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女生耽美>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 第十二章 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二章 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1 / 1)

 在张爱玲的一生里,她的姑姑张茂渊是一个不可不提的人物在父亲母亲的不断升级的争吵中,家庭的崩溃,亲情的分裂,后母的阴险,童年的悲切在这样的乱世里的亲情,有这么一位姑姑收留了自己,真是这样的稀罕,更是弥足珍贵姑姑是张爱玲的守护神!

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也是新时代的新女性,在少女时期和张爱玲的母亲非常要好,她们姑嫂一块儿学习一块儿唱歌一块儿弹钢琴一块儿学画画,一块儿买时装姑姑也十分厌恶哥哥张廷重淫糜的消沉的腐朽的不求上进的遗少生活因此,1924年姑姑张茂渊决定出国,由于姑嫂关系密切,黄逸梵也决定偕同前往,借由小姑子需要监护人,双双离家,远渡重洋......

是不是每个家族都会有一些特别的传统??我们说张爱玲的家族吧:打李鸿章张佩纶这边,我们看到的是坚强,才华横溢∨廷重张子静(张爱玲的弟弟)这边我们看到的是腐朽胆小懦弱徘徊不前的人生再说黄家三代单传,到了张爱玲张子静这一代,兄妹俩膝下竟无留下一男半女打李菊耦这边,一路数下来按现在的说法,全是“十”在遥远的19世纪末,李菊耦23岁才订婚,这是一个有着“嫁不出去”的风险(只不过李菊耦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黄逸梵22岁结婚,张爱玲23岁与胡兰成签订婚约♀里我们说说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最顶级的“十”,一直到了78岁才把自己嫁掉,可谓是把“十”做到了“极致”,做到我们这代人“目瞪口呆”的“极致”我想这里面一定有着悲泣悲壮的爱情故事......

我苦苦地寻觅着......

传说:张茂渊很年轻的时候,(那就是1924年的留学)去英国留学时,邂逅一位名叫李开弟的青年才卡我在一些书里看过描写他们爱情的文章,那是作家们用口水写的,我不太相信在我自己的追寻考证下,一些像家人的回忆比较可信)在他们留学认识后的第一天起,缘分命运就注定了他们是一辈子的朋友,一辈子的恋人一辈子的知己一辈子不能没有的你......

一些书里描写他们在留学时,李开弟对张茂渊的美丽,才华,出身,反正一切的一切惊羡不已爱慕地大献殷勤,风起时为她披衣,寂寞时为她诵诗李开弟疯狂地爱着张茂渊,张茅渊也很自然地爱着李开弟可惜的是他们遭遇的那个时代是一个禁锢的时代,没有勇气能做出“挣扎”的举动......

有两个版本在描写他们的爱情:一个是李开弟早就有婚约在身,在那个时代只要有婚约在前,那么其他的人再怎么爱慕只有“看”的份№一个说李开弟的原因是作为比较激进的青年学生,他不能接受张茂渊这个“李鸿章”大卖国贼的后代的事实我相信前者的说法,那是缘由李开弟有婚约在身而无法解脱后一种说法我认为不能成立李鸿章,世人对他的评价那是有目共睹的,就当时的有识之士对李中堂的评价都颇高,何况在我国30年代年代的崛起年代更是对李鸿章的评价高高在上,有空看看梁任公的《李鸿章传》是何等的高高在上的评价,我想张茂渊的恋人的水准不至于如此低下吧!

不过,就像张爱玲说的:“有几个女子是因为思想美而被爱呢?”这话对于男人同样适用,恋爱中人常常会觉得对方聪明得要命,但真相也许是,我们“愿意”觉得他聪明当年张爱玲追问祖上那些事,姑姑张茂渊说:“问这些干什么,现在不兴这些了,我们是叫没办法,都受够了”她的声音一低,近于喃喃的自语,随即又换回平常的口气:“到了你们这一代,该往前看了”

为什么说:“没办法”???

什么叫做:“受够了”???

张茂渊的家族背景除了给她一笔打了折扣的财产(据说被二哥侵吞了一部分),还带给了她什么,而她的“声音一低”和“喃喃自语”,则让我不得不怀疑是跟感情有关,纵是爽利独立的女子,思想及感情,常常也会有那样幽微的一顿,不愿被人察觉的一声叹息

不管怎样,这故事都不出“守望终身”这美丽的俗套,但是,从张爱玲以及弟弟张子静的字里行间里读出来的“姑姑”,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她的十生涯,也许与这个男人有关,但,我想,那不见得就是全部

1928年,张茂渊从国外归来,这一年她26岁姑姑回国后一直在英商怡和洋行做事,上海沦陷后,她和一千多名在华员工被裁员,转去电台工作了一段时间在电台的工作很轻松,每天工作半小时,可以拿好几万薪水但是,她不愿说她必须要说的话,(就是读稿子,报告新闻,诵读社论)觉得不想说还非得说,这不是她要的生活∨茂渊说:“我每天说半个钟头没意思的话,可以拿好几万薪水;我一天到晚说着有意思的话,却拿不到一分钱”于是,辞职又改在大光明戏院作翻译然后,“又觉得像我这样没有家累的,做这不称心的事,愁眉苦脸活下去,却是为什么呢?”挑剔的姑姑,名门出身也许反倒是一种连累《围城》里方老爷子的看法是,女中学生应嫁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应嫁男留学生,至于女留学生该嫁给谁???

