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对战争与和平进行了无数的反思。然而,只要人们生活在这个资源有限的世界上,争夺权力与资源的冲突就无法避免,战争与和平的变奏就还将延续下去……
现实中研究政治冲突的学者把战争的起源归结为两种模式:
一是人类自身好侵略的天性(innateaggression).人有着与生俱来的zhan有欲和控制欲。zhan有更多的资源是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所有动物都具备的本能。人类比其他动物更高明之处在于认识到了对他人的控制比对物质资源的控制更为有效,也更重要,营造一种以自己为主导的秩序,可以使别人不断地为满足自己的利益和需求服务,这远胜于自己亲躬力行的效果。国家作为人格的政治组织,完全继承了人类的这种本性,正是这种好侵略的天性导致了人类社会中以强凌弱的战争。
二是国内制度(internalstrctureofstate)。在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与变革相关的最关键的国内制度问题是私人得益与公共得益的关系,即国家实力的增大和扩张是如何影响该社会那些权势集团和特定个人的得失的?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一致还是相冲突?如果国家实力的增长和对外扩张会给权势集团带来收益,或者社会多数人确信这种预期的收益会在将来兑现。那么,国家就会有一种通过战争或其他手段来改变国家之间关系的强大动力。但是,如果国家的对外扩张给这些集团设定了沉重的成本,乃至超过了预期的收益,就会产生强烈的反动力。
那战争是否会促进经济增长呢?就一方面来说,绝对没有。战争中,生产性资源的损失极为严重,远比工作人口的流失还大。苏联战前25%的资源,在二战中消耗殆尽。德国损失了13%,意大利8%,法国7%,英国较低,只有3%(不过这些数字必须和战时的新建设相抵消才更准确)。苏联的例子最极端,战争对它造成的净经济效益完全属于负值。1945年战争结束,它的农业毁于战火,战前推动的五年计划也全告泡汤。硕果仅存的,只有一个大而无当的军火工业,此外便是苟延残喘的饿殍和疮痍满目的大地。
战争对于科技和生产是否也有革命性的影响呢?简而言之,它可以使科技更为发达,因为先进的交战国不但在军事上求胜,更需要在技术上竞争,才能发展出更有效的武器装备以克敌制胜。要不是二战爆发,西方盟国担心纳粹德国发展核子武器的话,原子弹恐怕根本不会早在1945年就被美国生产出来,20世纪也不会在核能研究上投下大笔经费了。至于其他某些专为作战开发的科学技术,较之核能更容易转移为和平用途——航空和电脑既是二例。这一切都证明一件事实,战时科技之所以加速发展,主要为应付作战及战备之需。若在平时,如此庞大的研究经费,恐怕根本通不过成本效益的预算,至少在态度上要犹犹豫豫,进展也较为迟缓。所以,这种以牺牲生产力与不顾及成本的盲目性科技发展。与其说是战争带来的财富,不如说是对有限资源的最大化浪费。
有人说战争对文明的发展有推动的作用。其实不然,所谓的文明应该是在和平条件下慢慢发展的。在战争条件下的所谓文明则只能是冷酷方面的发展。现代战争变得越加残忍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战争本身的虚拟化或非人化。血淋淋的杀人行动,如今变成一个按钮或开关即可解决的遥远事件,科技手段之下,死亡牺牲都不再活生生于眼前发生,这与传统战斗里亲手用刺刀剜出敌人的内脏,从准星中瞄见敌人的身影倒下,有着多么巨大的不同。枪口之下射倒的不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一串统计数字——甚至连这个数字也不真实,只是假设的统计而已,正如当年美国在越战中对敌人死亡人数的估计那样。从高高的轰炸机看下去,地面上的一切不再是活生生的人和物,而变成一个个无生命的投弹目标。性情和善的年轻男子,平常做梦也不会把刺刀插进任何乡下孕妇的肚子;一旦驾起飞机,却可以轻松地对伦敦或柏林的满城人口按下投弹按钮,或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那些工作勤奋德国科员,若命令他们亲自将犹太人载到铁丝网缠绕的死亡集中营,绝对千万个不愿意;可是坐在办公室里,却可以不带私人感情,日复一日安排火车时刻表,固定望波兰的屠场开出一班班死亡列车。这真是我们这个世界最残忍的事情,可以完全不涉及个人感情,全然组织化、例行化,在远处执行残忍的暴行,有时候甚至可以解释成不得已而出的下策。正如电影《辛德勒名单》所描绘的那样,战争作为一种制度或者一架机器而超脱于人的意志存在是最可怖的事情。所以,想依靠战争来推动和平。只能是和平时代不负责任的一种妄想罢了。
