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喀什加里亚南部地区,最强大的国家是莎车。公元前65年,莎车王联合附近的几个国家叛汉,一度将事态闹的比较大,但是很快,就被汉朝将领冯奉世平定。自此,喀什加里亚地区南部和北部基本都平静下来。汉朝于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吐鲁番盆地的车师。车师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夹在喀什加里亚和汉朝的中间,跨天山南北,临汉匈两大帝国。汉朝和匈奴几十年来为了争夺对车师的控制权,先后进行了无数次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但是都没有形成绝对的控制。匈奴原来在喀什加里亚地区设立了日逐王,主要就是为了控制车师地区。公元前60年,匈奴内乱,日逐王投降汉朝,汉朝派郑吉收编了日逐王的人马,并趁机征服了车师。汉朝征服车师之后,把车师分成了6部分,以利统治,设立西域都护的官职,并安排郑吉担任西域都护,还专门修筑了乌垒城。西域都护的设立,说明了汉朝从此在西域喀什加里亚地区的统治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这个区域,终于被汉朝吞并了......
汉王朝在西域设立都护府的时候,喀什加里亚以北的乌孙却又发生了动乱。公元前53年,嫁到乌孙的汉朝解忧公主与她相公乌孙国王婚姻不幸福,两口子经常吵架(这个乌孙国王的号叫“狂王”~~)。国家面临分裂。不巧的是,这个狂王后来被人杀了,于是,乌孙出现分裂,一分为2,一部分属大昆弥,管辖有6万多户;一部分属小昆弥,管辖4万多户。两家经常爆发冲突,汉朝为了处理这俩昆弥的事,简直烦死了.
我们回顾中国历史的时候,站在世界的角度来看,我们就会明白汉武帝的功过了。刘彻在位长久,他一个皇帝耗了匈奴的7个王。匈奴在刘彻的汉武帝时期落得战略下风,我想和单于的频繁更换有很大的关系。再者,刘彻坚持通过直接的武力征服匈奴,导致两个国家陷入长达几十年断断续续的战争,对两个国家的实力消耗都很大。(刘彻之后仅仅几十年后,汉朝就陷入了巨大的绿林赤眉之乱,这不是简单的巧合。这是由于汉王朝在刘彻时期的长期战争状态,导致民众的赋税和国家财政出现问题,民众超过承受能力。也就是说,汉与匈奴的争战,最终是两败俱伤的,这个问题我后面会逐渐的讲清楚)。终于,刘彻几乎消耗光国家文景两代帝王的国家财政积累。刘彻之后,汉朝已经无法继续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行动,但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反而呈现出更加灵活、更加多样的特点,我想,这也是逼出来的吧
在汉朝为乌孙的事情焦头烂额的时候,西藏的羌族又出来造反,他们当时居住在现在西藏和青海东部的地区,经常侵略汉王朝。公元前63年,羌族5部落受到匈奴的教唆,联合起兵反汉,公元前61年,汉将赵充国平定了羌族的叛乱,并且吞并于青海,第二年还设置了一个金城属国,用来处理羌族投降后的相关适宜。
这段历史,贴吧里多的是,我就不罗嗦了,祥见《赵充国平羌》大家自己找吧。
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之后,率领的部众就定居在长城附近。汉朝当时采取的政策是“以夷制夷”,希望通过呼韩邪和郅之之间的战争,消耗匈奴内部的力量。郅之单于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他派出他的儿子到汉朝做了人质,被迫采取对汉朝和平的策略。
