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圣龙飞翔> “阿什肯纳兹人”与俄国犹太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阿什肯纳兹人”与俄国犹太人(1 / 1)



从公元1世纪犹太人的家园巴勒斯坦被罗马人征服,犹太教的第二圣殿被毁之后,犹太人便开始在世界各地漂泊。他们以“适者生存”为原则,尽量流向能使自己的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地区。经过1800多年的跨国流动和民族融合,犹太人在外貌、语言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尽管犹太教基本上还是犹太人的精神纽带,但已经分成不同教派,犹太人也分为不同类型。一般来说,从历史和地域特征划分,主要可分为塞法迪姆犹太人和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塞法迪姆(Sephardim)犹太人的名称来源于西班牙,犹太人在流散与西迁过程中,曾长期定居在那里。公元10世纪前后,在不断的被驱逐和迁移中,一些西班牙裔犹太人进入地中海沿岸以及巴勒斯坦为中心的亚洲和非洲南部这一广大地区。因此,他们有时也被称为东方犹太人。

所谓西方犹太人主要是指长期生活在欧洲的犹太人。当犹太人国家被罗马帝国灭亡后,许多犹太人被劫往意大利,还有一些人则逃到南部欧洲。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此后,犹太人开始大批进入中欧和西欧。通常把西方犹太人又称为“阿什肯纳兹人”(Ashkenazim)。据说,在希伯来语中,日耳曼就被称为“阿什肯纳齐”。这是开始对中欧犹太人的称呼,后来因犹太人被驱逐,使欧洲犹太人重心东移。近代以来,又有一些犹太人从中东欧迁往西欧。在这一混合与交流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把欧洲的犹太人都称为阿什肯纳兹人。中欧和东欧的阿什肯纳兹人主要讲意第绪语,用希伯来文字书写。20世纪初,意第绪语仍是西方犹太人的主要语言。在近两千年的漫长岁月里,阿什肯纳兹人一直生活在欧洲,由于受到气候、地理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加之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往,因此他们的外貌已经与欧洲人非常接近。他们除了讲本民族的意第绪语外,还广泛使用所在地国家的语言。

历史上西方犹太人东移的主要流向是东欧的波兰和地中海东岸的奥斯曼帝国。在这两个地区,犹太人最初受到了欢迎。其原因主要是犹太人精于算计、善于经商,他们的到来,使波兰的商业贸易繁荣起来,于是波兰很快成了吸引犹太人迁居的地方。到17世纪中叶,波兰犹太人已经达到50万,是当时世界上犹太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在这里,犹太人保持着高度的自治,商贸、文化和宗教生活也随之兴旺起来。

1648年波兰爆发了赫米尔尼斯基率领哥萨克反对王室和贵族的起义。由于犹太人特殊的职业、身份和经济状况,他们往往处于贵族和平民之间,因而很容易就成了矛盾的焦点,成了动乱的受害者。例如,犹太人常常被统治者指派去向农民收税,而贵族和地主在动乱中往往又以牺牲犹太人来保护自己,结果使大约10万犹太人在两年的动乱中丧生,上百个犹太人定居点被毁。当时,占欧洲犹太人1/3的波兰犹太人,“分散在各大中小城市,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他们身穿长袍,留长鬓发和胡子,衣衫褴褛,形同乞丐。他们按犹太人村社组织生活,同波兰人分隔而居,受犹太教负责执行教规、主持宗教仪式的拉比领导。华沙的犹太人集中在耶路撒冷街附近居住。”连年的动乱,使一些犹太人重返西欧,而其中一部分人则逃到了东部毗邻的俄国。

18世纪,全世界约有300万犹太人,其中有近1/2生活在东欧各地。在1772年、1793年和1795年波兰被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瓜分的过程中,大部分原犹太人的居住地被划入俄国版图,于是俄国成了犹太人最集中的地方。

综上所述,近代俄罗斯的犹太人绝大多数为长期在欧洲范围内生息、流动的阿什肯纳兹人,他们生活在俄国至少也有200—300年的历史了。尽管他们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犹太传统,但长期的民族同化和文化融合,已经使这些犹太人明显地具有俄罗斯传统文明的特征。当他们从俄国再移居到其它国家时,他们开始使用的还是俄语,他们文化艺术的创作风格以及日常生活习俗,还有着俄罗斯传统的影响。这一点在20世纪初的哈尔滨以及当代的以色列都有明显的反映。另外,移居哈尔滨的犹太人作为东欧阿什肯纳兹人的一部分,与后来从俄国、苏联移居美国、以色列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犹太人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因此,他们在离开哈尔滨后,又主要流向了这些国家。

