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臂插入,向左右排之,须至两臂在沙中排合自如,而沙不飘扬
,则炉火纯青,功造大成矣。盖非若是,刚柔相济之效,功成之后,
纵千万人当前,一举莫不如山奔海啸矣。
56.飞檐走壁法
飞檐走壁法又名为横排八步,为软功内壮,属轻身功之一,练习
飞高走远之另一法门,乃少林独传之秘技也。其练习至简且易,于练
功前,用粗布袋,内藏猪血浸过之铁砂,束两小臂及两腿,其初也轻
,每日晨昏横跑墙壁,即侧卧其身,两足互换前进,至力尽处落地。
跑时须退后十数步,向前跑去,借其摧力,侧身如卧,先出左足,继
出右足前进。无论何人,凡在少壮时,均能继续跑二三步甚至三四步
,再多不能也。如力尽时,先落右足,则身体由横空变为正立矣。此
为左式,右式则先出右足,落地时,先落左足,日日行之,铁砂逐渐
增之。一年后,即可横行四五步,是为初步成功。再一年后,则可继
续横跑八步,则第二步功成。按八步之长约为一丈六尺,至此已能身
体横空,借其摧力,横行一丈六尺之远,再练习斜向上跑,初则中途
跌落,日日勤习,不可异难,铁砂亦逐渐增加至十二斤为度,一年后
,能横身斜向上进至八步处,则第三功成。至能向斜上跑至八步,再
继续练习左右晃臂,及右左晃臂。其法即斜上跑至墙顶,身体仍横空
,此时向前跑步之摧力已无,须急晃左臂向左下,右臂随之向左摇晃
,则身体借其摇晃之力,已正立于墙顶矣。是为左式,如先晃右臂,
再晃左臂,是为右式,至此则全功成矣。除去铁砂,则轻灵如猿猴,
升墙登屋如反掌矣。惟初习时,因身体不甚灵活,易于跌摔,习者切
勿因此生疑,须向前猛进,不日间,飞檐走壁之绝技成矣。
57.翻腾术
轻身功之一种,又名皮条功,使人遇有可以攀登之处,即可随意
升降腾挪。初练之时,先徒手在地上练虎跳小翻(即翻斤斗)腾跃等功
夫。凡此种种,为学拳者所必习,即略得皮毛,类皆能之,不必细述
。进一步则在铁杠,着手先练升降,以两手高握铁杠,缓缓上升,至
小腹齐杠为度,然后更徐徐退下,至脚踏实地为此。升降功夫到家之
后,更练风车。所谓风车,即以手握杠,使全身在杠之四周旋转也。
至风车功夫纯熟之后,始可易软杠,因在铁杠上,所练习皆系两臂实
力,非质地坚硬之杠,不足以供攀援,不能胜其全身旋搅之重量也。
至于所说之软杠,又称之谓皮条杠子,立坚木为架,高约二丈左右,
上端横木之底,每距二尺,钉一铁环,环上系以极坚之皮绳,直垂至
地,如流苏然,人立皮条中间,两手各执一皮条,向上升起,如右手
着力时,左手即探起一把,左手着力,则右手探起一把,升至顶极,
复依法降下,继续旁行。如在架东起,握住靠东第一第二两根皮条,
升至半中,即将握第一根皮条之手撤去,翻身向西,抢住第三根皮条
,更撒握第二皮条之手,而抢第四根皮条,如此一路向西过去,直至
靠西最末一根时,再翻身向东,更迭往来,力尽为度。旁行之后,则
练翻腾,两手各握一皮条,法与铁杠上之风车相同,但两臂须随绳拗
折为稍异耳。翻腾一法,速易而缓难,故练者宜由速渐渐使缓,至能
随意停顿而不觉困苦为度,翻腾之后,练脱手跃,即两手各握一皮条
,用劲向下一抽,使全身上升,同时即松其两手,各向上滑起一握,
至顶为止,下降亦然,此盖使用活把之法也。脱手跃之后,更练横蹿
,其法略如旁行,惟不必依皮条之次序而移动,可超过数条而抢接,
如在靠东一二两条之间,升至半中,略将身向侧一宕,双手一按撒开
全身向西跃过数尺,而抢住第五、第六两皮条是也,余可类推。此步
