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诸夏> 找回大汉的精神和魂魄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找回大汉的精神和魂魄(1 / 2)

转

长城精神和龙图腾

我们的精神何在?

在论坛上看了很多关于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章,所得颇多啊,心里也有一种深深的伤痛感……

中国是一个以汉族居多的国家,整个历史进程也是以汉族为主导的。中华文明绝大多数的内容都是汉民族的文化。中华古代文明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可偏偏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下,中国从世界文明的颠峰跌落了下来,摔得很重……

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史中,有两次半的亡国史,此处的亡国是指汉族在中原建立的国家政权被外族入侵而灭,第一次是元朝建立(宋朝灭亡,汉族沦为下等的贱民),第二次是满清王朝的建立(明朝灭亡,汉族沦为亡国奴,不过满清统治者的统治手段要比蒙元高明,但这并不能改变满清对中原以及整个中国的统治是一种殖民统治的事实,血腥!)那半次就是西晋的灭亡以及随后的南北朝时期。

历史已经化作无数的典籍和记忆,可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无穷无尽————一个曾经那么出色而先进的民族,缘何今日如此地落伍于其他先进的民族(以前的他们只是一群蛮夷!)?

中国落后的历史并不长,一直到清朝之前的明朝,和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一样,中国都是整个世界范围内最先进、最富裕的泱泱大国,我们也不闭塞,大航海的时代勿庸置疑是我们开创的。明末,中国按照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和西方几乎是同步的,按此趋势发展下去,中国很快也会迎来资产阶级大革命,然后建立一个资本主义共和国,我们的文化会继续传承下去,强国的地位会更加稳固,依靠强大的国力开疆括土,中华的国威和文化会在更大范围传播开去,哪会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国家?

中国的历史进程恰恰有其自身的特点,就在这时,一个强大的外族入侵了中原,忙于窝里斗的汉民族很快被其收买的叛徒各个击破,此时的汉民族也不似历史上的那个强悍的西汉王朝时期的汉民族那样奋起抵抗,居然接受了当亡国奴的现实。从此满清王朝开始了在中原260年的统治,这种统治是对汉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地压制和摧毁,例子太多了,不一一累述了,至此,华夏文明发展的进程进入了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停滞不前的时期,而此时的世界却正在进行着翻天复地的大变革,人类开始从古代史进入了近代史,我们正是在这个时期落后了西方整整100多年!!

此处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可以说明。

熟悉军事史的人都知道,明末清初时,明朝大将袁崇焕抗击八旗铁骑时就开始大量地使用火器,在著名的宁远大捷及以后多次的战役中,明军对清军形成了压倒性的火力优势:清军用装备弓箭长矛的骑兵冲击明军配备有密集远程火器的坚固城墙防线,这就造成了一个局面,清军几乎无法伤到明军一兵一卒,而明军依靠远程火力大量杀伤清军有生力量----这是众多军事将领梦寐以求的不对称打击。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是,汉民族的火yao技术发展到明朝,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军事领域使用并发挥威力了。而那些在中原以外的游牧民族(包括女真族)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根本不具备和明朝抗衡的能力。

而在200年后,当英法联军入侵时,那相同的一幕居然又出现了,英法联军在野外用火炮和步枪兵构筑了坚固的阵地,当“英勇”的八旗骑兵无畏地向英法军阵地冲击时,战争变成了一边倒的屠杀,骑兵都成了活靶子……(电影《火烧圆明园》有这样的镜头,震撼人心)此后的每次战争,西方的侵略军总能击败数倍于己甚至数十倍于己的清军,中国人对西方的恐惧和敬畏心理从这时开始越来越严重,而西方依靠对中国一次次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对中国的蔑视和自我的优越感也是与日俱增,从此我们被戴上了屈辱的帽子整整109年!!!

