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序章(1 / 1)

今天是安逸国兖州琅琊县邓家祭祖的日子。所有的在琅琊县邓氏的男丁都聚集在了邓氏的祖屋祠堂外面,一个个面目没有表情装作很严肃的样子像桩子一样的站在那里。邓青衫找了一个没人的角落拿出一个垫子坐了下来,看着远方那些成群结队的族人撇了撇嘴。

邓青衫在外人眼里就是脑子有些憨直性情孤僻的孩子,平时除了练习书法就是就是逗弄自己三岁的小妹妹邓紫衣玩,就没有什么交集的好友和户外活动。这孩子从小就木讷,其实主要是前是记忆觉醒的缘故,这里的话和文字和前世区别很大,他要真是个孩子倒是没有什么,可惜他不是有前世固定思维让他吃够了苦头,直到三岁才磕磕巴巴的能够说话,五岁还能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学习国学是怎么也学不会,只能不在家中私立学校读私塾。而是去公家置办的学校学习西学。

邓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的大将军邓禹和三国时期的名将邓艾,至于是不是往自己脸上贴金就不知道了,他们传到本朝老祖宗邓三省这辈,他是前朝的状元公,从小父母双亡有车有房,他二十多岁了在家中经商耕读没有什么大志。

他有个过命的好朋友叫白有人,就是琅琊白氏的祖先,他和邓氏不一样,邓氏是地主也是坐商,主要是经营农产品和酒楼食肆为主。白氏以武传家则是以运输保镖押运贩卖丝绸茶叶盐巴药材这些行商为主,前朝武人地位低下,商人更是让人看不起,白有人家里有意让他去考个举人什么的提高一下身份地位,从小就培养他学习四书五经什么的,方正家里也没有懂,人家文人喜墨客欢读什么书流行读什么书就给自己家孩子买什么书,听说现在的读书人流行研究金瓶梅,就花大价钱给儿子买了各种版本的金瓶梅,后来白有人是把金瓶梅倒背如流。长大后父母给了他十万两真金白银让他进京城去赶考,白有人论武艺是高强少有敌手。可是性情很是腼腆,朋友不多只有邓青衫的祖先邓三省和他最要好,就邀请几个好友一起去京城赶考。

这几个人都是乡下的土财主,就算是白有人走南闯北江湖上的规矩是样样门精,可是官场上的规矩什么的他们谁也不懂,什么时候考试他们也不知道,什么人能够考试他们也不知道,到了京城一打听离考试还有一年多呢?来早了怎么办呢?大家朋友好不容易聚在一起,有时间就玩呗。他们就在这京城中的红楼酒肆赌馆会所到处厮混,肆意的挥霍这十万两真金白银,他们是不着急有人替他们着急。

这人是谁呢?就是在京城交了一个好朋友叫朱三娣,这个朱三娣可不是一般的人,他是当今皇上的同胞弟弟,合顺王朱三娣,与当今皇上感情很好,一次在青楼厮混忘了带钱差点被青楼的妈妈桑带着打手给打出去,任他如何解释都不行,按照青楼的规矩要扒光衣服给打出去,这脸朱三娣可是丢不起的,正好被邓三省和白有人看见后觉得这个人不是交不起钱的人,给朱三娣解了围,有了这交情就经常在一起厮混。人和人交往就是这样,他们三个相见恨晚感情越混越好。

他们不懂这朝廷的规矩,朱三娣懂呀,为了这两个兄弟是到处打点上下,给他们弄了考生的名额,还带着他们拜见了这次的主考官和副主考官甚至是皇帝陛下。这次替他们捉急的就不止朱三娣一个人了,主考官和副主考官也急的上火了,一接触这两个人就知道他们是没有什么学问的丘八,可是他们又是合顺王的朋友,合顺王不光是当今皇上的弟弟。还是挂着礼部尚书和工部尚书的实权王爷。他们得罪不起啊。这两个人考成什么样子关系到了王爷还有皇上的脸面,不能说王爷没眼光交了两个丘八一样的朋友。

直到考试这一天两个家伙才傻眼了,要说邓三省这字是铁骨嶙峋字体中透着一股刚毅,可是问题是他没上过学,也没有念过书,他学的都是当年忠心耿耿的老管家交给他的,他还不懂事就父母双亡老管家一手把他拉扯大,把他当亲生的孙子带着,不光娇惯他还怕他吃亏,从他懂事起就教他怎么管家,出了写字之外教的他也就是什么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一添作五,九出十三归,大斗进小斗出,坑害老百姓一万三千种方法方式,官商勾结三十六计厚黑学什么的被邓三省背的滚瓜乱熟,除了背诵还要实践,从邓三省懂事起就管理家里后院的五百多只鸡下鸡蛋的问题,每天邓三省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风和日丽,别的小朋友在父母怀里撒娇或者和小伙伴玩耍的时候,他拿着一个小本子和毛笔开始画鸡蛋,因为年纪小不会写字,为了记账这个鸡生一个蛋他就画一个蛋。这鸡可不是像现在一样圈养的,都是散养在后院和鸭子鹅混养在一起,鸡蛋要他一个个的找,这是收的鸡蛋,吃的鸡蛋每天也要记录,厨房吃几个鸡蛋,他就在本子上把那个鸡蛋涂黑画上阴影。这表明这个鸡蛋被吃掉了。反正左右他也不懂,就把自己的平生所学都写上了。

另一也是个奇葩,除了金瓶梅倒背如流以外,其他的书早就忘到九霄云外都还给老师了,幸好自己的名字还没忘怎么写,没有把西门庆这三个写上去。他也没有做过八股文,写什么他也不知道啊,老师没教过,交过他也没学过,可能学过他也忘了。最后一咬牙心想写什么不是写啊,用蝇头小楷把七个孤本十三个版本的金瓶梅默写了下来。