方老爷子没有提出合适宜的方案,大概他觉得这类人属于天生嫁不掉的一类,不说也罢用现在的话说,张茂渊是一个三高人士:(四高,加上心高)

1.高学历:不知道她在欧洲拿了个什么学历,反正是一留过洋镀过金的海归

2.高收入:遗产也应该算一种收入吧,打了折仍然不菲,再说她还是职业女性,一度在电台读社论,工作半小时,就能拿几万元的月薪

3.高门槛:这里还得引用方老爷子的话,他说,嫁女须胜吾家,娶媳须不胜吾家,更加通俗的话叫,抬头嫁女儿,低头接媳妇,对张茂渊这样的名门之后,免不了要给予敬而远之的待遇

虽如此说,只要愿意俯就,这世上就没有嫁不掉的女子,张茂渊的问题在于第4高:“心气高”∨爱玲说,她找起事来,挑剔得厉害,因为:“如果是个男的,必须养家活口的……怎么苦也得干……像我这样没有家累的,做着个不称心的事,愁眉苦脸赚了钱来,愁眉苦脸活下去,却是为什么呢?”她所否定的这种生活状态,是包括本人在内的大多数的写照,没来由地做着不快乐的事,除了随波逐流的天性,还有就是不把自己的感觉看得那么重要,就像在公交车上,木着脸隐忍地看窗外风景转换,不大去想为何踏上这段旅程(我说这是自恋的心态)

张茂渊则敏锐地追问自己的感觉:“却是为什么呢?”同理,当喜欢的人不出现,出现的人不喜欢,她一定会选择“一直孤单”哪怕“就这样孤单一辈子”按照上面的格式去想:若是父母所逼,或为经济所迫,或是像张爱玲笔下的那些女子,生活在大家庭里,无法忍耐手足间的挤压与倾轧,就算没有爱情,看不上对方,也是会劝自己俯就的而张茂渊,父母早亡,因为遗产的问题,跟两个哥哥都闹僵,经济上前面说了,虽不算富有,一个人也还过得去,那么,愁眉苦脸地嫁一个人,愁眉苦脸地活下去,却是为什么呢???她不把惯性考虑在内,不把闲言碎语他人的眼光考虑在内

不肯俯就的一个女子,唯一的出路是让自己爱上对方,我知道在张茂渊心灵的城池之外,始终有李开弟的身影徘徊,但这位守城者的功力,真的像传说中那么强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令她不胜?惶地等了五十多年吗?

我愿意相信爱情的魔力,像书中说的那样,能让人生死相许,我也愿意相信那些经典的传说据说:张茂渊发过誓:“非李开弟不嫁”有几本书里都描写她对李开弟的一片痴心,李开弟也是一辈子都在自己的婚姻里照顾着这位“婚外情”!少女张爱玲对这段“我爷爷我奶奶”的故事很来劲,经常缠着张茂渊说家史,张茂渊却很煞风景地来了句:“我想奶奶是不愿意的”传奇陡然落到尘世,跌得七零八落,张爱玲简直不愿意听......

海德格尔说了,人,诗意的栖居人们有着将人生诗化的需求,假如自己实在太没料,那就去拔高父母好了,所以我们经常看到那样一些表扬稿,把父母塑造成勤劳善良勇敢坚定的楷模,高级一点的,就往佳话上靠,将父母打造成神仙眷属,与芸芸众生迥然不同只有张茂渊,她说:“我想奶奶是不愿意的”一句话,将那个勇敢追求传奇恋情的奶奶,还原成无数心不甘,情不愿地执行父母之命的旧式女子中的一个,她那爱晒幸福的老爸张佩纶,则更显尴尬

这就是张茂渊,她太真实,这种真实与勇敢相伴,使她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不用那些矫饰,来抵挡素朴到灰色的真相♀份特质,一部分来自张佩纶的遗传,另一部分,则与她走过的路程有关李菊耦去世后,遗产由同父异母的二哥张志潜代管,直到张廷重(字张志沂)娶妻生子后才交割清楚,据说分得颇不公平,(有的书评价二哥人品不错,分的合理)张庭重和张茂渊联手跟那位哥哥打起了折产官司,关键时刻,张廷重丢下妹妹倒戈,张茂渊吃了个大大的闷亏,从此便不大与哥哥往来,声称不喜欢“张家的人”,只对张爱玲好一点,因为是她自己贴上来的(张爱玲在后母的挑唆下遭到父亲的毒打,逃离家后投靠姑姑张茂渊)张茂渊跟她家族的关系,都是被生活的污秽所伤,而心冷意冷,与她那荒唐的哥哥往来不多,感情上没有太多牵扯,张茂渊是在哥哥的照管下长大,很可能存有许多温情的记忆,当亲情陡然转身,露出狰狞的面目,那种坍塌带来的幻灭感,沉重无比精神的洁癖让她不惜“对自己狠一点”,与虚伪的情意一刀两断,要“刻骨的真实”和“刀截般的分明”∨茂渊就是这种人之后的张爱玲我也认为继承了姑姑的衣钵“刀截般的分明”......

但水至清则无鱼,真实到极处,可能就会缺乏人情味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