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涵与明荷没少探讨我们作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梦寻到那久违的宁静、那最自然的温馨。’也就是愿此书有助于解脱前生后世的锁、此世界的你和我。他们不能不有所感叹——没有悲悯、认同、好的解释,我们的心中还能剩下什么?我们有所信,最初一念是否就是最后一念?那么最初一念又能是什么,又该是什么?
还要说的是,梦幻即使有所假,却不一定用迷、信去定义,就如无-神-论的另一种说法是没有一般意义上、约定俗成表面上有-神-论的一些认识,能做自己的主、哪怕一天之主也不易。有点笑谈,能做了自己的一天之主,那不就是天-主吗?其实佛的说,上帝的说,神的说也好,但愿初始之本真无从改变,不极端,不偏激,随缘随喜总是好的......
如果凡是好用因果、定数去解读,那因果、定数说不定就成了自己不作为的借口、羁绊。什么是不在因果定数里,哪怕倒因为果也只是道听途说。圆-满这样一首歌真是写得很有意境:‘人生如何能圆-满,心识随时光流转,你是否还记得,多少亲人的脸。人生像只孤帆,飘摇在此彼岸,太多的离散,来回的缘。如果有天你归去,一定要把我忘记,太多的回忆,亦岸亦是狱......’
还是那就话没有悲悯、认同、好的解释,目前来看即使你心中认为的最真,一样会有经不起岁月的沧桑,甚至会适得其反。如此,对太多人来说,就没有了基础,所以佛的说又能如何,天-主也罢,还是先佛的说吧!!!
看了一本有思想指导上的一本书,可能什么都没信心做,做不到,也许就剩下了,原来所说的有‘另一个世界’是真实不虚的,就做一个好人吧!这样的一念算不算最后一念?!不得而知,就如西天取经玄奘的名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过,相对来说,也许好人更显难做,因为到最后也许没了任何倚仗,恐怕能有恻隐之心就不错了。说来说去,迷茫又如何,佛的说又如何!!!怎么方便就怎么说吧,只要善心犹在——还是佛的说吧!
佛说,后世有人对于平常的道理就是大道,信得过要有大福报才行。佛说,将来世界上这样的一个人,他不止是跟过一个佛两个佛三个佛四个佛五个佛而种的善根;这样的人,他也不是一生一世修智慧来的!他已于‘无量千万佛所’,不知道经过多少世,在这些有成就人前面学习过!‘种诸善根’,他已经做了无量的好事,种了这样大的善根,才生出这样大的智慧(经典引用,不全面,有疏漏,只是做一个了解)……
明荷、明涵明白,佛所说的这个福报可不是世间的鸿福,如此理解就谬之千里了。而佛所说的,平常的道理就是大道,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人的修行难得圆满,是否是因为都太不平实了——这个疑问着实让他俩无法解答,看似简单的问题,不是他们想当然的智慧能表达出来的……
佛法难闻今已闻,中国难生今已生,人身难得今已得,善知识难遇今已遇——做为我们一般人来说,这是大德者言的,走在圆满人生路上的不可或缺的先觉条件吧!在明荷、明涵看来,遇不到名师、善知识指点,即使佛法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一般人也很难认识道。一个人能有所拥有一定的正信不容易,看不懂经典是一方面,对我们一般人来说,最显重要的是我们遇不到真正的名师——善知识,那些假大空的高人把佛经曲解了。如此到了末法时期很难再有人真正相信佛经典了,信也只是迷信。主流上,恐怕剩只剩讲大道理的形式了。再说,传统正统的佛教典到末法时期,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缘故,失去了特定文化背景,整体上已经不可能看懂原有文字释义了。因此,即使佛经典还在,也只能说没有佛法了,何况不是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就是说一切都不行了……
