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代初期的上海,正处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非潮期抗战八年,上海除了从“八.一三”开始的三个多月的血火之战外,分别为四年的“孤岛”时期和近四年的“沦陷”时期♀两个时期的上海文坛,尽管文学界许多名将猛士已撤退到大后方以及香港等地,但留守在上海的文艺队伍还是异常活跃的文学报刊并不比战前逊色,虽然当时的政治环境所迫,其中锋芒所向略有收敛
正由于处于复杂的政治环境,上海文艺界的形式也十分复杂,沦陷时期的文学作品更是鱼目相混,珠玉杂陈,进步作品表现形式皆是隐晦的,曲折的敌伪政府的新闻检查相当严密,任何一种有所指的“过激”文字,皆会遭到杀身之祸
张爱玲卓然不群,独树一帜,注目于战事以外的凡人琐事,怨偶姻缘之间,又集古典佳韵现代风情与一身,自然聚起了全上海各色目光的注意
初出茅庐的张爱玲多么像一位在台下慢慢啜茶的看戏人呀,她细细地啜着茶,不动声色地看着台上喧哗吵闹的表演中国人那世代相传的机智滑稽与小小的狡诈,时不时地让她露出会心的一笑台上“戏剧”的规则过程及欢喜悲哀,她都太熟悉了§悉到一边讽刺一边爱着的程度她的这种异乡人的特异视角引起了沦陷区评论家的注意文作家周班公就这样说过张爱玲:“这是一位从西方来的旅客,观察并且描写着她喜爱的中国”周班公这种发现是敏锐的,但对张爱玲犹有未见之处
张爱玲认为:现实人生大半是不可了解的,满布着破坏与磨难,淹没在重重的黑暗之中,而真实的可了解的人生,全是一些不相干的偶然的刹那间的情境上人生之戏剧也大致如此,熙攘往来的悲欢离合,不过是文明的浮华表象,而在那浮华之间,偶尔有一瞬清澈的,使人心酸眼亮的一刹,却是生命朴素的底子对于前者,张爱玲她一向是抱着嘲讽与讥薄的态度,对于后者,却被深深地感动着,以及对生命沉没的无言之痛
不难想象,散文或时评写作,并不能完全表达这些丰富的内容∨爱玲必然地会有所不满足她最初选择替《二十世纪》英文报刊写稿,一则是因为对自己的英文颇有自信,再则因为英文报刊稿酬很高而在这个时期,她迫切的需要钱来解决自己的燃眉之急,更消通过钱来获得她久已向往的独立自在的生活方式似乎从很小她就渴望着一种新的生活:自己挣钱自己花,自己管自己,自由自在,独来独往姑姑就是榜样姑姑的独立姑姑的随和以及姑姑的幽默都给了张爱玲很深的好感,事实上她们一直相依为命十余年
张爱玲消挣到足够的钱,从而可以按照一种自由的雅致的美好的生活方式来生活
张爱玲后来说:“用别人的钱,即使是父母的遗产,也不如用自己赚来的钱来得自由自在,良心上非炒快的”
挣钱的目标在《二十世纪》英文报刊上很快实现♀并不是说,这份杂志付给了她多少稿酬,而是说,它给了张爱玲空前的信心,包括文学才华,包括以文谋生的能力♀使张爱玲受到极大的鼓舞
《二十世纪》英文报刊,这份时今已为人遗忘的英文刊物,为年轻的张爱玲提供了走向职业写作的第一步台阶不过《二十世纪》终究不是文学圈内的杂志,而张爱玲,最终是要真正“杀”进文坛的就像《二十世纪》的主编梅涅特说过:“张爱玲是一个极有前途的青年天才”四年前,她从圣玛丽亚女校毕业时,汪宏声先生也这样说过张爱玲的前途“未可限量”
这些话,开始越来越清晰地回响在她自己的内心她真的要“杀”进文坛了,她需要更大的冒险与成功
一个“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了”的人,也许比其他的人更需要飞扬的轰轰烈烈的人生,更需要完美明亮的生活
自从张爱玲用中文写了两个短篇《沉香屑.第一香炉》和《沉香屑.第二香炉》叩开了她仰之已久的上海文坛的大门时,张爱玲便一发不可收拾地走进了上海大文坛
随着张爱玲一发不可收拾的创作激情,各种杂志,各类人等皆对张爱玲投注了不同内容的关怀和热望其中,有些背景不甚干净的报刊杂志,也拼命拉张爱玲写稿,写各种吹捧文章,举办多种活动,兴趣不在文学而在为自己的报刊拉场子,撑门面
一时间张爱玲的社会活动频繁起来,连梅兰芳来沪,朝鲜舞蹈家崔成喜来访,张爱玲也作为知名人士前往陪同采访并合影留念,她一举成为当时社会上的知名人士
而此时,张爱玲的父亲则因为生活挥霍无度,将家产彻底毁掉,不但卖掉了最后一部汽车,也舍弃了体面的洋房花园生活,而搬到一处普通的公寓里住而弟弟张子静因身体多铂辍学后一直在家修养闲来没有事情做时,便找来姐姐写的读,每一篇都仔细读过读完了就想去找姐姐谈谈读后感,但是与姐姐见面的机会却越来越少了每次去,十有九次碰不见她,姐姐不是外出就是忙着写稿姐弟俩很少能够坐在一起,像从前那样融洽地交谈
出了名的姐姐似乎不是他的姐姐,而成了一个遥远的名人就像他对母亲的印象一样
张爱玲的精致文章,飞扬文采,引起了当时还滞留在上海的一些进步学者前辈作家的注意他们一方面感到欣喜,这个文学新人的出现,功底非浅,是现代文坛上难能可贵的出手不凡少年老成的文学天才;但另一方面也提张爱玲担忧,当时的上海文坛环境特殊,清浊难分,似张爱玲这般红极一时的大出风头,很有可能遭人利用,走上歧途,这是人才的浪费,是文坛的损失
比如文学前辈竹铎傅雷夏丐尊王统照王伯祥周予同周振甫等人,都在暗暗注视着张爱玲的每一篇作品的问世,正因为如此,对新人张爱玲怀有爱意的文艺界前辈倍加关注而张爱玲却浑然不觉,只是尽情地享用着成功后的快乐
张爱玲的好友柯灵多次地委婉地向她表示,因为时局不清,消她少与《杂志》这个刊物往来,甚至暗示她不要到处发表自己的作品,柯灵说:“因为环境特殊,清浊难分,很犯不着在万牲园里跳交际舞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