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向天再借二十年> 第十三回 无言为谁砌 别有一洞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三回 无言为谁砌 别有一洞天(1 / 2)

且说这刘清带云儿到川东查访盐案已有些时日了,正有眉目。哪知这当口,不幸这刘清上还有一九十多岁的老母突然离世,刘清只得丁忧守孝。加之川北洪涝,朝廷忙着赈灾,这案子也就渐渐不了了之了。

眼下本已经早就已立了秋,可天气丝毫没有了秋天的一丝凉寒的气氛。达州接连几场的大雨都是旋下旋停。下雨时,那叫一个“瓢泼”!但不一会晴时,依旧艳阳高照,晒得地皮冒泡起着卷儿,官道上的浮土象热锅里半熟还未完全蒸好的灰面馒头,看似干了一样,可一脚踏上去先是“咯吱”一声,然后鞋子给陷在了里面,费力扯出时,鞋帮上满是湿泥,旋即便翻起了白烟儿,焦热滚烫,灼得人心里发不出一点闷气来。川东一带把这种天气叫做“白搭雨”,也就是“太阳雨”。

达州与东乡可谓一脉相承,共饮州河河水。州河属嘉陵江水系州河,是长江支流嘉陵江的支流渠江的支流,原名通川江,因流经明代称为达州的达县,故名州河,一直沿用。东乡县城坐落在州河上游一处较为平整的岸坝上。

在达州与东乡两地之间,有一名镇,唤曰“江陵镇”。江陵历史悠久。因水运交通方便,巴河、碑牌河、长滩河、洞滩河、关门石河纵横交错。唐朝武德二年(公元六百一十九年)、明朝嘉靖年间,两次在此设县,分别名为“恒丰县”、“永穆县”。鼎盛时期,可“日见千人拱手,夜现万盏明灯”。

之所以取名“江陵”,据说是相传明朝一王子遭贬流落于斯,死后葬于河边,皇帝闻讯,为其纪念,遂取名“江陵”,源于至今。(中国帝王的坟墓开始称为"陵",约从战国中期以后,首先出现于赵、楚、秦等国。《史记.赵世家》载∶赵肃侯十五年经营寿陵。《秦始皇本纪》载∶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寿陵。由此可见,这是君王墓称"陵"之始。因为当时封建王权不断增强,为表现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坟墓不仅占地广阔,封土之高如同山陵,因此帝王的坟墓就称为"陵"。依规定皇帝的墓可建九丈高,但一般皇帝陵总是超过这个高度。至于老百姓的坟墓,不但要称为"坟",还受限在三尺以下,否则就是违法,要接受处罚的。其他大臣们的坟墓也有规格限制,不能随便超越。)

中国古代还有句老话:“小小恒丰县,三家豆腐店,城里磨豆子,城外听得见”。今四川省达县(现为达川区)大致包括了历史上恒丰县的地域,古恒丰县地少人稀,唐置通川郡,下辖通川、永穆等九县,总人口不过110804人,可见,从永穆县分出来的恒丰县有多大。

有名镇,就必有名山,则还有古刹道观。五凤寺位于江陵镇场镇东北角一里处的五凤朝阳山最高的一座山巅“光明顶”之上,而玉皇观则坐落在“仙女坡”上。该山地处大巴山之南、紧连挖断山山脉,海拔一千三百余米。山以太阳顶为中端,按东、南、西、西北、东北五方位向外派生出五条连绵起伏的山脉,构成“五凤朝阳图”形状,故称五条连绵山脉叫五凤朝阳山。

“五凤”之中的光明顶顶坡高出四周群峰,顶坡山榕树如盖,其间梵宇错落,亭楼点缀其间,环山驿道、人行幽径沟通各个角落。春日,鸟语花香,繁花似锦,五只凤凰同时撑开彩色的羽翼,欢迎香客的光临。荫庇之下,五凤寺与玉皇观遥相呼应,钟鼓相闻,似乎印证着道佛本是一家的道理。

寺庙与道观,但见:殿堂壮观,五进五出、气势雄伟、神像威严,乃道佛清修之所。山巅幽静绝尘、清风扫地。山腰古柏参天、树木成林、黄桷如盖、红墙碧瓦掩隐其中,给人以明月悬天,风景宜人之感。假日登临,清风拂面,雀鸟欢歌,令四方宾客流连忘返。殿堂廊门依山布局,顺势而建、设计合理、结构严谨、错落有序、飞角流丹,画栋雕梁。神像生动逼真,气势雄伟,山门外一对巨大石狮好不威武雄壮,足有万斤!

在去往五凤朝阳山的山路下,有一竹亭,亭子左侧有九个大石包、状假龟,右边一里处则有十个小石包、形若螺丝,故人称“九龟十螺亭”。

因江陵镇处于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故又名“五凤朝阳镇”。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该镇背靠山脉群峰簇拥而下,下面一段形似飘带,四面山峰相互对照,中间一座山峰似金鸡独立,除背后龙脉较长外,其余三面山体较陡,一落下就如同小盆地,镇前一条小河,形似玉带,水口重重关拦,并有禽星坐镇。可谓形理两全。

此镇虽地处大巴山区,但历代就比其他场镇人才出得多。自隋唐科举以来,该镇出过不少举人、进士。据史载可考:明朝官员王子龙赈灾得力,被嘉靖帝授官五品,治辽东;杜绍甫文才出众,受殿试被点进士,巡陕西;杜自元武艺超群,沐皇恩,钦赐武举……(当然还有新中国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侯正果、严政等开国将军。)

江陵场镇上,一箭之地便是码头,本是极热闹的去处,但此刻午后时分,栉比鳞次的店肆房舍虽然都开着,街上却极少有行人过路。码头上一只满装着木料的大船上,船老大(船长的意思)和三四个水手正袒胸露腹地坐在船头上吹着河风吃茶摆龙门阵:

“哎,你们听说没有?”一个绰号叫做“夜壶儿”的水手躺在甲板上,一手搭在装着醪糟(低度米酒水,可解渴,相当于现在的“可乐”、“凉虾”、“王老吉”之类的饮料。)的凉水茶壶盖上,另一手搓着瘦骨鳞峋的前胸,把一条黑腻腻的汗灰越搓越大,最后揉成胡豆大的圆球捏在手里摆弄着,口中说道:“听说大牛儿昨晚被烧死了,你们晓得不?”

