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骨柔情丹心可鉴血性男儿勇赴国难(一)
——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中国人民经过流血牺牲、艰苦抗战,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平西地区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一个战略要地,是连贯敌占区与晋察冀边区的一条重要通道。我的家乡四马台村是革命老区,较早的建立了党组织和革命政权。前线战事不断减员严重需不断补充兵员,虽经宣传动员但基本没有自愿参军的,大部分青壮年都是被捆绑着送到部队的。当时以逃跑、自残方式逃避参军的行为亦是常见行为。1939年4月,村里选定了部分青壮年准备强行送到部队,爷爷得知消息后,经过彻夜的思考,主动找到组织领导表示:抗日救国是名族大义虽死犹荣,自己自愿参军,弟弟忠厚老实把他留在家里赡养父母。并手持火镩(火炉通条)逼退了试图捆绑他的民兵,厉声说:姓任的小子是说话算话,说自愿参军就自愿参军,谁敢用绳子捆就跟谁拼命。组织领导佩服其忠勇,允许他回家跟父母、妻子告别。第二天,爷爷自行到村组织报到,胸佩红花,骑着马,风风光光的离开了家乡踏上了从军路。一同参军的其他壮丁,均是被捆绑着强行送到部队的。当时,爷爷已经结婚并育有一子,原配妻子张氏已有身孕,能舍生忘死毅然做出这样的决定实属不易,1944年爷爷因伤退伍返乡时,妻子张氏因病早逝,两个儿子也都夭折了,可以想象九死一生之后面对这么一个结局,该是多么的伤心啊。
晋察冀军区步兵第十团考证(二)
——追忆爷爷随老十团浴血奋战的光荣历史
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听爷爷讲当八路军打鬼子的故事,至今印象最深刻的仍是爷爷反复提及的老十团,以及老十团的首任团长“小白龙”、营长王亢,全歼哲田中队以及自己负伤被老乡救护等故事。爷爷去世已经17年了,这些碎片化的故事,人物、地名,在当时只是听了热闹,没有及时记录下来串联在一起很是遗憾。借家族修谱书之际,我搜集整理了爷爷的生平轶事,通过查阅资料,结合爷爷生前的讲述,逐步还原了他参加八路军并转战平北的这段往事,他所讲述的一些战斗经历也与史料得到印证。
老十团,即是晋察冀军区步兵第十团。老十团前身是华北人民抗日联军,由两支地方武装合并而成的,一支是抗日先锋总队,1937年10月19日,由白乙化、王志成领导,在绥西(今为内蒙西部)黄河套扒子朴隆(又称和硕公中)垦区暴动中建立的;另一支则是冀东人民抗日联军,1938年7月4日,冀东22个县的抗日大暴动中,由王仲华领导的、由luan县2000多人组成的队伍,1939年3月,两支队伍在平西宛平县金鸡台合并,编成华北人民抗日联军。抗联组建后,辖一、三两个大队,王仲华任司令员、白乙化任副司令员,王亢任参谋长,朱其文任政治部主任,吴涛任副主任。这支武装的主要领导成员,80%以上都是参加过“一二·儿’运动的北平中学生和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学生。王仲华曾任过北平学联主席,白乙化曾是中国大学学生会主席,王亢是北平工学院补习班的学生,吴涛和白乙化是同窗好友。党的组织在“抗联”中发展很快,到组建后3个月整训时,共产党员已占总人数的20-30%,各个伙食单位都先后建立了党支部,这就为后来编入八路军的战斗序列,奠定了基础。1939年4月起,抗联经过数月的战斗后巩固了平西抗日根据地,在完成配合晋察冀边区冬季反“扫荡”之后,返回平西根据地,集中于上下清水和双塘涧等地区进行冬训。1940年1月1日,抗联正式编入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冀热察挺进军步兵第十团。白乙化任团长,才山任参谋长,吴涛任政治处主任,辖属一、三两个营。
爷爷入是1939年4月入伍的,入伍即随部队参加战斗,结合以上史料,这与抗联这段时期频繁战斗,并于年底在平西抗日根据地冬训整编是吻合的。
冀热察挺进军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HB、热河、察哈尔三省边界地区坚持抗战的人民武装,归晋察冀军区直接指挥,这支部队是在开国上将萧克的一手拉扯下带起来的。1939年8月、9月间,萧克在区党委和挺进军军政委员会联席会议上提出了“巩固平西抗日根据地,坚持冀东游击战争,开辟平北新的游击根据地”的三位一体的任务。这个战略决策,得到党中央、八路军总部的批准和敌后根据地军民的热烈响应。报告在当时《挺进报》上发表,使这一决策更加深入人心。三位一体的任务确立后,挺进军进行了整编,整编后十团开赴平北,以miyun西部云蒙山为中心,经大小百余战,开辟了丰(宁)滦(平)密(云)抗日根据地,建起了连接冀东、平北、平西大三抗日游击区的交通走廊。后作为平北主力部队之一,纵横驰骋于密、怀、昌、延等地区,挫败了日伪军事围剿、经济封锁、政治诱降、制造“无人区”等一系列阴谋,屡创顽敌,威震敌胆,顽强坚持平北抗日游击战争。抗战胜利后,1946年3月,在HB沙城,十团扩编为冀察军区八旅二十二团。