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玄幻魔法>网文创作技巧> 网文静景的展示手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网文静景的展示手法(2 / 2)

在第(三)部分第4节,我们引用了猫腻的《将夜》。实际上,这一段的静景描写在内容上和之前一直研究的《笑傲江湖》片段是不同的。

在富威镖局的描写中,我们要展现的东西有一个明确标的物,那就是富威镖局的正面。但是在《将夜》的开头,描述的是一个大而空旷的,没有太多事物的野外场景。但是根据写作需要,这里的静景又需要用描写来勾勒出画面。为了方便后面的讨论,我们把这种没有特定标的物的静景称为特殊静景场面。

黄昏的荒原远方悬着一颗火球,它散发出的红色光线像一团体积巨大的火焰,缓慢而坚定地逐渐蔓延开来。原野上积雪融化后初生的苔藓,像烧伤后的疤痕一样涂抹的到处都是,四周一片安静,只偶尔能听到上方传来的鹰鸣和远处黄羊跳跃时的声音。

我们依然是从画面来分析构成:

1)、涉及到的静物:火球(太阳),大地(不是苔藓)

2)、我们不知道草原的名字、方位←似乎不妥,信息较少

3)、但我们依然有画面感←为什么还能有这种效果?

这是因为这里采用了细描的表现手法。细描的定义不再赘述,它对作者的文字功底要求较高。用细描的表现手法来展现静景,可以让简单的场景布置变得深刻,但其效果能有多好,则取决于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能力(本文开头的要求)。

为了验证遣词造句能力在细描中的影响,让我们用改写的内容来和猫腻的原文对比:

黄昏的荒原远方有一颗火球,它发出的红色光线像一团体积很大的火焰,慢慢而坚定地一点点扩展开来。原野上积雪融化后刚长出的苔藓,像烧伤后的疤痕一样长的到处都是,四周一片安静,只偶尔能听到上方传来的鹰叫和远处黄羊跳起来时的声音。

黄昏的荒原远方悬着一颗火球,它散发出的红色光线-缓慢而坚定地逐渐蔓延开来。原野上积雪融化后初生的苔藓-到处都是,四周一片安静,只偶尔能听到上方传来的鹰鸣和远处黄羊跳跃时的声音。

第一篇改写,我替换了红色位置的用词,顿时就有一种小学生作文的感觉。

第二篇改写,我删掉了连字符处的两处修辞,立刻就变成平铺直叙了,不那么生动。

因此,对于作者而言,特殊静景的描写有两条路走:

1)让场景里的景物更多一些,然后按照普通的方法取标的物,依次描写。

2)细描

2。静景细描的探讨

细描中常用到的修辞手法无外乎比喻,拟人。例如猫腻把苔藓比作疤痕,然后说它“涂抹”在大地上。

修辞手法的优点很明显:丰富细节,辞藻华丽,哪怕描写的东西很少也可以满足篇幅需求。但是修辞手法在运用过程中依然要注意下面的要求:

1)只用在你需要描写的事物上。《将夜》的开头需要描写的东西只有两个:太阳和大地。太阳是在散发光线的,大地上是长出了苔藓的。所以对这两个东西进行了修辞。

2)适可而止。大地上有苔藓,也有积雪。但是积雪只用了一个词就带过去了,没有去专门描写它。如果对苔藓用完了比喻拟人,转头又写地上残留的积雪,为何不就按照普通静景的描写方法依次写过去呢?所以既然确定了是一个特殊的,没有多少东西的空旷场景,就不要写那么多东西进来。否则就不是细描,而是嗦了。

3)注意用词和句子的语序。修辞手法的加入,会让句子拉长,如果用词、语序不当,对读者的体验是毁灭性的打击。

明确了写法以后,我们来练练笔。

命题:蓝天,公路。

要求:只写这两样事物相关,修辞和拟人至少用上一种,100字左右。

依然抛砖引玉,反白可见。

稀疏的白云零零散散,三五成群,湛蓝的天空却没有尽头。让人绝望的空旷之中,一条漆黑的高速路笔直向前,和天空相汇在无穷远的彼方。除了偶尔路过的迷途动物会发出一两声低喘,这里连风声都没有。(寂静无声版)

有白云作陪的天空无论如何也不会孤独,公路就不一样了。仅够两辆汽车并排行走的柏油再怎么坚强,也始终被无边的荒芜大地包围着,它唯一能做的只有不停地向前,再向前,探寻那无迹可寻的尽头,迎接不可预知的挑战。

(文艺青年版)

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余秋雨版XD)

