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女生耽美>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 第一九一章 永别了 海的女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九一章 永别了 海的女儿(1 / 1)

 美国洛杉矶的人们绝不会想到,因为这位华裔老太太的谢世,竟会在华人世界掀起那样的大震动他们哪里知道这位孤寂的老人不是别人,正是被国内外誉为“天才奇女”的作家:张爱玲

张爱玲猝死的消息,迅速传及她生活过的祖国大陆及台湾香港地区,举世为之哀恸如同巨星陨落引起的强烈地震一时间,台湾及香港的报纸,连篇累牍地登载有关张爱玲去世的各种消息及纪念文章尤其是文学界,对张爱玲的去世,犹如石破惊天,令许多文坛宿将扼腕哀叹

夏志清教授第一反应是“震惊”,但是“想想20多年来一直多铂两三年来更显虚弱不堪,能够安详地躺在地毯上,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未受到任何痛苦,真是维持了做人的尊严顺乎自然的一种解脱方式”

台湾作家朱西宁则说,“张爱玲先生不声不响,一些些也不要惊扰人世的就那么悄悄地去了;一如其平生不欲人惊扰她,原是她素来信守的己所无欲,勿施于人可见并非一般世俗误解她的太于孤僻自我,目中无人她是谪仙归位,真的羽化而去”

白先勇的第一个反应则是“失落感”他万分惋惜,在他看来,张爱玲是五四文学之后的作家中,最有才华的一个人,她是一个才华横溢不可多得的作家,她的逝去是中国文坛的损失

美籍华人作家聂华苓,听到张爱玲的死讯,形容她的感觉是“全身都起疙瘩”,一时语塞,仅连声说“真是的,真是没想到”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王德威认为,她是擅写月亮的,然而却赶在八月中秋传来她逝世的消息,这该是她留给我们最后的嘲讽吧王德威认为这是一种“张爱玲现象”因为说她已遗世独立吧,她却又赶在世纪将尽前,又现身说法出版她的照片集,游走于文字与影像,大众与高蹈,媚俗与骇俗之间,张爱玲一次又一次地诱惑并揶揄她的读者她对文化“现代性”的掌握,其实颇有神来之举现在,张爱玲之成为一种现象或成了一种“神话”,岂是偶然

王德威还说,在八月十五,明亮又阴森的月光下,各大媒体热烈介绍,回顾张爱玲一生的成就对此异象,张爱玲若是有知,也要纷然骇笑吧?用张爱玲自己的话来说:“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又)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主森则认为,随着她的逝去,40年代的旧上海,终于写下了句号,而由她一手推至巅峰的“荷”,也永远不再了“三十年前的上海”的月光也就此化作了传奇

与张爱玲有过几天同游台湾经验的美籍华人陈若曦女士,则会以张爱玲留给她的印象自傲:“张爱玲对作品是十分讲究的,但对自己却十分马虎她的发式是最不费神的清汤挂面式有一次,她们走在路上,陈若曦发现张爱玲穿了不同花样的袜子,便很紧张地告诉她,但是张爱玲居然笑一笑,一点也不在乎”

1995年9月9日,正值中国农历中秋前夕月亮圆而澄静,银色的月光透过轻轻被风卷起的落地窗帘,无声地洒在她饱经人世间悲欢而又安详入梦的脸上,似乎在为这位曾经风华绝代的女子奏着一支无声而美丽的歌,为她送行

她把自己清理了,却在世界各地留下衣冠冢,处处开花,衣钵留香

然而,我们世上的人仍不肯轻易放过张爱玲,不但蜂拥至洛杉矶公寓进行拍摄采访,且不住骚扰林式同及相关朋友,要求召开记者招待会公开火葬日期举行追悼大会等等......

