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穿越清朝的太监> 洋务运动的是与非 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洋务运动的是与非 引(1 / 2)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京学者、评论家马立诚先生。个人觉得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和公正的,因此在这里贴出来,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

以下正文:

洋务运动的是与非

我们可能越来越接近洋务运动的真相了。

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又称“同光新政”(同治到光绪年间的新政),或“自强运动”。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太平天国造反风起云涌。清政府摇摇欲坠之际,体制内一些有远见、有能力的高级干部,主张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新式工业,培养新型人才,训练新式军队,以拯救垂危、追求富强,所以史称“新政”或“自强”。

但是,你随便问一个中年人,对晚清洋务运动有何印象?多半的回答是:买办、卖国、镇压人民起义。

这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僵化的历史观打下的印记。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说,洋务运动的后果,一是加深了中国的殖民地化,二是加深了人民的灾难,三是加深了满汉统治阶级的裂痕。各种教科书和文艺作品就此互相克隆,结果正如学者李时岳所说:“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观念,办洋务就是买办化、卖国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学者李时岳、夏东元等相继发表著作,为纠正僵化的历史观做了初步努力。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起到1919年止,总计80年,洋务运动占了将近一半时间。在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近代工业起步,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之际,在中国工业化步入中期的今天,有必要重新评估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改革开放、第一次工业化的艰辛努力。

内外交困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老大帝国日益衰落。

1851年1月,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金田爆发,1853年3月占领南京并在南京建都,将南京改名为天京。太平天国成为与清朝政府对峙的政权。

同时,在山东、河南一带起义的捻军也响应太平军,在安徽蒙城建立“大汉国”,与清政府分庭抗礼。

正值清军与各地起义军激战之际,外患又来了。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7年6月,清政府被迫先后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

同年5月,清政府特使在俄国武力威压下,被迫与俄国签订《暧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俄国。

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陷天津。9月,咸丰皇帝逃往热河(河北承德)。10月,联军攻入北京,焚毁圆明园。清政府于当月分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11月,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北京条约》,把乌苏里江以东四十余万平方公里领土割让给俄国。后来俄国通过勘界谈判,在中国西北又强占了四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俄国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大获利者,总计侵占中国一百四十四万平方公里土地。

1861年8月22日,在羞辱和恐惧之中,咸丰病死热河。

27岁的慈禧与30岁的恭亲王奕勾结起来,发动政变,把咸丰临死前钦定的八个“赞襄政务大臣”(辅佐政务大臣)中的载垣、端华、肃顺三人杀掉,废黜另外五人,夺取了最高统治权。

思想启蒙

1840年,林则徐在实战中体验到英国的船坚炮利,提出了“师敌长技以制敌”的口号,并付诸实践。他从美国购买“吉塞皮克号”商船,改装为战舰,配备英国造大炮34门,这是中国从西方引进的第一艘近代军舰。

著名的改革派知识分子魏源于1842年完成《海国图志》60卷,后经补充,1852年扩编为100卷,近90万字。《海国图志》发展了林则徐的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个有名的口号。魏源说,中国要想富强,必须像俄国彼得大帝一样,从各方面向西方学习,包括引进西方技术,建立船厂和军火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

然而,中国传统的认知是什么呢?古代先民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边国家和民族分别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这些都是没受过礼仪熏陶的落后民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华尊夷卑”的观念。鸦片战争之前沿用的一些世界地图,把中国画得很大,汪洋大海却绘得很小。乾隆十二年奉旨编修的《清朝文献通考》,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中国正好位于大地正中央。

魏源却告诉人们,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中国并不在世界正中央,而是在亚细亚东南,是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中的一个。在魏源笔下,“夷狄”竟然是繁荣昌盛、交通便利、制造精美、重视教育、政治民主的文明之国。民众读书识字,生活比中国富裕得多。这还了得!大批保守的士大夫群起而攻之,甚至上书朝廷,指控魏源等人“张外夷之气焰,损中国之威灵”,简直就是汉奸!