之后又编为冀热察军区独立第五旅十三团。1947年10月改编为冀热察辽军区独立二师四团,1948年2月随独立二师进入东北,并由地方兵团升编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一纵队三十二师九十四团,随兄弟部队一起参加了隆化攻坚战。在这次战斗中,十团第三任团长时任三十一师副师长的李荣顺同志光荣牺牲,成为和董存瑞同志齐名的英雄。建国后,该团成为我军第一支火箭炮部队,一直是我军列装最先进火箭炮的首选团队。由于该团在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军事训练中的独到之处,曾受到陈毅元帅和刘华清副主席亲切接见。目前,该团列装的300型远程火箭炮,是我军陆军目前最先进的主战装备,射程最远,堪称世界之最,它的信息化程度最高,已完全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炮兵概念。2009年国庆阅兵的火箭炮部队即是该团。
首任团长白乙化,人称“小白龙”。爷爷常说他们团长身材魁梧,满脸的胡子都是倒着长的,面相非同常人。
作家刘大为如此形象地描写白乙化:“身躯高大健壮,卷曲的长髯飘在双鬓,举止潇洒。”“他是军事家、政治家。还是诗人、画家、演员、演说家、书法家、足球健将。”我见过白乙化的照片:头戴大沿巴拿马草帽,一脸的络腮胡,白衬衫紧锁在瘦长的筒裤里,仿佛美国的西部牛仔。更令人刮目的是十团连以上干部都是大学生,是一支高素质的抗战部队是八路军中唯一的知识分子团。
关于白乙化牺牲的那场战斗,爷爷说当时战斗已经快结束了,有一小股日军还在负隅顽抗。白乙化跳上一块大石头,大骂一营长王亢让其冲锋尽快解决战斗,他的举动引起了日军的注意被冷枪击中身亡。这与史料记载完全一致,只是史料里略去了大骂王亢的部分。白乙化牺牲后,王亢继任团长,1955年被评为少将。
关于歼灭哲田中队。爷爷说这支日军部队很狂妄,号称进中国以来没打过败仗。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这个中队被十团在冯家峪全部歼灭。通过查阅史料,此次战斗在平北抗日战争史上有详细记载,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亦有相关记述。
关于臭水坑惨案。爷爷曾讲述,从喇叭沟门被老乡送回部队时身体还未痊愈,就在团机关卫生队继续休养。卫生队被日军包围突袭,损失惨重,他和一部分伤病员逃到山顶上藏身才躲过此劫。结合史料,此应为臭水坑惨案。王亢将军回忆说:一九四二年四月八日,在丰滦密联合县地区,发生了一桩震惊整个平北抗日根据地的事件——“臭水坑”惨案。在这次惨案中,我丰滦密联合县县长沈爽及十团供给处主任乔永昶、卫生队长郭庭章和地方、军队机关工作人员等三十多名同志牺牲;县政府财粮科长李昨非、团卫生队医生张云阁等五十多人被俘,使整个丰滦密抗日政权蒙受了自建立以来最大的损失,是一桩令人触目惊心、永世难忘的惨痛事件。在艰苦的斗争中,丰滦密人民群众与十团干部战士心心相印,生死与共。尤其是1942年频繁的战斗,部队减员,但当地人民群众毅然将自己的儿子、丈夫、亲人送到十团参军,仅河西就有279名青壮年补充到十团来。猪头岭村的邓玉芬大娘,先后将自己的丈夫和5个儿子送到部队,他们全部战死沙场。正因为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实意拥戴这支部队,所以十团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其中关于郑玉芬大娘的事迹,被**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讲话中特意提及,由此可见十团在抗战中的英勇事迹是具有深远影响和历史意义的。
以上是我结合记忆中爷爷的讲述翻阅大量史料整理出来的,许多内容都得到了印证。因当时爷爷随老十团战斗过的地方在行政隶属上比较复杂,属伪满洲国、为蒙疆自治区、为华北自治政府结合部,miyun县是建国后来新成立的县,怀柔、昌平、延庆等地当时均属HB省管辖,以及当时行军打仗保密工作的需要,作为一名普通的八路军战士是不可能了解那么详细的。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爷爷讲的故事里只能说出白马关、鹿皮关、冯家峪等小地名,而讲不清区县隶属的关系的原因所在了。这也是他在特殊时期时受污蔑迫害而百口莫辩的原因之一吧。
几年来,我有意识的去怀柔、密云、昌平、延庆、门头沟等地游玩,注意收集整理抗日史料。拜访过喇叭沟门救命恩人的后人,瞻仰过白乙化烈士陵园,碎片化的资料逐渐也串联在一起了,基本能还原爷爷参加八路军浴血奋战的战斗历程了。70多年过去了,抚今追昔,爷爷九死一生的传奇经历实属万幸,如今爷爷的直系后人已有24人,祖辈们的苦难经历值得我们用心追忆和深思,从而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值此家族谱书成书之际,整理成文,告慰爷爷在天之灵。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