一直半躺在竹凉椅上闭目养神的叫做“赖二疤”的船老大猛然一惊,睁开眼问道:“哪个大牛儿?”

“还有哪个大牛儿?就是场上卖米豆腐的李大牛!”“夜壶儿”回道。

“你说李清明?李大牛?”赖二疤瞪大了眼睛,半信半疑道。

坐在舱门口,抽着旱烟的副手武胜接口道:“是呀,我也是今早到场上称烟叶才晓得的。赖老大,你昨天去县城吃酒,今天中午才回来,所以才不晓得嘛!”

“怎么烧死的?”赖二疤仍然一脸好奇,问道。

“夜壶儿”先是从地上爬起来,猛灌了一口醪糟后,一阵拖着长气的饱嗝后叹道:“还不是他那个八十多岁的烟鬼老爹惹的祸,大半夜的还躺在床上抽烟,先是不小心把胡子烧了,然后又燎到头发,最后铺盖和那蚊帐也一并烧着了。”

“那大牛儿怎么给烧死了?”赖二疤紧追着问道。

“那老烟鬼七老八十跑不动路,大牛儿先把老头子背出来,然后那老头子说床底下还压着买棺材的五两银子,急得背过气了。诶,你们也知道,这大牛儿是个孝子,把父亲交给婆娘后,转身又冲进火中找银子,结果一去就再也没出来了,哎!”夜壶儿又是叹着气。

“哎,大牛儿也真是命苦哦!赶场日大清八早(大清八早,方言,意思是很早就起来的意思)就起来推磨,忙着张罗米豆腐生意;平时见他,不是背着一背篓的猪草,就是背着一背篓的干柴,一辈子都没趁趁投投投的过好一天的好日子,趁趁投投投的睡好一个觉!”(趁趁投投,方言,舒舒服服的意思)”

“他那老不死的爹也真是作孽呀,自己一点事没有,倒把这么孝顺的独儿给送阎王了!”武胜道。

“可不?听说大牛儿的婆娘(妻子),还要跟她公公打官司呢!”夜壶儿接道。

赖二疤道:“人都死了,又都是一家人,还打屁的官司!咱们东乡张太尊是什么好官?巴不得到处都有官司,一竹笊篱捞刮完还不甘心呢!”

夜壶儿道:“那婆娘死了男人,还不是一时气不过?”说罢,夜壶儿看见武胜,说道:“你这个烟鬼,平时也小心点,老大几年前就叫你戒烟,到现在还没戒脱,还越烧越大,越烧越上瘾!瞧见没?这李大牛儿的烟鬼老爹就是教训!”

武胜在船舷上磕了磕烟灰,不屑地掉过头去,又“吧嗒”、“吧嗒”抽了起来。

船上顿时气氛尴尬了起来,大家都不说话,像互有心事的。

正在此时,搭板上走来了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小脸小眼睛,面皮倒也白净,唯一遗憾的只是身材较为矮小。一条大辫子又粗又长,盘在了头上。

“船家,过河吗?”这中年汉子问道。

武胜斜瞅了来人一眼,说道:“没看见这是装料的货船吗?”

“我晓得,可我找了半天,没见一条客船。”中年汉子道。

“去去去,你找不到船关我们什么事?”武胜不耐烦道。

“我也不要你走多远,只到对面上岸便可。”中年汉子道。

赖二疤刚才还打着盹,被说话声吵醒,一见来人,呵呵笑着起身,说道:“是魏二爷呦,好久不见!来来来,喝茶、喝茶。”说着赶紧把手里擒着的水壶递了过去。

见武胜和夜壶儿呆坐着一脸不解,赶紧解释道:“这是我魏二爷,还不赶紧搬张凳子来让二爷坐!”

夜壶儿年轻,反应快,眨眼便端了张凉椅出来。

这被赖二疤口中叫做“魏二爷”的中年汉子倒也不拘礼,放下行李,叫坐就坐,说喝茶就喝茶。

“二爷,您这是上哪里去呀?”赖二疤一脸讨好的问道。

“亭子铺,找我姨丈去。”中年汉子回道。

“二爷,您老先坐!这些客船最近因为张太尊涨了税钱,罢了工,您要去亭子铺,小的舱里还有条小船,您先喝口茶休息会,我再送您去对岸,行不?”

“不了,不了,我还有要事……”中年汉子道。

“那我马上就送,马上送!”赖二疤赶忙小心道,一边还吩咐武胜、夜壶儿下舱抬船。

……

待赖二疤亲自划船送走中年汉子重又回来后,武胜和夜壶儿均是大惑不解,想到这赖二疤年轻时也是这一带有名的“超哥”(黑老大的意思),怎么对这个中年人毕恭毕敬,还一口一个“二爷”、“您老”的,于是武胜小心询问道:“这个二爷是谁呀?”

“老大,您的亲戚吧?”夜壶儿也好奇的问道。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