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向来是固若金汤的,但这时却是极其脆弱。因为李傕的飞熊军连吕布都无可奈何,郭汜樊稠伍习等人的都拧成一股绳,他们非常像是今天的潮汕人,自己内讧虽多,一旦有外敌又会团结一致,所以很难从外攻破。而有王允的美人计在前,靠再送个美女也是不靠谱的,并且他们在这一点上很信贾诩和李儒两个人的看法。李儒自不必说,人称毒士;贾诩虽然也反感他们的做法,但毕竟是西凉人,因此也不愿把他们赶尽杀绝。刘晔荀彧刚来不久不知道情况,刘协一个十四岁的身子,民望虽高但没实功,难以取信于有识之士。
为今之计,只有和刘晔荀彧商量,而他们得出的结论非常一致,策反贾诩。贾诩是有一颗匡扶汉室的心的,但是保家卫国四个字对于他来说也是先保家后卫国,起码在国内相争的形势下。
刘协虽有主意,但是在这三国第一谋士的面前不禁一阵阵发虚。究竟怎么策反?
很快就找到了机会,李傕的士兵又出去抢人了,这次事情还比较严重,正在田里拿着新农具的一村子人全部青年壮年被抢了一空,而且还抢了民女民妇。这一点李傕这个大老粗没少干,早已习以为常,然而朝中的老夫子却毫不买账,杨彪率先向西凉军质问,为何在农时最关键的时候争抢民丁?误了农时今年的粮食怎么办?
李傕给他的答复是:沉默。
用沉默代替所有的回答,以表示充耳不闻,用沉默表示所有的漠视及轻蔑。
汉朝以儒家立国,东汉的儒学更是兴盛,他们在看到这董卓第二的行径时除了恐惧更多是愤怒。男人的恐惧通常都会演变成愤怒,由于李傕没有董卓那般的强势,所以人们对于李傕都是敢小骂一下的,这也导致了悲剧的后果。
满朝的文官全部在朝堂之上公开罗列了西凉军李傕部所有的罪行。基本还是比较属实,人证物证俱在,看这个架势,是玩命的。因为李傕拥兵自重人尽皆知,但没人敢去碰他,但有句话叫众怒难犯。
李傕谨记入朝前李儒交待的不要回应,什么事情都忍下来,秋后算账。
当大臣们说到李傕秽乱宫闱,意图纳先帝(少帝)之唐姬为妾,占用天子仪器,残杀民众甚至官吏的事迹的时候所有人都咬牙切齿,因为谁也不敢保证什么时候到自己头上。
士族和西凉军不两立是因为西凉军没想过要给士族活路,事实上李傕郭汜等人不失为一方豪强,但是为什么之后会被描述成横行无道的恶人,其实就是因为他们不给士族活路。他们自行任用官员,然后士族失去了世袭的特权;他们强行霸占了士族的田佣,扰乱生产,这点绝对是触犯了他们最后的底线。
对于我而言,不管是士族还是西凉军都是国贼!
一个杀人如麻,一个巧取豪夺,小偷遇上强盗而已。
突然我觉得,打倒西凉军的时机到了,以前一直想着要西凉军内部瓦解,但其实一直忽略了士族的力量,其实完全可以用士族的力量平衡他。正要发言,朝堂上荀彧摇了摇朝笏,刘晔紧盯着我摇摇头,贾诩脸色一直平静如水。
两大谋士不同意,贾诩也看不出表情,刘协便识趣地不发言。
“此事关乎民生,农时在即,军部必须马上释放民丁。”杨彪不会罢休。
李傕等人的脸色已经越来越难看,一些识趣的人已经开始不说话了。然而脸色难看的人也不止一方,杨彪为首,一批文官却是一副不肯罢休的模样。
樊稠郭汜终于坐不住了,开始为李傕反驳,毒士李儒担忧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其实这种情况下不回应是最好的回应,回应只能越描越黑。
一场从廷议就开始的骂战持续不休。双方剑拔弩张,彼此不退让,沉默的始终只有外来的人和堂上的皇帝。然而皇帝饶有兴致地观察每个人代表的立场及想法,士族从一开始都占着上风。本身是有错在身再加上没有多少能言之士,西凉军很快被骂得毫无招架之力。
毫无招架之力的,应该是士族。
在逞了口舌之快后,士族看着西凉人拂袖而出,接着集结大军。西凉兵勇好战,在此时更是团结,因为在李儒的统战下,所有人都清楚地认识到这次大家都是冲着西凉军而来的。士族的反应也非常快,所有的参与不参与的都非常明白覆巢之下无完卵的道理,纷纷集结队伍。
他们都是地方豪强养来保家的家兵,个个奋勇敢死。这也是士族敢拼死一搏的底气,一下子拉起的队伍足足一万多人,而且陆陆续续有增加之势,比之皇家护卫的两千不到已经壮观了许多。长安自从王允死后,文官们看到了用口诛笔伐并不能是这些军阀收敛,只有与之死战而胜才是保卫自己的最好利器。
他们都纷纷结党,秘密筹集兵丁粮草,贮蓄力量。然而他们缺一件东西,将领,由于没碰过兵书,没打过仗,守守自己的庄园还行,真的大规模作战压力还真不是一般的大。所以他们分析来密谋去,最终确定了一个人选,一个在他们眼中完美的人选。
我想,西凉军是对士族的举动有所觉察但绝对没有预料这次风波之大。这场力争被后来的人称为“士林群起”,西凉军的思想准备不足,但是手上的兵器却是现成的,不需要太多言语和战前动员,就可以马上集结冲着人多的地方打。
这个时候最安全的是刘协,反常的泰然的刘协。如果按照历史上的刘协,这次无疑会把宝全押在士族,这样会输得很惨,而且就算士族赢了,皇帝得到永远也还是新的傀儡身份。在谋士们的提醒下,我只能选择一言不发,自己的力量有限,就得把力量隐藏,顺便把态度也隐藏,一旦成为众矢之的,下场就是炮灰。与我同一想法的就是杨奉。
杨奉的身份向来很尴尬,他们是贫民出身,又夹着西凉人的血统。他们既看不惯士族的道貌岸然,也看不惯军阀的残暴杀戮,然而他们能解决什么呢?这场风云变幻,最终受伤的是像他们这样被逼反和没被逼反的平民。所以朝会之后我先召见了杨奉。
看到跪在阶下的杨奉,我知道他臣服的不是一个皇位,而是一个信心,一个可以带他们这样千千万万的平民重回太平的信心。有这个信心的是我,一年前我没,一年后我有。
因为有,所以会输得很惨。
与此同时,有两个势力也来凑热闹。
正是:文借民祸争天下,武凭利刀斗朝堂。;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