不知何时网络玄幻文学开始充斥一些充满矛盾缺乏理智的超强主角。这些人不是学者不是思想者,更不是作者开头所交待的所谓的普通人。而是充满行动激情的人,这种激情中也包含着yu望(混杂在一起的美欲与色欲),但他们并不计较功利,常视金钱为鄙屐,甚至宁愿让激情之火烧毁自身。他们是迷乱的、狂热的,他们的激情有时可能引发极其高尚无私的行为,有时又可能导致极其狂暴伤人的行为。他们总在善恶之间奔突。他们不是智者(起码其表现行为不是)、平时不怎么思考,不怎么反省自身,然而当被抛到边缘的处境时,脑子里却同样涌现出大量的问题。呵呵,这就又涉及到论理学的范畴了。在对战争的认识中,我不想作过多的赘述。
这类玄幻中的主人公往往紧张地、穿梭般地奔走于各种人之间,力图使所有人都动起来——当然是不同的动。总之,他(或她)扮演的是一种集体行为的组织者、发动者和推动者的角色。在这些行动中,我认为主要的措施有:
一、树立一面旗帜。这既包括树立一面思想的旗帜也包括一个人物的旗帜,不过我认为应该更重视作为人物、作为领袖的旗帜,而对思想的旗帜、理论的旗帜却采取了某种机会主义的态度。说他(们)或她(们)不是思想者是应为现在写手所描绘的主人公不具有足够强烈的反省性,这使得他们(她们)与思想者形成鲜明对照。对,他或她们只是些活动家。他们不是那种一往无前的人不是那种看准了就直奔目标、义无反顾的人(孩子气的倔强不算),活动家的思考常常只是要将这种思考迅速变为结论,又用这种结论作为采取行动的理由或者事后解释自己行动的借口。他们要把思想作为行动的武器或成功的利器,作为制胜的法宝(有些则连廉价的思想都没有),实际上,他们更喜欢理论、主义而不是思想。中,主人公往往要利用人们的感伤和怜悯的心理,说“我的XX理想在这里的传播,主要是出于对世事不公的悲愤。”(作为愤青尚有可缘,但作为传播媒介。拜托请更有些实际的东西好不好。)但总的说,他(她)在思想理论方面并没有提出或者找到热烈鲜明的、足以使人衷心信仰、热情奉献的旗帜,他(她)在这方面并不成功,用一种统一的、牢固的、让人动心和感人的理想信念把他们结合起来。所以,这类的主人公一旦发生某种“出走”现象后,组织很快就应该土崩瓦解。(但就是,对于某些不合理情节我们也不能过于苛求。)
二、联络各种人,利用各种人。这类主人公往往有着显赫的身份背景,或有各类不可思议的奇遇。但无论如何,他(她)往往是可以在上流社会活动的。总之,他(她)用了相当的精力来走上层路线,打上层牌,他(她)在城里的贵族(或其他什么称谓)、官员家到处走动,他(她)怂恿一些人,奉承一些人,迷惑一些人,恐吓一些人,到处制造一种紧张不安的气氛,引起猜疑、纷争和混乱,然后溜之大吉,以便浑水摸鱼,火中取栗。(中则往往这样写“他(她)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为整个大陆(世界)的纷争揭开了序幕”或者别的什么的。)
而另一方面,写手们也把利用的手伸向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伸到最底层,伸到那些处境最差的人那里,伸到那些有隐私、有把柄、有劣迹、胆大妄为,或者干脆就是被追捕的罪犯那里,他(她)利用他们来打头阵。
三、建立组织。当然,对事业最重要的还是建立自己的组织,建立自己的行动小组(或军队什么的),培养一些核心的成员,慢慢变得更为庞大。作者往往用所谓的“共同的”或“伟大的”事业将他们团结到一起。让他们为之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然而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明白替一种思想效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只知道把这种思想跟那个在他看来是表达了这种思想的人混为一谈。所有那些“马前卒”中,往往被描写成原本多情善感而又温和善良,而后却变得最麻木不仁、冷酷无情。
