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游戏竞技>三国佣兵团> 不务正业的写了篇《益州之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不务正业的写了篇《益州之战》(1 / 2)

成都,一个“投降之都”。

36年,“白帝”公孙述战死,延岑带余众出降,公孙家与延家被灭族,吴汉焚城。

214年,益州牧刘璋投降,被流放公安。

263年,蜀汉后主刘禅投降,移居洛阳。

347年,成汉后主李势为求稳妥,逃出成都后再递交降书,移居建康。

925年,前蜀后主王衍投降,送京途中被杀。

964年,后蜀后主孟昶投降,花蕊夫人作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为什么成都爱投降?主要是因为蜀地富饶,后主们在蜜罐里长大,普遍心地善良,不忍让战争持续,人民受苦。

但也不能因为主公的温仁,抹煞将士们为保卫蜀地而流下的鲜血,所以本文写一写刘璋势力。

要说刘璋势力,就得先讲讲他爹刘焉的部队,刘焉虽是被朝廷任命入蜀的,但当时朝廷自顾不暇,刘焉就算不象刘表一样“单马入宜城”,能带的人也不会很多,史书上就董扶、赵韪二人,董扶不久还去世了,所以刘焉初期只能依靠益州本土人士贾龙、任歧和赵韪等,与天师道的勾结,则在暗中进行。

之后,《后汉书》记载:“初南阳三辅民数十万户流入益州,焉悉收以为众,名曰东州兵。”数十万户相当惊人,《英雄记》所说“数万家”可能更真实些,但不管怎么说,刘焉至少能挑出上万东州兵来。

刘焉有了底气,便杀了些益州豪强立威,引起不满,任歧、陈超首先起兵攻刘焉,东州兵身在异乡,团结效死力,斩杀任歧。

与此同时,董卓叫蜀郡人赵谦说服贾龙起兵伐刘焉,贾龙曾经以几百人起兵,镇压了益州黄巾军马相十余万人,可谓名将,但这次刘焉募集善战的“青羌”击杀贾龙,自此益州少数民族部队成为刘焉主力。

在马腾韩遂与李傕郭汜交手的时候,自信满满的刘焉也想插一脚,派孙肇领五千“叟兵”援助马腾,当时对蜀地的少数民族称呼混乱,叟兵有可能就是前文的青羌,不过再强悍的步兵也没办法在平原与铁骑交锋,这五千精兵就这样冤枉死掉了,顺便搭上刘焉两个儿子,刘焉因此呕血而亡。

刘璋接手的时候,继承的部队有东州兵、青羌等异族兵,还有赵韪的巴郡兵,可谓强大,但此时朝廷任命了一个新的益州刺史,引得巴郡的甘宁、娄发等人反叛刘璋,虽然很快就被赵韪镇压,但甘宁这样的猛人离开,对益州可算是巨大的损失。

其实这时候的刘璋还是颇有实力,还敢于令赵韪带兵进攻刘表,但由于“东州人侵暴”,又让外地人与本地人矛盾激化,赵韪屡次抗议无效,也起兵反了,几乎整个益州都被发动起来,与东州兵作战持续一年,东州人团结齐心才获胜,但刘璋军至此已经元气大伤,甚至朝廷都以为刘璋撑不住了,给他一个官位问他要不要放弃益州,进京来养老。

祸不单行,这时候张鲁又牛气起来,靠信奉天师道的巴郡百姓支持,多次在巴西击败刘璋军,“雄于巴汉”。

虽然益州仍有大批部队,但正如张松所说:“今州中诸将庞羲、李异等皆恃功骄豪,欲有外意”由于主公太弱,益州的内部问题始终存在,这时候刘璋除了让位,就只能求助于外援了,尽管他也知道这有极大的风险。

208年,刘璋送三百叟兵给曹操获得友好回报,但刘琮降后曹操不再礼遇刘璋,加上赤壁一战变了风向,于是刘璋在张松的怂恿下,再派法正孟达各领二千人来请刘备(具体兵数见刘封传)。

