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玄幻魔法>时空飞越之异域纵横记> 第121回:蒙骑东进排山海,飞砲震天惊象群 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1回:蒙骑东进排山海,飞砲震天惊象群 上(1 / 2)



时空飞越——异域纵横记(新)

第121回:蒙骑东进排山海,飞砲震天惊象群(上)

话说赵矜与心腹重臣们达成共识,正要处理都蓝与察罕帖木儿之事。忽然,一封飞鸽传书,令到朝廷再度紧张!

这就是乌达传来的消息。鸽子腿上系着的小绢帛有点湿润,显然路上经历过风雨,好不容易才回到安汉。内中数十个蝇头小字,简要报告了上一次三国联军大捷,又说道,海都大起兵马向德里逼近,大战即在眼前!

既然信鸽十分快捷,为什么大捷之后不立即传报?只因乌达和独隆翰带到印度去的鸽子数量有限,不过十几只,用一只就少一只。鸽子只能凭着“向乡感”飞回安汉,认不得往印度之路,因此只能走单程,比不得在炎汉国内两地训练,可以有来有去。报捷不必着急,报紧急军情更重要,所以才在有紧急军情时连同捷报一块儿传回国。

赵矜看了头一段大捷之事,还来不及欢喜,又看下文报告大战在即,不由得又皱起眉头。这两日正在盘算能否给东征军一些支援,忽然独隆翰的信也传到了,报告他协同郝如吉迎击南印度联军的情况,并为擅自结亲、结拜兄弟之事谢罪。

书信字数有限,不能详述,但是赵矜很了解独隆翰为什么连续拒绝君王的赐婚,却在外面擅自娶妻。独隆翰有霍去病之风,对霍去病的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十分佩服,本来也想做个不需要女人的铁汉子,但这次之所以要娶郝如吉之妹,全然是为了国家考虑。至于结拜兄弟,那是很普遍的事,更不足为奇。最主要的一点:结好郝如吉完全符合炎汉的国家需要。

凡事就是要看最主要的一点。东征的决策亦如此。尽管虞默、张翰、刘仕德等力阻出兵,尽管有不少大臣怀疑主公是否受阿米尔赫索挑唆,尽管廉钧也提出不必出兵,只须虚张声势,但是赵矜在种种表象之后,抓住了最主要的一点:援助德里抵抗海都,是符合炎汉国家利益乃至牵系国运的大事!阿米尔赫索的游说其实并不用放在心里,主要还是炎汉的国家利益使得出兵势在必然,赵矜不为旁支末节纠缠,直接“朕意已决”,出兵!至于廉钧之策,赵矜驳道:“人不能总把自己当做是聪明的,搞“虚张声势”,把别人当傻瓜——伊儿利如果不是傻瓜的话,就不会白白给我们利用;如果是傻瓜的话,那也抵抗不住海都!等海都破了联军,我国再来“坐收渔人之利”?我国有这个操纵全局的资本么?现在出两万兵,跟随伊儿利主力军,大家合兵十万抵抗海都,援救印度,是为长远之计。如果连这点儿诚心都没有,在这种应该踏踏实实干点实事的时候耍小聪明,跟扛个‘仁义大旗’就指望图霸天下的宋襄公有什么区别?战国末年六国合兵抗秦,来到函谷关,在下面大摇旗帜,谁也不出力攻打,史书上云:‘秦人笑之’!过不了多久,同盟瓦解,六国相继被吞。现在,德里朝危急,而印度物产富饶,海都如果得到印度,从此资粮充足,伊儿利和我国能有好处吗?我们光摇旗不行动,伊儿利人也不愿当傻瓜干实事,阿塞拜疆人、车臣人也心灰意冷了,那就只有——海都笑之!”

这番话相当严厉,意指关键时候耍小聪明,结果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廉钧为此面上无光,在所难免。赵矜要找一个人批了以后坚定朝野之心,倒不是故意想要打击廉钧,因此过后都厚恩施之,以安其心。

世上的事,变幻莫测。谁知伊儿利内乱,作为东征军主力的伊儿利军在察罕帖木儿率领下回撤,留下压力结结实实地砸在了炎汉、阿塞拜疆、车臣三国部队的肩上!车臣军的表现已经很出色,导致海都运粮必须大大迂回,十分不便,搞得他们坐吃山空,进军印度就缺乏资本。现在就看炎汉、阿塞拜疆两军能否协助德里军,挺过这段时期,让海都军无法前进而又耗竭粮草,迫其撤退。

但是,海都已经下了决心,他也不管诸多艰难,看中了最主要的一点——攻克德里后,万事不愁!于是,他加大赌注,取消出兵波斯,将二王子达赤亦剌干所部调来。一方面国内不惜代价运粮,另一方面达赤亦剌干攻入波斯亦有掳获,两部会合,兵力雄厚,粮草亦足支两月,海都便决定全力以赴进攻德里!北印度地区刚刚丰收,只要拿下屯粮甚多的德里城,以此为资,可图扫荡整个南北印度!再之后……海都的野心,无有尽头。

现在的形势来到了这样的一个关头,赵矜怎不忧急?但炎汉实在已经没有办法。尽管西征军已经撤回,国力还是不足出兵,苍岭关以东有八剌六万大军压着,也就无法实行“围魏救赵”,从背后攻击海都汗国腹地。

