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上初一或者初二时,苏然有一回春节去县城姑姑家,拿到了好几十块钱的红包。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孩子的零花钱,大多都是毛毛钱。将那七八张崭新的10元人民币捏在手里,苏然心里乐滋滋的,感觉自己俨然就是一个“富人”。在县城,他跑到书店买了一本诗集:《普希金诗选》。
这本书带给苏然太多感动,那种来自灵魂的感动,也深深地影响了苏然的成长。在家里闲着没事,苏然就捧着那本书看。刚开始只是默读,后来,他站在自家院子里,大声朗诵。他被普希金的才华折服,少年苏然把普希金当做崇拜者,并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写出像普希金诗一样的伟大作品。
影响苏然更多的,是普希金的热情。对爱情的热情,对生活的热情,无形中深深影响了少年苏然。成年后,在朋友眼里,苏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时而积极向上,热情奔放,时而消沉如灰,死气沉沉。我们看到的苏然,从来不是他的全部。
苏然对爱情有了莫大期待,这种期待在现实中的体现,就是寻求合适的女孩,成为他暗恋的对象。初三时,班上有位来自县城的姑娘,穿着鲜艳的衣服,皮肤也白白净净,被奉为“班花”。虽然,一次偶然的机会,苏然在朋友的怂恿下,将一份情书藏在另一个女孩的书里,但苏然最心仪的女孩,确实那个来自县城、名叫王佳佳的女孩。
课堂上,苏然会别过头,有意无意——事实上全是有意地看一眼王佳佳;散学后,为了不让同学察觉,苏然不紧不慢收拾书包,等到王佳佳走出教室不久,苏然也跟着出了教室门。散学后如潮的人群在苏然眼里,不过时一个身影。他恨不得将眼睛永远贴着王佳佳,一刻也不离开。回家路上,等王佳佳消失在苏然的视野,苏然就悻悻地回家了。
这朦胧而苦涩的暗恋,激发了少年苏然最初的“诗情”。他模拟着普希金诗歌的奔放,把自己青涩的爱恋,用文字写下来,每到心里难受的时候,拿出来默默朗诵。让多年后的苏然想起来有些害羞,害羞中又充满同情的是,暗恋王佳佳时,正是流行歌曲《窗外》唱遍大街小巷的时候,苏然也有过去远方寻找未来,而后“衣锦还乡”、娶妻生子的美好愿望。他写了《我要去远方》:
我要去远方
为了心中最美的恋爱
我要去远方
为了让你看到我的翅膀
我要去远方
远方有更美的风景
我要去远方
因为我渴望有一天回家时
你能做我的新娘
……
文字被分行,若有若无的节奏,给苏然增添了不少乐趣。不管哪个年龄段,难以倾诉困扰着每个人的心灵。久而久之,情绪垃圾在心里淤积渐多,若得不到恰当释放,这人要么变得内敛而沉静,要么就心理扭曲甚至**了。文字救了苏然,没有让他成为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
时间没过多久,暗恋王佳佳第一次带给苏然充满嫉妒的伤害。在他们班,苏然年龄最小,其中一个叫董超的孩子,比苏然长四五岁。董超初三毕业后,倒回初一复读时,和苏然同班。他们之间关系特别好,苏然学会喝酒、抽烟、逃课,都是拜董超所赐。在这一点上,苏然不憎恨董超,但是,初三时,董超明目张胆给王佳佳写了一份情书,被王佳佳发现后,课外活动时间,当着全班学生破口大骂。而董超站在讲台上,脸上挂满猥琐的笑,还争辩道:“我表达自己的爱,接不接受是你的事,但没必要这样骂呀!”他把王佳佳仍在地上的情书捡起来,站在讲台上,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大声朗诵,迎来一片哄笑。
这整个过程中,苏然默然不语。他的心,在那一刻,充满了愤恨、嫉妒、慨叹。当他看到王佳佳破口大骂,王佳佳在他心目中的形象,瞬间坍塌,苏然失望极了。看到王佳佳流下眼泪时,他又充满了同情,恨不得为她擦泪。看到董超站在讲台上,涎着脸邪恶地笑着时,他又想冲上讲台,狠揍一顿……到最后,座位上的苏然,终于长叹一口气,怨恨自己看错了人。
上课后,苏然也无法集中心思听课。他在本子上写了《家园在远方》,下面这样写:
可怜的心如同孱弱的恋爱
各种伤害像无情的匕首
刺穿它。没有人疼它
没有人知道我的心
在默默滴血。还是
背起行囊,去遥远的远方
未知的远方。远方也许一无所有
但这是心的期盼
让心流浪
幻想只是五颜六色的水泡
终究不是家园。我的家园在
流浪的路上,在一无所有的
远方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