功夫练成之后,可用一指粗丝绳代皮条,依前法练之。然后每练若干
时,将丝条减细少许,及最后时,丝条减至不及一箸粗细,亦能握之
演习上述各种式样,则功成圆满矣。以后凡遇危崖削壁之地,无可着
手则已,如稍有着手之处,即可攀藤附葛,随意升降,虽柔枝嫩叶,
亦可借劲也。
58.柏木桩
柏木桩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专练两腿之力,摔跤家多习之
,亦北五省技击家之基本功夫。其练法甚简易,埋柏木桩于地中,上
露大半,两足交互踢之、踹之、跺之,想象敌人下部各要害踢之,初
则颇苦之,日久渐不觉痛,半年后,下部功夫,已有可观。一年之后
,则下部功夫已非常人所及,且因踢时气随力注之故,久久下桩亦因
之稳固,敛气而立,三数人推之不能移,用腿踢敌,无不应声而仆,
至此则第一步功成,再练踢技勇石。此种石物,今已不见,盖为前清
武场所用,重五七百斤之技勇石也。其形上尖下宽长方形,踢时,足
趾触之,亦觉痛楚,习之日久,渐不觉痛。且一腿到处,技勇石应声
前移,随进随踢,至能一腿踢出数尺,则全功成矣。要在学者之勤习
也。
59.霸王肘
霸王肘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此功虽亦为练习肘力之一种,
但着力之处与上节鹰翼功不同,因鹰翼用肘之侧面,而兼及大小臂近
肘之处,向上枭抬,此则专用肘端向下或向后丁凿,不可相混也。练
习此功之初,全身仰卧于地,小臂屈转,使拳面向上,足蹠力抵地面
,两腿挺直,然后运力于两肘,力抵地面,使全身上抬,除肘、蹠二
部着地外,余均凌空,升起炊许时,落平稍息。在升起之时,呼吸平
均,不可散乱;呼吸散乱,则气不能凝,力亦涣散,不足久持矣。如
此每日晨夕各一次,每次升降数十度,逐渐增加,在练习时间之外,
暇时亦宜以肘抵触坚硬之物,以为辅佐。其第二步练习法,则于升起
之后,改用一肘一蹠法。如先撇开左手叉腰,单以右肘右蹠抵地,全
身向右徐徐翻转,成侧卧之状,至疲极时,仍复原状,而注力于左肘
左蹠,全身向左翻转卧状,如此更迭行之,左右各数十度为止,此犹
不过寻常之泥地上练习。一年之后,则身卧平整青石上行之;更若干
时,易以粗糙之麻石,更进则于地上挖一阔三尺长六尺之槽,取大小
不等之光滑石卵,和以泥沙,实于槽内,用水灌之,使凝成一块,人
即于石卵上依法练习,起初不免于疼痛,须练至与平地上相同,丝毫
不觉痛苦,行功至此程度,亦宜用药水洗涤,以免受伤。然后更用碎
石子和以泥沙,如法实槽中,加紧练习,则其两肘两蹠之坚实,超乎
异常,最速亦须三载纯功也。
60.拈花功
拈花功为软功外壮,属阴柔之劲,专练指头拈劲之一种功夫。指
头在人身仅属小部分,使力亦不若拳掌等部分之巨,故其练习也,费
时多而成功难,然用心从事,历久不渝,亦自有成功之一日。此功练
就之后,手指触人,正与马鞍功、观音掌等同为煞手也。练习拈花功
之初步,不必用何种物件,但紧并中、食二指,以拇指按之,使三指
面相触,以指尖之第一节为度,徐徐向外拈去,旋转成圆形,由外向
内拈若干。旋转之后,更由内向外拈若干次,次数须相等,如内旋百
度,外旋亦须百度,每日不限次数,有暇即行,指如酸疲,则略事休
息。好在此项功夫,既不须器具,又不必摆出练功架子,随时随地皆
可练习,且为旁人所不易察觉,故非常便利。如是勤练一年之后,指
面之劲,已十分充足,始用极大整圆黄豆三粒,仍以拇、中、食三指
拈住旋转。初时每不能使三豆同时应指而转,或竟有脱落之虞,勤习
一月,即可免此病,亦以一年为期。在练习期内,所拈之豆,须逐日
