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很直面地让我联想到印象一词。
印象一事,的确让人惊奇。有些人缘于印象,便可一见倾情,终其一生,都不会有丝毫改变。而有些人因了印象,便会厌恶顿生,对某人某种感觉终生反感。
而大部分的印象,便来源于初见时的那一刻,刹那芳华,有时候却决定了很多事情,惊,奇,叹,喜,赞,慕,伤。一见其面,但生其情。
而文章的开篇,便如人与人之间初见瞬间的印象,大部分的感情基调,在这时大都初见端倪。此文见之即爱,一气读完,心喜不已。此文读来意乱心烦,不看也罢。此文大气磅礴,电闪雷鸣,读来气血澎湃。此文情感细腻,绢绢流水,平凡的事情,淡淡的情愁。这是文与人之初见,先定人与文之基调,即,人对此文喜即或厌?
再则是开篇之于文。开篇对于整篇文章来说,起到什么样的一个作用,定下什么样的一个感情基础。不管是顺叙倒叙插叙,开头便见。开篇,让人看到了文章是怎么样的写法。而开篇,很多时候也决定了一篇文章到底有多吸引人,到底有多少人能看下去。一个失败的开篇,无疑于一见人便拿臭不可闻的东西来想见,读者哪有不走之理?因此研究开篇,成了很多文人不可逃避的话题。它先是领一文之首,其后便是与人之初见印象。
拿到这个题目,让我改变了对一个人的看法,这个人便是鲁迅,我现在才知道,他的确是一个文学大家。过去我始终认为,鲁迅在中国如此高的地位,过多地是依赖于**的宣传,**把他捧上了天,于是他便成了神,虽然现在看来鲁迅有些文章的句子属于文笔不通的类型,但是这并不妨碍鲁迅崇高的形象。初高中时学他的文章,总是费力而反感,你怎么那么多的隐语反话啊?千把字的刘和珍君老师讲解下来滔滔黄河般地写了好几页的笔记。我那时就想,这就是所谓的经典吗?还是学一种宣传的精神?
初见《野草》,我是抱着完成作业的态度去看的,可是看完掩卷长思,我却长叹了一口气,鲁迅,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大家。
他告诉我的第一句话,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我不禁一下子回想到了那个年代,忽然发现这句话要表达的感情太多太多。
我沉默的时候,我自可以想一切,想这一切军阀的可恶,想这政府的无能丑陋,想这国人的麻木不仁。当一个个闹剧,一场场战争,一次次覆僻,一具具尸体,一堆堆麻木如斯的国人如此真实地重现在我脑海里的时候,虽然悲哀,虽然愤怒,虽然痛苦,虽然喝望痛骂并改变这一切,但我充实,他们在我脑海里来回的盘旋,被又一次次的丑闻激起,我无法入睡,拿起笔,写下激扬的文字。敌人封了书刊,敌人杀了战友,敌人用刀指着所有在黑暗中尚活着的人说,禁声!他们要的是奴隶,他们要的是顺民,好教他们卖国无人敢说,好教他们杀人但见血飞。可是你们错了,我可以沉默,但灵魂从不妥协,我可以无言,但笔下洋洋洒洒。请不要害怕,我记下的一次次丑闻,请不要颤抖,我发出的一声声呐喊!我的灵魂,我的笔,虽然苦闷,虽然彷徨,但却在思考着准备着进行一项伟大的工程!我要改变这国人的懦弱,这麻木,这所有的劣根!是以,我虽然沉默,却觉得充实。
可是我将开口,却教我说些什么?说你们杀人如草不闻声吗?说你们卖国求荣作魔鬼吗?说你们反复无常民不聊生吗?说你们什么,我开不了口作颂词,赞高歌,我也不屑于开口跟一个个衣冠禽兽称兄道弟。。。。目睹着你们的杀戮,目睹着你们的卖国,目睹着你们的喝血吃人,我将开口,但我却无话可说,我骂不尽,我恨不完,我只能急切而痛苦,哑然地空虚。。。。。
这就是开篇,短短的一句话,却是万语千言无尽的控诉,控诉那一切罪恶,那一切丑陋,那一切无耻,那一切劣根。
寓大的背景于一个开篇,寓痛恨愤的基调于一个开篇,这就是《野草》的开篇,鲁迅才能有的开篇。
这一句话,是《野草》序文《题辞》的开篇,也可以说是全书总的感情基调的开篇,定下了调子,定了背景,且看“我”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去控诉这些魔鬼!
