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氢在氧气里燃烧:
2H2+O2→2H2O+能量
这个反应其实是2个氢气分子被拆分为4个氢原子,一个氧气分子拆分成的2个氧原子,重新排列成为2个水分子并放出能量。更确切的说是氢分子和氧分子的化学键破碎而氢氧原子之间形成新的化学键,新的化学键和原来的化学键是不同的。既然原子本身并没有变化那么有没有可能能量是因为化学键的变化而放出的呢?那么到底什么是化学键,是什么在维系着分子的结构和原子的结构?
*2吸收能量的反应
2H2O+能量→2H2+02
这个反应实际上是在能量的作用下,2个水分子中的化学键都破碎然后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分别形成新的化学键。如果假定反应前后化学键的变化是吸收、释放能量的原因,就可以得出2个水分子中的化学键能量小于2个氢分子中化学键能量与1个氧分子中化学键能量的和。这样方程两边的能量才是平衡的。
在化学反应中,许多能量都是用来打破分子中的键,并在原子间形成新的键。在物理变化中,需要较小的能量来克服分子相互吸引的分子间力。打破分子中的键所需要的能量比克服在分子间的力大得多。对应不同能量稳定度的物质可以在不同得反应中划分出一个能量级别来。
前面的想法毕竟是猜想,就一般而言人们是这样解释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的:能量可以作为化学能储存在原子里和分子里。在释放热量的反应中,化学能只是简单地转化成为热能放出;在吸收能量的反应中,热能转化成为生成物的化学能储存起来
有些反应只有在物质已经升高到一定的温度后才开始。比如,需要一定的能量来加热炭,使它能够着火。但是一旦点着,炭在燃烧时放出的能量就比加热炭所需要的能量更多。化学家能够测量升高每种物质的温度带到开始发生化学变化所需要的能量。他们也能够测量在这个反应进行中放出的能量。如果这个反应是放热的,释放的能量总大于这个反应所需要的能量。另一方面,如果在反应开始后继续吸收能量,那么这个反应就是吸热的反应。可以发现,对于不同的物质,有一个不同的临界能量值分隔开它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原子核反应
*1天然放射性
由于从原子核里自发放射粒子,而使一种元素变为另一种元素的过程,被称为放射性衰变。
铀的放射性衰变
铀238(质量数为238的铀的同位素)衰变时,它的原子核放出一个阿尔法粒子,这种粒子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同时放出热能和伽玛辐射,形成钍234的原子核。
铀238→阿尔法粒子+钍234+能量
92P2P90P
146N2N144N(P代表质子,N代表中子。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注意原子核的粒子怎样重新安排,铀238的原子核损失2个质子和2个中子形成一个阿尔法粒子,剩下的形成钍234的原子核,它是由90个质子和144个中子形成的。方程两边质子数核中子数都没变,看起来这里的能量来自把阿尔法粒子束缚在原子核上的2个单位的质子束缚能和2个单位的中子束缚能,它一起被释放出来。
钍的贝他衰变
当钍234发生贝他衰变时,放出一个贝他粒子(实际上是一个电子),钍234变成镤234。
钍234→电子+镤234+能量
90P91P
144N143N
可以发现在这个反应中钍234里的一个中子分裂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那么,产生的镤234的原子核就比原来的钍234原子核少一个中子而多一个质子。好像一个中子就是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通过一定关系组成的。这里的能量变化是:1个中子破碎,释放出1单位的束缚中子能和中子内部能,然后新质子吸收一部分作为质子束缚能使自己束缚在原子核上。最终释放的能量来自于1单位的束缚中子能加上1单位的中子内部能减去1单位的束缚质子能的差值。
*2元素的嬗变
1911年,卢瑟福用阿尔法粒子打进金箔,从这个研究,他获得了原子核概念的证据。然后1919年,卢瑟福用相同的方法把一束阿尔法粒子流对准氮14冲击。下面是发生的变化。
阿尔法粒子+氮14→氧17+质子
2P7P8P1P
2N7N9N0N
当氮14的原子核擒获阿尔法粒子时,产生了氧17的原子核和质子。方程两边的质子和中子的总数是相等的。卢瑟福实现了炼金术士的梦想,他能把物质变成另一种。但只有很少的阿尔法粒子能够穿透氮原子,因为带正电的阿尔法粒子与带正电的原子核士互相排斥的。为了使带正电的粒子能够打中带正电的原子核,科学家制出了粒子加速器,即增大电子、质子和其他带电粒子能量的装置,用加速后的粒子冲击元素。
不久科学家开始使用中子来进行这项试验。中子不带电荷,不受带正电的原子核的排斥,也不受环绕原子核的电子的排斥,比质子和阿尔法粒子更有效。下面是发生的变化。