从这一个鲜明的对比可以看出,在明朝时汉族的军队就能像英法联军一样对清军形成绝对优势了,要不是农民起义,要不是吴三桂,要不是三藩,满清充其量只能是明朝的一个边患,绝无入主中原的可能。若没有满清对汉民族文化科技的长达两百多年的压制摧残,使得中华文明停滞甚至倒退了两百多年,我们完全有可能在以后的战场上和任何外族侵略军进行对等的决战,而结果也肯定是胜利!!(相比较而言,满清颇以为自豪的八旗铁骑,在两百年前和两百年后,居然还在用相同的战术作战,所遭遇的结局也是何其相似,可见满清的不思进取到了什么程度!)

汉民族是个极富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在任何领域丝毫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这是我们伟大之处,这也是我们的精神所在!但明末清初的那幕悲剧恰恰也是我们伟大的先人们埋下的祸根所致,汉族传统文化中,自古认为:华夷不相容。明朝没有唐朝的那种气魄,没有广泛地接纳四周的少数民族,这使得四周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只能兵戎相见,最终导致了民族间没有那种宽容的态度,而只有狭隘的敌视和仇杀!那场明末清初的战争以及随后的满清的统治,让我们付出了惨重的历史代价--汉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几乎脱节和消亡。

中国要强大,要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就必须让中华传统的文化延续下来,继承其内在深厚的底蕴和特质,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建立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才能重新挺起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一个有着民族自豪感的民族,才能获得其他民族的认同和尊重,犹如个人的自信一样。

我们的精神在我们传统的文化中,而我们现在太忽略这些了,看看我们的周围,充斥着来自欧美、日韩的文化产品的全方位的冲击,我们自己的东西却太少了,我并不排斥这些外来的,可我们自己的东西也太少了点吧,正常的局面应该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是主导,丰富的外来文化是有益的补充,让我们自身的文化发展可以借鉴、吸取新的的成分。西方和日韩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中有大量的关于本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虽然日韩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相比幼稚的如小儿科一般),这使得他们的年轻一代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日韩的出国留学生会回国;而中国的留学生多数会留在国外,很多是对自己国家民族的一种不满和失望(李敖在北大演讲所讲的中国知识分子中的那种“逃亡派”)。

时下,在我们的精神领域实在缺乏一种归属感和凝聚力,因为我们的根基太少了,太脆弱了。中国80、90年代出生的一代,鲜有熟知自己历史的,更多的关注来自于西方日韩的潮流,并以了解他国的详情而沾沾自喜,对自己国家的了解却只有偏见和不满,他们的最大理想就是出国镀金然后定居国外(想起西点军校一句校训:“不管她有什么错,她总是我的祖国!“这是建立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基础上的绝对忠诚)这样的下一代,是很难指望他们将来承担民族复兴大业的历史责任。

一个国家要强盛起来,是不可能依靠某一代或几代人就可以达到的,要长盛不衰,更加需要有优秀的后备力量。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要让我们所有的人,包括年轻的一代,从内心里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充满着赞美和骄傲的感情,以自己是本民族一员而自豪,只有这样,在他们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就会显示出无尽的创造力和干劲,忠实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们的国家就会越来越强大!

魏晋:人性自由

那是个忧郁而又放纵的时代,是个激情与理性共存的世纪。

既有慨以当歌,旷达人世;也有傲然独得,任性不羁;即便陶陶其乐归隐南山下,也要携朋唤友,不醉不归。性灵之美,大抵不过如此吧。

梦回魏晋的时候,想纵歌,欲狂放,自由的极限在魏晋的时空里,被幻梦渐渐地放大。

人性的光辉从没有在我们这个文明中达到过那样的境界。汉族精神在那一刻达到了自己自由奔放的极至,感叹后世人的繁琐、谨小慎微之余,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渐渐地的浅塞了我的胸膛。许是因为我们失落了自己。其实何必仙羡西方人性自由精神,只要重归魏晋。

那个宽衣大袖的时代里,包容了多少对后世迷途者的期盼和等待。一千五百年,岁月如钩,可以划断汉族衣冠,却磨不平心灵中弥远的圣迹。

汉末离乱,国家衰弱,门阀士族代之而起,庄园经济兴起于魏晋。导致了士族对个性自由广泛的追求。也不得不对乱世的人的价值加以思考,及至先古时期人道主义的复苏,产生了对普世自由的追求。