在我看来,《题辞》也可以看作是《野草》的开篇。
它以高屋建瓴式的情绪与哲理,笼罩着整本诗集。悲愤,矛盾,痛苦,与思考。很多事情都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发生,国人的命运在起起伏伏中看到了希望又破灭了幻想。鲁迅的笔,孤独的战士,能改变些什么?矛盾苦闷的他在思考着,彷徨着,是以,有了深刻的思考,寓着现实的哲理,有了以后的呐喊。且喊,喊醒这群麻木的人,且喊,指明那些迷路的青年,且喊,惊怕那群猪狗彘虫少吃些人少做些杀人卖国之事。
《题辞》之后,是《秋夜》。
那上面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个时期的鲁迅,精神上处在一种孤独苦闷,阴暗虚无,同时又进行着悲壮的反抗与寻求的时期。举目四望,一次次论战以后,朋友已非朋友,只剩下纸上的硝烟不曾煺去。放眼环视,一次次杀戮以后,活生生的战士,已成白骨森森,已埋地下,且滋长那顽强的野草。高高且看似要离去的天空下,只剩下孤独的身影。鲁迅的孤独,在枣树孤高挺立直插天际的影子下,孑然一身。在文章所要表达的精神上,通篇鲁迅的孤独,便在开篇枣树的孤影里,象征地表达。
而这句普通的描景的话,却很著名。成了文学语言变换探讨的研究例子。这里枣树是全篇传达作者情绪的主体性形象。既是现实的真实写照,也是孤独的世界里的艺术象征。它没有直接地说,我家的后园有两株枣树,而是采用了一个重复的表现手法,在引起人们的兴味的同时,又强化了枣树的形象。可知,作者深思后而运用的这一富于诗意的笔法,达到了修辞学上独特的美学效果。此句的文学手法,被后世研究者所乐道。
之后,是《影的告别》。在《野草》里很难研究的一首诗。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野草》里的诗,大都写得时隔不久,因而,鲁迅那一段时间里的心情便在很多诗里出现。所思,所想,所矛盾着的。有些诗,甚至是心潮起伏处,接连写下的。《秋夜》之后的《影的告别》,接着写那段时间里的孤独,阴暗,与虚无。鲁迅是坦荡的,于是他没有隐藏自己。此诗解剖了自己内心深处和生命哲学中存在的阴暗面。鲁迅的心里,存在着一些他所憎恶的,但是他想除去而不能,这便是他矛盾而痛苦的。小篇的文章,讲究开门见山,言简而意赅。此诗深黯此理,于是在开篇,便作了一个新颖奇异的小引。影的告别,特定的情况产生的时间背景。此后,通篇俱是影告别形所作的独白,这独白,可以说是鲁迅内心矛盾和生命哲学的最紧张最曲折的表述。
再后,是《求乞者》。
如此开篇,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踏着松的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微风起来,露在墙头的高树的枝条带着还未干枯的叶子在我头上摇动。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影的告别》是夜,鲁迅写下此文。
同样,开篇,作者描绘了一个象征性很强的社会现实生活的图景。这是北京深秋街头的自然与社会风物景象的真实写照。衰败与没落的时代,昔日的高墙,已经剥落,且不管它曾经的辉煌与否,此刻,它和着地面是那满路松的土,告诉人们这个时代的阴沉灰暗。而高墙里的人们,却相互没有爱的温暖,没有真情的关心,没有理解与同情,更没有理解和愤慨之意,于是人们漠不关心地各自走路。于是求乞者,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场,而我,却并不可怜他,相反,是厌恶。不是我与人们一样冷漠无情,而是因为鲁迅对麻木而又被迫的劳苦大众的更广大的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复仇》其二。
因为他自以为神之子,以色列的王,所以去钉十字架。
不需要一字的解释,不加一句的开场,神之子钉十字架的场面,便霍然惊现人们的眼前。可是这样的开篇,却没有给人唐突的感觉,就像你一睁开眼,便看到了这样的场面,自然。但却是一个隆重而意义重大的场面,神之子要被钉死了。开门见山的开篇,凝炼而简洁却明了。因为他是神,高人一等,他要开蒙人们,他要启导人们,但人们不理解,最后把他钉在十字架上。可是上帝遗弃了他,最终他还是人,以色列之子,可是人们连人之子都杀,何其可怜,何其麻木无知,因为那个人之子,正是为人们谋解放的人,那钉杀,比杀神之子更血腥,更应该诅咒。复仇,复仇。。。。当先知先行者为人们求幸福的时候,他们的下场却是遭到这些人们的诅咒,辱骂,嘲笑,最后,钉杀。。。。鲁迅便以血的描述,血淋漓的洒,可是人们却是欢乐的。。。。如此场面,让人何其绞痛,何其欲哭无泪。。。无知竟此,情何以堪。。。鲁迅他要复仇,因为他怀着对这群人,更广大的爱,快醒来吧,他呐喊着!
