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南胡未空,汉将复临戎。
飞狐出塞北,碣石指辽东。
冠军临瀚海,长平翼大风。
云横虎落阵,气抱龙城虹。
横行万里外,胡运百年穷。
兵寝星芒落,战解月轮空。
严刁息夜斗,辛角罢鸣弓。
北风嘶朔马,胡霜切塞鸿。
休明大道暨,幽荒日用同。
方就长安邸,来谒建章宫。”
“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
握手河梁上,穷涯北海滨。
据鞍独怀古,慷慨感良臣。
历览多旧迹,风日惨愁人。
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
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
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
雁飞南入汉,水流西咽秦。
风霜久行役,河朔备艰辛。
薄暮边声起,空飞胡骑尘。”
这是隋朝杨素的诗《出塞》,诗由两首组成,每首20句,总40句。
杨素,字处道,生卒于公元544--603年,是隋的开国大臣,更是炀帝杨广的贴身重臣,在历史上毁誉参半,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为文写诗不过是他的雅兴,至多算是种副业,不为正业。他的正业,前期是与其他臣属同随文帝创建隋朝,后期是帮炀帝杨广图谋并登上帝位。要说过,杨广所做的杀兄淫母事,杨素应算是政治上的帮凶;要说功,杨素一生征战于沙场,对隋的统一和边塞安定有过不容磨灭的贡献。
诗如其人。杨素行伍出身,带兵打仗来不得半点的虚夸和艳丽,士气和实在最重要。所以他在诗风上也表现出平实、旷达和强劲,历来公认他的两首《出塞》诗为他的代表诗作,其中不仅素描了他直目战场的历历情景,也映射和表明了他对边事、战事、国事的态度、意向和主张。
上述两首诗译成白话后,第一首的大意是:进犯到大漠以南的突厥之兵尚未清除,我作为汉族政权的将军再度领兵出战。分兵至称为“飞狐”之地的河北西部的涞源进入塞北,并从称为“碣石”之地的河北昌黎之东南进赴辽东。主将犹如汉时大将军霍去病连挫溃敌直逼贝加尔湖,副将犹如汉时的将军卫青协同作战势若风卷残云。称为“虎落”的我军营盘势同云横之阵,称为“龙城”的敌方王都被我围困若临气抱之虹。汉军以无敌之势横行万里,突厥百年进犯扰乱的运势彻底完结了。兵器闲置后的星渐淡、天将明,战斗停止后的夜近晓、月将逝。无战之夜连平时打更必行的刁斗声也停了,镶嵌着红色兽角的待战之弓也悄卧无息了。北风挟着敌方战马的嘶鸣,大雁也从头上掠过这寒冷凄凉的塞外之地。要真正筑成和平安定的康庄大道,就要使遥远的荒凉之地同样享受安康。就要班师回长安了,准备着拜见朝廷。
第二首的大意是:汉族和外族尚未和解亲好,为国赴忧可以忘却自身之忧。征前握手告别于桥梁之上,直赴那大漠以北的湖泊方向。按扶马鞍独自怀念古时战事,深为那些驰骋疆场的良臣忠士慷慨感怀。目中所视全是旧战场的遗迹,其凄凉景象使人倍感惨淡忧愁。远目望去千里空寂无人烟,孤零空荡的边塞之城连个毗邻之户都没有。树因寒冷很容易就老化枯枝,衰微的野草几乎就没有春日可言。原由西突厥占领的“交河”城现已有着月明夜清的景色,而原为*占领的阴山一线仍是寒重雾浓。大雁南飞直入汉地,河水西流声咽至秦地。长久在风霜中行军征讨,饱尝着劳顿于河防边塞之间的艰辛。傍晚之际边关战事又起,漫天泛涌着敌兵战马扬起的沙尘。
出塞诗中描述的战事当集中于公元600年前后,因其传中着重提及两次大的边塞战事,一次在隋文帝开皇18年(598年),再一次在隋文帝仁寿初年(601),这两次战事中杨素分别受任行军总管和行军元帅,作战对象是经常南扰的北方少数民族--突厥族。考察木兰诗的社会历史背景时知道,北魏时南扰较频、屡屡进犯鲜卑政权的是北方少数民族--柔然族,而到北朝末及隋初时,柔然已悄然消迹,新兴起来的突厥族成为南侵的动乱骨干。对突厥的扰边南犯之战,一直从隋持续到唐,最后还是唐太宗李世民最终平定了这种突厥扰边之乱。
