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那年,胡兰成去了北平,这一步,是他蛹化为蝶的关键一步在燕京大学的时间虽然不长,却使他大大的开了眼界
据记载,胡兰成这时候有两个同学在燕大读书,给胡兰成介绍了一份为校长誊抄的工作xSm
那时的燕大,名流荟萃在校园里,同学们常衬悄地指给胡兰成看:这是周作人,那是某某某,总之不是宗师,便是豪杰,胡兰成因自己志向未明,对他们这些名流只有景仰,对他们的课却也没有单纯慕名而听,比如他就没有听过周作人的课♀样,燕大虽好,却似乎并不是他所想要的,眼看一天天过去,他感到自己没有什么长进,情绪低落下来,在燕大只待了一年之后,胡兰成就返回了故乡,结束了他的“非典型”的大学生活
说到胡兰成,我想到的是,他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这是乱世里才有的聪明的人胡兰成虽然没有受过完整的高等教育他是凭着他的聪明与悟性,完全通过自学,成为了一个学问家
胡兰成有才气,有性格,在乱世里,想到即便是循规蹈矩地活,怕也是活不了多久,于是就恣情放任地活果然,也就活出了个涅
这样的人物,现代史上就不多了民国是乱世,于是民国这样的人就多起来从陈独秀,到闻一多为止,成为一个谱系他们的为人品质,其实都不一样,有的是极其刚烈的性格,有的是善于阿附的性格,惟有才气饱满这一点,他们这一类人极其相似但是那些人们,比如陈独秀等等,是可以归类的,而胡兰成则不能归类
1927年胡兰成从燕京大学退学,北伐军兴起后,胡兰成回到了浙江,先后在杭州萧山两所专科学校任教成了知识分子
1932年,他厌倦了教师的工作,返回家乡,这时候,他的发妻唐玉凤生病去世,家中无力下葬,他四处苦苦告贷,竟求助无门,最后在干妈那里借得60元,还遭来一通奚落与鄙夷此事对他刺激甚深,从此放弃了任何正义感,一心只想往上爬
他后来回忆说:“我对于怎样的天崩地裂的灾难,与人世的割恩难爱,要我流一滴眼泪,总也不能了我是幼年时的啼哭,都已还给了母亲,成年的号泣,都已还给玉凤了,此心已回到了如天地之不仁!”
如此冷血的人,日后在政治上的表现种种,也就可以索解了我们再后来大动乱时期,胡兰成的人生轨迹
之后,胡兰成又南下广州,辗转于南宁百色柳州,又做了五年的中学教师♀之后胡兰成更是不安于三尺讲台,经常对时局发表看法〈东西也常常爱用一些时髦的字眼,比如“兵气”“民间起兵”“开创新潮”等等字眼
1936年,“两广事件”发生,广西的桂系第七军发动兵谏,要求中央政府抗日胡兰成由于当时是中学教师,又有一手漂亮的文章,又有满腹的才华与学问,又有着年轻人的锐利与机警,自恃于雄才与大略,又常在报上发表对时局的评论
这一年应国民党第七军军长廖磊的聘请,任中学教师之余请胡兰成兼办《柳州日报》,在报纸上为军长廖磊发表鼓吹兵谏的文章,这是胡兰成开始崭露“政论一支笔”的头角与号称,而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在办报的过程中,“两广事件”旋即受挫,胡兰成又因不遗余力地鼓吹亲日思想的一篇政论而惹下麻烦月,“两广兵变”失败后,加上就因《柳州日报》的这一篇亲日政论胡兰成而被当局抓到桂林桂系第四集团军的总司令部,受军法审判,监禁了33天后来因为白崇禧惜才,才没有再为难他,白崇禧给了胡兰成500元,算是礼送出境
没想到这次的文字贾祸,却因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的注意反而给胡兰成带来了更大的“上行空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自然规律,使胡兰成的人生又上了一个台阶
胡兰成亲日的言论理所当然地吸引了汪精卫的目光,被汪精卫看中,具有汪派背景的《中华日报》邀请他为《中华日报》撰稿人,接受邀请后他便奔赴上海就职
自此胡兰成从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一举升迁为汪精卫的心腹与栋梁,走上了官宦仕途的第一步,也是成功人士征程惯有的第一步:御用
1937年,汪精卫又让胡兰成在自己主办的亲日报纸《中华日报》的社论委员会任总主笔,可谓信任有加胡兰成在汪精卫的喉舌报《中华日报》社论委员会任总主笔后,大肆展开卖国求荣的舆论攻势和思想侵略,当时这是一份亲日派最重要的报纸,《中华日报》上洋洋洒洒的社论皆出自于这位才子之手
不久之后,胡兰成在《中华日报》上写了两篇有名的文章:一篇《论中国手工业》,一篇《分析该年关税数字》,这两篇文章使胡兰成的人生又上了一个台阶,并被日本的报刊《大陆新报》译载♀样一来胡兰成就更是引起了汪系的高度重视,自此他成为了汪系的主力干将,且日益扶摇直上,再回首乡村“惨绿少年”的种种凄凉,则如同恍然隔世
1938年初,沪战爆发后,胡兰成又被重用调到香港《南华日报》,汪精卫将他调到香港的汪系《南华日报》任总主笔,以笔名“流沙”撰写社论,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就是卖国高论《战难?和亦不易》不过,此时的胡兰成的名气虽大,却无任何政治实力,经济收入也很可怜,月薪只有区区60元
就在胡兰成弹铗抱怨之时,机会又来了!