各类成员成分混杂,也是现在的一大诟病。且不论矮人、圣骑士、牧师、魔法师、精灵或者别的什么组成的小组合,更有甚者会出现各族混杂的雇佣兵或军队什么的。
里,主人公往往使用了一些手段和策略来维系组织的向心力:例如利用了人们队理想的巨大热情,对进步和新潮观念的强烈兴趣;利用人们对“神秘力量”的好奇和投入集体的归属感和得意感;利用了人们对职位安排和官衔,参与秘密活动的本能爱好;利用了人们在组织中耻于有自己的见解和崇拜权威的心理。
四、行动纲领。这类组织的行动纲领虽然也像其理论、领袖和纪律一样都不很明确,但还是可以看出其主要倾向:这就是通过制造混乱和破坏而最终夺取政权。(呵呵,罪行是正当的,是对旧社会的“高尚”反抗的想法。)这种想法又往往通过每一个行动小组在吸收新成员和无限地发展分支的时候,都负有这样的任务:通过经常的揭露性宣传,不断削弱地方当局的威信,在乡村(城市)里制造混乱,散布愤世嫉俗的情绪和种种丑闻,让人们对任何事情都毫不相信,让他们认为当局只顾吃喝玩乐,最后,则不惜采取引起民间骚乱的主要手段——“纵火”(政治或经济上的),在预定的时刻使国家陷入绝境。有计划地瓦解社会和一切原则(中往往将其推诿至贵族的荒淫无度或天灾人祸);使得所有的人都丧失信心,把一切都搅得乱七八糟。当社会被弄得摇摇欲坠,病入膏肓而且一蹶不振,厚颜无耻(或像天真的受伤的孩子一般)而且怀疑一切,但又无限渴望获得一种主导思想保全自己的时候——突然打起造反的旗号,并依靠由许多小组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网,把整个社会都抓在自己手中。不客气的说,现在的这类首次造反的情节只不过是为了这种有计划制造的混乱作的第一次试验。
五、流血。在这整个行动纲领中,相对于其他所有的手段:制造谣言、混乱、惊惶而言,最重要的、也是最后的手段还是要直接诉诸暴力,要直接剥夺生命,也就是要造成流血。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可能要砍掉“一亿颗脑袋”(数目视作者心情而定),但其宗旨就是摧毁旧势力的一切,其理由是既然这个政府无论你怎么医治也治不好,那倒不如干脆砍掉一亿颗脑袋以减轻人民的负担,这样就可以比较安全地跳过基本道德中的“人不可杀人”这条沟渠。靠说服宣传逐步来解决问题,嗯。我至今还没有看到哪部采用此种情节。因为在其作者看来逐步改造世界被认为是慢办法,甚至完全是空想;支持即便吃掉一亿颗脑袋也要加速推进的一个理由仍然是前面几点所提到的目的论,即如果不死这一亿人,专制的政府也许要吃掉五亿人。
此外,这里所说的流血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流敌人的血,这就意味着有一部分人要被视为敌人,甚至视为非人——从“人民”乃至“人”的阵营中开除出去(现今中直接将对战双方设定为两个种族,从心理的潜意识来说仍是将人“非人化”一种心理暗示),这其中包括被蒙蔽的敌人,比方说敌方军队的士兵,尽管他们同样属于要被解救的阶级,但仍免不了要流他们的血——而且这甚至可能是最大量的流血(现今作者往往回避这个问题或将敌方描写成恶人组成的军团来淡化这一问题);另一种是流自己人的血,因为在杀死敌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必有损伤,即便一场胜仗也一般是“敌死三千,我伤八百”(所以,在中往往就出现了所谓的“大胜”:即以己方很少或为零的损伤换取大量杀死敌方。这与美国的“零伤亡战略”同样是一种自我逃避的自我安慰),向对方诉诸暴力是不可能不自己也流血的。此外,还会有许多并非敌人,但也不是自己人的,纯粹是被卷入,被波及的无辜者的流血。(作者往往会将其写为自己投靠过来或者干脆投靠敌方,除非又是一个“独立商业都市”!呵呵。这样以来就难免被认为与那为发出:“不是朋友就是敌人。”一言的某位总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还有比较复杂的一种是使脱离自己营垒的人,或者同一营垒内的不同派别的人流血。“革命常常首先吞噬自己的儿女”,不仅在夺取政权之后,甚至矮夺取政权之前就开始内部的流血了。自己阵营的异己者常常被更冷酷无情地对待,并且被首先拿来开刀。(某些则是将某位核心分子的背叛来进行描述)呵呵,真是流血需要习惯啊。然而,对作者而言。让主人公杀人一旦变成习惯,一旦变为嗜血,这习惯就不容易改掉了,人们将习惯于不是用说服、讨论和表决的方式,而是用肉体消灭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现今战争类后期血腥味过重则与其不无关系)。