诗人在《出塞》诗的两首之中似乎讲的是前后两次战事,前一首主要讲第一次战事时隋军的出征原因、行进路线、战场情势、战后萧肃以及班师回朝时对战后持续安定的期盼。第二首讲的是第二次出兵作战的直接原因是前次战役后突厥与隋汉政权并未和解亲好,而后是北进前的告别、诗人重入往昔战场时的感触、大漠寒地的萧杀、孤寂和凄凉以及对征人艰辛困苦的体验,而紧随来之的又是敌方邀战而来的战马踏起的的滚滚烟尘,预示着又一场恶战即在眼前。非常清楚,两首诗对作战的描写和歌颂着墨不多,明显地透出战事的无奈,这种无奈皆因突厥的滋扰而起。着墨最多的是战事的残酷和战后的萧杀。作为一生为将、身经百战的古时将军来说,能自觉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无奈以及正义之战的必行,确确是很不容易。
因为战争,而兴建起来的关口很多,其中更多著名的关口,比如雁门关!
《吕氏春秋》、《淮南子》都称天下九塞,句注其一。可见句注早以险要著名。古句注就是雁门,雁门关位于此。“雁门”名称由来,据明《永乐在典·太原志》称:“代山(即雁门山)高峻,鸟飞不越,中有一缺,其形如门,鸿雁往来……因以名焉。”大约在汉武帝初年已置关,以防匈奴。至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重新建关,就称雁门关。其时是为了防南,不是防北。隋唐时称西陉关,后复名雁门关。
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径关,亦曰雁门关。”
雁门关关城踞于雁门山雁门之口,距山西省代县西北约20公里。城周长1公里余,墙高2丈(约合今4米余)。石座砖身,形势雄固。有关门三座,即东门、西门和西门外的一座南北向小北门。北门门额石匾刻“雁门关”三个大字,其两侧镶嵌砖镌联语:“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雁门关是“外三关”中最大的一关。附近峰峦错耸,肖壑阴林,中有路,盘旋幽曲,穿关城而过,异常险要。古时防备十分严密。关下的雁门山北麓,还建有新旧广武二城,为山外防御据点。东西长约300米,南北长约500米,有三座城门。新城与关城同时建,紧贴雁门关北口,依山修建,周长1.5公里,一半坐落在半山坡,一半修在山前洪积扇上。北门外又筑有北关,此外,关外还筑大石墙三道,小石墙二十五道,隘口十八个,以增强防御力量。
雁门关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古时塞外北方民族入侵内部的渠道,所以,自古为边防戌守要地。雁门山是山西吕梁山脉北支云中山向晋东北延伸的部分,东与恒山相接,略呈东西走向横亘于晋北大同盆地与晋中忻代盆地之间,海拔1500米以上,构成南北之巨防。而它又是断块山,峭拔险峻,难以攀越,这更增强了山北山南的隔离性,以致山北地区在历史上长期为汉族统治势力所不及,而为北方诸民族所占据。,雁门关北通晋北重镇大同,远至蒙古高原,南通晋中重镇太原,可转达古代政治中心区中原和关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雁门关是历史上著名的古战场。从早期的匈奴、鲜卑、突厥,到后来的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都先后与汉王朝在此进行过许多次战争。
“牧用赵卒,大破林胡。”这是唐代散文作家李华所说的战国良将李牧的故事。史载,赵武灵王曾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来,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他廉洁奉公,“市租皆输人幕府,为士卒费”,因而深得士兵的拥护。同时,坚持慎重防守的方针,凭长城之险,加强战备。他在雁门数年,“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此时,他才选用精兵良马,巧设奇阵,诱敌深人。“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当地人传说,蒙恬死后葬于代县境内。现在上门王村有一座蒙恬墓遗址,其断碑尚存,还可看清:“秦蒙恬将军墓”,及“清嘉庆”等字样。