汪精卫这时,叛国已是箭在弦上,急欲组织伪政府,有意延揽胡兰成做他的“文胆”◆精卫通过亲汪的《南华日报》社长林柏生从中引线,派亲信陈春圃带了亲笔字条给胡兰成:“慈派春圃同志代表汪兆铭向胡兰成先生致意”
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不久后也来到香港,也想顺便见一见胡兰成经过打听,方知胡兰成的月薪微爆生活艰难,且患有严重的眼疾,无法面见“夫人”陈璧君严厉斥责林柏生埋没人才,亲自将胡兰成的月薪,由原来的60元一下子就加到360元,还附送了2000元的“保密费”
对这样的笼络,胡兰成心领神会,欣然受之≡此,胡兰成正式上了汪记的贼船
这以后,汪精卫开始鼓吹“和平运动”,他最需要的是吹鼓手,胡兰成的地位随之急剧上升此时《中华日报》又专门成立了社论委员会,为汪伪宣传定调委员会主席是汪逆本人,总主笔又是胡兰成,他手下的一批撰述,个个都是“名流”,有周佛海陶膝林柏生梅思平李圣五等
汪伪政府在南京成立后,胡兰成在南京伪政府先后担任“中央执行委员”“宣传部政务次长”“行政院法制局局长”,还短暂的担任过汪精卫的侍从秘书,可以直接向汪精卫本人进言◆精卫很“赏识”他,呼他为“兰成先生”,常向他“殷殷垂询”政见
其时,他俨然是汪精卫嫡系“公馆派”中的栋梁,在汪伪政府中的位置,要远远高于著名“文胆”陈布雷在蒋介石那里的分量
胡兰成把汪伪当做“新潮”,以“布衣卿相”而沾沾自喜,在上世纪70年代写自己的自传《今生今世》时,还津津乐道于自己是“和平运动时,位居第五”的荣耀
他的这一生,颇多荒谬,是他自己后来曾说,解放初他一度化名留在大陆,还差一点经梁漱溟引介去见*
到了1980年初,在*访问美国日本之后,他还在日本写了一封致*的万言书,纵论天下大势中西文明优劣和中国经济问题,洋洋洒洒一大篇“之乎者也”――当然不会有人理睬他♀是后话
不过,当时胡兰成在汪伪政府里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傀儡政府成立后,造舆论的位置就不是最重要的了,他的地位自然下降了加上胡兰成一贯恃才傲物,得罪人甚多,渐渐地,也不讨汪精卫的喜欢了,至1943年,实际上已经被冷落了
然而胡兰成自负才干,不甘屈居人下,刚一站稳脚跟心里不爽,就又瞄准了更大的主子,越过汪精卫直接搭上了日本人据说就是因为被日本人翻译转载的《论中国手工业》《分析该年关税数字》这两篇文章和日本人勾搭上的
胡兰成他这个人,是坐不得冷板凳的,旋即通过日本使馆的官员清水池田笃纪,与日本军界对战争前景不乐观的少壮派频繁接触,又把他自己攻击汪伪预言日本必败的文章翻译成日文发表,引起了一些日本军人的瞩目
此时,汪精卫因日军在战场上已渐露战败之象,与日本人正在互相猜疑之间,见这些文章发表,也不知是什么来头,大为紧张大概是怕日本人“换马”吧,汪精卫一怒之下,将胡兰成逮捕了起来
还有一种版本是因为伪政府内部人事倾轧,说胡兰成直接搭上了日本主子而犯了越级之罪,惹怒了中国主子汪精卫而被关押起来了◆精卫的政治手腕虽然在蒋介石面前屡屡败北,但是对付轻狂的文人胡兰成还是绰绰有余,胡兰成很快就被关押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胡兰成入狱后,一度绝望,以为此番性命不保,后来在日本军人以及日本朋友池田的强力干预下,方才获释放他与张爱玲的相识,就在这此后不久那时,他的行动尚不自由,正在南京的家里休养
追溯胡兰成的人生履历:自从1939年离开香港《南华日报》回到上海,任《中华日报》总主笔,次年就任汪伪政府中央执行委员宣传部政务次长行政院法制局局长汪精卫秘书侍从等年又应日本人之邀在南京主编《苦竹》杂志,(这时已经与张爱玲结婚)后又赴武汉任《大楚报》社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从香港逃亡日本
1974年胡兰成回到台湾年7月25日在东京病逝,著有《今生今世》《山河岁月》《禅是一枝花》《中国礼乐》《中国文学史话》《今日何日兮》等等以上这些书早就在大陆开放出版,还有一些书只在港台出版没有引进大陆
胡兰成著有《中国人的声音》6.5万字,据说是当年十分火红的书籍,售书价为当时上海的储备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