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写作技巧(1 / 1)

今天,接着上回讲: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我们还记得杨绛写的《老王》这篇文章吗?作者在“特殊时期”落难时,结识人力车夫老王,两家人结下深厚友情。老王临终前的一天,拖着重病的身体,给杨家送来香油和鸡蛋,这一幕情景让作者永铭心间。老王是善良人,于是有文章可做:作者也是善良人,所以能感悟善良品质,文章才写得感人。梁实秋写梁启超先生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的性格,出众的才华。渊博的学问以及风趣幽默的演讲风格:胡适写自已的母亲是“慈母兼任严父”。写出了母亲独特的品质:不仅懂得如何爱孩子,而且懂得如何教孩子做人。这种写人性美的文章,让我们认识了人性的善和美。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或读过的作品,谈谈你对文中人物的印象,谈谈你对人性美的理解。

人性美是天然的璞玉,不事雕琢而有朴素的美丽。在平常人的平凡生活中,不乏人性的美丽,只要你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就会发现人性的光辉。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谁对你产生深刻影响?所以说我们写人,要突出人物个性,形象才鲜明,生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怎样写才能突出人物个性呢?

现在让我们来重温一下《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一文中的几段文字:50年代,掏粪是纯体力活。背在肩上那半人多高的粪桶有10多公斤重,装满了粪便有50多公斤。时传祥每天掏完了再背,一天的总重量得有5吨。解放后,他掏了十七八年粪,基本上没休过节假日,右肩磨出了巴掌大一块黑黑硬硬的老茧!

他觉得这没什么:“不干好,人家不方便。”花市下四条胡同耿大爷家厕所墙倒了,砖块掉进厕坑。时传祥卷起袖子,用手把砖一块块捞出来,用水冲干净,再把墙头垒好,把厕所清扫干净。

这几段文字把时传祥的个性——正直,敬业,实在—表现得非常鲜明。分析一下,这里写了什么呢?一是写了事。人是要靠事来表现的。这里的事又有两种:一是概括的事—每天掏粪,背粪5吨,不休节假日,干了十七八年:二是具体的事—给耿大爷修厕所。砖块掉进厕坑,得用手从粪便里一块块捞出来。不用说给别人干,即使给自已干,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这样写,有点有面,既形象又充分地表现了时传祥的敬业精神。二是写了“话”。他说:“不干好,人家不方便。”这是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个性化的语言!只有像时传祥这样的人,才会这样说。

再看苏叔阳《我的老师》一文中的片段: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却从膝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光的圆木棍支撑。这条腿何时,为什么截去,我们不知道,只记得有一次,他讲课讲到女娲氏造人传说的时候,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挥丢了腿和胳膊。”`

这里写了什么?写了老师的肖像,老师的语言,老师忠厚的外表,残疾的技体固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但真正使学生铭记在心的,是老师乐观幽默的个性特征。学生想知道老师截肢的缘由。可是出于对老师的尊重,这是不能问的,老师显然了解学生的心理,于是讲课时即兴发挥,借女娲造人的传说为自已解嘲。作者寥寥几笔,就使老师直面人生的气度和幽默风趣的个性跃然纸上。

通过以上两例可以看出,凸显人物个性,首先要写能表现个性的事,时传祥背粪,修厕所,都很典型。茨威格在《世间最美的坟墓》里写托尔斯泰的墓,也很典型。人们按照托尔斯泰的遗愿,在一个远离尘嚣的地方,在他亲手种植的小树林里埋葬了他,他的墓“没有+字架,没有碑,没有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墓非常鲜明地表现了托尔斯泰极其朴素的个性特点。所以说,凸显人物个性,还要善于绘声色。也就是说,要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来表现。时传祥的话,那位老师的话,不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吗?好!今天就讲到这里,下课。”因为教室门外走廊里将响起下课铃声,于是,冯小华就往教室门外走出去。

可是同学们听到下课了,一时间,都高兴地露出微笑,一边收拾课本一边往教室门外走出去方便。于是走廊里,洗手间,都是男生跟女生的身影,是来也匆匆去也冲冲。

第三节课是生物课,上课铃响后,生物老师陈跃进就拿着教案走进324班教室,走到讲台前,一边放教案一边说:“同学们好!”“老师好!”“今天我给同学们讲生物技术,当我们翻开《生物技术实践》的课本,可能立即被其中丰富多彩的活动所吸引,比如说酿葡萄酒,制作腐乳和泡菜。。。。。。我们就会发现传统生物技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如此贴近,细胞的固定化,PCR技术。。。。。就会发现现代生物技术其实并不神秘。从古到现代,从传统发酵到分子生物学实验,生物技术一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走近生物技术,体验和运用生物技术,感受生物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正是学习本模块的目的。

《生物技术实践》共有6个专题,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酶的研究与应用,DNA和蛋白质技术,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各个专题之间相对独立,没有严格的顺序关系。每个专题下设有2—3个课题,除非特别说明,课题之间也相对独立,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选择完成5—7个课题。

践实是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为了帮助我们进行探研与实践,本书提供了一些供我们参考的资料和线索。同时,也为我们发挥自已的聪明才智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在各个课题中,“课题背景“阐明了生物技术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基础知识”介绍了基本方法与原理。“研究思路”提示我们从哪个方面入手来解决问题,“实验设计”提供了实践流程。“操作提示”则从操作层面给出指导性建议。

在进行每个课题的研究时,我们首先需要分析本书提供的资料,理清研究思路,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有时候,实验的辛苦和结果的不如人意可能会让我们感到灰心。但是,生物技术的掌握需要经过一个不断实践,反思和改进的过程,要对自已有信心。

从传统发酵到现代大规模生产的发酵工程,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我们看到,生物技术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虽然现在我们只是通过一个个课题来接触生物技术。但将来我们有可能成为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人员。发明或者完善某项生物技术,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自已的贡献。”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