据说,释迦佛就是为大事因缘来到世上。因为释迦佛是出生在古印度,我们现在的中国人好产生逆反心理,其实那时的印度和现在的印度可以说是两回事。释迦佛转生古印度,一切的一切可以说是为中国的大乘气象,为光明未来佛——转轮圣王真正的普度众生铺垫下可以接受的文化、思想基础。不单是释迦佛,所有先贤都是……
明荷很理解明涵的无奈——我们可不敢当是悟道高人!在这方面俗话说,“著作等身,罪业等身”,最终我们只能去肯定泛神论有值得用以开阔心胸、可信的一面,再就是来生来世的存在的合理性是绝无虚言外,其他的所谓大道理,都不好当真。至于当悟道之书,只能说是冠冕堂皇的门面,不足为凭,不足为证。更不可能是在讲解佛法,没那个资格,也不敢妄想有这个资格,就是自己的见解,谁要是当佛法走偏了,呵呵,我们就不负责任的说,那就是他个人的问题呦!我们要是引错了路,可是自讨苦吃——就像德者说,把佛法解释错了,比杀人的毒药还厉害。思想上的遗祸那是千秋万代的事,罪孽深重。据说,十八层地狱人满为患,又加了几层地下室,我们最惨的是,到了地狱连地下室都没得住,真是有得受的……
梦里梦外,说来说去,明荷、明涵有时真的分不清,现实和梦境哪个更真实,也就随便转个话题,就当自解心疑——如果我们用想当然的认识去对照,救度我们的佛、菩萨也会有烦恼,我们是不是有点不可理喻?!据说,佛为救度教化我们,我们不好理喻——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哎呀,佛也有烦死了的时候,不过也无可奈何……
在佛经上都有记载过,释迦佛烦得都想逃的事例。有一次,释迦佛溜到山里头,碰到了一头大象王,原来象王这是要溜走了——这大象王后面带了五百只大象,像集在一起,专爱打架,吵吵闹闹的,象王也烦死了。释迦佛与象王碰了头,释迦佛摸摸象王的头说:此时我同你的心情是一样的,烦死了,后面跟着一堆(都是引用有所出入,不全面)……
唉,说烦恼中有菩提,没有烦恼倒不好修行了。可是往往有了烦恼,道无法忍受,这个忍字头上一把刀,难忍也要忍啊!这个忍难道也是有把观念与烦恼截断之意?不好明了!就像念佛修行,怎么样叫念佛?!大德者举例曰——我早早起来一路念佛到晚,要很专一的啊!念到中间,你念了自然气力到某一阶段不想念了,也没其他的思想,好像愣住了,可是心里对于佛这个观念存在着,这个叫念佛,这样才叫做‘念佛’。明荷、明涵问自己,可以做得到吗?!恐怕够呛,从来没有这个想法,这样一念清净的基础说来简单,其实不容易!!!嗐!修行的路千条万条、修行的难千难万难,真是不知怎么把握。没有名师指点,还是好好做人实在,因为人道不具备,一切只能说,都是空中楼阁,水中花,镜中月……
最可笑、可怜是念了一辈子佛,都是念给别人看的,对自己的改变没有一点益处,就是一场空吗!
************************
我们人到底是从哪里来?!明荷、明涵对这个问题也是不了了之。据说,我们常说的三界是由无-色-界,色-界,欲-界来概括。欲-界包括我们人生存的空间,相对来说就比较低级了,色-界就显得很高了,色-界的生命已经是我们不可想象的了,没有我们人这样的肉体,只有光、光彩;而无-色界呢?!连光彩都没有,真不知那里的生命是以什么方式存在?
