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女生耽美>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 第一八六章 张爱玲的“圆梦”的记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八六章 张爱玲的“圆梦”的记忆(1 / 1)

 自从张爱玲遭到上次的“垃圾桶”事件以后,从此,张爱玲越来越过着闭门幽居的生活她很少接电话,住址是向外人保密的,信都是寄到她租用的信箱里而且,她又常常不去开信箱据说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她的书,常常寄去三校稿久无回音,如果出版社再去信问三校稿不寄回可否付蝇张爱玲也就用航空邮筒复信只有一个字:“可”

张爱玲定居美国期间,写作上还是在取向中国取材也许她认为对中国题材最有把握她到美国之后的作品《五四遗事》《浮华浪蕊》《相见欢》《色?戒》《同学少年都不贱》等,还是以中国的经验为主轴到美国的前十年,她大都以文艺创作营学校为家;第二个十年在南加大,她又钻入《红楼梦》和《合花》的考证注译工作;第三个十年,她的写作重点就在长篇自传性《小团圆》《对照记》里面Hxm

此后的13年,她仍然在写作,但是随着创造性的锐减,和她日益离群索居的生活,她无法写出如早年那样才华横溢的作品了,因为那些作品都不是闭门造车造出来的而且随着《北地胭脂》(怨女)在英语国家的发行失败,她基本已经放弃了英文创作了她重新开始中文写作,发表在台湾和香港的一些杂志上

不过就是中文创作,她作品中的新鲜元素也是少之又少了事实上,她自从移居美国后,除了将她早年的作品翻译改写外,难得有什么新鲜内容,一些散文中似乎还涉及到部分来美后的生活则没有一篇反映美国生活当代现实的有力之作,不管她承认还是不承认,有一个事实不容回避:张爱玲的文学生命结束在《秧歌》之后而《秧歌》是她在香港完成的

我们从“张爱玲遗作手稿展”中可以知道,《惘然记》最初曾拟名《乱世纪二三事》的这“乱世纪”,指的是中国四五十年代的战乱时期,收入书中的故事多是旧作翻新,题材始于40年代然而它们的文风却惊人的相似,洗尽铅华,而一味使用白描手法,显然是改了又改所致大多数张学研究者们以为这是她出国以后,受到美国文化的洗礼所致,而有的张学专家则认为多半是由于《合花列传》的影响,一味追求平淡而自然的结果――似乎矫枉过正,几个故事都粗俗灰色晦涩,如《相见欢》《浮花浪蕊》都淡远平实,耐读而不易读,《色?戒》更是引人误会

在洛杉矶,张爱玲隐居是第一个十年相对平静,创作力也很旺盛除了对她竭力深入研究的《合花列传》与《红楼梦》以外,还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张看》剧本集《惘然记》以及《续集》中的部分文章

从的创作来看,也有的张学专家说:张爱玲的创作活力并无减弱,但明显的是生活的底子显得单薄我们从其创作作品来看,她的题材选择了社会的做法,一是写间谍的心理活动,一是写在大陆与衡的边缘上生存的留学生们的生活,从的内容和艺术技巧来看,都没有超过她四十年代的作品,这只能算作张爱玲的一个补缀她的创作显然已经走到了尽头

张爱玲身心经过了几十年的奔波已经疲惫,她已经开始在为自己圆梦,圆那两个愿望,那是年轻时就曾有过的梦想这是张爱玲多年来的一个夙愿,经过了成名后的喧哗,恋爱婚姻的曲折,世事的变迁,以及飘离故土的各种机遇,从心理上经历上张爱玲都已具备了圆梦的条件――那就是张爱玲对《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名著做考据的研究工作以及对《合花列传》的翻译工作,而后者也是胡适的遗愿

此时的张爱玲已经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工作上了她对《红楼梦》的研究有许多独到之处,著有研究专著《红楼梦魇》《红楼梦》的考据工作,张爱玲整整做了10年,其间断断续续,终于在1976年汇集成书但是成书与否,在红学界的地位与否,并不是张爱玲所关心的十多年沉浸在红楼世界里,她多少有些遗形忘物,就像她自己说的:“偶遇拂逆,事无大鞋只要详一会《红楼梦》就好了”红楼之于她,是寄寓想象与回忆的所在,有了它,她才可以在月光清亮的夜晚,一个人轻轻推开窗户,在晚风中轻轻享受宁静而金黄的遥远记忆

