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ook91
mailto:[email protected]
第一章:起义
隋炀帝大业七年,隋炀帝杨广以倾国之力积聚军队、粮草准备进攻高丽,山东诸郡是重点征募地区,由于路途险阻,官吏盘剥,被征募的民夫和民间财物多数从此查无下落,因此山东各地民心浮动,在这一年发生了多处起义,窦建德也在其中。
窦建德,山东清河郡漳南县人,少尚气侠,胆力过人,为乡党所归附。由于他素有勇敢之名,在漳南县的征兵活动中,窦被征募为二百人长。窦有一个朋友叫孙安祖,也因为勇猛被征募当兵。不巧这时山东水灾,孙家被水,孙如果应征,家中妻儿无以维生,孙因此希望免征。漳南县令工作态度简单粗暴,认为孙逃避兵役,要打孙扳子,孙一怒之下刺杀了县令,逃到窦家藏匿。后来窦窝藏孙的事渐渐被人发觉,孙无法继续在窦家藏身,窦与孙商量,认为征高丽必然会导致天下大乱,正是英雄立功之时,窦这时说了一句话,“丈夫不死,当立大功”,这句话可以作为窦一生的写照。于是窦出面召集了同乡数百人,由孙率领正式起义。漳南县有大湖广袤数百里,名高鸡泊,孙即以此为根据地。奇怪的是,窦并没有和孙一起造反,送走孙和他的队伍后,窦回家继续当他的二百人长。可惜的是,官府不肯放过窦建德,由于窦在当地名望很高,各路起义军剽掠时从不靠近窦家,因此官府早就怀疑窦是强盗头子,至少也是通匪,加上窦窝藏杀官逃犯孙安祖,官府实在没有理由不来找他麻烦。于是某一天官府袭击了窦家,虽然窦幸免于难,但他全家都被前来剿匪的政府军杀害了。窦想不造反都不可能了,他聚集了二百多人投靠了当时清河郡内较大的一股起义军高士达,高见到窦很高兴,任命他当“司兵”,也就是军事指挥。与此同时,孙安祖的队伍和另一支起义军张金称发生冲突,孙安祖不幸身亡,孙的手下于是都投奔了窦。
由于窦的名声与能力,他迅速吸引了大批忠于他的士卒,手下达到万人。但这时窦仍然未成气候,他只不过是高士达的手下大将,而高士达本身也仅仅自称东海公,在山东各路起义军中列一席之地而已,与高士达同级别的起义军还有邹平的知世郎王薄、平原豆子瓯的刘霸道、河曲的张金称等等。
第二章:自立
--------------------------------------------------------------------------------
窦建德的“司兵”生涯持续到大业十二年。在这一年,杨广派出大将杨义臣进攻山东各路起义军,杨是隋朝屈指可数的大将,到山东后,一战就击灭了张金称,接着立即进攻高士达。当时高士达刚刚靠窦建德的诈降计消灭了隋将郭绚的部队,自我感觉正好,窦建德建议暂时避开杨义臣,退入高鸡泊坚守,高士达不听,派窦建德留守,自己领兵去和杨义臣正面决战,结果是高士达大败并且当场阵亡。杨义臣乘胜进攻窦留守的阵地,窦最后只带了百余人勉强脱身逃走。杨认为窦只是小贼,不足为虑,因此没有继续追杀窦,就此得胜回朝。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杨义臣一生最大的失误。杨义臣撤兵后,窦回到高鸡泊,高士达、张金称的余部纷纷前来投奔他,窦于是自称将军,成为一支独立的起义军。如果高士达不死,窦建德也许会一直做他的“司兵”,也许会火并高士达自己篡位,也许会被高士达疾贤妒能找个借口干掉,不过现在高士达战死了,失去了老板的窦建德很自然地自己当了老板。
第三章:霸业开始
--------------------------------------------------------------------------------
窦建德自立时,隋朝大势已去,普通郡县的地方官员无力对抗起义军,只是因为起义军对隋朝官员采取一律处死的待遇,地方官员才不投降。窦自立后,对隋朝官员采取了宽大的政策,于是地方的郡县逐渐向窦投降,窦因此声势日盛,部下达到十余万人。大业十三年,窦在河间郡乐寿自称长乐王,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就在窦称王的这一年,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敌。这一年,由于翟让、李密的瓦岗军猛攻东都洛阳,杨广在江都调遣全国各地精兵汇集洛阳进攻瓦岗军,这各路兵马中包括从江都出发的王世充、从岭南出发的张镇周等人,这次作战的总指挥是从河北涿郡出发的大将薛世雄。杨广给薛世雄的命令是顺便消灭沿途的起义军,于是薛领兵三万,一路剿匪,于七月到达河间郡七里井。这时窦建德军中缺粮,部队正散在各地征粮,窦堂堂长乐王,此时身边的兵力才不到二千。以二千对三万,窦如果不想被消灭,就只有逃走和投降两条路可走。令人无法相信的是,窦居然选择了第三条路,居然决定去主动进攻!