3。小结特殊静景

无论如何,我都是不建议本文针对的群体去大量描写特殊静景场面的。为了让这种本身缺乏丰富元素的场面变得生动活泼,你需要用上更高级的写作技巧。而更高级的写作技巧对写作能力的要求是大大提高的。当然,建议归建议,细描本身是一种非常值得学习和使用的写作技巧,用它来处理原本单调的场景是再好不过了,但切记量力而行。

(五)拓展:如何设计静态场景

这一部分其实会稍微脱离一下单纯的词法和句法,通过对前文的重新,变换思考角度,参杂了一点意识方面的东西进去。强烈建议完整了前文再看这一部分。

我们已经从大神的成品来分析了静景的描写方式,现在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假如抛开范例,我们(作者)如何原创一个静景来进行描写?

基本步骤是:确定范围选择要素着手进行描写。

前面四部分我们直接利用现有的范文具体研究了第三个步骤的实施过程和具体手法,现在我们要从一个原创者的角度来搭建一个场景。

在实际创作中,场景要素并不是凭空出现的,都是有迹可循的,这个痕迹和故事的人物或剧情息息相关。在这里,必须强调大纲的重要性:大纲并不是压缩你发挥空间的桎梏,而是提醒你保持足够理性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作者没必要狂爱大纲,但无视大纲的作用肯定是不可取的。以《笑傲江湖》为例,故事是从富威镖局的林家灭门惨案开始,那么开头的静景描写就有一个很明确的范围:镖局相关。与镖局相关的场景要素可以出现哪些?镖局门口的摆设,镖局的外貌特征,镖局的名字,镖局的人。

接下来,我们要让要素的选择更精确。金庸最终的选择是:

1、镖局门口两侧的旗杆,上面的大旗←镖局门口摆设相关

2、镖局大门的样式(朱漆,铜钉)←镖局的外貌特征相关

3、镖局匾额上的字←镖局的名字相关

4、入门处八名护院大汉←镖局的人相关

毫无疑问的是,理论上可以出现的要素远不止这4样,例如镖局门口的摆设可以写特殊的石头雕塑,镖局大门上可以不写铜环。对这两个要素进行替换,读者的体验不受影响,但3和4必须保留,为何?

搭建场景的时候要注意两个原则:有至少一个要素能够传递信息;有至少一个要素能够衔接剧情的推进。二者必须满足其一。

关于原则一

原则一很容易满足,但容易被忘情写作的作者忽略。例如镖局的匾额上一定会有镖局的名字,因此只要你写了匾额,把原文中的旗杆和大旗描写换成其他的东西(特色花纹的石板路,门前有台阶等等),读者也会知道我写的是一个叫“富威镖局”的地方。有读者曾经反应:描写得很好,但都是无关内容可以删掉,就是因为费尽心思描写的场景要素没有传达任何信息:这是哪里?这里有什么特别的?

在上面的四个部分中,都有练笔的命题。所谓命题,就是给你选定了场景要素。但是在自己创造文章的时候,是不会有命题出现的。或者说,命题都是由身为作者的你来打造的。你选择的要素,必须有至少一个带有明确指向性。这就是要素3必须保留的原因。

关于原则二

要想满足原则二,作者的必须有较好的写作功底。所谓衔接剧情,就是指你要能够不动声色地从静景描写转入剧情发展。要做好这一点不容易,有扑街经验的作者应该深有感触。

我们看看猫腻怎么做的:

黄昏的荒原远方悬着一颗火球,它散发出的红色光线像一团体积巨大的火焰,缓慢而坚定地逐渐蔓延开来。原野上积雪融化后初生的苔藓,像烧伤后的疤痕一样涂抹的到处都是,四周一片安静,只偶尔能听到上方传来的鹰鸣和远处黄羊跳跃时的声音。

空旷的原野上出现了三个人,他们聚集到一棵荒原不多见的小树下,没有开口打招呼,很有默契的同时低头,似乎树下有一些很有趣的东西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

两窝蚂蚁正围绕着露出寒土的浅褐色树根进行着争夺,或许是因为这片荒原上像树根这样完美的家园难以找到第二个,所以这场战争进行的格外激烈,片刻后便残留了数千只蚂蚁的尸体,似乎应该很血腥惨烈,但实际上也不过是一片小黑点而已。

“大地(原野)”上出现三个人聚在一起,这是在静景中加入了人物,即“角色进入场景”。剧情是由不同的角色演绎,让特定的角色进入舞台,需要用文字引出来,于是猫腻写道“空旷的原野上出现了三个人”,他们三个人出现的地方是一个场景要素,也就是说:角色对场景要素进行了干涉。