汉代的雁门,更是风云多变。汉高祖刘邦时期,匈奴曾南逾勾注,直驱晋阳(太原)。为此,公元前201年,刘邦亲率三十多万大军,抵达平城(山西大同),抗击匈奴。可惜,被匈奴用计诱入,困于平城白登山达七日之久,最后用重金财物贿赂了单于阏氏(匈奴王的妻子)才得以解脱。汉武帝继位后,面对匈奴不断猖狂的南犯,着手反击。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一次,他出雁门,兵败被俘。在敌军两马之间的网兜里,他表面佯死躺下,心里却在等待机会。突然,他腾跃而起,将一胡兵推下马去,立即夺马取弓策马南驰数十里,复收余军,杀退追兵,安全脱险。正是由于汉武帝时期创建了强悍的骑兵抵住了匈奴的南犯,才得以保护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换来了以后同匈奴的和睦相处。汉元帝时,有胆有识的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前簇后拥,浩浩荡荡,出塞和亲的。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而在民间,却流传为一曲思乡悲歌:“雁门关外风霜,悠悠马蹄忙,终日思想长夜思量,魂梦忆君王,阳关初唱,往事难忘,琵琶一叠,回首望故国河山……茫茫魂归汉地。”
隋代,北方的突厥渐见强大。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巡视北塞,到了雁门,被数十万突厥兵包围,突厥兵急攻雁门关。后赖吏部尚书攀子盖设计送出诏书,募兵来救,始得脱险。
这一年正是大业十三年,离那隋炀帝被围困在雁门关只过了两年。
这一天,正下着雪,关外几里远的道上却渐渐走来了一辆马车,马车甚是宽大,装饰豪华,一见即知道是富贵人家的派头,非官即富,只是不知为何要在这等大雪的天气里赶路.
那高头大马,体魄健壮,虽然雪已经有一掌之深了,走起来还是毫不费力!远远的流下一条车辙的痕迹。
马车的前头,马夫所坐的位子并不是个人,竟然摆的是一个雪人,那雪人和真人大小相若,那雪堆的甚深,马车走的十分的平稳,偶尔一下颠簸,走进沟里,却也没有倒塌,不知道这车厢里到底坐了何人,竟有如此兴致,在那马车上摆放着一个雪人来.
忽然那马车的门帘被撩起了一角,从里面探出一个人来,只见此人年约十七八,眉清目秀,唇红齿白,梳着俩辫子.却是一副丫鬟打扮,身穿翠绿色的衣服,在白茫茫的雪地里,着实显得的鲜艳.
车帘因为被撩开来了,风雪立即往车厢里涌,那女子眉头微皱,向后一缩脖子,道,"三叔,咱们走了一天的路,这雪也没停过,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关内?"
这女子声音清脆悦耳.自然是对那叫三叔的人所言。
那三叔答道:"不远了,午时即可到达!不过也难为你二叔肯把他的这匹汉血宝马借与咱们,不然这么大的雪,就是寻常的马匹所不能承受的!你二叔可是把这马当做宝贝啊!”
那声音有些苍老,显然那三叔也是上了岁数之人,只是那声音竟然出自那雪人之口,却也着实让人觉得诧异,那雪人自然不会说话了,但那雪人里却也不可能藏人,因为,人要是开口说话,必然有热气,雪岂有不融化的道理,可是那雪人竟也没有任何融化的痕迹.
女子道:"二叔为什么老是板着脸,叶儿一见到他就发慌!"
那三叔哈哈笑道:“他是面凶心善,吓唬你们这些小孩子的!其实最是好不过
!”
那叫叶儿的女子又道:"那他为何要关我一天,还不给叶儿饭吃?"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