二、俄国犹太人的历史命运

事实上,早在公元1世纪前后,就有犹太人来到东欧。“犹太移民首先来到南俄,即黑海和亚速海沿岸,并建立了欧洲最古老的犹太社团。在这里已经发现了许多完整的或残缺不全的有关犹太人生活的铭文,其中最古老的可以追溯到一世纪。”此后的几个世纪,东欧犹太人几经迁移,在10世纪时将居住中心移到了基辅。当时的基辅是俄国东南部各公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犹太人在这里享有从事工商业的完全自由,因而他们在基辅的经贸活动中起过重要作用,并成为俄国和拜占庭之间的桥梁。从犹太人的族属看,黑海沿岸和南俄的犹太人主要是来自中东的犹太移民,而近代俄国犹太人则主要是来自于波兰。

16世纪,沙皇俄国中央集权制国家建立。这一时期,俄国坚持不允许犹太人在俄定居或暂时停留的原则。伊凡四世曾说,犹太人“把毒药带进俄国并把基督徒引入歧途”。“这种怀有敌意的、错误的观点反映在后来的种族歧视立法中。”

18世纪下半叶,由于波兰东部部分领土并入俄国,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犹太人也随之归入俄国,于是侨居俄国的犹太人激增至90万。沙俄政府对大批到来的犹太人仍然实行种种歧视和迫害政策。179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以不让犹太人“败坏”俄国社会为名,将瓜分波兰时犹太人的定居区划为所谓的“栅栏区”(PaleofSettlement)。当局规定:犹太人只能在这些区域内居住和活动,不能移居到区域之外,只有个别犹太人经过特许之后才能到“栅栏区”外去工作或旅行。此外,沙俄政府还规定犹太人不得从事某些行业的工作,被允许工作的地方还必须缴纳双倍的税款。后来栅栏区不断扩大,但在区内信仰东正教和天主教的斯拉夫人也对犹太人持排挤和敌视态度。亚历山大一世曾下令禁止犹太人租赁土地和经营酒馆,并把他们赶出农村,于是众多的犹太人只能到处游荡,在贫困和饥馑中挣扎,“大多数俄国犹太人由于饥饿正慢慢地走向死亡”。

但是,在西欧资本主义民主自由之风的影响下,沙俄对犹太人的态度也时有缓和。例如,1802年政府组织了一个“改善犹太人状况委员会”。为了解犹太人的要求,该会中少数自由主义派委员促使委员会通过了邀请犹太区代表参加会议的决议。在某些时期,犹太人居住区被保留下来,他们甚至可以把孩子送进帝俄的学校或从事农业。然而,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欧洲反动势力占了上风,犹太人所得到的宽容也很快就荡然无存了。

沙俄政府为使犹太人能够归顺统治,还采取了引诱或逼迫犹太人皈依东正教的政策。1817年亚历山大一世设立了“以色列基督徒协会”,对肯于接受洗礼的犹太人给予经济优惠或法律宽恕,并鼓励或强迫犹太人将儿童送到公学去学习俄语。但这些措施并未见明显收效。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俄国犹太人的状况不断恶化。1827年沙皇颁布了兵役法,其中规定,12至18岁的犹太青少年必须在义务兵营服预备役,而后再服役25年,犹太区必须按定额提供义务兵。这项法规一方面是为了扩充兵源,另一方面则是要利用兵营来迫使犹太青少年改信基督教。这种做法不仅使犹太儿童身体遭受摧残,在精神上也备受折磨。一些犹太父母则使用隐瞒年龄或自残的办法让孩子躲避兵役,而当局则派出暗探协助征兵,这使得犹太居民常年处于惶恐之中。

