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阿米尔赫索本人就很有文采,赵矜御用的通译又是一名西域僧人,精通汉语、梵语、波斯语、阿拉伯语等诸般语言,将阿米尔赫索的话翻译得斯文得体,更增风雅。这些天安汉军民传说,都说来了个“说的比唱的好听”的说客。
齐劲道:“说客便是如此,不足为奇。我国只当考虑出兵是否合乎国家利益。”
赵矜微笑,对齐劲的话深表赞赏。
御史大夫张翰起身道:“主公,此事还须三思,莫要中人圈套。”
五官大夫刘仕德亦起身,表明与张翰相同的观点。
见到两人劝阻的样子,横野将军陈龟年忍不住了,起身恭敬地向赵矜行礼,然后挺直腰板,慨然说道:“我国国泰民安,如日东升!主公与列位大人莫非意图长治久安,休兵养民?怎奈当今时势,天下纷争!须有领袖,以戡其乱。主公雄才大略,我国不乏名将贤辅,不施仁义,何以服天下?臣闻:‘见义当为,勇者不畏其难,智者不惧其危。’”
为了“仁义”所以要出兵?张翰、刘仕德相顾摇头,仿佛在说:“人家都道文官迂,陈将军可比我们文官还迂!”
赵矜略略点头,伸出手,示意众人继续发表意见。
陈龟年坐下,大司农虞默起身道:“‘仁义大旗’之事,主公难道不知?”
赵矜大笑。陈龟年涵养甚好,与虞默向来和睦,现在虽然两人观点相左,虞默把陈龟年的观点比作“仁义大旗”,但陈龟年念他是文官不曾打仗、不识军机的份上,倒不生气。
大鸿胪郑文初与虞默、张翰、刘仕德历来交好,但此时倾向于陈龟年的论点,便起身谏道:“主公,‘仁义大旗’固不可取,‘大义’却是国家所不可弃。高举‘仁义大旗’乃是只识说空话、不晓做实事之辈,虞大人以之相比从来说一不二、身体力行的陈大人,甚为欠妥。”
虞默慌忙向陈龟年赔礼,陈龟年亦再起身还礼。气氛为之一松,继续探讨问题。
乌达慨然道:“我国四战之地,且白手起家,最初与列国并无交情。如今若不好好结交几个盟友,何谈发展壮大、回归中原!敢请主公将出兵之事付臣,臣必不令海都吞并印度,再为我国大患!”
鹿裔不由得受了感染,亦再度起身道:“乌大哥不惟有大将风度,更有古道热肠,臣向来最为敬服!愿为副将,一同东征,定要杀退海都!”
齐劲道:“臣赞同出兵之事,却不赞同两位大都督同往。南面伊儿利已为盟友,乌大都督自可抽身;西南基辅却仍虎视眈眈,鹿大都督不宜轻动。”
游击将军颜士重道:“如若乌大都督挂帅,末将愿为副将同行。”
轻车将军戴得功道:“末将亦愿同往!”
赵矜摆手道:“你们别忙。是否出兵的道理,咱们先论清楚再说。”
这时只听一个声音叫道:“主公所言甚是,以臣之见,切切不可出兵!”
欲知那人是谁,且看下回分解。
(待续103回)
版本:7.0、7.1
日期:2005-01-02、2005-04-27
作者信箱:[email protected]
读者OICQ群:4916828
典故:仁义大旗
春秋时宋襄公喜好“仁义”,打仗的时候立了个上书“仁义”二字的大旗,一定要堂堂正正地跟敌人交锋,不肯趁敌军正在渡河之际发起攻击,结果一仗大败,国势顿衰。本节中陈龟年的论点虽然迂,但是否可取还说不定,不能跟“仁义大旗”一概而论。中国历代常出兵解救友邦危难,除了扶危解困的道义之外,主要还是因为与国家利益相符。
本回读者回应:(于“风雪山头”)
八面靈瓏:伊斯蘭的教義不是禁止酒精性的飲料嗎?怎麼還會出現伊斯蘭的人手拿酒杯的鏡頭啊!是否因為發生了什麼大事件才禁止的呢?
面不改色:谢谢提醒,我查证了一下,伊斯兰教是从一开始就禁酒的,因此已将文中的酒改为不含酒精的饮料。
惊寂:感觉“军阀”一词颇有贬意,与郝如吉后面的忧国忧民描述不合。不如去之,就用“大将”好了。
面目全非:“军阀”一词只是近代用多了贬意,在古书中为中性词。
面面吃面:查过了,古书中这个词还有褒义,因为古代就是这样的。
面目一新:历史上的博尔邦此时应已75高龄了,却仍有5年寿数,此时却让海都给活活气死,可叹啊。
面面俱青:阿米尔赫索游说伊儿利,上演了好一出“哭秦庭”!
小列:阿米尔赫索真是个有胆识和谋略的人,如为校草所用就好了。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