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找太医!”徐晃急切在马上冲守门的侍卫道。他无比自责,小皇帝在自己的面前出了事,再有性命之虞自己就得陪葬,虽说跟着这样的皇帝陪葬倒也不枉此生了。而他不敢再往下想,快马加鞭到了皇宫,马已经像洗过澡一样全身是汗。宫人见皇帝脸色发白,赶忙接应。御医宦官宫女顿时忙作一团,还是徐晃在旁安排,大家才一面差人召大臣,一面护理皇帝,一面传令宫中戒严。
西凉军的大营此刻正议论纷纷,有说让出部分粮食度过,有说坚决不长此风。由于这些军阀平日里都是粗枝大叶的,文官的事向来只听李儒和贾诩的计策行事,现在贾诩称病,经常见不到影,而且不说也知道,一定会让他们留条活路给这些弱民。但李儒现在也没答案了,李儒是出了名的毒士,但是刚才动摇了,不是为皇帝自残而动摇,而是那番话。皇帝是在告诉他,如果我们死了你们能活多久?皇帝太年轻了,被武将们刁难了一下就动刀枪,搞得现在去疗伤,连个谈判的机会都没,所以李儒对一座的人说:“先等等,皇帝伤好了问给多少,怎么还。”军阀中便无人言语,纷纷算计着自己的家当。
且说深居简出的贾诩,第一时间知道了皇帝的做法。他听到为他探风的手下禀报之后,久久立在那里。等所有人走了后才在院里叹了句:“贤则贤矣,奈无力尔,然非莽撞至于死地,这盘棋又要怎么活?”但他不会只叹息,思量一下就叫手下去宫中看望幼君。
太医的阵容非常庞大,不管什么乱世盛世,医生怎么不嫌多的。很快止住血,大概半个小时的功夫,刘协苏醒过来,太医的诊断是身体虚弱,气血攻心,慢慢调养三月便可痊愈。听到说贾诩已经在殿外等候多时,刘协说:“快宣。”
贾诩进来,跪拜道:“罪臣来迟,望主上恕罪。”
“贾爱卿快快请起,朕正想找你。”
“不知主上寻臣何事?”
“先生估计,西凉兵营中能拿多少粮食,我们当如何归还?”
贾诩原以为小皇帝只是一怒之下去要粮的,听口风还是有打算的“圣上以为当如何?”
“老狐狸,我不说你就不说。”刘协心里笑骂道,但还是开口“我想借半年粮食,养好饥民,春耕夏收后还清,不知可行否?”
“长安居民数十万,数目庞大,唯恐他们不肯。”
“也不白吃他们的,春耕过后,这些居民们会去他们营帐内帮他们打好铁器,备好柴火,做羽箭等等,民不多粮,但只要有粮就有力气帮他们。况且只需稳定粮价,太仓就能趁机储备粮食,这几年四处打仗,太仓的底子你也是知道的,现在只需救急而已。”
对于这种乐观,贾诩不置可否,只答“三月之粮必是极限,多了人家给不了。且军营重地怕走漏机密,必是不让进的。为今之计只能以兵役充粮资,一来西凉军有军可用,二来民心归附,三来可保圣上无虞。”
“哦?此话怎讲?”
“陛下心思,可曾想过培植自己的根基?”
“说倒也无妨,权臣在侧,举止掣肘。乱世将起,无兵何以立威?”