这其中便包括了那位嗜捡垃圾的戴文采,她拿出那缕张爱玲的头发再次作为奇货可居,并且假用夏志清之名,声称应将张爱玲土葬

林式同毕竟不是圈中人,他为了寻找宋淇,一时轻信将遗嘱示人公开了,竟然导致了内容外泄,见诸报端,引起轩然大波,不禁后悔不已

林式同后来终于发现:作为他自己是遗嘱执行人,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甚至不是张爱玲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华人世界的大事要想真正做到尊重张爱玲的遗愿,让她不被打扰地安然离去,竟是一件超乎想象的艰巨任务,如稍一不慎,就会成为众口唾骂的千古罪人,会导致自己亲手将张爱玲再“谋杀”了一次

次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月圆之夜张爱玲写了一辈子月亮,却在月圆前陨落,这是不可能不引起人们伤感的联想这夜,美国洛杉矶文学界对张爱玲的去世自发地组织文人云集的“迎月诗会”,在9月9日那天晚上,一百多位中国现代诗的爱好者集聚――“以诗迎月”活动,诗会一起低头默哀张爱玲洛杉矶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张爱玲的悼念

与此同时,各大媒体相继报道,各种悼念文章铺天盖地这些都给了林式同莫名的压力,他不得不向朋友们求助,并在9月12日召集几位好友秘密开会,他们在这次集会上通过了四项决定:

1.正式成立工作执行小组:即林式同庄信正张错张信生四人尽快遵照张爱玲遗嘱及遗愿去处理她的身后事;2.纪念张爱玲的活动或研究,应与处理身后事分开张爱玲专家们可以继续讨论作品或生平,但目前不想太多人参与执行张爱玲遗嘱的工作一旦工作处理完毕,将会有报告说明处理过程,届时专家们亦可借此报告再作评判或研讨;3.由林式同决定遗物之丢弃及濒,由张错负责对外发言尽快火化及遵照医嘱处理灵灰,不举行葬礼仪式;4.工作消两星期内完成

9月19日清晨,张爱玲的遗体在洛杉矶惠捷尔市的玫瑰岗墓园火化她的遗嘱执行人林式同先生完全遵照她的遗愿,到场的是林式同和他的几位友人,没有举行任何仪式,火化时也没有亲人在场

然而9月20日一早,《世界早报》仍旧是报道了火葬现场及照片――这里我们不能不视为媒介的神通广大,他们还是有办法打探到火葬日期并且偷偷进入现场并拍照,并且大肆渲染张爱玲之死的“凄凉”,对林式同等人颇有责怪之意

这令林式同十分难受,张错只得安慰他:求仁得仁,我们只是尽其所能,让张爱玲女士潇洒地来,潇洒地去罢了

两个人又讨论了一回撒放灵灰之事,并谈及海葬当日鲜花拍照录像之事,商议开船摄像的人熏均觉得又伤感又担忧,不知道这回又会不会被媒体打扰其实这时媒体早已经知道海葬的打算,只是不知时间地点而已林式同等人互相勉励要尽量必秘密,然而还是颇不自信――媒体的力量确实太强大了,无孔不入,实在太可怕了

9月30日,是张爱玲的生日,美国西海岸华人作家们在玫瑰公园为张爱玲举行了一个追思会,以表示对这位杰出的女作家的敬意,并遵照她的遗愿,将她的骨灰撒于空旷的荒野之所以选择9月30日,他们并没有刻意选定这个日子,只是为了参加海葬的朋友方便就选了一个周六的日子,安排海葬的人就订了9月30日的船

而这一天,恰恰是她出生于1920年9月30日的生日,恰好是张爱玲的75岁生日一个人在她生日的那天,又重新回到生育她的大地,也算是人生几近完美的旅程了

9月30日,是张爱玲75岁生日,按照中国的传统,是她的“七十六岁冥诞”在这一天,林式同与在码头负责录像的高全之,负责拍照的许媛翔会合林式同偕同诸文友,驶船入合午9点半,船长把引擎关掉,让船静静地飘在水上她的骨灰,由林式同和友人庄信正张错张信生高全之张绍迁许媛翔等人,护送至太平洋合所有人对着骨灰盒三鞠躬,主持者念了简短的祭文......

