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汉季梦华录> 1-25 汉灵帝:钱都去哪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25 汉灵帝:钱都去哪了?!(2 / 2)

“哎,朕已然知晓此事!”刘宏颓然一叹,坐回榻上。

”也是,想来中山国已将报捷公文快马送至!那便罢了。“

”蹇爱卿,你口中‘此人’却是何人?“

”黄山。“

”黄山又是何人?“

于是,蹇硕将其在无极走访查探之信息一五一十向刘宏合盘托出。

刘宏听罢,沉吟半晌方道,”爱卿可曾见到此人?“

”据传,此人正在甄府担任塾师,深居简出,颇有几分神秘。微臣未受诏命,不敢打草惊蛇,便即刻返京,请陛下圣裁!“

”六月,太史令便奏报赤星有角,降于中山分野。。。。。。“

“据此说来,倒与无极之怪事严丝合缝啊!莫非是。。。。。。。”蹇硕眼中杀机闪过。

“爱卿无须紧张,赤星并非帝星!朕之后又找寻望气方士,皆道非是北方并无王气!是以,朕才命汝去中山一探究竟!”

“陛下何不遣中使征召此人入京觐见?”蹇硕提议。

“无极令沮授已经递呈亲启密奏,不日便到洛阳,到时便知端地!”

”陛下英明!“

“爱卿一路劳苦,先行告退吧!朕也该去濯龙园快活一番了!”

“诺!”

。。。。。。。

编者注:东汉政府主要财政收入由田税、口赋、算赋、更赋以及少府所领园池收入五块构成。因为《后汉书》没有像《汉书》那样有专门的食货志,所以东汉政府的确切财政收入无从得知,只能进行粗略的计算。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户九百二十三万七千一百一十二,口五千三百二十五万六千二百二十九,田七百三十二万一百七十顷。

亩产以粟计量,则无天灾人祸情形下,亩产接近三石。东汉田税税率三十税一。明帝年间年间一石粟价值30钱,但是明章之际是所谓的盛世,之后的粮价显然应当高于此价,姑且以100钱一石进行计算,再考虑将粮食转换为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损耗,一石粟的实际所得也以30钱算。

口赋:7-14岁儿童。20钱/人,西汉标准,东汉无考。

算赋:15-56成年人。120钱/人,出处同上。

更赋:即平民免除徭役的代役钱,300/人。因为这个价格相当便宜,而东汉政府也喜欢用囚犯干白活。

下面根据以上数据进行计算,过程不罗列,不明白请自行请教小学数学老师。

田税=22亿口赋=3.7亿算赋=22.2亿更赋=27.7亿合计75亿

少府所得是多少呢?对不起,东汉还是没有记载,只能继续以西汉的标准进行粗略计算。根据《汉书.王嘉传》记载是18亿,那是汉元帝即位时的数据,也就是汉宣帝时代的数据。汉宣帝是中兴之皇且西汉重农抑商有盐铁酒各项商业税,而东汉是不收商业税的,是以东汉时代的少府收入一定低于此数。而参考桓谭的说法“八十三万万”,显然有悖情理,怀疑很可能是笔误将“入”写作了“八”。故尔采用13亿这个说法。

那么东汉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大约为88亿,当然了这是盛世的财政收入,之后应该不足次数。

又参考梁冀传,说跋扈将军倒台之后,汉桓帝抄家得了三十多亿钱,一高兴免了天下一半的租税。汉桓帝不是活雷锋,只能说明这笔计划外收入高过了天下一半的租税,也就是说汉桓帝时代的收入大约在60亿左右。

本人并不是东汉的太常,如此大费周章的计算东汉政府的财政收入并不是为了为了向尚书台提交一份好看的年终总结,而是为了说明一个简简单单的道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任何一个政权最后垮台,吏治腐败、天灾人祸等等都是表象,归根结底的原因都是——经济崩溃!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概莫能外!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这句话因为出自诸葛之口而被奉为金科玉律。诸葛亮智商爆表,博览群书,是伟大的理想主义兼实践主义者,这些都没错。但是,他览的书里没有经济学著作是不争的事实,他也不能免俗地囿于儒家的“君子”、“小人”的迷魂怪圈而不能自拔。因为时代和其本人的局限性,我们不能怪他,但是如果我们还因为其在演义中“类神而近妖”的神勇表现就盲目地相信这个论断就太不与时俱进了。

东汉的衰亡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世家之弊、汉羌之战、东西之争、外戚之乱、宦官当权、党锢之祸当然还有汉末农民起义、军阀割据等等,这一切导致了东汉皇室赖以维系统治的经济体系日趋瓦解,最终归于崩溃。我也将在后文中穿插进这些内容予以佐证。

本人不厌其烦地进行举证,同时也为了说明后文中一些情节的合理性,比如政治暴发户梁冀的家产就相当于东汉政府半年的财政收入,那么河北首富甄家(当然这是虚构的)经营两百年的家产是多少呢?大家可以展开想象。

同时,五铢钱是东汉官方指定的唯一流通货币,但是为了行文方便和便于读者了解,我比照宋明数据将其”穿越“为白银,希望大家能够予以理解。

;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