刘备入蜀时,刘璋带步骑三万人迎接,声势浩大,一来表示隆重,二来也展现实力,免得刘备动坏脑筋,这里我们也能大致估算出刘璋军的实力了。

1、刘璋三万步骑,应为中央军。

2、庞羲部在巴西与张鲁军交战十年,至少精兵两万,其中还有汉末被称为“神兵”的賨人。

3、杨怀、高沛屯于白水关的白水兵一到两万,这支部队也是主要防御张鲁的。

4、巴郡张裔、严颜等部,代替赵韪守卫荆州方向,至少应有万人。

5、益州十余郡国,地方郡兵合计至少万人。

6、孟达四千人屯于江陵,(这支部队本来只有迎接的任务,却被刘备留下了)。

合计近十万人,而且为了抵御张鲁刘表,平定各族叛乱,刘璋军并非久疏战阵,尤其与赵韪一战,东州军是有很好表现的。

而刘备入蜀时的军队呢,《先主传》说:“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但这个“数”在当时并不一定指“几”,只要超过一万,数不清,就可称数万。

后面说道:“又令督白水军,先主并军三万余人。”就是说加上刘璋的白水军才三万多人。

《法正传》中,郑度说:“左将军悬军袭我,兵不满万。”

刘备当时刚刚平定荆州,带一万多人入川是最合理的。

这样一支孤军入蜀,没有本地人支持,如果我是刘璋,也不会觉得有多大问题的,刘备反客为主的概率太小了。

如果刘璋有心,先发制人,刘备这支部队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几天就会溃散的。

虽然史书上多次提到庞统法正等人催刘备动手,但这真的是一着险棋,刘备不会轻易采纳,所以到益州后他一直以收拢人心为主。

刘备约于建安16年冬(211)入蜀,在涪城与刘璋“欢饮百日”后,《先主传》说“明年”(212)到葭萌,呆了大半年,期间张鲁和关中十部跟曹操打得欢,张鲁没空打刘璋,所以刘备也没啥事做。

212年冬十月,曹操征孙权时,刘备提出回荆州支援,张松写信暴露被杀,“璋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刘备即使想撤离益州都难了,他只能冒险一博。

接下来就按战争进程,依次介绍刘璋一方的将领。

杨怀、高沛:在刘备入蜀前就一直镇守白水关,防御张鲁。

《庞统传》和《华阳国志》中,庞统说:“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

所谓“名将”,表明这两位是有一定战绩的,个人认为,由于张鲁为主要敌人,所以杨怀高沛应是益州数一数二的强将,只可惜没机会施展本领就挂了。

同传:“即斩怀、沛”

《华阳国志》:“又遣杨怀、高沛守关头(御张鲁)。”

“白水县有关尉,故州牧璋将杨怀、高沛守也。”

“即斩怀等。”

《先主传》:“召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

《零陵先贤传》:备设宴请璋子祎及怀,酒酣,备见怀佩匕首,备出其匕首谓怀曰:“将军匕首好,孤亦有,可得观之。”怀与之,备得匕首谓怀曰:“汝小子,何敢间我兄弟之好耶?”怀骂言未讫,备斩之。

当时有白水关和白水县城,杨、高二人有可能各驻一地,杨怀的官职明确为白水督,高沛无载,暂猜测为白水关尉,看书不仔细的人,可能会跟罗贯中一样,将两人都视为白水督,这在当时的兵制是没先例的。

值得注意的是,后几条史料,都只说了斩杨怀的过程,高沛如何被斩?这点存疑,不能象演义一样想当然地让两人同时被杀。

其实这点很重要,在双方关系紧张的时候,杨怀高沛同时赴宴就显得太弱智了。

如果只有杨怀赴宴被杀,高沛被突袭杀死,剧情会丰满许多呢。

杨怀既然被《零陵先贤传》收录,应为荆州零陵郡人。

宴会上另外一个客人“璋子祎”呢?刘璋不是只有刘循刘阐两个儿子么?

《吴书》:“阐一名纬,为人恭恪,轻财爱义,有仁让之风,后疾终於家。”所以刘祎就是刘阐,这是个老实人,而且刘备需要一个人质,也不想激怒刘璋,所以把他留下当俘虏了吧。

之后刘备让黄忠、卓膺南下攻刘璋(华阳国志中提到还有魏延),自己北上白水关收服守军,把白水军的妻儿都当做人质,然后带着降军会合黄忠。

有个小问题,刘备是被请来打张鲁的,为什么他的驻地葭萌在白水关的南面,也就是后方呢?