氮14+中子→氮15
7POP7P
7N1N8N
可以看出,当原子擒获中子时,产生的是同种元素的同位素。这个新产生的同位素常常是放射性的。
如果我们分析这些反应的能量情况就会发现:通常是将一个特定的粒子加速使其有很大的动能后打进一个原子,使这个粒子能够被束缚在这个原子内。这个被打进的粒子带有很大的能量,那么它的进入改变了原子核内的能量平衡,从而导致了原子核的重新排列。
*3原子的裂变和聚变
科学家曾经用中子轰击铀235,结果发现铀分裂为钡和氪(铀有92个质子,钡有56个质子,氪有36个质子)。
然后他们进一步试验得出以下结论:
a.铀原子的裂变有时候产生除钡和氪以外的其他一对元素。不管是什么样的碎片,其质子的总数等于铀的原子序数92。
b.所产生的元素通常是具有放射性的。
e.每一次铀原子的分裂除了产生大量的热能和伽玛辐射以外,还要放射出2、3个中子。
d.裂变过程中似乎有微小的能量损失。
不管怎么说,这是人类的一个成功。因为后来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裂变炸弹。而裂变炸弹爆炸时,成功地产生了一千万摄氏度的温度(在这以前,这样高的温度只有太阳和其他恒星上才能存在)。这为人们制造聚变炸弹奠定了基础。
我们知道太阳的能量时从一系列氢结合成氦的聚变反应产生的。
4氢1→氦4+能量
411H→42He+能量
在地球上若想实现这种聚变反应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温度,而裂变炸弹刚好已经可以达到这种高温,所以其实人们已经可以实现这种聚变了。
氢2+氢3→氢4+中子+能量
21H+31H→42H+10n+能量
聚变炸弹需要很大的能量来开始聚变的过程,但一旦聚变开始,它可以释放更多的能量。
裂变和聚变给我们的启示是:好像物质的基本结构(分子,原子,原子核)不是绝对的。虽然在我们眼中它们有如此大的差异。比如说有些是气体,有些是固体;有些柔软,有些坚韧;有些有毒,有些没毒。它们之所以成为各具特色的物质还是取决于它们的能量状态。也就是说,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能量条件,我们可以用氢原子聚变成为任何已知和未知的原子,而这些聚变成的原子又可以再一次聚变;反过来讲,我们可以把已知的原子全都裂别成为氢原子。但,这一切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因为仅仅是把氢原子聚变成为氦原子,就需要达到恒星的温度条件。
*4结合能和化学键
3。能量作用级别和结论
当我们整体地研究了在物质的构成、运动和转化中能量所起到的作用,我们会发现,无论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还是联系这些基本粒子之间的因素,好像都是能量在起作用。正是因为能量作用的级别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可以用一个简表将这个体现出来。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表只描述能量作用级别的概况,不涉及具体的运动或反应。而最后那个纯能反应能量级是猜想中的,所有的物质都可转化成为能量的反应能量级。
能量作用级别表
物理变化能量级机械运动↓
(分子排列能量级)物态变化特例: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
晶体的的熔化和凝固↓
化学变化能量级起始反应能量低的化学变化↓
(原子排列能量级)起始反应能量高的化学变化↓
原子核反应能量级原子核裂变反应↓
(原子核排列能量级)原子核聚变反应↓
…………↓
纯能反应能量级↓
↓指越高的能量级
这个表与前面那个物质能量稳定度表是对应的,都表现了能量在构成物质和转化物质中所起的作用是渐变的。
通过这个表可以发现: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变化,都是因为反应处于不同能量级的结果。例如如果实际的能量处于物理变化中的物态变化能量级,就说明如果这些能量作用在一个特定物体上,只能改变分子的排列而不能改变分子的构成;而如果实际的能量处于化学变化能量级,就说明这些能量如果作用在特定的物体上,只能改变原子的排列而不可以改变原子的构成。
结论: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状态,以及能够改变物质结构、性质和状态的运动,反应所能够达到的程度,都是由能量决定的。而能量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存在物。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个结论,即其实我们的这个世界只不过是能量自导自演的一场“电影”:组成物质的是能量,联系物质的是能量,决定物质的是能量,而改变物质的还是能量。好像我们的宇宙世界从头到尾都没有其他的东西,这宇宙和世界一眼望去就是能量的茫茫海洋。