说来好笑,在欲-界会有那样的天人天的天人——他们相对应我们人来说就是神仙啊,如果要是要小孩子的话,竟会由男天人所生。不过,不像我们人是由女人生、是要向下走生的,而那样的天人生小孩是向上走的,从肩头、头上裂开生的。他们才是最好的‘一见钟情’的表现吧,男女之情比我们人高级多了,情感的交流,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心灵、生命就可获得最大的满足。
我们人呢,就是从三界这一层层天人天下来的。如此说法,问题就出来了,那无-色-界最高一层天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无-色-界的生命连光彩都没有,那三界之外的生命是以何种方式存在?!只能说不可思议,不是我们可以想象出来的。
按传统来说,一般都好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就是说,不用经过一般意义上的苦不堪言的轮回转生,就在佛创造的世界、生命长久远的驻留,已圆满自己的生命。极乐世界当然是无与伦比的美好了,据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经过娘胎,都是莲花化身,莲花花苞一开,就跳出一个‘我’来,真是太奇妙了(都是经典引用,可能有所疏漏)。
唉,莲花托生美好世界,不在经过娘胎,算不算人生的解脱?!人这一辈子,许多帐不好还,住这十个月的娘胎,唉,不好说,不好说,就是不好还……
说道莲华(花)、莲华(花)世界,明荷、明涵感慨颇多——我们找得到自己的莲华(花)世界吗?!莲华(花)有五德,正是人本真生命的一种写照。莲华(花)出污泥而不染,再不好地方,莲华反倒开得愈加茂盛,而且清香无比;莲华就代表清净,清净本身就是莲华。据说,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胜莲华。心中的莲华盛开了,我们这个人也就走向了圆满了吧。
********************
明荷与明涵有笑言——问人世间情为何物,敢叫人生死相许?!
明涵问明荷,怎么看西方信仰所说的,心中装着上帝而独身的人,那是上帝的恩赐?!
明荷言,那还不简单,想得开怎么样都算是恩赐,想不开,呵呵,那就成了‘好心当成驴肝肺’是也不是喽!
明荷、明涵对一些问题就是梦里巡游——我们被不知不觉裹挟在滚滚红尘中,这滚滚红尘中,人这一生可以用大赌场形容一下啊!特别是对所谓要看破红尘、‘归隐山林’的、又瞻前顾后,在成婚与不成婚煎熬中的人,一样是赌场吗!有时候真要有大丈夫气魄,要拿得起,放得下,兴许就赌对了,找到了能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回归本真的伴侣。其实,没必要在这方面叫真,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伴侣,那也成了别无选择的选择,都是上天给我们最好的安排……
看人生,恐怕,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面临一个就在眼前,却不敢、也是不愿相信,存在一个最大的宝藏、秘藏!也就说,这社会的大环境就是最大的修行、修炼本真的场所,可借用现在的所谓一些净土宗、也可借用现在的一些所谓密宗来形容。我们也许听够了那些冠冕堂皇大道理,知道好,可是又有谁能真正做到,眼里恐怕见到的都是世风日下的无可奈何?别说能不能做到,管不住自己,就是不相信吗,说的再好也没有用;至于所谓一些密宗,看我们这个大千世界,什么没有啊,就跟那些修行的人练功者出现的一些景象,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这样的世界真是太好了,我们都很自由,能不能走的过去就看自己了,真的是很公平!可是作为我们一般人,就是不好走过去,也许,这就是炼狱的由来。别怨天尤人,是我们把自己就像关在了禁锢之中不好解脱,而不自知,人生其实真的是很美好,不过要看开才可以!应该相信德者所言,‘道是天下人的公道,没有秘密可言’……
