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铃响后,同学们都往各自的教室走进去。响第二次铃声,政治思想课老师于慧英拿着教案,慢腾腾地走进324班教室,走到讲台前,一边放教案一边说:“同学们好!”“老师好!”“今天,我给同学们讲文化传承与创新,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在世代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文化传播与继承有什么意义?文化多样性有什么价值?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实现生活中的作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途径是什么?这些都是本单元所要研究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会看到,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与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交流中,经过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经过相互借签和融合,我们的文化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在对待民族文化与来文化关系的问题上,既要防止故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倾向,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
接下来说是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文化的传播,使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文化传播的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文化传承起着前所未有的促进作用。
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已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证的重要标志。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过。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世界上许多以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类著称的文化遗产,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他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为了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世界遗产分为三类,即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人类学方面有着世界意义的纪念文物,建筑物,遗迹等文化遗产,在审美,科学,保存形态上特别具有世界价值的地形或生物,包括景观在内的地域等自然遗产,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双重遗产。此外,还开展确定人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的工作。至2007年7月底,我国有35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名录。其中长城等24处为世界文化遗产,九寒沟等6处为世界自然遗产,黄山等5处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庐山则被评为文化景观遗产,昆曲和古琴艺术入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上个月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有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已的文化个性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彩色电视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呢?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已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悔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已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如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在法律与天文学上的成就,古代埃及人民在建筑与医学上的成就,古代中国人民的四大发明,古希腊人的哲学与艺术成就等,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所以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挝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从世界文化交流史看,印度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在很大程度上靠印度商人,古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古希腊商人功不可没。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每一次大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相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接着说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看到,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传媒在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所以说新的传媒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如今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从汉张骞出使西城到晋朝法显的南亚之行,从唐朝玄状西行到明代郑和下西洋,历代志士仁人,学者高僧,工役商贾不远万里,不避艰险的文化之旅,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外城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今天,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便捷,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向力。
接着讲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我们今天所享有的文化,是世界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也是人类世世代代长期积累下来的。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才能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习俗等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俗。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技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的基本形式之一。
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羡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接着说传统文化在今天,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例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新内涵。又如,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为什么人们会“每逢佳节倍思亲”?因为传统节日激起了无限的亲情。为什么台湾海峡会引起两岸同胞最大的乡愁?因为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同感。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对于传统文化,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谁也不能不面对它的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已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辩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删除。
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秒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阶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传播,继承与发展。
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例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世纪之初的新文化运动,西欧中世纪未的文艺复兴,18世纪的启蒙运动。都成为社会娈革的先导,大大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诸家的思想观点既互相对立,展开激烈的辩论,又相互影响,相互汲取营养,从而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其实,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李的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下课。”于是,于慧英拿起教案,慢腾腾地往教室门外走出去。
可是同学们听到下课了,都自由起来,高兴地收拾课本,一时间,教室里将是骚动了,调皮捣蛋的男生就互相扯皮搞笑。使同学们看到,就天真地笑。一边笑一边往教室门外走出去方便。于是,走廊里,洗手间,到处都是同学们的身影,是来也匆匆去也冲冲。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