一来刘备不肯主动与张鲁碰,二来葭萌和白水的东面,巴西郡的大部还被张鲁控制着,北上会被张鲁军侧击,两面受敌。刘备驻在葭萌,能够支援白水和巴西两条战线,倒也挺有道理。

演义在这一点就上了当,罗贯中想刘备既然先杀杨怀高沛,说明这两人在去成都的必经之路上,所以把白水关改成“涪水关”,放在葭萌南边的涪城,大错了。

怕大家看晕,就简单一句——刘备在自己驻地杀了杨、高,然后北上抓兵,再南下攻城。

《庞统传》说,刘备“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这句话纯属瞎掰,在刘备进驻涪城之前,必须经过梓潼县,但却没有“克”。

王连:字文仪,刘璋时任梓潼令。

《王连传》和《华阳国志》记载相同:“连闭城不降,先主义之,不强逼也。”

这个很扯,都打起来了,还讲什么“义”?

有两种可能,一是兵贵神速,刘备不愿在此多纠缠。二是王连其实投降了,陈寿跟他家关系不错,所以史书为他修饰。

不过《华阳国志》和《季汉辅臣赞》都同时称王连“固节不移”,看来确实是死守过城池的,而且这事挺有名。

刘璋投降后,王连被刘备封什邡令,不升不降。

后来王连表现不错,官至蜀郡太守等,封平阳亭侯,提拔过吕乂(演义名吕义)。

演义中没有王连,张国良评书中将王连设为麦城太守,关羽死后自刎,倒也显得忠义。

不过我把所有资料读下来的感觉是,王连并非什么忠义守节之人,只是谨慎而已,因为开战之初,他根本无法确定刘璋和刘备谁能获胜,不敢随便押宝,如果刘备真的下决心强攻,生死关头王连的表现又不同了。

王连另一个出名的事迹是劝孔明不宜亲自南征,导致南征的事被拖延,这正体现了王连的性格。

廖立评价:“王连流俗。”廖立虽狂,但看人还是很准的。

梓潼只有县城,没有关卡,王连固守没起到一点作用,刘备“蛙跳”,直接拿下了涪城。

刘璋当初曾经在涪城与刘备“欢饮百余日”,《蜀鉴》和《方舆揽胜》记载,唐朝的《富乐山碑》云:“昭烈自蛮荆入蜀,刘璋延之此山,望见蜀之富盛,饮食乐甚,故得名。”

也就是说,走遍大半个中国的刘备,在涪城看见成都平原的富庶,就象土包子进城一样,流口水啊,相比之下,同样以富庶闻名的荆州,都被称为“蛮荆”了。

梓潼还属于丘陵地区,踏入涪城,才算是真正进入成都平原,难怪刘备占了涪城,又忍不住要喝酒了,美啊。

在刘备刚刚发兵的时候,刘璋的从事郑度曾经建议迁巴西和梓潼的人民到涪水以南,坚壁清野,让刘备不攻自破,被刘璋否决。

个人觉得这些话是后人编造,郑度将巴西与梓潼并列,显然是指梓潼郡而非县,而梓潼郡是刘备在几年后设置的。

事实上刘备进军迅速,刘璋想迁徙百姓也来不及,现在刘备有了涪城的钱粮,此计也没什么用了。

涪县曾经做过广汉郡治,城的规模不小,府库也充实,刘备以此为据点休整,等待荆州援军才是正理。

但刘备对自己极有信心,很快出兵,《华阳国志》记载,“建安十八年(213年),璋遣将刘璝、冷苞、张任、邓贤、吴懿等拒刘主于涪,皆破败,还保绵竹。”

如果各书的叙述顺序没错的话,刘备此时已进驻涪城,刘璝军“拒于涪”只能指“涪水”了,《华阳国志》说,蜀地“津渡甚多”,没办法全部据守,这里爆发的应是野战,在这方面,益州将领与刘备就差得远了。

益州最强的部队是异民族的蛮兵,但就算这些蛮兵参战,最擅长的也是山地战,而且战事爆发在益州中部,反攻发起得又太仓促,刘璋可能没招募蛮兵。

以成都平原的富庶,长年驻扎一些不受教化的蛮兵是个麻烦,蛮兵通常放在边界。

从兵力上来说,刘备接收了白水军,并且几乎全部带走,路上又没受到什么损失,至少有三万余人,之前刘备提出回荆州,刘璋还答应提供四千人,如果到了位,那刘备就有近四万之众。

要应付周边的敌人,刘璋不可能在成都留驻太多部队,三四万已经是极限,所以在兵力上,刘璝恐怕还处于劣势,面对刘备这边久经沙战的精兵猛将,战败就不足为奇了。

刘璝,没有其他相关记载,唯一的线索是他的名字……这名字还真有点奇怪,恰好和刘璋刘瑁两兄弟都是“王”字旁,象是兄弟,可惜刘家前两个哥哥取的是“范”和“诞”,不沾边,这个没办法定论,而且用这个推论,那刘琮刘琦也算么?