一些“开眼看世界”的先知先觉并未因此吓倒。曾任闽浙总督(福建浙江一把手)的徐继畲著《瀛寰志略》,于1848年刻印问世。这部书以图为纲,介绍了各主要国家的情况。

随着洋务运动兴起,国人要求打开国门、了解外面世界的呼声日益高涨,《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大量重印,几乎“家置一编”,对洋务派、维新派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争压力

一场波及全国的洋务运动之所以能够发生,除了思想启蒙之外,当然还有急迫的现实原因,这就是战争的压力。

先看中外战争。

清军与洋人交手屡吃大亏。令清廷震惊的是,洋人依靠船坚炮利,往往以很少兵力,就能击溃上万乃至数万清军,攻城略地,所向披靡。

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仅数千人及舰船四十余艘,就攻陷浙江定海、宁波、镇海、江苏镇江,还拿下了广州、上海。在战争中,守卫广州的清朝名将杨芳,竟然下令搜集民间马桶,放在几个木筏上,飘向洋面,以保卫海边炮台。杨芳把这叫做“以邪制邪”,结果当然无效。当时就有人写诗讽刺说:“粪桶尚言施妙计,秽声传遍粤城中。”

再看国内战争。

太平军也了解洋枪洋炮的利害,大量购买西方军火。

1862年,李秀成率大军前往解救天京之围,以炮火轰击湘军:“洋枪洋炮子密如雨,兼有开花炸炮打入营中,惊心动魄。”

内外战争压力,逼迫清廷迈开洋务步伐。

洋务运动的兴起,确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相关,不容回避。洋务运动发展起来之后,取得划时代进步,也不能否认。农民起义反抗腐败暴政固然可歌可泣,但太平天国本身也存在诸多严重弊端。李时岳指出:“农民不能创建新社会”,这是实事求是的评价。洋务派镇压农民起义,手上沾满鲜血,是刽子手;但他们努力推进工业化,艰难推动中国进步,又成为改革者。这就是历史的迂回和曲折。如果以为改革者必须毫无瑕疵,那并不是事实发生了错误,而是自己的观念近乎幼稚。对于复杂的历史,采取非黑即白的情绪化或片面的态度,很难接近历史的真相。

1861:洋务运动破土

在内忧外患之中,切盼自强的清政府于1861年1月20日批准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奕被任命为首席总理大臣。这是洋务运动开张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夏东元说,总理衙门是适应改革开放需要而诞生的最高政权机构。

就在这一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是洋务运动起步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创办这个军械所,是为了独立自主地开发兵器。

1862年,军械所研制成中国第一台实用蒸汽机,同年年底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木壳轮船。这标志中国进入了机器制造时代,中国近代工业由此肇始。军械所的劳动力,成为第一批接受工资付酬的工人,资本主义企业就此在中国开端。

另一重要事件,是京师同文馆在1862年(同治元年)6月开馆。表明洋务运动深入到教育领域,教育改革开锣。京师同文馆聘请外籍教师,教授英文、法文和俄文。学习内容还有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以及翻译技能。

洋务派和顽固派

搞洋务是个新鲜事物。随着洋务运动起步,顽固势力猛扑过来,给洋务派扣上“破坏国家安全”的大帽子,千方百计加以阻挡。围绕着洋务问题的争论,官员们逐渐分化为两大派别:洋务派和顽固派。

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有奕、大学士(总理级高官)桂良、户部左侍郎(财政部副部长)文祥等人。在地方上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

顽固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有大学士倭仁、协办大学士李鸿藻等,朝廷各部门有众多官员附和顽固派,地方上则有大批保守的地方官、士绅和八股书生。

洋务派和顽固派爆发的第一次大冲突,由同文馆引起。

1866年底,奕根据郭嵩焘(曾任皇室秘书、广东巡抚)提议,建议朝廷在同文馆内添设天文馆、算学馆,扩大学习西方的范围。另外,为了提升学生入学前的文化程度,提高学习效率,奕建议招收三十岁以下的秀才、举人、进士等科举出身的年轻人才,入馆学习。这本来是很可嘉许的措施,却遭到顽固派猛烈攻击。在顽固派看来,教小孩子学外语已属汉奸行为,再招科举出身的人去学天文算学这些“奇技淫巧”,岂不是要“以夷变夏”吗?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