更换。初时每日易一二次,以后功夫日深,换豆之次数,亦随之增加
,直至三指拈豆,并不用力,只一旋转,豆即粉碎,第一步功夫,已
告成矣。然后更以小粒黄石代豆,如法练去,至黄石亦可一拈粉碎时
,更易青石不必定为三粒,即两粒一粒,亦无不可;拈至无论如何坚
实之石,便能应指而碎,则其功大成矣。自始至终,大约须五年时光
,即可练成此技。
61.推山掌
推山掌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专练掌心发劲之法,兼练两腕
之猝劲,其效用略如刚柔法。练成之后,无论力大之人,只须一着手
,以掌捺而轻推之,无不应手跌出丈外者。盖可以借人之力而制敌,
可使凭空掷出,而不至受伤,非若杀手功夫之以伤人为能事者可比也
。练习之法,用粗木制成长桌形之架,架之四足,深埋土中,使不至
移动,架之上部亦须坚牢,向上之两横木,包以光滑之铁皮。初练时
以正方形之青石一块,约重八十斤,平置于架之一端,人对石立,足
作弓箭步。上体与石相距约一尺半,然后以双掌置石面平推之,单掌
亦可,惟宜左右交替行之。推时宜用臂、腕、掌三部之力,切忌上身
前倾,以体重压石,不必急于求功,能略推出自佳,即不能使石移动
,尽可作意推之,日久自见功夫也。至能屈肘按石,发劲推之,石应
手溜出数尺,或寻丈时,即于原石之后,加以重若二三十斤之石,依
法练习,至亦能应手溜出,然后再加一石,重以三十斤为率,以后准
此。如此再练再加,直至石共重三百斤为止,则第一步功夫即算完全
。此时两臂之力,已极可观,惟属死推,与人角逐时,未必能切于实
用,不过如造屋之先立基础耳。欲求致用,非进一步练习猝劲不可。
练习猝劲,宜专注意于掌面之后部,与手腕二处,练法略同。将架上
之石搬去,但余原练之一石,以手指按石之上面,掌根抵石向我之处
,步法如上,然后运全臂之力,注于小臂及手腕之间。发劲时,手指
紧按石面,而将两掌后提,离石三寸,一提之后,八十斤之青石,必
能应手跃出寻丈之外。更依前法加一石练,直至前石加完为度,功夫
即告大成。功之深者,能于架上连迭十余巨石,手抵第一石,余石尽
跃出数丈,惟所抵之石,屹然不动,是则于发劲之外,又深具蓄劲功
夫者矣。
62.马鞍功
马鞍功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练习虽与刚柔法相似,而功效
则不相同。且马鞍功练成之后,拳如铁锤,可以击石。练此之人,有
特征可寻,盖其拳部,骨节完全扁平,毫无棱角突出也。初练时,用
斤量较轻之马鞍石,每日用拳从横冲击,或用扁腿踢之。时石固着于
地,不能移动,习之既久,渐能跃出,至不须费力,以拳击石,石即
应手而出为度。然后乃易较巨之马鞍石,如法行之,亦能指挥如意时
,更易最大之马鞍石,重逾二三百斤者,按日击之。数年之后,亦能
应拳跃出,其功乃竟。但功成之后,此拳即不敢随便运用,力避无意
伤人也。
63.玉带功
玉带功又名弥勒功,为硬功内壮,属阳刚之劲,兼阴柔之气。即
用两臂之力,回环相凑,而抱持之法也。亦称乾坤圈,练法至简。先
时择一合把之树,身立其下,用两臂抱住树身,两手用合盘式互相牢
扣。然后运力紧紧抱持之,时作上提之势。日数行之,每次以尽力为
止。如是一二年,臂力渐充,抱持时只须略一震撼,则树身摇摇欲折
,而枝叶瑟瑟落矣。然此犹初步之成功,未足胜人也。必须至能将此
树连根拔起后,然后再易树为巨大之石鼓,或石轴重约四五百斤者,
依法习之。石重而滑泽,抱持之最易脱落,如是习之者,所以增加其
