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游戏竞技>某人想说的话> 转 表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转 表字(1 / 1)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

根据记载,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日本为元服礼)时取字,女子15岁及笄(日本为裳著礼或铁浆礼)或许嫁时取字。如项籍字羽,孔丘字仲尼,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

字与名通常有关。如杜甫字子美,甫为古代男子美称;韩愈字退之为互补;杜牧字牧之为相似;王维字摩诘为欣赏佛教人物维摩诘而名。另外,亦有将伯、仲、叔、季加于字中表以示排行,如孙坚四子:孙策字伯符,孙权字仲谋,孙翊字叔弼,孙匡字季佐。

根据《礼记·檀弓》上的说法,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直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称呼的。

北齐的颜之推认为,人名是区别彼此,字则是体现一个人的德行的。大部分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都是有关联的,如岳飞字鹏举。

字起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后来形成了一种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许多知识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适字适之,孙文字载之,蒋中正字介石,毛主席字润之。现代则已经很少人使用了,但中国人口现有十三亿,同名同姓发生率过高,有一些人提议恢复表字制度。

字也有一言字(如项籍字羽,屈原字原名平)跟三言字的形式(如李建成字毗沙门)。最多的是两言字。

字的构成的一些形式:

在字前加男子的尊称“子”字:如公孙侨字子产,杜甫字子美。

在字前加排行字表示排行:孔丘字仲尼;也有只以排行作为字的:如刘邦字季。

周朝女子的字构成方式和男子不太一样,许多是在姓氏上冠以排行字作为字,如孟姜。

另外在古文中,名与字连称时,习惯上先称字后称名。如《史记》中称呼孔子的父亲为“叔梁纥”,其中“叔梁”是字,“纥”是名;又如,春秋时秦国将军“孟明视”,其中“孟明”是字,“视”是名。

还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况也很多,因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所以人们喜欢用它,如孔桩,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健;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这些表字虽然常见,但是与本名联系不大,实际上伯、仲、叔、季和子,还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们后面的那个字如“策”、“权”、“思”、“长”、“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这个主要成分与本名意义是有联系的,下面分别作介绍:

1.意义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是并列关系,所以又叫“并列式”。如:屈平,字原。广平曰原,意思相同。

2.意义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称做“辅助式”。如:梁鸿,字伯鸾。鸾和写都是飞禽,但不是一种,鸿雁和鸾凤可以互为辅助。

3.意义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这种情况可称为“矛盾式”,如:曾点,字皙。点为黑污,皙为白色。

4.意义相顺的: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这种情况,可称做“扩充式”。如:徐干,字伟长。《孔丛子》曰:“非不伟其体干也。”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对名作了补充解释。

5.意义相延的:即表率意为名字意思的延伸。这种情况可称之为“延伸式”。如: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这是对太意的延伸。

此外,女性的表字除类同上述诸式外,又有两种特殊情况;一是表字中带进娘家的姓氏,如班昭为曹世叔妻,而字惠班;荀采为阴瑜妻,而字女荀。一是表字和本名没有什么关系,如董白,字小宛;景翩翩,字三昧等。历史上,以表字著称于世而本名反鲜为人知的现象很普遍。比如屈原,知道他名称"平"者不多;又如蔡文姬,知道她本名称"琰"者更少;大诗人陶潜的本名,也远不及其表字"渊明"更广为人知。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