其中玄学之风应之而起,浪漫主义的魏晋人纵酒嬉游,或庄子梦间,蝴蝶翩翩,或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在乱世视人命为草芥中,追寻个人生命的价值。其意亦艰,其心亦苦。心性放达间谁说不是达到了无奈和孤愤的极至。人性至上的精神终魏晋一代,第一次系统的成为中华文明中思想的核心。弹着《广陵散》的嵇康是以音乐完成了他对死亡的蔑视,其中人性的从容,对性灵的珍视,在曲散而失的断头台上显示出的骄傲,足以为万世景仰。而在生命的自由和权位的的选择中,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洒脱,亦足以让我们汗颜。先贤们用行动教会我们,自由是美也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魏晋一代,风物亦是无限,汉族衣风之美,历代难出其右,宽衣缚带,举止悠容,着衣的开放自由甚至为后世所讥。俊美人物如潘安者“善为哀谏之文”,妇女也仍公然爱其之美,并非有如后代,性灵所受礼教桎梏,藏匿于心而莫能显于外。

而魏晋的自由始终要消失,专制的中国是我们汉族的悲哀,也是自由的不幸,洋洋千年,历经专制者们挫自由之骨,扬自由之灰,自由的精神在中国的大地几乎葬于不复生之地。

古贤说:“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而君子者不知避人心之峰镝,自由当随君子存而在,亡而失,实为自由精神的不幸。凡此种种,以今日之汉族精神,必当以自由为普世之精神,以完成魏晋先贤不能让其传流万代的遗憾。

找回汉族精神(魏晋篇(三)祖逖)

魏晋:祖逖英雄主义

晋承永嘉之乱,五胡乱华,北国破碎,百姓受离乱之苦,教化为夷狄所弃。中原既为不中,正统又何安存?

祖逖者百十人成行,吁琅琊王司马睿者兴复中华,然王者无意北归,不过委其虚职,资以千人粮绢。而祖逖举义者何避艰险?竟率百十汉军以赴国难。于是此南渡者衣冠,北进者祖逖君也,及至北渡江中,愤而击揖,不灭胡虏誓不舟还。行者无不涕泪,以生取义,当其时也。

江北坞堡遍地,人人自危,志不复国,但求以自保。祖逖者振臂以呼,大义昭然,群起而以回应,遂集二千之士,枕戈待旦以出淮阴,先胜于陈川,再战于蓬陂,其勇致敌于死地,其智疲敌而奔命。中原之复有望矣。中原父老之情寄于祖逖,溢于言表,但待南来之师,复我中华汉国。殷殷之情,可恸天地。

不料晋乱非以胡族悍而以汉国无圣君。东晋既立,建康为都,竟无北志,但求安逸。元帝者取祖逖之权印,竟挟帝王一已私利,夺苍生恢复国家之意,何其痛矣。

时不久,其友刘琨,幽州死于晋臣王敦,且晋乱政以权争,权贵上下莫视外侮,但争利权,悲忧祖逖,复国之志既以无望,生又何异以死矣。祖逖终以病去,士子若丧考妣,百姓为之立祠。使其志不绝于天地之间绵绵矣。

祖逖者,摧峰于正锐,挽狂澜于既倒,为众人所不能是为英雄也。

祖逖之精神亦为我汉族英雄主义是也。以此当召后人,不以已之艰难荣辱,是非曲折,凡国难当以身赴,无以为避矣。

汉:苏武-汉家气节

慷慨就义易,忍辱负重难。然而有一种人在等待中坚持着信仰,且被所信仰的人们所遗忘又当是什么滋味?

