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b.假定该种群中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有104对基因,有107个个体,则基因突变数为
10-5×104×2×107=2×106(个)。
c.已知果蝇残翅(v)为隐性基因,在该种群中每2500只果蝇中才有一只残翅果蝇.已知隐性类
型vv的表现型频率为1/2500,则隐性基因v的频率为1/50,理论上果蝇残翅基因v的频率为即为
0.02.
c.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其实质就是种群基因发生定向改变的过程。假定残翅(v)的基因突变
率为10-5,由于在正常环境条件下,残翅果蝇难以生存,结果长翅(V)类型个体逐渐增多,V基
因频率也随之升高,经过许多代后,长翅类型成为该种群中常见类型,与其他突变类型相比,残
翅个体数要少的多。由此可见,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使种族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
物进化的方向。
9.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
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为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10.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初生的由于没有之前的生物,所以是原始进
化;次生的一开始就有竞争这些生物之间的作用影响。一开始,由于物种少,所以这个优势物种受
到的竞争也就比较少,资源又比较充足,所以基本上就是自由发展,自然选择比较少,基因频率改变
也就比较少了。因为火山岩是绝对没有生物存在的,类似于几十亿年前的地球,所以是初生的。在
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量增加。
11.某种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后来引入我国某地,导致入侵地许
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因为该植物喜光,入侵后当地植物是缺少阳光而死亡,二
者之间是因为阳光发生了竞争,并不是只有食物才可以引起竞争,阳光也会引起竞争。。但是引
入外来生物不一定对当地生物有害,也可能外来生物不可以在这个地方繁殖下去,也可能是对当
地有利的。另外盲目引种是不对的,再引入喜阴植物不一定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生
态入侵的原因一般常见的是由于缺乏天敌造成的,而不是基因突变造成的。
12.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位“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a.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迅速,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
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由于资源的限制,
将会导致死亡率上升,人口数量下降。
b.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S型增长,该增长与指数式增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因为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
数量应为55亿。
c.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能有效的控制
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
口出生率。其中计划生育控制是出生率,降低出生率可以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而晚婚晚育
则可以有效延长一个世代的时间,也可以有效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
1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14.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群落的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
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叫初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
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叫次生演替。
动物群落的演替也与光照条件无关。
15.许多资料上都说,当鱼种群数量达到K/2(环境容纳量的一半)的时候捕捞鱼最佳,但我们老
师说,最佳捕捞时期应该是在K/2到K之间,到底哪种说法正确?
K/2(环境容纳量的一半),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这个时候再捞鱼,将导致种群数量过少,鱼群不能尽
快恢复。K值(环境容纳量)是才捕捞,资源浪费了,所以,最佳捕捞时期应该是在K/2到K之间。
(7).金字塔分析
1.关于能量金字塔那块,有句话“营养级越高,生态系统中消耗的就越多”怎么理解,其中消耗
指的是什么
若生态系统有X个营养级,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态系统总能量的0.1^X(0.1X方)到0.2^X(0.2X
方),消耗的能量为1-0.1^X到1-0.2^X.可见“营养级越高,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能量的就越多”
填空30
(1).体液免疫发烧
1.过敏反应:当具有过敏体质的人首次接触到致敏原(抗原)后,机体并不会产生过敏的症状,但
是体内浆细胞便会产出一种相应的特异抗体,当这种特异性抗体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如果再次接
触到这种抗原,特异性抗体便会与其相结合,使机体介质细胞脱颗粒,释放多种介质,从而产生
一系列过敏症状。
人体产生过敏反应是由于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过强导致;浆细胞只能够产生和分泌抗体,不能分
泌淋巴因子;自身免疫反应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将机体自身的组织细胞、器官当作外
来异物进行攻击,而此处的过敏反应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质(过敏原)过度敏感所引起
的;过敏反应属于再次免疫,能够记忆和识别特定的过敏原,再次免疫是特异性免疫反应。
2.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所以不能直接接受抗原的刺激,抗原刺激的是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
细胞,分泌抗体.