在明确了这一点以后,我们的问题就转向:(1)能量以什么形式存在以及能量自身的性质。(2)能量如何形成物质,它以什么方式物体中以及不同物体之间作用。(3)如何用能量去解释已知的物理和化学模型和定律。(4)生命和智慧是否与能量有关。
五.对能量的猜想
1。假想中的能量体
根据我们的结论,可以将能量具体化、物质化为一种存在体,它可能是粒子,可能是线形的,可能是立方体的,可能像水那样不具有具体的形状……我们无从得知,但是可以根据前面的结果得出一些它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1)能量体是次于物质的一种基本存在物,我们现在无法确定它是否具有内部结构,所以不能说能量体是宇宙最基本的存在物。
(2)能量体没有质量,因而质量只是物质的属性而不是能量的属性。因为如果能量体有质量那么根据E=mC2它就还可以继续放出能量体,说明能量体没有质量。而这进一步说明,能量体就是能量的基本存在物,它本身不再蕴涵任何能量。
(3)能量体的尺度极其微小,在我们看来非常致密的的物质,在能量体的尺度下可能只是非常非常稀松的,所以,它可以很容易地穿过物质,即在不同物质中转化。
(4)我们前面得到,元素之所以不同只是因为原子内部的能量关系不同,它们虽然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差异很大,而本质其实是相同的。所以,作为物质的基本存在物能量体不以元素为划分标准,那么前面的猜想即可以用能量来改变物质,以及用纯能来制造物质就是完全可行的了。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能量体的作用:把能量体当成一种沙子。当沙子和沙子凝结起来便成为砖头,我们再用沙子把砖头凝结起来便可成为房子,而房子与房子之间又可以有砖头(或砖头组成的结构)连接便成为城市。说到底,城市完全是由沙子构成的,就好像我们的宇宙完全是由能量体构成的。
2。热力学第二定律与宇宙模型
科学家们通过大量试验和事实得出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在这里判断热量流向的标准是温度,而不是物质所蕴涵能量的大小。比如说,我们把一小块100℃的铁块扔进大海,热量将由铁块流进大海。用我们的理论来说,决定热量流向的标准是局部空间里能量体的密度。能量体总是由能量体密度大的地方流向能量体密度小的地方。
于是我们可以建立这样一个宇宙模型:奇点是一个能量体密度极限高的点,它的大爆炸使宇宙中充满了能量体密度非常高的物质,宇宙不断膨胀的过程中,这些物质通过各种反应和变化使自身能量体密度逐渐减小,并在最后放出单个的能量体。由于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些物质将最终全部变成单个能量体,并使宇宙各处的能量体密度处处相等。此时宇宙中各处的温度都相等为绝对零度。这个叫做宇宙的热寂。
可以举太阳为例说明这个过程,宇宙大爆炸后形成了太阳这个能量体密度非常高的物质聚合体,它通过自身不断的聚合反应,放出大量能量体密度较低的物质甚至单个能量体(光和热),这个过程最后将导致太阳的最终耗尽和它周围能量体密度的平衡。
当我们发现宇宙的这个趋势以后,作为宇宙的一个部分来说,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看待生命和智慧的问题:生命便是这样一种结构,在它的活动中,它将加速宇宙中能量体的流动过程:在它的新陈代谢中,它把能量的聚合体物质,转化成为能量体,其实就加速了热寂的到来。而智慧,也就是一种更快的加速手段(比如说人们已经掌握了原子核裂变和聚变的技术,这比起新陈代谢来说可以更快地将物质转化成能量体)。所以说生命和智慧只是宇宙发展中的一个手段(它们都好像一个不断燃烧的小太阳,不断将物质转化成为能量),它们必将随着热寂的到来而消失。而对于生命和智慧来说,不管是否愿意,它们的存在就是作为一件工具最大程度地加速能量体的扩散,并最终加速热寂的到来,可以说这就是生命存在并且不断延续和进化的一种意义。
3。纯能制造物质猜想实现的步骤
(1)清楚地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能量的本质。(对光、电、磁的研究可以带给人类极大的启示,因为它们可以说与能量有密切的关联。我认为光量子就是能量体一种较低的能量聚合体)。
(2)试图将能量体从物质中分离出来并且收集起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只有先将能量储存起来才有可能进行下一步的处理。现在某些国家的科学家已经能够将光“冰冻”,即是将光的速度降低,这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开端。)