《希望》。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开篇,他平静而痛苦地说,我寂寞,却很平安。因为一次次的希望最后的破灭,因为一次次痛苦的折磨,最后,他终于麻木了,于是,寂寞,却很平安,麻木,心如死水,无波无阑,自然平安。接下来,他说,我大概老了。三十四岁的人,便说老了,是啊,战斗如此的痛苦而疲惫,怎会不老?矛盾,徘徊在希望与失望之间。希望曾在时,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见过张勋复辟,看来看去,于是怀疑,于是失望,颓唐起来。太多的失望,于是他说,我大概老了。而青年们经过这一些以后,反复的政治变化中,于是也变得消沉起来。鲁迅是关爱青年的,他见不得他们消沉,见不得这些朝气的人也跟他一样唉叹暮年,于是说希望,来勉励青年,而表达自己彷徨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矛盾痛苦的心境。
《风筝》。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一开始,便是写北京冬季的实景,白雪遍地,秃树向空,晴天朗日,浮动的风筝,在天空中星星点点,而我见景生情,却觉得惊异和悲哀。便是这惊异,便是这悲哀,暗示着此诗主题线索的开端和展开。鲁迅曾经呐喊,救救孩子,而这篇文章,便是以反省虐杀儿童娱乐天性为核心的。我惊异,于严冬肃杀的天空里,看见北平的上空,竟有飞起的风筝,于是想起,在故乡,该是二三月,草长莺飞的时节,天空才会漂起风筝,那是一片春日的暖和。于是心里难以忘怀和向往的江南故乡春日暖和便与这北方寒冷的萧萧产生严重的不协调。我失望着北方的生存空间,却更加向往江南的故乡,于是惊异地问自己,我现在在哪里?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决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我痛苦而又愤懑地问着自己,那彷徨,那孤独,那阴暗,那虚无,在那反抗绝望中,找不到可以发挥本性的真正的位置。可是我却还悲哀。想起故乡的春,故乡也照样有风筝,于是记起我曾经的虐杀,批判着封建家长式的吃人道德观念,而弟弟却忘记了,忘记了我是怎样拆了他心爱的风筝,忘记了我是怎样呵责着他不许放风筝,对于我,固然没有得到原谅,却见到了高尚的美德。弟弟也惊异地笑着,“有过这样的事么?”他什么也不记得了。封建的道德扼杀的便是这样的天真,这样的宽容。弟弟便用那天真的笑脸,毫无怨言,宽恕地刺痛着封建的神经。
《狗的驳诘》。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
《野草》后面的很多篇,便以梦为开始,我梦见。。。。残酷的现实,让人体会到了道路以目的心境。我不能说真话,但我也不能说假话,于是,我便可以梦见。而这一次,我梦见自己像个乞食者的时候,有一条狗在我后面叫了起来。于是我便受到了侮辱一样,傲慢地叱咤着说:“呔!住口!你这势利的狗!”人竟是人,不管如何落魄,却还是高贵的生物。虽然我像个乞食者,却可以傲慢地斥责一条狗。可是那只狗,非但没有乖乖地听话,而是说起了话来,“不敢,愧不如人呢。”狗竟然嘲弄着人,于是我愤怒不已,这该死的畜生,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可是狗却不依不挠,且是颇有正气地申诉着狗是如何的愧不如人。“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狗却待要说,而我,却恐怖,离奇,荒诞,羞愧,恐慌地逃走了,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当人们一直冷笑着,嘲弄着狗的势利眼的时候,狗却正气而理直气壮地叱咤着人,说,愧不如人!当狗的势利眼还分不出铜和银的时候,人们却知道嫌贫爱富;当狗的势利眼还分不出布和绸的时候,人们却知道以貌取人;当狗的势利眼还分不出官和民的时候,人们却知道喊官老爷;当狗的势利眼还分不出主和奴的时候,人们却知道攀龙附凤。。。。。。我要逃,我当然要逃,到最后我才发现,我哑口无言于狗的驳诘,而它且待还要谈谈,原来,原来人竟还不如一个畜生!于这看似荒诞之中,却又是何等的讽刺。为什么说鲁迅的文章是匕首,投枪?这便是!当奉承之辈看到这样的文章,当贪官污吏看到这样的文章,当市侩小人看到这样的文章,他们怎会不惊心,他们怎会不害怕?当一个衣冠楚楚之流,被一条下贱的狗骂得落慌而逃,那又是何等的力量?而这匕首,这投枪,却从来毫不留情刺向那些有毛病的人,便是鲁迅眼中的民族劣根性!当一个人试图用一己之力去改造一个民族思想的时候,他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不朽!而这狗的驳诘,甚至可以用到今天,用到一个民族魂魄真正干净的那一天,鲁迅,便透过历史的乌云,重现在天空中,那孤高的身影,那瘦弱的身躯,他的不朽是因为民族需要这样的精神,需要那些文章。
鲁迅,永垂不朽!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