千年的时光,大漠仍然是风沙的世界,北海仍然荒凉,此地已然是异国的土地,我们无法以主人的姿态站在先人流过血和泪的土地上,我无言,只能对以沉默。

我们无从身同感受北海盐湿的风寒,只是凭着传载了千年的记忆去追索那个骄傲而又不屈的年代,为祖先们的执着流下满是惭愧的泪水。

“苏武牧羊北海边,雪地又冰天,羁留十九年。渴饮血,饥吞毡,野幕夜孤眠”《苏武牧羊词》是这样吟诵着那个在千难万苦中仍不放弃信仰和忠诚的汉家孤子。南望故国十九个年头,苏武根本就没有打算能够活着归到汉地的,也不在乎是不是有人挂记着自己,所做的就是面对自己的信仰,手持的汉旌节可以磨断所有旌穗,心里的汉国威仪是不能受到半点侮辱的,虽然作了人家的俘虏,却是死也不能放弃汉家的铁骨。

十九年了,岁月如水,水势常变,老了故人,去了家亲,万物可变,百事可变,皇帝可以不同,妇女可以改嫁,然而汉家节义当于生死相随,与日月同辉,苏武心中的汉家精神不可弃。

十九年了,朝廷于千里之外也不曾想到在苦寒之地有着这样一位忍辱负节,百死不折的汉家英雄,如果按照当现今社会一些的议论,象范文程吴三桂之流都有着不得不投降的理由的话,苏武足有理由投降几千次了。这也许就是明季可以灭亡,而汉朔却发扬光大的根本所在吧。

然而,十九年的岁月不会白过,汉武帝时出使的苏武等到汉昭帝的使节来的时候,虽然是白发苍苍,四十岁的出使的使节终于在五十九岁那年慨然归汉。回到长安的日子,汉家的人民载道相迎,苏武那被北风寒冽过肃然的面孔上也忍不住老泪纵横,丝丝的白发记载的是对汉家的点滴的忠诚;蜕光了穗子的旌节,在十九年的岁月中,光光的旌杆上始终悬挂着是那颗赤诚无我的汉心。而流下更多的泪水的是那天长安的人们,那天的泪水将化作丹青永远记载下什么叫汉家的忠诚,给后代树立了个永远不能背叛汉家的理由;那天的泪水也将化作每个汉族人心里应有的那份对汉族的热爱。……

苏武不曾领兵于阵前斩敌数万,也不曾开疆拓土弥望无边。然而一位负节出使的使臣身上所具有的这种忍辱负节死而不屈的精神,并不逊于任何一个汉家民族英雄。苏武的汉族精神激励着我们,也在教诲着我们后世的人,个人不论处于什么境地,什么艰难都不能成为背负家国的理由。

语至此,当歌苏武牧羊词以为结尾:

附:

苏武牧羊北海边,雪地又冰天。羁留十九年,渴饮血,饥吞毡,野幕夜孤眠。心存汉社稷梦想旧家山,历尽难中难,节落尽未还。兀坐绝寒,时听胡茄耳声痛酸。

群雁却南飞,家书欲寄谁。白发娘倚柴扉,紅妆守空帏,三更徒入梦,未卜安与危,心酸百念灰,大節仍不少亏。羝羊未乳,不道终得生随汉使归。

找回大汉精神(汉篇(四)班超)

汉:班超—汉族冒险进取精神

西班牙的英雄佩德罗率领一小队骑兵征服了南美,英国用一支小小的军队征服了印度。我们感叹于被征服民族的不幸,又为征服者的冒险进取的精神所折服。

汉族人也许屡屡被异族入侵,先后又被蒙古和满洲所征服。这样的日子久了,都快要遗忘自己曾经有过无与伦比的品质了,而我们的精神才是东亚的冒险进取精神的源泉所在。

我们的先人足迹遍于大漠南北,一队几十人的汉军就曾经征服一个国家,英雄的业迹,我们应当缅怀。在这些人当中,班超是最杰出的代表。

班超字仲升,其父为东汉著名学者班彪,其兄为《汉书》的作者班固。公元50年(东汉建武二十六年),班超继承父志为兰台令史,继续完成他父亲所编写的《汉书》。然而,班超素有大志,不能安于笔案工作,其时,每每听到匈奴入侵,班超便愤怒不能自已,言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赛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果然,班超实现抱负的机会来了。公元73年,班超毅然投笔从戎随大将军窦固出兵攻打匈奴,并立下了赫赫战功。时不久,班超又任汉使出行西域。同行者不过三十六人。