关于窦为何会作出如此冒险近于自杀的决定,历史里记载了一个传说,是说正在为薛世雄大军压境发愁的窦建德经人推荐去咨询一个据说很有法力的女巫,窦问前途吉凶,女巫回答逃走和投降都大凶,只有在日出前进攻才大吉。占卜时已经是下午,窦部与薛世雄部相距有140里,是否能在第二天日出前赶到在未知之数,于是窦集合手下,命令立即出发进攻薛世雄,并约定如果在日出前到达,就全力进攻;如果在日出后到达,就全军投降。不管女巫的传说是真是假,反正窦是下了决心去以卵击石,窦亲自率领敢死队280人做先锋,其余部队随后。窦部一夜急行军,在距离七里井还有不到2里时,竟然就要天亮了,窦懊恼不已,只得准备投降。就在这时,整个事件中最传奇的事发生了,忽然起了大雾,咫尺之间不见人影,窦大叫天助我也,窦部也士气大振,于是大家发动突袭,杀将过去。正好薛世雄自恃强大,十分轻敌,扎营居然不设防备,被窦部一阵袭击,薛部朦胧中不知敌人数量,士无斗志,三万大军当场溃败。幸亏薛世雄习惯早起,当时已经穿好衣服,这才得以在第一时间落荒而逃,仅以身免。薛世雄逃回涿郡后,又羞又怒,不久就发病去世了。
河间七里井之战,对隋末的历史有重大影响,成就了两位霸主。第一位受益者当然是窦建德,窦因此战而声望倍增,一跃成为河北最强大的起义军。第二位受益者是正在向洛阳进军的王世充,薛世雄死后,杨广任命王世充接替薛,担任洛阳方面的总指挥,这是王世充第一次作为方面军司令,而手下正集合了隋朝各地的精兵,为王日后称霸河南准备了实力。而这一切的起因,居然是一场大雾(女巫什么的太玄,暂且不论,这大雾可是明明白白记载在《资治通鉴》里的),如果不是写史书的人故弄玄虚,那就只能算是天助窦建德了。
第四章:建国
--------------------------------------------------------------------------------
破薛世雄后,窦军进围河间郡城,河间郡守王琮死守不降,双方从大业十三年七月一直相持到大业十四年(这一年也是唐武德元年)七月,这时宇文化及在江都叛乱,隋炀帝杨广被害的确切消息传到河间。窦得知此事后,停止攻城,并派了使者进城吊唁,王琮当天就开城投降。窦军围攻河间一年,被王琮杀伤无数,窦的将领纷纷要求杀掉王琮泄愤(具体的方案是烹了他,就是扔到开水里清炖或者放到油锅里油炸)。窦坚决不同意,对他的将领们说道,以前在高鸡泊当强盗,不得不杀人,现在志在天下,王琮这种忠臣,招揽都来不及,怎么可以杀?窦传令全军,有敢动王琮的,夷灭三族。窦善待王琮,在政治上有极大的影响,当时河北、山东仍然有不少地方官员忠于隋朝,与起义军为敌,隋炀帝的去世使他们突然失去了效忠的对象,已不得不投降,但多年征战下,与起义军的仇恨已经很深,投降后是否可以保证生命财产实在难说,窦以实际行动表示了他各为其主,既往不咎的态度,于是各地郡县争相向窦投诚。窦于此时正式建国,定都于乐寿。十一月,有五只大鸟率领数万只小鸟飞来乐寿,几天后才飞走。又有人向窦献宝玉,经专家考证认为那玉是夏禹(就是那个治水的大禹)当年的宝物。这两件事被认为是窦建德立国的祥瑞,窦因此建年号为五凤,同时改国号为夏(原本自称长乐王,也就是以长乐为国号)。