郅之单于在与汉朝和平的同时,积极寻找向西发展的机会。公元前49年,郅之单于平定了蒙古利亚的西部,然后再击败乌孙,再战败呼揭(当时呼揭在乌孙的北部)、坚昆(土耳其斯坦东北部,现在的吉尔吉斯)、丁零(土耳其斯坦的东北部和西伯利亚的西南部,怀疑是回鹘人的祖先)这三个国家,并且郅之以此为匈奴帝国的中心,定都于坚昆,彻底放弃了北蒙古利亚的广大地区。
从此,乌孙经常受到郅之单于率领的匈奴骑兵的攻击,乌孙虽然经常战败,但是由于国家是有一定实力的,道一时也使得匈奴人不能全部将其吞并
呼韩邪一看哥哥郅之向西部转移,觉得自己有了机会,于是,在公元前43年,大举北进,一举收复了北蒙古利亚的广大地区,从此,匈奴由理论上的南北之分转为东西之分。郅之也由过去的北匈奴,实际上变成了西匈奴。郅之统帅的疆域大概有中亚的准葛尔和土耳其斯坦地区;而呼韩邪统帅的南匈奴,就变成了东匈奴,统治着整个蒙古利亚地区。这一个变化,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极其重大!因为在此之前,土耳其斯坦这块区域,几乎全是伊兰族人和其势力的范围,土兰尼安人的势力仅仅局限在蒙古利亚和满洲利亚地区。自从郅之单于建立了新的王国于土耳其斯坦境内,就等于使土兰尼安人在土耳其斯坦获得了新的根据地。后来伊兰族人终于被全部逐出了北土耳其斯坦,而土兰尼安人的突厥人逐渐了取代了他们,这个区域种群部落的大转变,实际上就是开始于这个时期的,经过郅之单于的扩张,此时的土兰尼安人也已经逐渐的接近后世所称的俄罗斯的边境,换句话说,就是为作为土兰尼安人种的亚洲人入侵欧洲,奠定了基础,或者是建立了桥头堡.
前面说了,乌孙一直采取和汉王朝和亲的政策,虽然乌孙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与完整,但是由于郅之单于经常入侵乌孙,于是汉朝很震怒,加上公元前44年汉朝曾经派遣一个使臣送郅之抵押在汉王朝做人质的儿子回匈奴,没想,这个使臣被郅之杀了,于是汉朝和郅之匈奴的关系极度恶化。而此时伊兰民族中的康居人正占领了药杀水上游的纳林河流域的河谷地区,并且深入到乌孙王国的首都赤谷城一带(可能和康居占领的纳林河谷地区比较接近)杀掠民众,抢夺牲畜,乌孙也不敢派兵深入追击,导致乌孙王国西部形成了巨大的“无人区”“不居者五千里”。当时,正好是郅之匈奴发展的全盛阶段,于是郅之调集民众在此处修筑城堡,第二年建成了。这似乎是有历史记载的匈奴人第一次修筑城池。这个新的城堡大概就在土耳其斯坦东南部的都拉斯河畔(TALAS-RIVER)。郅之又派遣使臣要求南方的大宛王国和居住在土耳其斯坦西北地区的奄蔡王国每年进贡,??还积极筹备,准备进攻月氏和安息。但是到了公元前36年,倒霉的郅之单于军队居然被汉朝的两个将领甘延寿和陈汤率领的汉军击破,郅之单于被杀。匈奴郅之单于的中兴伟业,自此不了了之。
注:郅之多妻,子女众多。因此欧洲一位历史学家夏德先生,极力认为后来大举进攻欧洲的匈奴部落首领阿提拉就是郅之单于的后裔子孙。他的这个观点虽然目前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来证明,但是也不是不可能的。这是后话,后面会讲的到。
在公元前50年——公元8年这段时间里,汉王朝由于征服了匈奴帝国,而大大加强了对中亚的喀什加里亚地区的控制能力。按照史书的记载,当时汉朝大肆分封西域各国的王侯以官爵,而据说当时拿了汉朝官位绶印的西域贵族有376人,这是一个比较庞大的数字了。本来西域的喀什加里亚地区有36个国家,后来汉王朝逐渐分封,拥力新的王国,到了后来,变出来将近60个国家,这些国家的人口越分散,数量越多,就对汉王朝的威胁越小。中国人搞权术,还是超一流的。