细想一下,赵矜不禁嗟叹:“如果当时察罕帖木儿不开回伊儿利,而是索性东进德里,那我现在也就安心一些。可惜察罕帖木儿已经输光赌本,我又没办法再下注。”再想:“罢了,回想也没用,未来的变化还难以预知,也许我们又能转祸为福呢?总之,自寻烦恼不如做实事,我且专注我所能办到的事!将都蓝、察罕帖木儿之事处理好,继续发展经济,训练好新部队,准备应付新形势。”

不提炎汉国内如何,且说海都汇集达赤亦剌干所部,起动大军,浩浩荡荡逼近德里城。

先前达赤亦剌干来时,海都就要即时拔营,达赤亦剌干谏道:“父王不要着急,还是等我的后军带着攻城炮一起来到再说。”

海都不高兴道:“带什么炮!你从波斯来时,早该把这些都摧毁了,就不至于迟迟才来与我会合!你难道不记得我们的教训?上次都是因为想要带炮攻打苍岭关,结果我的部队耽搁了,你哥哥的部队急于前进,就被汉军击破。”

达赤亦剌干道:“父王,此一时彼一时。现在我们的情况,必须用炮。”

海都瞪眼道:“我现在是去野战!不是去攻城!如果汉军、德里军不跟我野战,固守城池不出来,我就围住城池然后分兵四处掠粮!这样的话,他们敢不跟我野战!”

达赤亦剌干陪笑道:“父王,这个炮,野战也是有作用的。”

海都向来重骑兵而不重火炮,况且这个时代的“炮”,发射的都是不能爆炸的炮弹,事实上只能称为“砲”,用来野战的话,意义不大——在广阔的战场上砸落一些实心弹,伤害力实在有限。因此听了达赤亦剌干的话,海都怒道:“你懂什么!我十二岁开始打仗,到现在一把年纪,还不知道炮是怎么用的?”

达赤亦剌干忙趋近来,附耳低语一番。海都怒意方才渐渐消失,良久,点了点头。

于是,海都军大起人马,以排山倒海之势,向东南开拔!光是嫡系的蒙古精骑就有七万余众!全军大约十五万人,嫡系部队所占比例如此之大,可以说是自海都汗国建立以来历次出兵都没有的。为了拿下德里再扫荡整个印度,海都真是不惜血本!

以往窝阔台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各拥数万至十万不等的蒙古精骑,合并成海都汗国之后总数大约二十万,是海都赖以征讨的宝贵力量。蒙古骑兵的战斗力天下闻名,毋庸置疑,史书记载,成吉思汗以十万之众灭亡拥兵四十万的花剌子模,拔都以两万之众先破匈牙利军五万、又破神圣罗马帝国军七万,一个蒙古精兵的战斗力相比欧亚一般兵士,纵不能以一当十,至少也以一当五。海都这次攻打印度,要的就是耗粮相等的情况下部队战斗力越高越好,因此嫡系所占比重甚大。

问题是,德里朝的军队以象兵为核心,就算以蒙古精骑对抗印度象兵,能有必胜把握吗?遇见庞然大物的战象,人纵然不怕,马却不能不惊。博尔邦、郝如吉曾经多次击败蒙军,依靠的就是以象克马。

历史上博尔邦直到寿终正寝也还是靠大象吃饭,不料这个世界,海都跟汉军学了乖,运用汉军的计谋,先将博尔邦步兵击溃,于是博尔邦全军大败亏输,自己也呜呼哀哉。郝如吉又吸取了教训,打仗务必步象结合,不给海都军以可乘之机,在德里朝摇摇欲坠的时候重新稳定了局势。

如今,能征惯战的郝如吉被南印度军缠住,这正是海都谋划的结果。德里军虽然在德里城一带集结了号称五十万的人马,海都并不在意。要如何以骑兵破象兵?他已经想好了一套方法。当然,现在又有达赤亦剌干献策,胜利就更有把握了。

于是,时值西历1281年秋,也就是炎汉历玄黄三年农历八月末,准备就绪的海都军大举攻来,德里军集结将近三十万众抵挡,布防于德里城西北一带。汉军包括阿塞拜疆军亦有三万六千余人,作为德里军侧翼后援,部属在德里军的西南方。

德里军主将檀尤腊加,乃是在朝野汹惧之时参与粉碎海都军掠粮之战,获得大捷,虽然这一战中其实汉军、阿塞拜疆军才是主力,德里朝君臣却在连战连败之时盼到一个大捷,肯克巴特苏丹高兴异常,将功劳归于檀尤腊加,一下子拔为大将,委以重任。

檀尤腊加虽然勇敢,但一下子要指挥数十万众,只弄得他不知所措,惟有虚心向人请教,包括向原来的主将悉牟逸多陀。悉牟逸多陀耐着性子指点一二。阿米尔赫索亦从乌达处了解炎汉军对付海都军的经验,转教给檀尤腊加。檀尤腊加兢兢业业,连日来几乎不眠不休,将部队悉心部属,构筑好了一条防线,防止海都军分进合击;如果海都军合兵而进,则与他野间决战!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