这时候,在河北能够与夏国抗衡的势力只有魏刀儿,魏是漫天王王须拔(王的名字在双龙传第一章出现过)的副将,王在进攻幽州时阵亡,其势力由魏继承。窦建德称夏王时,魏刀儿已经自称魏帝,部下也有十万余人。一山不能容二虎,窦先假意与魏结盟,随后趁魏不备,以突然袭击的手段消灭了魏的势力,吞并了魏的地盘,魏本人也被处死。窦的手段实在有欠光明磊落,不过在乱世里也无法求完人了。
在大业十四年的年末,窦建德四面出击,所到各处望风而降,但窦在进攻幽州时却遇到了出乎意外的顽强抵抗。幽州的守将罗艺(就是说唐里罗成的爸爸)这时已经降唐,并被赐姓李氏,罗在薛世雄的两个儿子薛万均、薛万彻的帮助下死守幽州,与窦建德相持了一百多天,窦见取胜无望,最终不得不退兵。以后罗艺一直为唐守卫幽州,与窦连年征战。
第五章:顶峰
--------------------------------------------------------------------------------
唐武德二年(如果杨广不死,这年应该是大业十五年)闰三月,窦建德亲率主力进攻宇文化及。这时的宇文化及已经是风中残烛,连都城魏县都已经被唐将李神通攻陷,宇文化及本人也正被唐军围困在聊城。窦此时进攻宇文化及,其实是在和唐争夺消灭宇文氏的战果。
唐军猛攻聊城,希望在窦军到达前结束战斗,但由于主将李神通指挥不力,唐军最终没有实现目的。面对窦军主力,李神通兵力不足,只好主动退让,由窦军继续进攻聊城。在窦的指挥下,宇文化及最后的势力被消灭,被宇文重金请来协助守城的知世郎王薄开城投降,聊城被攻陷。宇文三兄弟中,化及、智及被窦处死,士及投奔李渊去了。
灭宇文化及对窦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宇文化及是杀隋炀帝的凶手,谁灭了他谁就可以成为为隋朝报仇的英雄,大大有利于收买旧隋的人心。为此,窦充分地进行了一场政治秀。攻克聊城后,窦第一件事就是去参见隋炀帝的寡妇萧皇后,自称为臣,并隆重地为隋炀帝发丧,同时将参与谋杀杨广的宇文党羽全部处死,完全是为隋朝报仇的模样。做完这些事后,窦派使者去和洛阳的王世充修好,王世充拥立的隋皇泰主(杨广的孙子,当时只是十几岁的孩子)
封窦为夏王。这样,窦这个夏王就不再是自封的,窦也不再是“盗匪”,而是政府官员了,也就是说,窦终于取得了正式的政治地位。同时,窦也得到了原来在宇文化及手中的隋传国玉玺,天子仪仗,以及大批的旧隋大臣,其中包括了裴矩、虞世南等著名人物,其象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想必李渊和王世充对窦的战果嫉妒得咬牙切齿吧。
窦霸业的顶点是在武德二年十月与唐的河北军团在黎阳决战,当时唐军的根据地关中正被刘武周、宋金刚猛攻,无法兼顾河北,窦趁此机会对李神通、李世绩率领的唐河北军团发动了进攻。决战的结果是唐军全军覆没,李神通当场被擒,李世绩突围后因为父亲李盖被擒当作人质,不得不投降了窦建德。唐河北军团溃灭后,窦占领了唐在河北的全部州县,已经降唐的徐圆朗也在此时叛唐投靠了窦。窦完成了他的河北霸业,把都城从乐寿迁到了明州,相信窦此时一定只是把明州作为临时都城,而在心中梦想着长安和洛阳吧。这时窦的境内再无大敌,社会安定,统治清明,据记载,达到“夜不闭户,商旅野宿”的境界,可谓全盛。