(2)酶与基因
(3).遗传与酶表达
(4).光合作用,光反应,暗反应,物质变化
--------------------------------
其他
01.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
减速第一次分裂的主要特征: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
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减速第二次分裂的主要特征:染色体不再复制。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
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有丝分裂是所有染色体复制一次,然后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出现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然后又被
拉向细胞两极,染色体数目重新减半,子细胞获得与母细胞相同的染色体数目.比如人体细胞46条染
色体,复制之后还是叫46条,但是有姐妹染色单体
,到了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变成92条,到了末期,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每个细胞获得46条
。
减数分裂染色体也要复制,还是以人体细胞为例,复制之后还是叫46条,然后发生联会现象,就
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共23对.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同源染色体分开,被
拉向细胞的两极(注意:这个时候没有着丝点的分裂,所以染色体数目没有变化),每个子细胞获
得23条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减半了。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联会,到后期分离.第二次分裂同有丝分裂类似,但是减数
分裂只在第一次的间期时,DNA复制,蛋白质合成,第二次则不,注意,减数第一次分裂与有丝分裂时
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则无,因为在减数第一次时同源染色体已经分开.这是判断他们的标志.
但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减数分裂染色体数减半,有丝分裂染色体数不变。
02.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单胺类或乙·酰胆碱类物质。
03.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
构基础是反射弧。
皮质醇的分泌过程属于构成一个反射弧,在这里没有传出神经,传出神经用激素代替了,所以反
射结构的基础是反射弧。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与肾上腺皮质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肾上腺分泌皮质醇
增加,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不涉及神经调节。
皮质醇可以作用于相应的组织细胞起作用,也可以通过负反馈作用于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故
其靶细胞有多种。
动物被运输过程中,先通过下丘脑和垂体促进皮质醇的分泌,皮质醇分泌过多又会抑制下丘脑和
垂体的活动,因此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04.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
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则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
主动运输。
05.纤维素属于多糖,是碳水化合物,只含C、H、O三种元素,没有无机盐。
06.细胞内自由水能够流动,可以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是生物体代谢活动的介质,是良好的溶剂
07.细胞膜上的受体不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电信号不需受体,有些信号是需要细胞内
受体而非细胞膜上受体传递的,如胰岛素。高等植物通过胞间连丝交流信息。
08.能合成ATP的细胞都能合成酶是错误的。成熟红细胞他能合成ATP,但是他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
无法合成酶.红细胞内的酶(包括ATP合成酶)是他成熟前(原始红细胞是有细胞器细胞核的)已
经合成好的.“能合成酶的细胞都能合成ATP”这句话才是对的.因为能合成酶表明它是活细胞,活
细胞要消耗能量,就一定有ATP合成.
09.线粒体内膜上可以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故含有呼吸酶和ATP合成酶。
10.Na+、K+以重吸收的方式由肾小管进入内环境,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叫吸收。
11.在种群生态学中,最高环境容纳量(简称“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
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
资源.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
A、环境容纳量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的种群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只与环境的变化有关。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出生率和死亡率。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夏季最大。
12.醋酸菌在有氧条件下利用乙醇产生醋酸
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葡萄糖汁产生酒精
泡菜腌制利用了乳酸菌的乳酸发酵
腐乳制作利用了毛霉等微生物的蛋白酶和脂肪酶。
13.母液在生物中,就是指在培养微生物的原培养液,具体母液中的成分要根据情况而定。
14.连续细胞系被认为是转化了的细胞系,细胞大多具有异倍体核型;由一个祖细胞培养形成的细
胞群为一个克隆,称为纯系;未经克隆化培养的细胞系具有异质性,也就是遗传性状不均一,有
差异;按照教材,正常细胞发生突变南明成为癌细胞,突变是多方向的,某些癌细胞在合适条件
下能逆转为正常细胞。
15.除草剂敏感型的大豆经辐射获得抗性突变体,且敏感基因与抗性基因是1对等位基因。
如果由于突变体若为1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从概率的角
度去看就很难再经诱变可恢复为敏感型,除非通过诱变可以增加含有敏感型基因的片段。
如果由于基因突变是多方向的,可能恢复为敏感型。碱基对替换表现为抗性,说明基因是可以表
达的。
由于敏感基因与抗性基因是1对等位基因,说明它们是一对相对性状,突变体若为1条染色体的片
段缺失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原来敏感型的大豆应该是杂合子。
16.幼苗叶片中的细胞分裂素主要由根(或根尖分生组织)产生。合理施用细胞分裂素可延迟
叶片衰老,提高光合速率,使总初级生产量大于呼吸(量),从而增加植物的生物量。
17.在原生质体培养过程中,首先对种子胚进行脱分化得到愈伤组织,通过液体悬浮培养获得
分散均一的细胞。然后利用酶处理细胞获得原生质体,原生质体经培养再生出细胞壁,才能
进行分裂,进而分化形成植株。
18.实验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大样本原则,分组编号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