至于喀什加里亚以外的地区,自从乌孙分裂为大小昆弥两个国家之后,经常相互之间发生战争。汉朝也经常为此烦恼,但是因为乌孙的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因此,汉王朝是不会放弃对乌孙部落的控制权的。因此,还是经常干预他国的内政,并且也经常插手大、小昆弥这两个国家王位继承问题。
而康居王国自从郅之被杀之后,也重新向汉朝纳贡,并且派遣了王子作为人质。但是康居对汉朝的态度,并不是完全的归顺,也经常有反抗的意思,但是汉朝因康居地处偏远,能买你一个面子也不错了,于是也就这么拖着,终于导致了后来的大麻烦——这个后面我会简单介绍的
至于月氏,这段时间里,中国历史书籍记载的很少,几乎没有相干的资料。但是,如果我们从后期月氏发展的情况往前推算的话,我们应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现在的月氏似乎已经逐渐习惯了定居的生活而放弃了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特性,他们应该定居在巴克特里亚极其附近的区域,并且成为了统治阶级的贵族。他们的实力得到加强,人口逐渐的增加,和中国也经常通使,不久的以后,月氏人就要在中亚地区一展身手了——详见《中亚史》美国人写的,1985年出版。
汉武帝时期,刘彻曾经派遣使臣出使罽宾王国。罽宾王国就是当初被月氏人从准葛尔地区驱逐出去的塞种人,他们在印度西北部建立的国家。罽宾认为自己离汉朝比较遥远,几次劫杀了汉朝的使官,两国为此产生了严重的矛盾。随着匈奴帝国的臣服,罽宾明白汉王朝北方的大敌消失之后,必然会腾出精力对付他们,罽宾王国感受到汉王朝的威胁之后,于公元前25年,主动派出了使臣向汉朝进贡,并且向汉朝谢罪。但是汉朝没有回礼,因为当时汉朝已经逐渐走上了衰落,加上两国离的太远,汉朝没有再派使臣出访。汉朝已经不能再向几十年前那样无限制的向外进行扩张了。因此,公元前25年的罽宾王国使臣事件,已经充分的反映出当时汉王朝也在对匈奴的战争中消耗了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另外,朝鲜北部和辽东地区的高句丽,也于公元前37年经过长期的奋斗之后,终于获得了民族的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这对汉王朝是一个重大的损失或者是打击。高句丽建国一共705年,到公元668年才灭亡。而汉王朝西部的羌人,也曾经于公元前42年叛汉,但是很快就被冯奉世平定了。
匈奴的中兴
公元9年,王莽代汉称帝。王莽的代汉,对于蒙古利亚地区和喀什加里亚的历史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莽即位之后,一面强改“匈奴单于玺”为“匈奴单于章”,一面又想去积极干涉匈奴的内政,终于引起了匈奴的叛乱。而东北的乌桓人也积极响应匈奴人民的号召,也起兵反抗王莽的政权。而此时的喀什加里亚地区,也发生了叛乱。车师王须知离,于公元10年投降了匈奴。汉王朝西域都护但钦破车师军,杀车师王须知离,但是须知离的哥哥狐兰支还是率领者全国民众,投降了匈奴。这件事情,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甚至一部分驻防西域的汉王朝的官吏,也集体叛逃到了匈奴,形势一发不可收拾。
王莽震怒之下,对匈奴威逼利诱,但是效果不明显。不久,汉王朝派驻西域地区的最高统治者——西域都护——但钦,被焉耆击破,杀之。于是,喀什加里亚的大部分地区和中国断绝了联系。当时在西域地区,仅有南方的莎车,还在继续效忠汉王朝,率领着一些城邦小国,与匈奴人进行艰苦而卓绝的抗争......