“既然如此,就不可遮遮掩掩,反倒使人生疑心。最好便是明目张胆给兵役予他们,西凉军自相拥兵,久必不睦。到时则有主上安身之法。”贾诩的沉静刘协早已领教,此时文士帽下,平静而睿智的眼神让刘协深受感染,心境也平和许多。
“先生,朕不明,平日里先生不喜多言,今日为何愿悉数教导?朕想听实话,不是套话。”
“臣为西凉出谋回长安,虽是不得已,然大错已成。只愿无辜汉民重回太平,并助我大汉贤明之君抚顺讨逆,亦不负毕生所学。”
刘协起身拜曰:“先生是智者,愿请指教一二,则我汉室基业有望。”
贾诩连道不敢。
说话间西凉军派杨奉过来问询皇帝的情况,招进来后先和他讨了四个月的口粮,并告诉他长安城可以为他们提供兵源。至于偿还,夏收之后还1.5倍。杨奉便马上差人去禀报,军阀虽狠,军纪也差,但全都不敢冒着残害良民的骂名而引起众怒,扭扭捏捏地,都凑足了三月之数。李傕他们谈判的时候说的很清楚,四月不下雨,口粮只提供到四月。
也如贾诩所料,飞熊军乐得招兵,强抢壮丁,士兵不愿效死。三辅依旧无雨,这个才是关键,如果四月不下雨,那么春耕的时间一过就别谈什么收成了,所以也不怪西凉军,毕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只是刘协从小喜欢看天上的云,这几天天上的云是往南移动的,民谚:“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必将有场连绵的雨,所以刚刚亲政的小皇帝命所有人到下雨时来安平仓领取谷种,一级一级下放。这日子拖了几天还不见雨。灾民要紧,刘协命太仓煮米豆熬成粥救济。现在一斛谷卖到五十万钱,刘协用武力恫吓那些囤物居奇的地主,不命他们拿出粮食,但粮价若超过平时的两倍,可使西凉军杀抢。西凉军正因借粮心疼,这个命令等于是说让他们合法抢劫,监督的力度可谓空前。此令让朝中的夫子们很是头疼,一番朝中争论,开明一些的说这是救急之道,不然城中数十万子民徒生饿殍。另一方面担心西凉军是非不分,趁机抢劫,但是刘协还是微微一笑,最后只是贾诩说了一番话结束了争议:“法之所善,非为小节,乃谋天下子民生。西凉军虽有过错,然无不臣之心,可用其猛武,不致生害。即便是害,也是那些敢冒死抬价的祸害。此非旧日中山猫故事否?”(春秋时有个小国叫中山国,有户人家闹鼠疫,把家里的鸡越吃越少。所以就养了一只猫,这猫也爱吃鸡,但是有老鼠的时候就抓老鼠,老鼠那么多,抓又抓不完,所以算下来还是挣的。)
开始真有几个不怕死的大户依旧高价卖出,其余的观望,飞熊军以其闻名遐迩的速度迅速扫荡了这几户。其他的米行粮仓,便只敢卖双倍的价钱。但也只是一时之计,因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些人钻空子,直接说我家的米卖完了,朝廷也拿他们没办法。不过还是有几家愿意这么低价卖出,他们施舍性的售卖,艰难救济着除长安外三辅的饥民。刘协还是从三辅的米行里低价买进许多粮食,加上借来的粮食和原有的可用半年,这几家米行属卫家最大,刘协属意让太仓关注这些商户,若不够粮可从太仓以平日的价钱拿货。但是听徐晃说外边的民众还是有人饿死。
刘协前世的经验和直觉告诉自己——贪官中饱私囊。没有人民不恨贪官,因为属于自己的东西往往不得而知就被吞入他们的口中。这件事是交给士族的侍御史侯汶做的,估计是没有如实用全部粮食赈济灾民,而是趁机侵占公粮,于是派人取米、豆各五升在自己面前熬成粥,最后可以煮出两盆,证实是侯汶作弊,刘协对侯汶说:“朕尤恨硕鼠,今日良民无依,正是靠朕与群臣合力救治的时候,尔等鼠辈竟敢贪墨此救命之粮,圣贤书读到哪里去了?!!”于是责打侯汶,廷杖致死。被杀死的一个贪官,总算一时间煞了这些贪官的威风,之后长安城中饥民终于得到了救济,这是后话。
刘协下令,若得贪官,人人得以告之。必查到底,杀一贪官必能令一地安宁。并开始规定以后不准因钱财授予官爵。
终于有天早上,先是雾天,后来来了云。这是要下雨的征兆,但刘协谁也没说,只说我登坛求雨,命朝中文臣写祈雨祝辞,并命太仓准备发放所有的种子。面对皇帝的自信满满,所有人将信将疑,刘协念着祷告词,宫内森严但是等到乌云密布,外面民众的欢呼响彻云霄的时候,谁也没能压抑住自己的情绪。
“嗒”、“嗒嗒”
雨!是雨!是大雨!
太仓门口的灾民们望着天上的雨打在干燥的土地上,还能弹起尘土。老实巴交的他们心头劫后余生之念,世态炎凉之想,一时交杂不可言喻,眼中湿热异常,嗒嗒的雨点打在脸上忘记了躲雨,也不知流在脸上的是雨水还是泪水。不知谁先跪下,口称万岁,但一瞬之间所有人都跪在太仓,山呼“吾皇万岁。”刘协听到禀报,宫内太监宫女却也齐齐跪下,如见神明。
“吾皇万岁!”