(3)通过一系列处理将能量体聚合成为物质。(这一步非常困难因为目前对此没有任何已有的经验。我们虽然并不清楚需要怎样的处理能将能量聚合成为物质,但是理论上将这是可能的并且我相信终有一天可以实现。)
(4)将聚合成的物质进一步处理直至成为我们需要的元素。(其实这一步很有可能是人类科技可以达到的第一步,但是却是纯能制造物质的最后一步。如果科技足够先进,这一步可以包含在第(3)步中。人类已经可以将石墨转化成为砖石,而这一步的原理与此相差不大)
其实大家会疑惑纯能制造物质是违反热力学第而定律的,其实不是:因为在用纯能制造物质的时候,我们需要使用更多的能量,也就是说要将更多的物质转化成为能量。比如说,我们用纯能制造1Kg物质,可能需要1.5Kg的物质释放出的能量。唯一不同的是我们可以用废弃的物质去制造有用的物质,比如我们可以用垃圾去制造铁和铜等。(这一点和生命很像,生命从表面上看也是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其实生命的存在反而加速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过程)。
不得不说的是,这个猜想对于人类而言还需要很漫长的时间和努力才有可能实现,但是这的猜想的存在昭示着人类的美好未来,如果这个梦想实现那么人类就不再需要担心能量和废弃物等等问题了,这对人类来说无疑是一场飞跃。
六.结语
1。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这份报告毕竟只是一份猜想报告,其内容带有很多想象的成分,它是否能实现还只是未知数,这里只是做一种可能性的假设。客观世界极其纷繁复杂,而笔者知识和能力极其有限,很多地方只是自己的推断,并没有办法引用试验结果或做试验验证,所以并不能得到任何必然的结论。
报告中提出一种“能量体”的模型,虽笔者勉力为之,仍旧无法用这个模型去解释物理、化学以及许多其它的现象。所以这种模型只是一种非常不完善甚至完全错误的模型。所以笔者将继续努力完善或寻找新的模型,以期能够很好地解释客观世界。
2。报告中体现出来的哲学思想
*1从量变到质变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是原子结构中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变化的结果,虽然只是数量的变化却导致不同元素在物理和化学特性上巨大的本质的差异。
物质的存在,是因为能量大量高度聚合的结果。正是这种量的增加导致本质的变化,使没有质量的能量体变成了有质量的物质。
量变到质变的存在,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连续性和协调性,也同时提醒人们依照已经体现出的规律进行探索,很有可能发现人们从没有意识到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现象和事实。同时,也告诉人们不能固守已有的知识和定律,因为它们很有可能只是客观真理的近似情况,是人类发展中一个阶段而已。人们只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批判前人的研究成果,不断将特殊扩展到一般,才能推动人类持续向前发展。
*2世界的相对和统一
不同物态的物质本质是相同的。比如说冰、水和水蒸气,虽然它们的物理形态是如此不同,其实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唯一不同的在于分子的排列,即分子级别上的能量状况不同。
以前人们认为不同元素之间有极其本质的区别,知道后来发现不同的元素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实现了古人炼金术的梦想。以前人们认为物质和能量,时间和空间是完全孤立的事物。直到爱因斯坦跨时代的理论才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精确关系,将看似完全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
我们现在的结论是之所以会有物态的区别,元素的区别,物质和能量的区别,其实都在于它们在能量层面上的状况不同。那么就可以将物质构成、运动、转化统一于能量的作用,并且可以反过来运用,即用通过改变物质的能量状况来改变物质的构成、运动、转化。
由此可见,我们世界本质上还是有可能统一起来,人类的发展将导致人类感知范围和层面的拓展,并逐渐逼近世界本来的面目以及掩藏在种种表象下的真理。虽然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但也是人类不得不肩负的使命。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