李世绩在当时是著名的大将,窦非常欣赏他,希望能将李收为几用,为此还将李的父亲一直扣留在自己身边当做人质。李世绩的谋士建议他先假装效忠,骗取窦的信任后再逃走,李听从这一建议,正好此时窦与王世充关系恶化,李就为窦进攻王世充。在攻克王世充的新乡城时,李世绩俘虏了新乡的守将刘黑达。刘是窦的漳南同乡,与窦交情很好,窦立即任命刘为将军,并封刘为汉东公,刘从此成为窦的大将,并在窦死后成为窦的继承人,与李世绩多次交战。推测李世绩一定对此追悔莫及,早知道当场杀了刘多好。通过几次成功的军事行动,李世绩获得了窦的信任,李的计划是找机会袭杀窦,然后趁窦军群龙无首之机救出父亲一起归唐,李还拉拢了窦的部下李文相准备一起动手。不料窦因为妻子临产,一直呆在都城不外出,二李没有下手的机会。时间一久,事情被窦发现,李世绩仓皇逃走,于武德三年正月回到唐都长安,李文相则被窦处死。事后,窦的部下纷纷要求窦处死李世绩的父亲,但窦很有气度,认为李世绩对唐尽忠并没有错,不肯杀李父。这时的窦可能想学三国曹操与关羽的故事,他对李世绩实在很好。第六章:一战而亡
--------------------------------------------------------------------------------
武德三年四月,唐军在李世民指挥下,全歼刘武周、宋金刚部,解除了后顾之忧,七月,唐军以李世民为帅向洛阳的王世充发动全面进攻。这时的王世充已经杀掉了傀儡皇泰主,自称郑帝,窦建德是皇泰主封的夏王,与王世充自然已成敌国,但迫于形势,王世充还是厚着脸皮向窦建德求援。窦的谋士刘彬向窦献计,认为当今天下已成夏、唐、郑鼎足之势,现在唐郑主力发生决战,正是夏渔人得利之机。刘建议窦发兵援助王世充,联手击败唐军后,趁郑的力量严重削弱,一举灭了王世充,合并郑军后夏一定势力大增,而唐则因主力被击败元气大伤,再趁机一鼓作气灭掉唐,则天下大业可成,实为天赐良机。窦分析局势后,认为刘的计策可行,于是在十一月正式答复王世充,同意出兵援救洛阳。窦还派人送最后通牒给李世民,要求他从洛阳撤兵并归还已占领的郑国领地。对于这种要求,李世民当然不会理睬。窦在准备援救洛阳的同时,还发动了对孟海公势力的进攻,窦军的攻势在武德四年三月获得决定性胜利,孟海公力竭投降。
解决孟海公后,窦建德亲率夏军主力向洛阳进发,夏军中包括了徐圆朗(徐于武德二年投降窦建德)、孟海公二人的部队,兵力达到十余万,号称三十万。夏军一路攻克唐军占领的郡县,于当月到达洛阳东侧的虎牢关外。李世民留李元吉继续围困洛阳,自己率精兵赴虎牢关迎击夏军。到达的当日,李世民就亲自出战,以埋伏计生擒窦的骁将殷秋、石瓒。对窦建德来说,这种开头实在无法令人满意。
窦建德与李世民在虎牢关相持到四月,窦军久攻不下,接连小败,军中士气低落,李世民又派大将王君廓袭击窦的补给线,战况开始对窦军不利。窦的谋臣凌敬建议放弃进攻虎牢关,采用围魏救赵之计,趁唐军精锐尽在洛阳城下无法脱身之机,全军直扑唐的根据地关中,李世民势必进退两难,不得不从洛阳撤兵,而窦军则可立于不败之地,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撤回河北而已。窦本已打算采纳凌的建议,但王世充的告急使者每天络绎于道,在窦面前痛哭流涕苦苦哀求,同时又贿赂窦左右将领,让他们在窦面前贬低凌敬(大意是说凌一介书生,不懂军事),坚持不撤兵,窦不知是侠义精神发作,还是仍然想继续刘彬的一箭双雕之计,反正最终没有采纳凌敬的建议。于是,窦无视相持所带来的种种不利,继续与李世民进行攻防战。