合追思会结束后,林式同与几位朋友一道,遵照张爱玲的遗嘱,将她的骨灰进行了海葬在距洛杉矶三海涅的太平洋上,林式同默然片刻,从船长手里接过螺丝起子,慢慢启开骨灰盒的金属底盖......

然而,就在这时,船身忽然开始剧烈地摇晃,林式同几乎站立不稳,要靠着张错的帮忙,才能努力打开骨灰包林式同抱着张爱玲的骨灰盒,在船笛长鸣声中,在船长的示意下,他缓缓走向左舷下风处,在低于船舷的高度开始将她的骨灰伴着玫瑰花瓣撒在太平洋中,朋友们也将她的骨灰伴着玫瑰花瓣撒向太平洋......而张错带着有两麻袋红白玫瑰花,朋友们用了这两麻袋的深红和纯白的玫瑰花瓣撒祭了张爱玲那高贵的魂灵......

在船笛长鸣声中,潮声涌动,灰白色的骨灰,随风飘在深蓝色的合,同红白玫瑰花瓣一起,渐行渐远……

张爱玲之魂,就此永远漂荡在合

浩瀚.......博大......苍凉......

张爱玲的骨灰被撒进太平洋里,为她做着一切的人是林式同,一个与她毫无血缘关系而只见过两面的人她惟一在世的亲人是她的弟弟,此时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上海,他只有从报上知道了姐姐辞世的消息

张错在《水般亮丽自然――张爱玲海葬始末》中详细报道了执行张爱玲遗嘱的全过程,心有余悸地称“有一股黑暗的力量,竭力推动公开悼念张爱玲女士的活动,四面八方,有如阴风冷箭”

张错还写道:“觉得好像和媒体在角力,好累本来就没有什么好隐瞒的,只因彼此立场不同,一方是尊重逝者遗愿,另一方必须有所报道”

其后,不是文人的林式同勉为其难地提笔撰写了《有缘得识张爱玲》一文,这是他不得不向世人做出的交代,也带着替自己辩白的意思:

“在执行遗书的任务时,对丧事的处理方式,大家意见特别多怎么回事?张爱玲的遗嘱上不是很清楚地列出她的交代吗?她生前不是一直在避免那些闹哄哄的场面吗?她找我办事,我不能用我自己的意见来改变她的愿望,更何况她所交代的那几点,充分显示了她对人生的看法的一贯性她毕生所作所为所想的精华,就是遗书里列出来的这些,我得按照她的意思执行,不然我会对她不住”

“她的遗嘱说要马上火葬,不要人看到遗体自她去世至火化,除了房东警察我和殡仪馆的执行人员外,没有任何人看过她的遗容,也没有照过相,这点要求我认为已达到了”

“从去世至火葬,除了按照规定手续需要时间外,没有任何耽误”

“她不要葬礼我们就依着她的意思,不管是在火化时或是海葬,都没有举行公开的仪式”

“她又要把她的骨灰,撒向空旷无人之处这遗愿我们也都为她做到了”

也许,太平洋亦可称得上是人世间最荒凉的处所了,人们把一捧捧深红或纯白的玫瑰花瓣相继撒入水中花落水流红,但愿海水有情,终有一天会把她的骨灰送回她魂牵梦萦的上海

张爱玲1952年离开上海,此番魂魄归来,已经时隔43年真是“生也漂泊,死也漂泊!”

张爱玲这样走过了自己的一生,如果有来世,如果可以重新选择,她还会要一个这样的自己吗?

生命没有办法选择,但生活可以选择在辞别人世的最后时刻,她是否曾为自己选择的生活懊悔过?我们无法知道

我想:这一定是她最喜欢的生活方式

注:这一章节是我花了很久的时间和心血在写的过程中,中断过多次一是因为感动;二是因为震撼;三是因为崇拜;四是因为垂泪;......在写的过程中,痛写,写写停,不能自己我还不停地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没有了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