紧扣之力也。亦须一二年,始能平抱石鼓,行走自如;至此实力固已
充盈,抱持紧扣之劲,亦达极点,而功造大成矣。相传昔有盲童求艺
,适遇少林寺朝元和尚传以此法,后盲童卒以此技胜敌,传为佳话。
*.阴拳功
阴拳功又名井拳功,为软功内壮,属阴柔之劲。此法专练拳,故
俗亦称之为阴手。练习时,每日清晨或夜午以后,就井之前,两足作
骑马步,以拳向井中猛力冲击之,日击百下。初时无甚效验,至一二
年后,每拳冲击时,井中之水,渐作微声;至后其声渐大,至成功之
时,则澎湃如洪流翻澜矣。然练此等功夫,至少须十年,始克有成。
此阴拳除对井练习之外,又可以清晨向日、夜间对月,如法习之,盖
皆凭空而足致阴柔之劲也。
65.沙包功
沙包功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然刚柔互济,亦如刚柔法之非
专恃阳刚之劲而胜人也。练时先植木为架,左右前后各悬沙包若干。
每包之重约五六斤,包之多寡亦无一定。所悬之绳,宜坚韧,包之高
度与肩平。人居架之中央,踏定马步或弓步。先用单拳击一沙包,使
之向外荡出,待其荡回时,更猛力击之,务使手腕灵敏。单拳之后,
进而习双拳。先同时向前面之两沙包冲击,数月之后,即参差行之。
先右拳击出一沙包,右拳收回,左拳继之。左拳收回时,适右面沙包
荡回,即更用右拳冲击之。如是更翻击荡,日必数百度。前面既练习
纯熟,则更左右两侧,亦先同时双冲,更进而参差演之。纯熟后,再
前侧并行。先双拳前冲,继收回向左右冲;左右收回再前击,更迭行
之。既熟再并参差之法,先向前后向两侧,参差迭行之,至此则两手
可以参差击四沙包;须手眼敏捷,若一迟钝,则身必为沙包所中,非
练习有素不可。至四个练习纯熟,更加后面两个。先以上法,前面左
右击之,然后收拳用两肘之力,向后撑击,亦先并击而后参差行之。
纯熟后,再于前正中加一个,用头顶击。再于左右增加两个,用两肩
左右撞击,再由脑后方加入一个沙包。此时已能击十个沙包,功已大
半成就,惟尚系固定足步之法,然后更进而练习活步击法。跳跃来往
而击之以拳,拳所不及者,则用脚、膝、肩、膀等部助击之,务使全
身轻灵敏捷,如打梨花之拳,左右前后,无所不至,而功造大成矣。
至此对多人围攻,亦如沙包之被数,故沙包之功,实为少林寺普习应
斗之法,最切于实用者也。
66.点石功
点石功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此种功夫,专练指顶之力,与
拈花功大同小异,亦杀手之一。又类似软功中之一指禅、拈花功之着
力处在指面,此则在指头。一指禅能不着身而伤人,或隔物以取人,
此则必须指着人体,始克见效,其区别如是而已。练成之后,以指触
人,亦同一指禅略似。练法极为简单,使劲并中、食二指,直伸于前
,无名指与小指屈于掌心紧贴,拇指则扣无名小指,如捏剑诀之形状
,然后即用中、食二指头,向坚硬之物上,用力点刺之,日久自能成
功。惟初时取黏土苦干,加胶水拌和之,入臼捣之,使极柔韧,制成
一方块,待干后,即用红笔画无数圆圈于其上,标明数目,然后依次
点之。先点第一圈,历数月之久,始有微陷;继点第二圈,为日略减
,即有陷;如是每点一圈,必减数日,至后每数十点即陷;渐至数点
即陷,终而至于触指即陷,然亦须二年苦功。自是以后,则易青石点
之,悉依前法,其功夫之循序而进也,亦与前若合符契。又二年余,
青石亦触指即陷,而其功成矣。
67.拔山功
拔山功为硬功内壮,属阴柔之劲,此为提掣之功,完全用手腕之