明荷、明涵看自己已经在口无遮拦、胡诌八扯,那就在扯下去吧!成语蛊惑人心的蛊惑,据说,在过去是真有其事。在民国时期就有见证者,那时流传,在西南云贵边疆少数民族善使蛊毒一说——外来行脚的人,到这个地区,见到特别干净的饭堂人家,可要小心了!养蛊毒人家特别干净,因为蛊这东西不能见脏。蛊这毒很厉害,就拿情蛊来说,一般下给男子,只要被有这样能力的女子看上的、无论什么人,中了情蛊,只能听命了。也许下蛊之女子不一定不好,就是迷情,对蛊来的相公也有近人情的一面,“相亲相爱”多少时日后,哪怕你的家在万里之遥,你想回去探亲,准许,不过三年之内必须回来,否则蛊毒发作,没解药,会死得很痛苦、很难看。
说道蛊毒,明荷、明涵真相信了明者所言,现代社会别以为不见了蛊毒,那毒品,精神类害人的化学药品,与蛊毒有区别吗?!在现代社会里,我们被不知不觉能被蛊惑的条件太多了。所以说二十一世纪,精神心理疾病对人危害巨大,自身不改变,很难有药可救,走不过去,无疑等同于在地狱里饱受煎熬……
天堂地狱一说,很难让人相信,不过不用去找,据说,在我们人世间就有显现,我们在痛苦中看不开,等同于在地狱里吗?!就像有种说法,有的人在临死的时候,兴许看身边的人都成了魔鬼。那在医院被急救过来的人,回转过来的一瞬间,迷迷瞪瞪看周围绿影绰绰的,也许就跟看到地狱一样。所以说一切唯心,这颗心要是放不下,什么不好的都会存在,反之亦然。可是,这颗心就是不好把握……
说来说去,只不过是为平常心的拥有,人呢,总有些劫数是逃不过去的,慢慢过去就好了,可是拥有这样的洒脱不容易——‘莫怨天不公,只原时为到’……
****************************
明荷、明涵心有灵犀——看历史却也能正人的正思惟:
他们是以武侠中谈到的全真教长春真人丘处机为话题,开心起来——对长春真人有很大的误导,事实上,长春真人与成吉思汗的交往,是一个传奇。当时,长春真人的声名远播,无论是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还是外强中干的大金国,都想重用长春真人,可是长春真人都推脱了。知道已经雄起的成吉思汗恳请他,他才决定‘出山’。长春真人很看重成吉思汗,为见他那是行万里路,经过两三个战场,一直追成吉思汗的大军道印度的北部边界他们才见面,这一面见的真不容易。成吉思汗向长春真人求道,真人对成吉思汗说他不需要问这个道,只要学到仁义之道,少杀人就是道!成吉思汗很佩服真人的话,就拜真人为师。
成吉思汗对真人说,万一他有一天统一了金国,乃至统一了整个中国,他说师傅啊,你有什么要求?长春真人说,他有个要求,就是万一他打到中国,统一了中国,只要是他丘长春教门(以后称为龙门派的道教,北派的道教)的弟子,都不能杀。成吉思汗完全同意,并立下了丹书铁契为证。后来蒙古军队打到了中国,从龙门派发源地S省、北方好几个省,老百姓家的门口都贴了道家长春真人龙门派的标记。蒙古人言而有信,这些蒙古骑兵一看到标记,一拉马头就走了。使得许许多多的生命财产得以保全。也就是说,长春真人有神通,早就知道大势所趋,成吉思汗会统一当时的中国。他用这样的作为,就是在济世救人,了不起的作为。
成吉思汗与长春真人最奇妙的是——成吉思汗在西北一死,在B市的长春真人就感到了,然后他对弟子说,那一个人走了,他也要走了。于是,马上盘坐也走了——圆寂了(据说,借用,不全)!