19世纪中叶,俄国境内的犹太人大约有240万左右。到19世纪末已接近500万。1855年,沙皇尼古拉一世死后,亚历山大二世继位。他在实行农奴制改革前后,为改善犹太人的社会状况采取了一些较为宽容的政策。1857年,他废除了犹太人极为愤恨的兵役制,随后又允许一部分犹太商人、工匠、大学毕业生、医生和退伍士兵等到栅栏区外工作和生活。一些受过一定文化教育的犹太人开始移居到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等大城市,一些大学也允许犹太青年入学。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城市开始出现了犹太人社团。在部分地区的议会和司法部门中出现了一些犹太议员和律师,一个犹太人上层集团开始在俄国形成。哈尔滨俄籍犹太人档案证明,有不少人是来自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并在那里得到了教育,由此可见,农奴制改革前后的俄国对犹太人还是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尽管当时对犹太人限制性的法规大部分尚未废除,但俄国政府在解放犹太人的道路上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18世纪,在欧洲特别是在德国兴起的启蒙运动逐渐传入俄国。启蒙运动所提倡的学习现代科学文化,发展世俗教育,使犹太人逐渐融入俄罗斯文化的主流。当时出身于犹太富商之家的伊萨克·贝尔·莱温佐恩曾在一所俄语学校里接受世俗教育,后来又在勃罗多与加里西亚的著名犹太学者交流思想、探讨学术问题。他用俄语写了一部希伯来语语法,并在一所学校教授希伯来语。1828年,他在维尔纳发表其主要著作《以色列的证词》,强调启蒙运动的目标与犹太人的信仰是一致的。这部著作对年轻的塔木德信仰者产生了持久的影响。1863年,由平斯克等部分犹太知识分子发起成立了“俄国犹太人教育普及协会”,他们宣传要先做俄罗斯人,然后再是犹太人。同时,他们也强调犹太人应保持自己独立的民族特征。这一时期在俄国犹太人中间出现了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律师、医生、记者和作家,其中有些人参加了后来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亦称锡安主义运动),并在远东地区和中国的哈尔滨也开展了相关活动。

在亚历山大二世后期,俄国境内的反犹浪潮又有抬头。一些反犹报刊登载文章,认为犹太学生在学校比例过高,要求政府重新制定犹太人入学限额。1871年,在乌克兰的敖德萨发生了屠犹惨案。1881年3月13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俄国民意党人暗杀,因涉嫌被捕者中有一名年轻犹太妇女,于是在俄国出现了空前的反犹排犹浪潮。这一浪潮首先从乌克兰南部开始,很快蔓延到全国。

当时的东正教神父康斯坦丁·波贝多诺斯采夫作为刚刚继任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顾问,制定了一个旨在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所谓计划,即将犹太人三分之一消灭、三分之一驱逐、三分之一同化。于是,犹太人到处遭受袭击、驱逐和杀戮。沙皇政府对此持默许态度,一些警察和军队也参与了对犹太人的迫害。1882年5月,俄新任内政部长伊格纳切夫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对犹太人的居住范围进行了重新限制。“五月法令”明令禁止在现有犹太人栅栏区外新建任何犹太人居民点,并准许各地居民可以把“有罪的犹太人”赶回定居区去。“五月法令”还规定对犹太人的财产和职业进行限制,减少大中学校犹太学生的比例。“甚至在某些大城市,犹太妇女要出示娼妓标志才能求生。”1883~1884年,在罗斯托夫、雅尔塔等城市相继发生了对犹太人的被称作“波格罗姆”的大洗劫和大屠杀。

在此后的几年间,俄国各地不断发生各种反犹排犹暴行。19世纪90年代,又掀起了第二次反犹浪潮。沙皇政府指使恐怖组织“黑色百人团”残酷迫害犹太人,当时的“基希涅夫大屠杀”和“别利斯案件”震惊了世界。有数万人被赶出莫斯科和基辅。犹太人进行了反抗斗争,结果许多人被处以绞刑或被流放。这两次大规模的反犹浪潮迫使大批俄籍犹太人逃往异邦。

1903——1908年俄国的反犹活动达到高潮,数百个城市发生了屠杀犹太人的事件,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无辜杀害。受俄国的影响,在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等东欧国家也发生了类似的反犹排犹活动。前后几十年的反犹浪潮给俄国和东欧国家的犹太人带来了极大的恐惧与和灾难,于是许多犹太人开始向国外流动。据统计,从1881年到1914年的30多年时间里,大约300万犹太人逃离俄国和东欧。

此后,多数犹太人集中在俄国和东欧的局面逐步改变,他们开始较大范围地分散到世界各地。其中有些人定居在西欧,还有一些人去了非洲和巴勒斯坦等地,有近80%的犹太人去了美国、加拿大及南美一些国家。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西伯利亚大铁路和中东铁路的修建,部分涌向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犹太人与俄国侨民一起,沿着大铁路来到了刚刚开发的哈尔滨,开始了他们在异国他乡的新的移居生活。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