虚力,以挫败敌人者。先用丈许木桩,锐其末端,埋入地下约半桩而
强。其四旁泥土中,又多砂石筑实,使桩丝毫不能移动。然后每日用
拇、中、食三指紧扣木桩,极力上提。先固如侏儒撼山,徒见费力,
而无效验之可言。持之既久,指腕之力日增,则桩以逐渐上升,以至
完全拔出泥土为止。练习时宜平聚其力而上提,切不可向旁侧扭摇。
拔起之后,更易铁桩,深入加半,依法试习之,亦至拔起为度。至此
则阳刚之劲已足,乃凭空行之如鹰爪力法。练其阴柔之劲,则技始臻
大成。至此则无论为人为物,只须一举手间,则胜负定矣。
68.螳螂爪
螳螂爪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又名金刚手。兼阴柔之劲,练
习掌侧与腕部力量之功夫,略似观音掌,而发劲之处,则完全不同。
盖彼则贯力于小臂,从上向下平切,实系刚劲,此则以最短之手法,
从一折腕间而制敌,有如螳斧之砍物,故名曰螳螂爪。在拳法中称为
砍掌,少林为砍手,实系柔劲,而柔中带刚,最为得用。练习之时,
迭砖数十块,上铺桑皮纸约厚三寸左右,人立近砖处,将小臂伸直,
大臂则紧贴肋际,贯全力于腕,手离纸约三寸,拇指向上,掌外缘向
下,行时先运腕力,将侧掌向上一扬,至指尖朝天为度。一扬之后,
急折腕向下,用掌侧向砖面之桑皮纸砍去,左右两手,可互行或并行
之。每日晨二次,每次砍数百下,砍数之多寡,可依练习之时日递加
。初练时,大约百度,以后每日多加若干度,或隔数日加若干度,至
每次五百度为止。初时固无功效之可言,一年之后,大约一掌砍下,
纸下之砖,碎去数块,至能将一迭砖完全砍碎为度。然后再将砖面之
桑皮纸加厚三寸,抽去砖一二块,依法练习,亦至砍碎为度。然后再
减砖加桑皮纸,直至桑皮纸厚二尺以外,其下只余一砖,亦能应手而
碎,则所练死劲,已告完成。更须变换方法,而练活劲,死劲活用,
实为最难。练时先用瓦一片,直竖地上,靠根处各用一砖夹持之,使
不至倾侧,然后举手砍之。初上手时,瓦不碎而倒,习至若干时以后
,瓦碎数片而倒。更若干时,瓦能依手掌所砍处飞去一角,始倒地。
须练至竖瓦于地,两面不必用砖夹持,举手砍之,应手飞去一角,而
本身非但不倒,且不动摇,则功已七成。更易以最薄之砖,如法习之
,依次易厚砖,至能砍最厚之城砖后,更易以石,石能应手飞去而不
倒,则螳螂爪之功始告大成。此功以寓刚于柔之故,费时较他功为长
,初步所以必用桑皮纸者,即所以练其柔劲,隔纸碎砖,又是练因柔
致刚之力,刚柔并济,妙造自然,宜非其他阴手杀手所能及矣。此功
创始于少林,盛行于江南,澄锡昆陵等地,代有闻人,尝有螳螂十三
爪,及螳螂之法门,则系拳法而非功夫也。
69.布袋功
布袋功为软功内壮,属阴柔之劲,兼阳刚之气,非用布袋练功也
。盖其练习腹部之软功,使其如弥勒之布袋,包涵混元之气,而御一
切贼害也。练习之初步,每日静坐,鼓足其气于腹部,用手左右各顺
摩三十六度,先左后右,然后更吐气复原状。更用两手各逆摩三十六
度,如是数行之,练一二年后,其腹软如棉,一鼓气则其刚又如铁。
然后用臣布为桩,旁架横木,以腹抵横木之一端,敛气上提,使腹紧
裹于木端而后向后倒曳之。初固易于脱落,久练之后,则木端渐能为
腹所收吸,渐如生根者然,即猛力倒拔之,亦不能出,能如此则功造
大成。若吸住之后,用力一鼓气,则木杆鲜有不直射而出。非但敌人
之拳,一着其腹,足使之深陷腹中,不能拔出,且如被桎梏,痛苦备
至,即使用铁木刺之,亦不能损害,此布袋功阴阳互用、刚柔相济,
较诸铁牛功等之专以阳刚之劲为尚者,诚不可同日语矣。然而练成此