明荷、明涵说起来禅宗二祖见达摩祖师的典故:
据说,我们的生命是有根的,虚空就是我们的土,头部是我们的根。我们的身体各个部分有脉轮,脉轮要打开时,会很痛苦的,有的到眼睛搞不好都可能失明——到这个地步要是能开刀就得开刀了,到牙齿,牙齿都可能拔了,是到哪哪出毛病。当年二祖见达摩祖师之前,头疼的受不了,呵呵,都有要死的念头喽——当然这一点我们不能绝对当真看!空中有个声音告诉他——让他忍一忍,正在给他换骨头。过后,头不痛了,却长出了五个包包,像五岳一样。
不但是二祖有这样的经历,历史上不少高僧都有这样、那样的类似的过程。有的腿脚烂,真是佩服他们,也不见得救治,就那么随它,爱怎么招就怎么招。过去的修行真是不容易,要一步步先证道才行,比如说,打坐不打开脑部的脉轮,打坐会永远在愁苦中,无法更进一步。是到哪里哪里出毛病,如果再加上一点点妄念做功夫,后果不堪设想,非就此完蛋不可。据德者言,只要心理不受影响,任运自然的用功下去,气脉通过,一切都好了。传统、正信修行真不容易,被功夫境界所左右,主观强为之,再高的境界也是魔境,哪怕是佛给你做主。得踏破佛的境界才能圆满,而佛真有境界吗?没有,有这个想法那他就不可能成为佛。可是没有境界是什么境界?!不说境界到让人不知所措,唉,就是容易更是不容易,(都是引用,有疏漏,不确切,不能当真,就是说明不容易)。
明荷、明涵姐弟二人对怎么了脱生死的问题,还是不明所以,历史上有不少大显神通的高僧,在临死,都离去的很痛苦,也就是说表现在很痛苦的病症上圆寂的。不过,不能由此否定高僧是假大空,信的不存在——这是我们一般人、特别是现在人好曲解之处。事实上,痛不痛苦,遭不遭罪,和正信是两回事。他们有的人完全有能力‘坐脱立亡’,来个在一般人看来高明死法圆寂,可是却没有那样做。有种说法,放下生死就可得解脱——对我们一般人来说,这里可不能理解为亡命之徒的作为;再有种说法,一切世上的六道众生,他的心里没有杀机,就可以了脱生死。没杀机,不容易。
真是越说越累,还是不要去想:不要去想是否能够圆满人生,既然选则了大道,就应把信念坚定;不要去想能否拥有明天,既然选择了重新再来,就勇敢的把‘人心(平常心)’装在心中;不要去想身后别人怎么说,既然目标是心中的那片净土、那留给世界的只能是无悔的人生;不要去想未来是光明还是黑暗,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都在情愿之中。
说来说去,姐弟二人认为当下还是做人最显重要,否定、看淡、放下自己的过去,重新面对自己不容易。其实真正做到这一步,也许才是真正做到了相信自己所信…..
就如那首电视剧《女子监狱》中《假如再给我一次面对》的歌曲所道白的他们一时的心境:
假如再给我一次面对,我一定会重新体会,那一种宁静的端祥,不会再让它破碎,你会看到我雨过天晴,看到我柔情似水,时光若带走你的身影,我会用生命去追;叫一声亲爱的人,亲爱的别再后退,请求你转过身看我一眼,看着我泪如雨飞,叫一声亲爱的人,亲爱的不要后悔,请求你再给我一次面对,看着我不再枯萎;
假如再给我一次远行,我一定从现在返回,那一串伤心的脚步,不会让它追随;你会看到我亭亭玉立,看到我无怨无悔,时光若送来你的嘱托,我会用生命奉陪,叫一声亲爱的人,亲爱的别再后退,请求你转过身看我一眼,看着我泪如雨飞,叫一声亲爱的人,亲爱的不要后悔,请求你再给我一次面对,看着我不再枯萎,看着我不再枯萎,看着我不再枯萎……
《假如再给我一次面对》明荷、明涵姐弟二人相和唱,那是唱出了发自心底的心灵之约……
********************
明荷明了,她也该适时离去了——唯有如此,她亲爱的明涵弟、她最为亲近的人,才好将心中所有羁绊彻底放下,走好他还有好长的一段漫漫人生路……
明荷冰雪聪明,讲了这样一个姐弟修炼的典故给明涵提个醒:在古代有姐弟俩修行,一个为尼,一个为僧。他们都很了不起,弟弟到一定成就该圆寂了,他与身边人‘做戏’,非来个出类拔萃的圆寂——竟然倒立着圆寂。她的姐姐闻讯赶了过来,点指他从小就‘顽劣’,到老了还这么没长进。弟弟本已经去了,这一听姐姐的‘斥责’,就又回转,正正经经,‘端坐’而去,着实让人不可思议(据说演绎,细节有出入,故事是具有真实性的)
明荷也很能拿明涵开玩笑,故事讲完,她先来个预演——明眸微睁,面含微笑,端庄凝坐,神思无限,把自己融化在浩瀚的苍穹——她就是浩瀚苍穹的一部分、她就是浩瀚苍穹……
那一刻,明涵就以为他这个明荷姐姐回归了美好世界,姐姐很潇洒,比他潇洒,就在印证着从大禹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由来有种说法——生寄死归。也就是说,活在人世上是在路途中,在住旅馆,而能认识到自己和宇宙自然是一体的,能放大自我的所执,离去了,那是回家。唉!可是这回家的路在哪里呢?!