通过“被干涉”的要素来把笔锋从描写转向叙述,这是一种非常典型切实用的方法。然而,我认为金庸做得更高明:

大宅朱漆大门,门上茶杯大小的铜钉闪闪发光,门顶匾额写着“福威镖局”四个金漆大字,下面横书“总号”两个小字。进门处两排长凳,分坐着八名劲装结束的汉子,个个腰板笔挺,显出一股英悍之气。

突然间后院马蹄声响,那八名汉子一齐站起,抢出大门。只见镖局西侧门中冲出五骑马来,沿着马道冲到大门之前。当先一匹马全身雪白,马鞍脚镫都是烂银打就,鞍上一个锦衣少年,约莫十**岁年纪,左肩上停着一头猎鹰,腰悬宝剑,背负长弓,泼喇喇纵马疾驰。身后跟随四骑,骑者一色青布短衣。

金庸没有直接写骑马的人,而是先说八名护院大汉听到声音站起来,然后借他们的眼睛“看到”一行人进入场景。此时原有的静态场面已经被干涉(大汉因为声音开始行动),同时被干涉的要素还对干涉它的角色做出了反馈(大汉主动看到了发出声响的人),顺势再写新登场的人物外貌特征如何。这样的布置和转换,读起来自然是毫无阻碍。像这样被干涉的要素和干涉它的角色形成互动,是一种效果更佳的衔接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更自然流畅的处理方式是有局限的,你能想象一个人作为角色干涉了场景要素石头,然后石头做出反馈吗?当然,金庸设置的场景中并没有这种矛盾,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作为4号场景要素,“护院大汉”通过和新登场角色形成互动,让文章从描写过度到了叙述剧情的阶段,因此不可删去。

小结:

对于有写作或者扑街经验的作者而言,他们在文章片段的写作上已经比较熟练,制约他们签约的往往是一个个完整章节的体验。而除去本身在内容上的硬伤,描写和叙述之间的转换过程是最让人头疼的。“我写了两段描写,三段叙述,为什么我不能把他们连贯起来形成一个通顺的章节?”关于这个问题,希望这一部分的分析能给大家帮助。

本帖最后由光与影的旋律于2013-07-1815:38编辑

本帖最后由光与影的旋律于2013-07-1815:34编辑

(六)总结、感想和建议

本文关心的内容一直围绕“怎么描写”,而不是“为什么进行描写”,因此我们先分析现成的案例,寻找网文中适用的写法。在确定了描写静景的手法以后,我们再思考如何自己设置一个符合文章要求和读者习惯的场景。

我想强调的是,静景描写,或者说描写,在网文中篇幅的需求较短,这实际上已经降低了对作者的要求。你不需要对四五个场景要素进行白描,而只需要对两三个场景要素进行简单扼要的描写,就能满足网文读者时的需求。我相信大家只要愿意练练笔,肯定会有所感悟,有所提高。

此外,有LKer提出,网文是不是根本不需要静景描写?

我不知道。对于一个有扑街经历的写手来说,编辑赐给他的白绫可能就是三个字:太嗦。但这个“太罗嗦”是指没写好,还是根本不需要写?这需要编辑进行解释,作者自己思考。有时候编辑面对新人连解释都省了,读者自己的思考结果就更为重要。没写好,可以全部删掉重写,也可以简写,可以换个内容写;不需要写,可能不仅仅要删掉这一段描写,还要对上下文的内容进行调整。这样的问题,怎么可能让一个人用一篇所谓的技术帖全部回答清楚?至少我能力有限,真的做不到。

曾经数次看到扑街众晒出自己的作品片段,却被众多资深读者身份的LKer用各种总结性的反馈弄得晕头转向:主角出太慢,逻辑不清晰,视角换太多,故事太拖拽……这些都说的没错,但作者自己依然无法下笔修改。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作者本身在写作技法,也就是基本功上还没有完全掌握,而写作经验和写作功底比较深厚的扑街党,只需要一两句概括性的评论,就能迅速找到相应的问题所在,然后着手进行修改从这个方面来讲,本文对纯新手的帮助应该多于有经验的作者。

最后我想到的是,龙空正在进行版主队伍的调整。对于原评区,是不是可以招募一个起到编辑作用的版主呢?每周可以给扑街众提提建议,给新人指点迷津。而且,这个版主要更多的关注基本功,即写作功底本身,而不要给出结构和内容上的建议。前者在龙空其实有无数好帖从各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作者需要自己研究、自己尝试、自己取舍,后者则是龙空用户讨论、交流、迸发灵感与火花的基础,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进行个人指引。

谨以此文,和热爱文学创作的人共勉。感谢大家的点击。

...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