功,亦须费十年苦行也。作者曾见形意大家尚云祥,能忍气受拳及棍
棒击刺,且能敛气吸拳,殊可贵也。
70.观音掌
观音掌又名斩魔剑,为柔功外壮,属阴柔之劲,练腕侧一部之法
也,与拳法中之砍手相同。练习之法,先以手在木具上,作侧掌势时
时下砍,待至每一砍手,木上即陷作深痕为度,则易木具而砍石,石
坚难破。练习一二年后,手砍石即有小石片飞下,如被锤凿者然,此
犹不足言成功也。必须手砍之后,深陷如切,而切痕之四周,依然如
旧,无丝毫损伤而后可。然后再以深盘满贮铁屑,厚约盈尺,亦按时
以掌砍之。初时掌砍下,而铁屑分开,及至手掌提起之后,则铁屑仍
合聚于前。练之日久,掌下铁屑向两旁排开,虽提掌亦不复聚拢,终
至于掌一下砍,铁屑竟向两旁飞出寸许,中间划然如刀切,即盘底亦
不复有一屑存在。若举掌连砍之,可将满盘铁屑分为若干块,如刀切
豆腐,平滑均匀,整齐有致,至此而观音掌之功夫,已登峰造极矣。
掌可代刃,亦如马鞍功、硃砂掌等功夫雷同。
71.上罐功
上罐功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练习两臂悬劲之法,而兼及两
手之握力者也。用双耳小罐一,以短绳系于其两耳,更用一长约三四
尺之棉绳,一端系于绳之居中,其另一端,则系于一圆木之上。木长
约一尺二寸,粗约一握,以枣木制为佳。木外廓宜有棱,不宜平正,
在木之正中处,钻一对穿之小洞,绳头即在洞中穿过,然后紧缚木上
。小坛之重,约六七斤,以铁砂三数斤贮其中。初练时连坛不得过十
斤,练时足站骑马步,上身挺直,两手各握圆木之一端,将坛悬空提
起,至肘平于肩为度。此时小臂竖直,略前斜,虎口相对,掌心向外
,提起之后,待坛荡定,两手即分死、活把,将木渐渐向内转旋,使
棉绳渐渐缠绕于圆木之中部,坛亦随之上升,直旋至罐平于胸,略停
顿片时,更缓缓放下,如此升降三十次而功毕。每日晨夕行一次,练
习三月之后,罐中加砂三两,行时增加五次,依然练习三月,更加铁
砂半斤。以后每练三月,加铁砂一次。所加之份量,须按次递加,加
至连罐足三十斤时,其人悬劲与握力,足以惊人矣。此功若能立于极
高之桩上,而将棉绳放长至五尺以上行之,则功效更为宏速。此功为
少林寺嫡派,北人习之者为多,自始至终,亦须三年以上,始克有成
。
72.合盘掌
合盘掌又名金龙手,与掌法中之搓切手相同,但彼为攻御之法,
此乃制服之一种功夫耳。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练法亦颇简单,
初时用竹筷三十枝,须方形,集为一束,两端用细丝弦缚数匝,必使
竹筷中间毫无空隙,紧紧相扎,丝毫不能移动。若一时不易扎紧,可
于空中,再将竹筷增加排入之。然后用两手各握一端,向相对处隙旋
转,如右手向内用力旋转,左手则向外用力旋转是也。至力尽时,略
事休息,然后再用两掌持紧,夹筷之中部,竭力搓擦之,日行若干度
。先时筷固紧束,丝毫不能动转,及一二年之后,则功效渐著,旋时
能拗之使斜曲,搓擦之则亦能移动。再易竹筷为铁筷,如法练习之,
亦一二年之久,则拇指之铁筷已细不盈小指,而长度则增加一倍以上
。千日之功,于此可见一斑。至此则完全成功,以后无论遇何物,举
手一搓,立时粉碎,纵铁石之坚,已不能与之相抗。尝见江南大侠蒋
觐园之笔记中,所载搓树作薪、折竹成帚,手指粗细之铁绳,可举手
一搓,绞而当门代锁等等事项,想而练习此功,有以至之也。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