也许这个回家的渡船是成就在最平凡、平实之处的。就像大德者说的多好啊——学佛的人要做到‘随喜功德’,不只是对佛菩萨要随喜功德,十方诸众生的功德也要随喜。中国世界各个不同的社会,有很多人并不学佛,也不修道,也不信教,但他们是菩萨,所做的事是对的,这样要随喜。不要认为你们出了家,念佛拜菩萨,学禅修密才是对的,那你所修学的则是魔道。现代社会很多都是佛菩萨转生来的,一切众生所有善行就是佛做善行,所有十方三世一切众生的善行功德,我们都要随喜,有利他人,能替人解决烦恼、麻烦,这就是行菩萨道,都要随喜……;所以有些人只管自己,不管他人,虽有不足,只要真实修行,都随喜(引用,有很大疏漏,就是对照,不全面)。
真正的斋戒,不是走形式、过场,而是祭起自己的心斋——心香一瓣,自己的心打开了,一切就走向正途了,可是怎么打开,不好理解。就如大德者说:出家在家没分别,就一个法门,心外求法就是外道;佛说,一般人学佛都是以轮回心生轮回见,也就是说这样下去,就会在轮回里打滚不得解脱;经典记载,一切佛出世间上为一件事——大事因缘,要是我们真正认识到什么事大事因缘,那一切也许就简单、明了了……
明荷还再三说,我们可不能得谁谁说我们是学佛修行的人,因为我们做不到,我们还是先以理解为基础吧,所以说正确理解‘述而不作’很重要!述而不作语出《论语·述而》本来是很大内涵的词汇,演化至今、表示只阐述前人理论、学说,自己并无创见,倒有一些贬义了。就孔子的作为来讲,宁愿去相信——述就是去悲悯、去认同、去包容,去解释。有了好的解释,宇宙才为之端正,万物才由此含情,世界才为之美好,人类社会才可见真正的希望之所在。也就是说,‘给我一个好的解释,我就会拥抱整个世界,开怀容纳整个历史,义无反顾再相信一次人世……’
孔子的述而不作,也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简单说就是承载、开启……
我们要警醒,不能做佛早就预见,他离世后,我们管不住自身,佛也没办法的、像魔王对佛说的那样——扮作佛的弟子,从内部搞破坏的……
也就是说,我们能好好活在当下,做好一个普通人就不错了,不能再好高骛远,明涵哪,你也该把所著之书放下了……
****************************
明涵与明荷的一番释然人生,可以说、用毕生心血铸成的绝世缘,算告一段落了。他给自己做了一个总结:
能成此书,明涵要感谢很多人,更应该感谢父亲,没有他的苦痛经历,便成就不了明涵对人生的释然。说句不好听的话,他自己倒成了“坏人”,他可是在咀嚼着亲人的痛苦了却自己的心愿。这样一看,谁的心胸广阔,明涵宁愿相信对他而言,亲人们的心胸更显广阔……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