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太空(1 / 1)

上午,第二节课是语文课,上课铃响后,语文老师冯小华就拿教案,慢腾腾地走进324班教室,走到讲台前,一边放教案一边说:“同学们好!”“老师好!”“今天,我给同学们讲第四单元,飞向的航程,作者分别是贾永,曹智,白端雪。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火,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已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延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主席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已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今天,已经可以透露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但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的漫漫远征上,迈出了关健的一步。

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在酉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已的第一颗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科学家们研究了许防热材料,做了许多大型试验,甚至连飞船运输车和航天员吃的食品都做了出来。

而对航天员的挑选,早在1969年就开始酝酿了。1970年,19位优秀的飞行员被列入了预备航天员的名单。他们都经过了近乎苛刻的各种身体测试。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务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老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江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进军的新征程。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已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第二是安全返航回技术;第三是要研究出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所以说,第一个和第二问题中国已经有了解决的基础:1970年,“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至今,“长征”系列火箭已经形成五大型谱,成功发射了60多次,其中“长征”二号丙火箭的发射成功率达百分之百,“长征”三号乙火箭可以把5吨以上的卫星送上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

早在70年,中国就掌握了卫星返回技术,1980年发射的返回式卫星已经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最后也是最为重要一关横亘在呈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尽管有国外可提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员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所以说: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里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能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探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一年零三个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行时阶级。“神舟”二号飞船为安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2001年1月10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至意。美国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成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已的航天员送上的能力。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六百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飞去。。。。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今天,就讲到这里,下课。”

于是冯小华就拿起教案,往教室门外走出去。可是同学们听到下课了,一时间,大家都开心了,立即收拾课本,紧接着,往教室门外走出去方便。于是走廊里,洗手间,将是同学们的身影,是来也匆匆去也冲冲。

上午,第三节课是数学课,上课铃响后,莫春生就拿着教案,慢腾腾地走进324班教室,走到讲台前,一边放教案一边说:“今天,我给大家讲第二章,是对数的发明:16,17世纪之交,随着天文,航海,工程,贸易以及军事的发展,改进数字计算方法成了当务之急,苏格兰数家纳皮尔(J,NAPIER。1550---1617)正是在研究天文学的过程中,为了简化其中的计算而发明了对数,对数的发明是数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天文学界更是以乎狂喜的心情迎接这一发明,恩格斯曾经把对数的发明和解析几何的创始,微积分的建立并称为17世纪数学的三大成就,伽利略也说过:“给我空间,时间及对数,我就可以创造一个宇宙。”

对数发明之前,人们对三角运算中将三角函数的积化为三角函数的和或差的方法已经很熟悉。而且德国数学家斯蒂弗尔(M。STIFEL,约1487---1567)在《综合算术》(1544)中阐述的:1,RX,0,1,2,3。与之间的对应关系,及运算性质(即上面一行数字的乘,除,乘方,开方对应于下面一行数字的加,减,乘,除)也已广为人知,经过对运算体系的多年研究,纳皮尔在1614年出版了《奇妙的对数定律说明书》书中借助运动学,用几何术语阐述了对数方法。

如图,假定两点P,Q以相同的初速度运动,点Q沿直线CD作匀速运动,CD=X:点P沿线段AB长度为10单位运动,它在任何一点的速度值等于它尚未经过的距离(PB=X),令P与Q同时分别从A,C,出发,那么,定义X为Y的对数。

纳皮尔认为,(1)中的两个数的间隔应当尽量小,为此,他选择了X=1—10=0。999。999。9,为了避开小数点的麻烦,他又把每个幂都乘上10,于是,就有了线段AB的长度为10单位,这样,用现在的数学符号来叙述,纳皮尔制作了0~90度,每隔1的8位三角函数表,将对数加以改造使之广泛流传的是纳皮尔的朋友布里格斯(H。BRIGGS。1561——1631)他通过研究《奇妙的对数定律说明书》,感到其中的对数用起来很不方便,于是与纳皮尔商定,使1的对数为0。10的对数为1,这样就得到了现在所用的以10为底的常用对数。由于我们的数系是十进制,因此它在数值计算上具有优越性,1624年,布里格斯出版了《对数算术》公布了以10为底包含1~20000及90000~100000的14位常用对数表。

根据对数运算原理,人们还发明了对数计算尺,300多年来,对数计算尺一直是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计算工具,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让位给电子计算机警,尽管作为一种计算工具,对数计算尺,对数表都不再重要了。但是,对数的思路方法却仍然具有生命力。

从对数发明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纳皮尔在讨论对数概念时,并没有使用指数与对数的互相逆关系,造成这种状态的主要是当时还没有明确的指数概论,就连指数符号也是在20多年后的1637年才由法国数学家笛卡儿(R。DESCARTES,1596—1650)开始使用,直到18世纪,才由瑞士学家欧拉发现了指数与对数的互逆关系,在1770年出版的一部著作中,欧拉首先使用Y=AXG来定义。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下课。”因为教室门外走廊里,已经响起下课铃声了,于是同学们听到,一时间,都露出微笑。一边收拾课本一边往教室门外走出去方便。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