此外,由于胡适对《合花列传》这部书的推崇,使张爱玲下决心将它翻译出来这是张爱玲的第二个梦,是她的第二大工程

《合花列传》是光绪末年,松江人韩邦庆所著,写的一部专门描写上海妓女风采的当时以妓女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很多,比较著名的就有《合繁华梦》孙玉声著《九尾鱼》张春帆著等几部当时韩邦庆因为只懂得吴语,这部书纯用吴语写出,出版后影响不大,但是它又受到现代学者们的重视胡适提倡“整理国故”时,曾经专门做过《合花列传》的考证鲁迅先生认为此书是“狭邪”中之上品,在《中国史略》里称其他书“大多巧为罗织,故作已甚之辞,翼震耸世间耳目,终末有如《合花列传》之平淡而近自然者”

1926年,上呵东书局出版重印《合花列传》的就是胡适刘半农努力的结果,并皆给予作序,足见推介之力五四有文言白话之争,胡适是提倡白话文的,反对文言文,在此理论旗帜下,他又认为白话文学需要向方言文学吸取新鲜的血液,并给予《合花列传》以极高的评价,称其为“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它自然是在推重之列

《合花列传》通篇用的是吴语(即苏州话)创作,全书的对白都用苏州话写成的,对于不懂方言的读者来说,可为“天书”即便中国人来读,都会非常的吃力张爱玲自称“十四岁第一次看《合花》”,小时候她家的《合花列传》也是她父亲读了胡适的考证才去买的胡适对《合花列传》的推崇是以“平淡而近自然”为标准在胡适看来,那是文学上很不容易做到的境界,他视《合花列传》为奇书,比《儒林外史》还要符合他对于结构的设想

张爱玲翻译《合花列传》的念头由来己久“许多年来无原书可温习,但也还记得很清楚”张爱玲当初在给胡适的信中就明确指出:“我一直有一个志愿,消将来能把《合花》和《醒世姻缘》译成英文”后来,来美国拜访胡适时,又提及此事,胡适表示支持

不过,她的生活一直漂泊不定,又有年老多病的赖雅在身边,她很难着手这项巨大的工程直到赖雅去世,自己并取得了稳定的经济毕之后,她才能按照自己的性情去翻译这部幼年时候就迷恋不已的“奇书”

张爱玲凭借她在上胡活多年对吴语的了解(吴语并非上海话,但上海有许多苏州人,而且上海话里有许多吴语词汇),准备想将这部《合花列传》分别译成了汉语普通话和英文版我们知道:即使将《合花》译成国语版,也得细心咀嚼,那么译成英文需要多少时间和心血也就不言而明,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是胡适没有完成的梦而今,张爱玲将要来完成这一巨大的文学翻译工程

单单以书名而论,原来张爱玲暂定为《Floe

softhesea》,可是当时刊载译文的杂志《通俗专号》接下去的一篇就是《孽海花》,又是“海”和“花”,书名中两个字犯重,恐怕会使英语读者觉得中国千篇一律,连书名都编不出花样来张爱玲的好友宋淇先生认为,“合”即指上海,译名中应该将两字点出

《合花列传》由张爱玲先后译为国语版和英文版,于1981年由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填补了这方面多年来的一个空缺这项工作很艰巨,也很有价值,它是胡适工作的承续张爱玲的目的在于重新发掘或者说是“打捞”了一部古典杰作,使之进入传统文学的经典序列,与《红楼梦》《金瓶梅》《水浒传》等一样并列而流传久远

《合花列传》的英译工作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后期才告完成,在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的《译丛》上刊登过第一章第二章及介绍性短文,全部定稿是在80年代不过,张爱玲一直没能找到出版社愿意出版这个《合花列传》的英译本,实在是可惜国语的译注本就顺利许多,1981年由皇冠出版社出版,张爱玲的译注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吴语对白的翻译上

我们再来说说《红楼梦》,张爱玲到香港写剧本主要是因为《红楼梦》,没有想到为编写剧本而引来了之后的种种痛苦及悲剧,六七十年代后又钻进此书二十年,她对《红楼梦》可谓是用情极深,我相信她对曹雪芹的认同更深,同样是“煊赫旧家声”,同样是生活潦倒,宋淇好比脂砚斋,“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其中的心证意证,谁能说得明白??

张爱玲还在十来岁的时候,就能手捧《红楼梦》,熟读背诵;十几岁时,写过《摩登红楼梦》,完全是“红楼笔法”几十年惯下来,各种版本的《红楼梦》都通读过几遍,以致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便会自己蹦出来张爱玲一直认为,《红楼梦》是她一切的泉源这泉源滋润哺育了张爱玲的作品,现在她又重新回过头来寻找泉源,要使其更多地润泽人生

于是,这部中国古典名著的考据研究工作使她疯狂起来,她完全沉浸在这些文字堆砌的迷宫里拼图游戏和推理侦探似的考据中她自己也称之为以后总疯狂般的豪举无论偶尔碰到的各种使她不能开怀的事情,如赖雅之死如台湾盗版书的出版等等,只要她“详”――研究与考据一会儿《红楼梦》,便很快会云消雾散,她对《红楼梦》的狂热般的迷恋,没有什么其他更好的解释,只能说正是《红楼梦》那盛极而衰,极盛极衰的情调与她产生了心灵的共鸣