“吾皇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一刻没有人会不为这种崇拜而虚荣的,刘协虽然平静地说:“饥民不可跪拜太久,马上领取稻种回乡耕种。”长安一地,民心空前团结,大家几乎如往常一样排着队,只是今天多了一升谷种。几乎同时,在看到下雨那一刹那,平日里关着的米店都开了,徐晃因贴身保护刘协,看到雨时,眼泪也忍不住了。刘协征询的眼神看了看他,他会意道:“皇上,当年我参加白波军,就是因为家中无米。”
天地的生灵,仿佛在这一场连绵的雨中回复了生机,没人民愿意打仗,只要有吃的。杨奉部的人由于知道皇帝的努力,才换来生机。他们都是黄巾军余党,在李傕郭汜眼里始终是异类,和徐晃一样,经历过这种无米的艰辛才出来打仗抢地主的粮食。高层几乎没人言语,这一部的军心已经是非刘协莫属了,他们对外经常称刘协的努力,当然更多是说刘协呼风唤雨的本事,因为越是荒诞不羁的事,越能流传深远。
杨奉的态度转变,最明显便是取消对徐晃的监督。刘协更是愿意亲近这个魏国五子良将之一,听其讲一些典故。比如:刘协的哥哥被毒杀后,嫂子唐姬在李傕扫荡颍川的时候差点被李傕所得。他的贯石斧用起来虎虎生风,剑乃兵之君子,不及斧头来得刚猛。然而徐晃说上阵杀敌最好用枪,童渊乃是枪王,陛下应找他来。
说是这么说,虽然他是皇帝,但是乱世了,哪那么容易找一个人,且不说成本多高,成功率就是一个问题。人力物力耗尽估计也都找不到,诸葛亮是皇帝同龄,本想找来做伴读的,几番寻找都是空手而归,历史上有名的刘关张到现在连在哪个州都不知道,至于那些地方官都身担要职谁肯来这个西凉军下处处受气。
距离最近的颍川的能谋善断之士都几乎被曹操所用了。颍川这地方几乎是四战之地,所以这里出来的谋士个个不凡,而曹操,近水楼台。“不行,起码得抢几个过来!!”现在侍中之位空缺,刘协点名要征辟荀彧。曹操自是不肯,但是荀彧向来忠于汉室,在朝中名望高,所以两边都是没问题的,关键在于曹操的态度。【荀彧,字文若,王佐之才。】
曹孟德犹豫了,特别犹豫,自己帐下的谋士多半是由荀彧举荐的,而且上下之所以能打理得井井有条全赖这个好帮手。然而荀彧对自己徐州屠城的事痛批,且又心归汉室,难保不生异心。而荀彧和他那看起来很普通甚至有点憨厚的侄子荀攸(其实比荀彧大五岁)商议时。【荀攸,字公达,计略百出,曹操称之谋主。】荀攸说:“曹公想迎陛下来许昌已经很久了,应该以这个为说头。叔叔你去长安必定会有所收获的,我听说咱们的皇上仁厚果敢,能为民着想,不失为明君之风。”“我也这么想过,但是当初我弃袁本初而到这,就是看出曹公才是成大事的人,现在朝廷的征辟也着实让我动心。当年董卓把持朝政我弃官回乡,现在就是君主有道,才想去帮他一把。只不过曹公之志,盛世为能臣,乱世则在四海,日后必定有兵戎相见的一天。”“叔叔不必多虑,现在也需要有个人在朝中为咱们多说话,西凉军将以十数,久必生乱,到时若有机会迎圣上来许昌,也是你的夙愿。”“然若为皇上谋,夙愿就不是如此了。曹公若为忠臣,则尽力佐之;若果有不臣之心,难免为敌。”
最后曹操答应了他去,曹操特别不情愿地答应。但是群臣都说让荀公去再好不过,若真的让皇上来许昌,最好不过。临行前,荀彧感念曹操昔日对他的知遇之恩,推荐郭嘉为军师。【郭嘉,字奉孝。天生鬼才,谋断奇佐。】这也是后来荀彧最为后悔的决定。
刘协特别开心,三国政务第一人归至麾下,以后少不了向他学习和麻烦他的时候。遇到他的第一句就是“此朕之萧相国。”
荀彧眼中复杂,还记得当初去曹营的时候,曹操迎接他的第一句便是“此吾之子房。”一时今昔恍惚,然而细细思来,皇帝比曹操有眼光。荀彧的才华,并非长于帷幄军帐,而是长于政治理国。
在跪拜之后,荀彧被赐予侍中的职位。大小事情,刘协一定要和他相商,比如眼前,有些流民因饥荒家徒四壁,现在没农具下田,太仓虽然觉得生产农具,但是从生产到使用这一环节不能直达。一步一步下去,就快耽误春耕了,又不可能把每个农民都叫到长安来拿也不能调查谁家才缺,因此一筹莫展。
然而李傕郭汜的争斗日益公开化,樊稠等人都掺杂其中,内斗不止而且长安公开招兵买马,更是抢兵马。先是竞价逐标,后来寻滋生事,后面会发生什么就可以预见了。每一部军马纷纷日夜操练,这多一个侍中并未引起他们的注意。
正是:君王有道四海归,乱世无情三辅碎。;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