王莽死后,公元23年见了上帝,从此中国大乱,匈奴人把握时机,重建了完全独立的新帝国。
公元24年,中国派遣使臣出使匈奴,当时的匈奴单于说——匈奴本来和汉朝就是兄弟,匈奴乱的时候,孝宣皇帝拥立了呼韩邪单于,因此匈奴称臣于汉;现在汉朝也大乱了,王莽篡位之后,匈奴曾经也派兵攻打王莽,空其边境,令天下骚动而思汉,莽卒以败,而汉朝复兴,也是我匈奴的功劳,应该重新尊我。这表明了匈奴此时已经有了重新与汉王朝对立的资本和实力。第二年,既公元25年,刘秀即位,是为汉光武帝,汉光武帝于公元30年,再次派遣使臣出使匈奴,希望两国继续和平友好,但是此时的匈奴单于已经自比为当年的冒顿单于,语气很强硬而切骄纵,汉朝使臣对此是没有任何办法的。后来,匈奴帮助卢芳,自公元42年开始,不断侵扰汉朝北部的边境。到了公元44年——45年,匈奴终于大举进攻东汉王朝,而此时的乌桓和鲜卑人,也与匈奴一起联兵进犯,因此,我们可以证明,在公元25年——45年这段时间,乌桓和鲜卑又重新臣服了匈奴。
至于喀什加里亚地区,自王莽亡后,几乎完全受到了匈奴的控制。当时只有南方的莎车王朝,仍然保持了自己的独立,并且还是很依靠汉朝的势力,公元29年,河西大将军窦融,立莎车王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领西域各国。莎车王康死于公元33年,其弟贤代立,国家日益强盛,于是也开始四处侵扰其他的国家。公元33年,莎车王贤派人朝贡汉朝,据称“葱岭以东各国皆属贤”。公元36年,贤再次出使汉朝,要求汉朝皇帝任命他为西域都护。开始汉朝的皇帝是同意的,赐“西域都护”的绶印,后来在朝中大臣的建议下,也是处于担心莎车逐渐强大之后,对汉王朝的西部形成严重威胁,于是反悔,下诏书收回“西域都护”的印信,改绶“汉大将军”。这样做,显然得罪了莎车王贤,他仍然对外称自己是西域的都护,并且传信于各国,要求他们臣服,以后称自己为“单于”。从此莎车王逐渐的强悍起来,要求喀什加里亚地区的各个国家给自己上贡。此举终于得罪了西域各国。公元45年,也就是匈奴大举犯汉的时候,喀什加里亚地区的车师前王、龟兹、鄯善、焉耆等18国,联名上书,要求汉朝皇帝派遣兵马保护他们国家的安全。当时的汉朝皇帝以国家初定,无力西顾为由,没有派兵前往,于是莎车王更加的肆无忌惮,他终于对亲汉的几个王国下手了,袭击鄯善,进而攻杀了龟兹王,吞并了他的国家。以上内容几乎是直接翻译的《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等相关古文。
匈奴帝国的二次分裂
前面说了,东汉初年,匈奴已经重新获得了独立,再次建立了强大的霸权于蒙古利亚地区和满洲利亚地区,而喀什加利亚地区,曾经一度被匈奴人控制,后来在逐渐崛起的莎车王国的威胁下,逐渐脱离了匈奴的统治而投靠了莎车。
但是当公元46年——公元73年这段时间,这个重新复兴的匈奴帝国,却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对于整个亚洲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个转变,主要是匈奴民族地理位置上的转变,也就是说,匈奴帝国的中心,向西迁移了将近2000公里。匈奴人的西迁,直接导致了后来匈奴人入侵欧洲。
公元46年,匈奴单于于舆亡,传位其子蒲奴。当时匈奴已经是连年的旱灾,并且蝗灾严重,草木枯萎,人员牲畜死亡严重,于舆的侄子比,公元48年,自立为呼韩邪单于,并且再次投降了汉王朝。自此,匈奴帝国永远的一分为二了,一部分就是单于比占据的南匈奴,统治现在的内蒙地区。另一部分就是蒲奴统治的北匈奴,占领现在的外蒙地区,并积极向西伯利亚南部、准葛尔、土耳其斯坦及喀什加里亚地区发展自己的势力。
南匈奴降汉之后,在汉朝的唆使下,不断向北匈奴加以攻击,在汉朝的威胁下,公元49年,东北地区的乌桓和鲜卑,也在汉朝的支持下,向匈奴人发起进攻,于是,北匈奴不得不逐渐放弃蒙古利亚地区,不久之后,北匈奴在蒙古利亚的势力仅仅局限在了西部小范围地区了~~~
北匈奴既然在东方没有打开局面,于是积极向西方和西南方的喀什加里亚地区发展,希望在西部地区能够有所补偿。公元46年左右,当时的喀什加里亚地区基本上已经被莎车王国所控制。当时的莎车国王叫“贤”,他为人骄纵残暴,当时的喀什加里亚地区各个王国不堪忍受莎车王的暴虐,纷纷向汉朝请求援助和军事支持,但是此时的汉朝没精力顾及,于是,自公元46年之后的不久,鄯善、车师、龟兹相继背叛了贤而投降了北匈奴。