五月,李世民认为时机成熟,终于出兵与窦会战。双方于上午到达战场,夏军漫山遍野而来,李世民则坚守不动,相持到中午,夏军已又渴又饿又累,李世民趁机猛攻,并亲自冲锋陷阵,夏军虽然奋战,但终于不支溃败,仅被俘虏的就多达五万。窦在突围时中槊受伤,逃到牛口渚终于不支坠马,被唐将白士让、杨武威追上,白要下手杀窦,窦急忙大叫“勿杀我,我夏王也,能富贵汝”,一世豪杰,到此生死关头,也忍不住哀求饶命了。
当天,李世民以胜利者的姿态与窦见了面,问窦说,我自管进攻王世充,关你什么事,大老远跑来送死?窦默然半晌,答到“今不自来,恐烦远取”。对这句话一直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窦乘兴而来,却落得如此下场,穷极无聊下自我解嘲,但这样就简直是一副摇尾乞怜之态,未免太不符合窦的风格,因此这句话可以理解成很正式的意思,那就是“为了争天下,你我早晚将有一战,就算这次我不来攻你,你也会去攻我,何必说那么多废话”。
李世民将窦建德押到洛阳城下与王世充见面,窦、王二人唯有相对流泪。王世充见大势已去,不得不开城投降。七月,李世民凯旋回到长安,将窦建德、王世充向李渊献俘。
李渊一向很有兴趣将被俘的敌方首领公开处斩,窦建德也没能例外,和孟海公一起被斩于长安市中(王世充则是另一种死法,会在王世充传里提到)。窦建德于大业七年起义,在隋末的历史舞台上纵横了整整十年,窦在十年中屡战屡胜,却在最接近成功的时刻一战而亡,历史中往往有这种戏剧性极强的事件发生,与窦同时代的李密也是如此。唐、夏、郑的洛阳攻防战,是隋末争天下的最后一次决战,具有定天下的作用,在军事史上也被视为围城打援战术的经典之作,但我仍然会忍不住猜想,如果当时窦建德听从凌敬的计谋,历史会是怎么样的呢?虽然我知道做这样的猜想实在很无聊……
第七章:尾声
--------------------------------------------------------------------------------
窦建德在虎牢关战败被俘后,余部逃回河北,准备拥立窦的后代,继续抵抗唐军。但大将齐善行认为,以窦的英明神武,尚且不敌李世民,以夏军目前的势力,再与李对抗已毫无意义,不如干脆投降。这种意见最后获得大多数将领的同意,于是窦军余部自动解散,愿降者降,愿去者去,夏国灭亡。此前被俘的唐将李神通,以及李世绩的父亲李盖,也于此时获得自由,重回唐朝。
占领河北后,李渊派了秦武通、郑善果等人当接收大员,这些人的统治能力与窦建德不可同日而语,偏又喜欢去欺压窦的旧部。七月,窦在长安被杀的消息传来,窦的几员已经解甲归田的大将聚在一起商量,认为反正大家已经身经百战,早就该死,与其被唐迫害致死,不如拼却残生为窦报仇,于是决定重新起兵。众人占卜应以谁为首,占卜的结果是当拥立刘姓之人。这时刘黑达正隐居漳南老家,众人就找到刘要他一起造反,刘当时正在耕田,听说为窦报仇,立即踊跃加入,杀了耕牛与大家饱餐一顿。八月,刘在漳南设坛祭奠窦建德,声明为窦报仇,窦的旧部纷纷来投,在虎牢关幸免于难的徐圆朗也率部响应。
