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现在的收藏市场则有点乱象丛生,有股市高峰时的人傻钱多的特点。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浸淫于书画市场的亿万富翁不在少数。可真正研究的又有多少。大家都抱着击鼓传花的心态,只要下一棒能转手倒卖出更高的价格,管它真假!我亲眼看到一个煤老板以天价拍下一张古画,后来经鉴定是民国仿制的。但那买家竟毫不在意,第二年又出现在另一家拍卖行中,以更高的价格被更傻的人买走。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只凭钱多,而不去多看古代范本,多去研究辩别,这样的收藏跟股市坐庄又有什么区别呢?
鉴赏书画作品,一靠直觉,二靠考据。直觉,其实也是建立在考据的基础上的。只有平常进行知识的积累,才能在鉴赏书画作品时第一时间感觉到它的气息。这种气息就是书画的神韵与鉴赏者本身的学识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共鸣。再从笔墨技法,点画线条,乃至作者的生平甚至作者当时可能的精神状态去考据,才能对一幅作品的真伪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长期进行研究工作而形成的自觉的逻辑思维在书画收藏这个领域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我对事物直觉把握和对考据的认真追求让我在一次鉴赏活动中崭露头角,从而引起了鉴赏界权威颜老先生的关注。
那是一个由某电视台主办的群众性鉴宝活动,阿超的基金出了点赞助费,因此我就成了特约嘉宾坐上了台,就是那种光点头捧场不用说话的角色。当几批持宝者的宝贝被专家一一鉴定之后,也许是觉得这种形式有点单一吧,身为主宾的颜老先生突然来了个观众鉴赏互动的提议。就是让观众大家伙儿先对一件宝贝进行鉴定,然后由专家点评,给出答案,并指出鉴赏者哪些方面是错误的,哪些方面是对的。颜先生的本意就是想让普通老百姓也能提高一点鉴赏水平。
观众当然是一片勇跃,阿超的赞助费这时起了作用,主持人给了我一次机会。戴着白手套的手小心地捧上来两件宝贝,都是书法作品。一件是小楷册页,一件是行书条幅。那册页微微泛黄,无名款,持宝人想知道是不是文征明的。那条幅字迹刚劲有力,笔露锋芒,持宝人说也许是明末大名士,抗清英雄董方昌之作吧。于是,由观众扮演的专家纷纷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当轮到我的时候,我只看了一眼那册页,就断定它不是真迹。那册页的小楷虽然是文征明的字体,中规中矩,且墨色浓淡有致,颇有韵味。前面几位观众都一致说就因为这韵味,他们判断跟文征明的风格很象,所以八成是真的。我却提出,虽然中国书法的格局讲究墨色的浓淡,从而形成一种整体布局上的韵律美感。但这本册页,那墨色的浓淡却太过于机械,太过于刻意了。仿佛是一个电脑音乐作曲者,事先编好程序,隔几个音节就要出现一个“哆”,隔几个音节就要出现一个“来”,人工斧凿痕迹太过。所以不是真品,极有可能是今人所造。
而另一幅所谓的抗清名士董方昌作(注1),也不象。因为按落款,这是董方昌晚年之作。董方昌的书风虽然在早期是锋芒毕露,大概与他参与抗清举义,文武兼备有关。但到了晚年,其子被清朝廷招安并优待,又对他表示既往不咎。他其实已归隐山林,不问世事,心情变得恬淡而无所求。因此他晚年的作品已不见了早年的那种锋芒,而是变得圆润和随意。所谓字由心生,什么样的心境下自然会出现什么样的笔法,因此我判断也是假的。
当时我是初生牛犊的心态,反正是个业余爱好者,心里有什么话就直接说出来。也不管对不对,想到啥就说啥。结果是误打误撞,全蒙对了,还被颜老先生着实夸奖了一番,连自己也颇感意外。现在想想,这些随口之语,真是太幼稚了。
三个月后,在母亲的画展上,我又和颜老先生见面了。当得知我的身份之后,颜老先生又当着众人的面把我夸奖了一番。母亲的脸上满是骄傲,仿佛这个画展我才是主角一般。从此,我有幸能跟随先生左右了。
这几年跟着老先生,长了不少见识,这才知道收藏的水有多深,因此我在这方面的投资十分谨慎。我主要投向于那些现在已稍有名气,但还没有被炒作起来的年青书画家,毕竟他们的作品现在还没有人去仿制,而且成本也是可以控制的。既然做为一项长期投资,我相信,过几十年后,我手中的这批作品就会成珍品了。对于古代书画,我一直抱着先欣赏,后下手,慎之又慎的态度。
---------------------------------------------------------------------
注(1):董方昌是作者虚构的人物,历史上并无其人。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