他们先至西域鄯善国,其王三心二意,既事匈奴,又惧汉朝威武。匈奴使节竟和汉使同在其国。班超知道形势危急,便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率随从杀了匈奴使者。鄯善王为势所逼,于是归附了汉朝。既收鄯善国,又征服于阗国。班超于此,决意收服西域,还是那支三十多人的队伍,孤军直遏疏勒国都,深入虎穴生擒疏勒王,一举安定了疏勒国,打通了丝路南道。

公元74年底,匈奴进攻汉军,汉西域都护偕2000汉军全数阵亡。

班超者真英雄也,孤立无援,匈奴发兵攻疏勒国都,班超率领少数汉军守城数年,(想想近代的中国军队,汗颜)汉军形势虽危,但只有死者并无降者,终以退敌。

公元76年,汉廷诏谕班超回国,弃守西域。班超毅然孤军留在西域,首先平定了疏勒贵族叛乱。再以疏勒军队为主力北征姑墨国,大胜而归。稍后几年,疏勒国都尉番辰发动军事叛乱,班超平定之。乘势而行,班超又领汉军击破莎车国。

公元90年,大月氏7万大军东越葱岭兵临西域。班超又以少胜多,迫使大月氏军队投降。

公元91年,班超统一西域全境

此功此业,足以为我等万世景仰。有班超立我大汉雄威,谁敢言汉族不能冒险进取,三十六人而灭数国,亘古未有,其业可证我汉族血脉勇武进取,此精神不可不传于世,故立班超为我汉族冒险进取之魂魄。以文记之。

(汉篇(一)蔡文姬)

汉:蔡文姬-汉族的凝聚精神

在一个变乱的时代里,当生命如烛火般摇曳,如叶舟浮泛于洪波之上的时候,个人的命运常常是沉浮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之间。当我们回首到东汉末年那个民族间互相杀戮的时代里,除了感觉到帝王英雄们在鲜血和泪水染成的历史舞台上的喜怒哀乐之外,也不要忘记了普通人的生命所担负的不能承受的重负。因此,我将要为这样一个人物写出她的痛苦和无奈,以及她的执着,汉族英雄们的精神是我们的财富,而她的精神正是汉族平民精神的汇集。也正是有了她这样的汉族精神,我们的民族在无数次屈辱的倒下之后,又骄傲的重生。她,就是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文姬是她的字,她出生于一个大儒的家庭,父亲是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本来这样的环境等待蔡文姬的是无忧的生活,更何况最初的婚姻中,她嫁给了作为河东世族的卫姓家族,她的丈夫卫仲道也是个才学出众的士子。幸福的生活本来就是相同的,衣食无虑,相夫教子的生活应当为所有时代的女孩子们所羡慕。然而也许是天妒良缘吧,婚后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为咯血患病而死去了,蔡文姬也于随后不久带着丧夫的痛苦凄然离开了卫家。

或者这对青春年少的蔡文姬来说只是人生上的一次挫折,时间仍然可以磨灭此类的痛楚。

然而,汉民族的悲惨的命运将要变成她的命运,她将以自己柔弱的臂膀去担负起分散到每个人身上的具体的民族悲剧。

腐朽的统治带来的黄巾起义导致辞了豪强地方势力的扩大,东汉国家的政权的动乱,就要把蔡文姬和整个汉民族带入另一个时代。

董卓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把持朝政后,为了笼络作为名士的蔡邕,封他为中郎将,后来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又被吕布所杀,蔡邕也因此被连累治了死罪。军阀混战的时期开始了,边关各个胡族的军队也趁机频频入侵中原,抢掠人口,而蔡文姬不幸在失去夫君和父亲之后,沦入了敌手。一个少女在家破的苦闷中,被国破的命运带上了远去大漠的险途。这年她二十三岁。

此一去其实生死难料,但是做为小儿女的蔡文姬除了顺应命运的大势而动之外,又能做些什么呢?她饱尝了流离于外族生活的痛苦,以她的才貌被嫁给了匈奴左贤王,也为匈奴王生下了二个儿子。

有十二年了,匈奴的日子苦闷而又无奈。南方的故国,战乱峰火虽然看不见,但是心里隐隐的痛又岂是时光所能平淡。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