唐派出刚刚获得自由的李神通对付刘黑达,大概是想给李一个挽回面子的机会。九月,李神通与罗艺联军五万人与刘黑达在饶阳会战,刘以少胜多,大败唐军,罗艺的大将薛万均、薛万彻都被生擒,刘将二人羞辱一番后予以释放。罗艺是窦建德的老对手,即使窦本人也从未让罗艺有过如此大败。饶阳之战后,刘黑达声势大盛。这年十二月,刘黑达与李世绩在明州城外大战,李世绩全军覆没,单骑逃走,刘收复窦的旧都明州。这时河北各地的窦军旧部都争相杀掉唐的官吏响应刘黑达,刘到年底就全部收复了窦的旧地,仅用了半年时间。武德五年正月,刘黑达称汉东王(刘曾被窦封为汉东公,以此为王号也是不忘旧主的意思),改元天造,定都明州,窦建德的文臣武将,悉复本位,所有政令法规,一如窦建德生前。
唐终于发现事态严重,派出李世民前来镇压。二月,两军在明州附近的明水县大战,刘率主力将李世民的爱将罗士信围困在明水城内,李世民的作战方案是以明水城吸引住刘军主力,然后亲率唐军主力与明水守军内外夹击,消灭刘军。不料突然天降大雪,唐军主力无法按计划援救明水,李世民的军事计划破产。罗士信孤军奋战,坚持了八天后终于力尽战死,年仅二十岁。罗十四岁就与秦叔宝一同担任张须陀的副将,后来历仕李密、王世充,在李世民进攻洛阳时与秦叔宝、程咬金一同降唐,是隋末屈指可数的勇将,也是说唐故事中罗成的原形。罗的战死,对李世民是很大的打击。三月,因大雪而迟到的唐军主力终于到达明水,李世民又用当初对付窦建德的老办法,一方面坚守不战,一方面派人切断刘军的补给线。相持六十余日后,李世民估计刘军粮尽,于是终于出战。刘军渡过明水河进攻唐军阵地,双方在河边血战。李世民先已派人在明水河上游筑堤蓄水,大战之时,唐军突然决堤,河水冲下,刘军促不及防,因而大败,刘黑达仅带几百人投奔突厥去了。这次决战,刘军战士二万人皆决死战,最后或者战死,或者溺死,可谓战到最后一兵一卒。
史评李世民百战而得天下,所遇诸敌中,勇武以刘黑达为最。
李世民收复河北后,到底不能长期驻守,于是班师回朝,刘黑达趁机于当年七月在突厥、徐圆朗、高开道的支援下卷土重来。十月,唐淮阳王李道玄率部三万与刘黑达在冀州大战,由于李的副将史万宝不发援兵,李被刘部包围,当场战死,时年十九岁。李道玄是唐争天下时战死的最高将领,也是李世民钟爱的小弟弟,曾多次随李世民出征,在虎牢关之战时更与李世民并肩冲锋,其勇猛连李世民都高度评价。后来李世民与人谈起这个英年早誓的弟弟,每每为之流涕。歼灭李道玄的部队后,刘黑达又一次收复了窦建德的河北旧地。
十一月,唐派出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讨伐刘黑达。十二月,两军战于河北昌乐县,刘部粮尽撤退,在渡永济渠时被唐军追上,刘军溃败,刘率部下数百人突围逃走。唐军紧追不放,武德六年正月,刘逃到饶阳县城时,身边只剩百人了。当时饶阳仍算刘的地盘,刘任命的饶州刺史诸葛德威出城请刘黑达入城休息,刘起初不同意,诸葛“涕泣固请”,刘这才入城。不料诸葛已经秘密降唐,刘一入城就被伏兵生擒,献于李建成。当月,刘黑达在明州被处斩,窦建德余部被消灭。
隋末起兵争天下的,多不胜数,但没有一个象窦建德这样,在身死国灭后,仍然能有如此大的号召力,集合了旧部重新起兵,窦的号召力与刘黑达的勇武结合,产生的效果是出乎意料的,能够有这样一个轰轰烈烈的尾声,窦建德应该可以满意了。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