之,则晕为虹霓。”[18]
上面引述的意思是:背着太阳向空中喷水,从侧面观察,可以看到霓虹现象。
虹是阳光射入水滴经折射、反射、衍射而形成在雨幕或雾幕上的彩色或白色圆弧。在中国古代,有人认为虹乃是天地之淫气,《诗经》就曾写到:“蝃蝀(虹)在东,莫之敢指。”[19]“喷水造虹”实验,是人类有意识进行的一次白光色散实验,它正确地说明了虹的成因,给历史上关于虹的种种迷信邪说以毁灭性的打击。
在中学,“喷水造虹”是一个课外实验,但在课堂上演示白光色散时,一般用三棱镜进行演示。
1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若干经典文献中精选出十二个趣味物理实验,内容包括力学、热学、声学、磁学、光学等几个方面。应当指出,这些实验只是中国古代趣味物理实验中的一个极少的部分。另一方面,在本文罗列的实验中,有些实验(如“水中游蝌”、“磁石拒棋”)尚未得到验证,正因为如此,才会更加激起我们探索的欲望。
15、参考文献
[1][唐]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十九.六微旨大论第十八.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00
[2][南北朝]尹喜.关尹子.九药.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3][宋]俞琰.席上腐谈.
[4][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一.乐律.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336
[5][战国]庄子.杂篇.徐无鬼.长沙:岳麓书社,1990.
[6][8][11][14][16][汉]刘安.淮南万毕术.北京:中华书局,1985
[7][后秦]姜岌.续古文苑.卷九.浑天论答难.
[9][明]张岱.夜航船.卷二十.方术部.方法.杭州,浙江古籍出社,1987.690
[10][12][宋]苏轼.物类相感志.杂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31
[13][清]徐珂.清稗类钞.第九册.鉴赏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4344
[15][南宋]庄绰.鸡肋篇.卷中.北京:中华书局,1983.72
[17][晋]张华.博物志.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11
[18][宋]蔡卞.毛诗名物释
[19]葛培岭.五经全译.诗经.庸风.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77
<ahref=: www.="">起点www.欢迎广大书友光临,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ahref=:>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