香港的宋淇夫妇常常来信和张爱玲开玩笑说;“你的红楼梦魇做得怎么样了?”在去日苦多的生活中,《红楼梦》的考据终于在十年的时间中做完,张爱玲对此有两句很好的概括:

十年一觉迷考据

赢得红楼梦魇名

张爱玲对《红楼梦》的研究,历时10年年,这部24万余字的《红楼梦魇》由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其中包括《红楼梦未完》《红楼梦插曲之一》和初详至内收“五详”《红楼梦》论文,共7篇论文,并有自序一篇张爱玲果真采用了《红楼梦魇》这个书名这正是很好的表达出了她研究《红楼梦》时的一种心态:那是一种疯狂

这是一部对《红楼梦》有着独特精深研究的学术著作,显示了张爱玲对《红楼梦》全部研究的艺术功底和造诣,也是现代以来对《红楼梦》研究的一个创举《红楼梦》是创作,而不是自传改写与遗稿旧时真本等7个问题在张爱玲这里得到许多耐人寻味的新见

但《红楼梦》堪称是千古奇书,即便花费再大的努力,恐怕也难以了悟其中奥秘诚如著名的红学专家俞平伯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曾经感叹过的:“《红楼梦》在中国文坛上是一个梦魇,你越研究便越糊涂”

张爱玲在研究这本书的主要贡献是以一个家的眼光来研究《红楼梦》,如她对后四十回作者高鹗的心理研究,分析了高鹗亲自下堂而去,而自己又不便说,于是将心中的怨气发泄在中的袭人身上的写法在高鹗的修订本中,袭人已被贬身价,高鹗把她写得比曹雪芹的原作更为不堪但张爱玲毕竟是写出身,《红楼梦魇》在学术的组织上缺乏严密的条理,许多有趣有见解的看法散落在长长的铺叙当中,由于整理起来难度较大,不像张爱玲写她自己的是那样的出手不凡在《红楼梦魇》里,张爱玲就感叹过“去日苦多”

张爱玲的第二个梦是她把用吴语写成的《合花列传》翻译成英文及国语她的贡献是为这部做了许多注解,为当代读者描述了本世纪初前后上海的风土人情,尤其是欢场里的场景描写,可以说,为今人解读《合花列传》一书提供了一个可读的范本但由于《合花列传》的结构缺少一个中心人物来支撑,便使读者读《合花列传》不易看出作者的一些隐晦笔法张爱玲自己也承认,她的工作可能是无效的工作:她在译本的序言中说:“就怕此书的下一回目是:张爱玲五详红楼梦,看官们三弃合花”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十年的朝云暮雨,十年的春花秋月我们可以想,在异国寒夜的灯窗下,一个细详《红楼梦》的中国女人庄信正先生有这样一篇写张爱玲的文章,题目就是:“旧事凄凉不可听”还有庄信正的《永远的张爱玲》庄信正认为:事实上整部《红楼梦》就是旧事凄凉不可听

张爱玲写道:“散场是时间的悲剧,少年时代一过,就被逐出伊甸园家中发生变故,已经发生在庸俗暗淡的成人的世界里而那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仕途竟不堪一击,这样的靠不住看穿了之后宝玉终于出家,履行以前对黛玉的看似靠不住的誓言”

也许,十年深居简出,皓首穷经地研究《红楼梦》,正符合张爱玲彼时的心境大家族的败落,繁华落尽后的凄凉,张爱玲的一生,可谓尝尽了“百味人生”的种种状味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张爱玲主要醉心于这两件工作:一是潜心研究《红楼梦》;二是翻译《合花列传》她对它们的研究翻译,是一次朝向自己内心的沉迷的旅行有了“合红楼”的魅力音响,她已经不需要外界的喧声了在《红楼梦魇》里,张爱玲就已经感叹过太多太多的“去日苦多”了

流走的岁月,确是太多了张爱玲最后的一部《小团圆》,就是在这2部作品都完成以后,抓紧完成的,因为,她深深地知道,自己的时日已经不多了

人一旦研究一个人一本书,涉入越深,越难自拔这时候的张爱玲心甘情愿为《红楼梦》《合花》埋没二十年就像我现在写这本我自己喜欢的我自己的用心作品《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已经写了有五个年头了,至今我还是很难走出来不知在这本书完本以后,我还能不能够走出她那凄凉绝美的阴影

注:五一劳动节的小长假今天已经开始,这里祝我的书友们节日快乐!

a

h

ef=

起点欢迎广大书友光临,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a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