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将玉鼎真人和姜尚送走,张桂芳自去疗养,先将“邪风”驱了,元神顿觉一清,情绪思想亦安稳了许多。
张桂芳沉吟片刻,有些拿不定主意。玉鼎真人之言,犹然在耳;张桂芳习炼国术,亦通药理,晓得是真知灼见,原该遵从。然而,张桂芳十分自信,又不甘心自废武功。
原来国术的修行,走的虽是“心证”之路,但又受现代唯物论和辨证法的影响,进一步印证和完善了自身,修行法门和理论体系皆已臻于完美,至少是哲学上的完美。
该哲学认为,意识分为“主意识”和“潜意识”,人类或智慧生物之所以无法看清“宇宙本体”或“天道”的奥秘,正是因为主意识和潜意识的分离。如果能使主意识和潜意识谐振,即可“看见”天道的奥秘。
潜意识又分“前意识”和“下意识”。前意识记载了“本源认知”,不可捉摸;但“下意识”可以。
国术正是通过不断的修行,达到心体如一,即主意识与人体本能的统一。“本能”正是“下意识”的一种,如是“主意识”通过“本能”,与“下意识”达成了有限度的谐振,即与“前意识”达成谐振,从而获取“本源认识”的奥妙。以上,即是“炼神返虚”与“炼虚合道”的哲学解释。
如今张桂芳的情况很微妙,“炼虚合道”已经有了一定的火候,即“主意识”通过身体本能,与“下意识”取得了联系,正在窥视“前意识”的奥秘。若是完全听从云中子的建议,张桂芳就必需切断主意识与下意识的联系,即毁灭自己的修行成果,才能变回正常。
张桂芳思前想后,总觉得不甘心,但又确实存在问题,不能不听。于是,他决定折中处理,即不自废武功,亦不继续强化,任其自流;将注意力转移到“五气”的积累上。
且说赵公明自会过6压,让武王用“钉头七箭书”一拜,但觉心头火,意似油煎,抓耳挠腮,不得安宁。
闻太师见状,忙问:“赵道兄,何事心烦至此?”
“吾亦不知,总是心神不宁。”赵公明眉头紧锁,想不出个究竟,忽忆张桂芳之语,就道:“日前张桂芳一再劝我回山,否则会有七箭钉头之厄,身死道消,又将累及教中诸友,尽应劫数。”
闻太师怔了一下,迟疑道:“张桂芳确实古怪,我自认待他不薄,他却忽然叛商;原道他忘恩负义,日前忽然又手下留情。若说他一心向道,偏又舍近求远。宁肯拜云中子为师,也不愿借我的关系,拜入截教。但是这七箭钉头之说,又当何解?如今赵道兄身在营,哪来的七箭钉头?”
“哎呀!”落魂阵的姚天君忽然叫道:“我明白了,不是七箭钉头,而是钉头七箭书!”
闻太师忙问:“何为钉头七箭书?”
姚天君面色惨白,说道:“闻道兄可记得我先前拜去姜尚魂魄之事?钉头七箭书即是此类,玄妙深不可测。”
闻太师忙排香案,亲自拈香,搜求八卦,大惊道:“原来术士6压,欲用钉头七箭书射你。”
赵公明惊问道:“道兄,我为你下山,你当如何解救我?”
闻太师心乱如麻,一时没个计较。
姚天君精通此类法术,就道:“两位道兄不必着急,今晚命人将箭书抢来,自然安矣!”
闻太师大喜,心神稍定。
赵公明忧心冲冲,问道:“西岐也有高明之士,若是姜尚命张桂芳去守箭书,谁人能敌?”
姚天君不以为然,失笑道:“只管抢了箭书就走,何必与他相敌?”
“总需试过才知。”闻太师深以为然,又道:“赵道兄,你且安歇。今夜我即命令徒陈九公、姚少司去抢箭书,料无大碍。若是不成,再谋他法。”
赵公明心下失望,寻思:“闻道兄呀闻道兄,我为你下山,如今遭厄,你却只命我的门人去。他二人即是我门下,没有你,难道就不救我?”于是闭目不言。
待闻太师等暂去,赵公明忽忆张桂芳嘱咐:“若遭劫,请令师或令妹,或有救。”心中已有计较,又将陈九公、姚少司唤来,说道:“吾今遭劫,恐有性命之危。闻太师欲命你二人,今夜去抢箭书。西岐高明之士甚众,料想此行艰难,且将金蛟剪和番天印拿去祭炼,也好有个遮拦。去时再到我这里来一趟,吾有话说;切记!”
当夜,陈九公、姚少司奉命;又来见赵公明,问道:“老师,我等将去,还请吩咐。”
赵公明静默片刻,说道:“吾已掩了天机,希望能瞒过一时,你二人不可声张。出营后,陈九公自去抢箭书;姚少司则乘吾的黑虎,径往三仙岛去,求吾那三位妹子救命。见了三位娘娘,也要仔细查问,小心中了幻术。还有只可请云霄、琼霄来,命碧霄去求教主,非如此我不可活。切记!切记!”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