当时莎车王贤虽然曾经向西征服了大宛,但是到了公元61年,莎车王贤终于被于阗王广德所杀。莎车想称霸喀什加里亚的大业,终于被迫停止。
我们现在知道,当时的喀什加里亚人民是属于操印欧语系的人民。他们有高度的文化和文明,但是他们也和古希腊的城邦人民一样,相互猜疑始终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喀什加里亚地区的人民很容易受到当时强大的统一的土兰尼安人中的匈奴人或者是汉朝人的入侵。莎车王贤虽然残暴骄纵,但是他也成了历史上第一个有能力统一塔里木河流域大小国家,并且建立一个大帝国的“雅利安人”,可惜,贤不得善终~~~贤死后,北匈奴大举西进,后于阗降北匈奴,于是北匈奴逐渐由蒙古利亚迁徙到了喀什加里亚地区,并且将帝国的中心,转移到了现在的准葛尔东部地区。这是匈奴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此时的北匈奴的势力范围到底延伸到了何处,我查了不少书,也没有答案,但是我想,应该能够延伸到土耳其斯坦东部地区。而且,当时的西伯利亚西南部和土耳其斯坦东北部的丁零人和坚昆人,自从匈奴的势力向西延伸之后,又先后臣服了匈奴。但是,当时的匈奴似乎也就这个极限了,因为当时位于准葛??小昆弥,但是仍然能保持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而当时的大宛,先是被莎车征服,贤死了之后,大宛又重新被匈奴人征服。
根据《后汉书》和《资治通鉴》,结合《剑桥中亚史》和《中东史》的断断续续的章节,我们发现,当时的康居,并没有完全受到匈奴人的支配。当时的康居,占领的是索格底的北部和药杀水下游的广大土地。他们是游牧民族,属于伊兰民族。此时,康居已经逐渐进入了全盛的阶段,因此,他们经常攻击大宛,甚至也不断征讨土耳其斯坦的东部地区的各个民族或者是部落。
中国历史中记载的奄蔡,此时也改名为——阿兰那。而根据古希腊的历史学家记载:公元1世纪中期,在俄罗斯的南部的广袤的草原,又受到来自中亚的人民的入侵。他们被称为阿兰那人(ALANI)。因此,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康居的不断崛起,迫使奄蔡(阿兰那)向西部或者北部进行迁徙。他们后来出现了分裂,一部分被康居合并,或者臣服于康居;另一部分沿伏尔加河西逃,逐渐进入了广袤的俄罗斯南部大草原。
在公元1世纪时期,虽然阿兰那人入侵俄罗斯的南部,主要是受到康居人的压迫,但是这也和匈奴人的西迁,有很大的关系。根据德夏著的《中东》的记载,他认为是匈奴郅之单于的后代,此时已经居住在了土耳其斯坦的北部地区。他们也许是促成阿兰那人西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些阿兰那人,后来有一部分曾经入侵了现在的匈牙利地区,更有甚着进入了西班牙和非洲,但是更多的主体则留居于现在的高加索山脉北部的大草原地区,这就是现在奥塞梯人(OSSETES)的祖先,因为,现在的奥塞梯人仍然是操伊兰语系的民族。
至于公元1世纪时期的土耳其斯坦的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当时仍然受到帕西安帝国的统治。帕西安帝国当时占领伊朗高原地区,不断的与西方的罗马人和东方的月氏人进行战争,虽然互有胜负,但是还能够保持帕西安帝国的领土完整与国家主权。这是后话。
现在讲的月氏王国
当时,统治着土耳其斯坦东南部地区的月氏帝国,在公元1世纪开始,国家逐渐的强大。并且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大帝国。月氏建立的帝国,对整个中亚地区的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月氏人和帕西安人一样,本身都没有留下什么历史的文献和书籍给后人。帕西安人是因为和罗马人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因此常常见于各种典籍。而月氏人接触的比较多的一个民族,确实历史观念比较淡薄的印度人......因此,关于月氏帝国,流传下来的,仅仅是一些钱币,一点石雕石刻,和零星的罗马人对帕西安帝国东部地区的历史记载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