考虑到刘璝为诸将之首,这种时刻被委以重任,与刘璋同族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象之后几仗的领军人物,可都是刘璋的亲戚呢。

冷苞,各种姓书都提到,冷姓本应为“泠”(读零),由“伶”转换而来,从晋朝开始才真正出现“冷”姓,晋之前的冷姓都是误记,所以这位应该是“泠苞”。

这种偏门的姓,按说籍贯好定,不过查书发现汉时几个姓泠的,散居在全国各地,与泠苞离得最近的,是《华阳国志》中的蜀郡广柔县人泠丰,可假定泠苞为蜀郡人。

邓贤,在《魏书》中,提到“(孟)达甥邓贤”。孟达老爹孟佗,170年任凉州刺史,则孟达的姐姐生于170年乃至更早都可能,东汉女子十三岁结婚都是常事,213年有一个二三十岁的儿子很正常。邓贤此时与刘备作战,日后反对孟达回蜀也是相符的。

邓为南阳大姓,而蜀中各地大姓都不见有邓,刘璋军中此时还有邓芝,所以邓贤为南阳人的可能性也不小。

吴懿,陈留人,三国志中,涪水之战没有吴懿的名字,只见于华阳国志,而且国志提到,这一仗后“懿诣军降”。

吴懿的妹妹嫁给刘璋的哥哥刘瑁,刘焉与他爹有交情,这样的关系他居然先降,置成都的妹子于不顾,是很让人惊讶的一件事。

而且吴懿不是被抓后投降,而是“诣军”,主动到刘备营中投诚的。

吴懿这样的近亲投降,对刘璋军的士气可谓重大打击,刘备当即封他为讨逆将军,吴懿是有史可载,刘璋军投降的第一人,这也是刘备发兵后封赏的第一人。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投降,吴懿的形象都会因此受损,所以陈寿抹去了他的名字和投降事迹,另外为了避司马懿的讳,三国志中都将其写为“吴壹”。

演义中吴懿仅仅一合,就被赵云擒下,刘备问:“投降么?”吴懿说:“我既被捉,如何不降?”投降都理直气壮的啊。

吴班,壹族弟班,字元雄,大将军何进官属吴匡之子也。

吴班是否随吴懿一起投降,无资料。

吴苋,寡居在家,吴懿不可能带她随军,刘璋的性格也不会迁怒于嫂子,应该是成都投降后才有机会被介绍给刘备,变成吴皇后的。

吴苋的名字,我努力了一个多小时,实在查不到,这个是柏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讲的,老先生没有写别的皇后名,单单提了吴苋,应该是有墓碑县志之类作依据吧。

涪水阻击战失败,刘璋军退到绵竹县,三国志说这次刘璋派出护军李严督军,华阳国志则加上了江夏费观,在涪水的时候好歹还提了一句“破败”,在绵竹却是直接一个“降”字,恐怕连仗都没打。

为什么投降得这么快呢?跟下面这个人有直接关系。

费诗,犍为南安人,刘璋时为绵竹令,先主攻绵竹时,诗先举城降。——《费诗传》

作为刘璋军第二个投降的人,费诗是个怎样的人呢?胆小、猥琐么?

在刘备准备称帝时,费诗是少数敢站出来反对的人,因此被降职外放。

华阳国志评价:“惜哉公举,帅直陵迟”陈寿评介:“费诗率意而言。”

这种直肠子,投降也那么干脆,我想他应该是为了不让百姓受罪,反正局势一目了然,刘璋打不过刘备,何必磨叽呢?

另一个原因,益州人与东州人不和,费诗对东州人还特别反感,骂过孟达为“小子”,而李严写信给孟达时,却情意绵绵:“思得良伴。”这次督军的李严费观都是东州人,双方很容易出现矛盾,费诗一怒之下投降也是可能的。

县令举城投降,李严费观等人的军队,只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了,不降又咋办呢?

话说自从吴懿降了以后,刘璋为领军人选很是发愁,发现亲戚也靠不住,还得找个有节操的人,于是就相中李严了。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