谈到这里小弟忍不住想要对流血这段妄加评论。人们的行为动机总是十分复杂的,尤其是在作为社会运动的集体行为中。尽管参与者可能不乏为了共同事业和崇高理想的冲动,但其中也很容易掺入个人情感乃至狭嫌报复的动机。这就位作者的描写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但与之相对应的,作者对其理解越深。那么写出的作品也必将令人感到相当程度上的震撼。
呵呵,说了这么多。小弟也无非是想完整地、系统地提出一些对这类玄幻的建议。想当初小弟开始写作时网上只能找到对各类诟病的牢骚,却不见哪位大大真正站出来为有志写作的新写手们指出条明道。呵呵,话说大了。
最后,让我借用彼得·韦尔霍文斯基的预言:“好啦,先生,一场暴乱就要开始了!一场世界还未曾见过的动乱即将道来……俄罗斯将是一片愁云惨雾,大地也将为古代的神灵所哭泣……”
“我在俄罗斯上空远远看见,
火辽阔而沉静地燃烧。”
不对称战争
所谓的“不对称战略”和“不对称战争”。是在美国提出的“先发制人、单方面实现不宣而战的突然袭击”这一新的国家安全战略后在国际政治文献中出现的两个新词汇。
对于这种新型战争,国外有论者称之为“信息不对称战争”或“不对称战争”,甚至认为“不对称战争”是完全不同于传统战争的新型战争形态。
如果广义地诠释“不对称战争”的概念,小弟个人认为其涵义可分为三个层面:
1.电子信息技术与控制能力的不对称;
2.军事技术力量的不对称;
3.经济资源与军事产业力量和能力的不对称。
从1991年的海湾战争,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和2001年的阿富汗三场战争来看。美国似乎颇为成功地试验了一种新的战争模式——进行不对称打击的战争模式。在这三场战争中,美国人提出了关于“零死亡”的极限概念。也就是说,在己方军事人员和军事装备接近于“零”损失的状态下,单方面地、强有力地打击对手,消灭对方的武装力量,从而实现战争的主要政治目标。
赘述了那么多,有心的大大们可能已经意识到了小弟写这段章节的用意。是的,小弟正是努力想将现实中的“不对称战争”尽可能融入到当中。
话虽如此,但在实际设定中却又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急需解决。
首先,美国之所以能够如此轻易地击败同样装备有先进飞机和导弹的伊拉克、南斯拉夫。与其“不对称战略”中的关键部分。即以电子战和软件破坏敌方武器和军事信息系统,然后使用远程突袭力量实施空中打击有着不小的关系。
由于美国人采用了以电子战(包括“软件战争”)为主体的全面信息破坏和信息控制技术,以电子战封杀敌人耳目,以远程空袭破坏敌人的军事力量、设施和装备,压制敌人的重要军事能力。以军事政治的总体压力,震慑其民心,也震慑了试图援助美国对手的外部世界,从而迫使敌人在孤立无援处境下遭受单向的痛击。
但在中则不能简单地将其一一对号。魔法与科学世界,无论从政治环境、经济体系还是工业建制来说。都是差别巨大的两个独立的个体。而两者的战争,就更不能简单地照搬古代或现代战争模式。
其次,既然的名字叫做“静默之音——交汇”。就注定了故事中的两个世界会有一个交融的过程。所以,中的战争至多被设定为一场高强度的局部战争。(要是搞的过于剑拔弩张,那就没法写了。)这样写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在战争的双方之间预留一块缓冲区来作为与战争地域的对照组。(小弟预想将这块缓冲区描写成一块没有硝烟的战场。即间谍交错、文化融合、信仰更迭与经济侵略与反侵略的发生地。)
最后,也算个不是问题的问题。那就是小弟每星期都留有几十的加精权利被浪费。小弟希望,大大们能够多提供些构想,帮助小弟写作。至于加精嘛……嘿嘿!;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