等考试结束收完卷子主考官和副主考官以及几个监考的老师一看都傻眼了。看着这卷子不知道如何是好,皇上在开考前再三嘱咐一定不要照顾他弟弟这两个朋友,他们考完了的卷子,皇上要预览一下。现在普及一下这安逸国考试的规矩,这些举子们虽然有师房恩师的各种说法,可是归根到底还是天子的门生,谁是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都是皇帝钦点的,主考官唯一有权利做的是给皇上看谁的卷子不给皇上看谁的,就这点选择的权利,毕竟当皇上不是当闲人,要日理万机处理朝政,下班了还要花天酒地处理家务事,哪有闲工夫一个个的去看卷子。主考官是礼部选出来皇上钦点自然信任了。这两张卷子还是跟着他们筛选出来的卷子一起给交了上去。

其他的卷子皇上也没有看,多数考试其实都是皇帝走个形式过场罢了,怎么送到他那的怎么被拿回来,状元什么的排名都是主考官和副主考官以及监考官们一起商议出来的,真正的有权有势的子弟谁辛辛苦苦去考公务员啊,都是到了一定年龄就开始当官了。这些考出来的举人们大多数都是在他们手下做副手,替罪羊什么的,混的好了入阁拜相从开国到如今就那么几个人。能平平安安告老还乡就念阿弥陀佛了。

皇上一看这两张卷子,一张是惊为天人所做,一张是大吃了一惊,自己收集金瓶梅都没有收集过这么全的,好多内容都是自己没有看过的,吩咐手下的总管太监,今天那个后妃的牌子也不摘了,朕哪也不去要秉烛达旦通宵看着探花郎的大作,还没看过其他人的卷子白有人就被封为了探花郎,只不过这张卷子上是略有瑕疵。字太小了朕丫的看着有点费劲了。连着三天皇帝都在预览此卷,直到放榜以后这张卷子也没有能出了皇宫封存在考场,被皇上给私人收藏了。

另一张皇帝是怎么也没有看懂,写的什么跟天书是的,这世上竟然有朕看不懂的文章,朕这弟弟真是交了一个了不得的人物做朋友啊,这种文章和人物只能是状元公的材料,邓三省就这样做了状元公,例数古今多少帝,昏君要比明君多。历笔如刀君自见,皇朝交替同儿戏。这张卷子的传奇还没有结束,直到八旗子弟们打着清君侧护圣驾旗号入关以后夺了前朝的江山,传到了第四代皇帝十全爷的时候,他无意中发现了这个卷子一下子就被里面的内容给吸引了,其他人看不懂,他是把这张考卷是完完全全的看懂了,这不就是我以后安逸国管理老百姓的治国方针吗?可惜这样的人才没出生在和朕同一个年代,不然朕一定重用他至少要封侯拜相。心情一激动写下了一首打油诗。世上难得一知音,却是古人无处觅,朕懂此人传世句,此人可知朕叹息。前人忧愁后人知,后人苦恼比前人,日月喜乐不曾改,多变不变是人心。还特意为邓三省著书立传,从此安逸国的治国策略就这样被决定了下来。

放榜的日子邓三省和白有人被皇帝钦点了状元公和探花郎,但是二人并没有青云直上高官得坐骏马得骑,皇帝决定要重用这两个人才,邓三省被派到南海第一大岛胰岛去坐知县,白有人被派到辽东从军当了个偏将军。从此开始了二人的传奇经历,这二人最后因为前朝覆灭而反目成仇,邓三省这人虽然没读过书,可是为人义气,朱三娣带他如同兄弟,他对朱三娣如手足,得知合顺王兵败身死后宁死不做安逸国的官,要不是为了一县百姓他也不会投降八旗,故有伯牙叔齐不食周粟宁愿饿死在首阳山,我没有替好友报仇已经是不义了,在做安逸国的官就是不忠,邓三省无力回天又有一家老小要照顾,回乡经商耕读传家。

而他的另一个好朋友白有人则是有他自己的想法。这天下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是老百姓的天下,白有人出来做安逸国的官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为了天下百姓,八旗残暴好杀,要是让他们统治这国家指不定要死伤多少无辜,当然这不是白有人的想法,而是的大汉奸洪稀饭的说法,为了这个白有人还和邓三省吵了一架,邓三省骂白有人不忠不义,做汉奸走狗早晚不得善终。白有人骂邓三省只知道个人恩怨,不懂的大势所趋。何为忠何为义。八旗是祸害百姓朱家就没有祸害过百姓,我只为天下百姓,这才是真正的忠义。你要真为天下百姓就应该杀光八旗。这是天下人心所向。这二人大吵一架后不欢而散从此形同陌路。白有人年老之后立下家训凡是白家子弟诗书传家教书育人不准入朝做官,否则对不起列祖列宗历代忠贞义气。在什么年代教育都是最好的投资,又有好名声又有钱财捞,这白家从此不光名满天下还富甲一方,什么祖训的早就忘的一干二净了。

这就是琅琊县三大族中邓氏和白氏的恩怨开始,本朝历经三百年两个家族就斗了三百年,邓青衫自然对着些没有兴趣,他来到这世界的时代感就感觉有点混乱。这里有电车,火车甚至是电话连无线电网络都有了,还有枪支坦克飞机甚至航母,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世界强国之一的安逸国也加入了其中,还站对了立场成了胜利国之一,不过前期和中期在战场上的表现太糟糕了,随着战争的发展和需要,安逸国中的兵工厂等各种产业开始兴起,科技产物在邓青衫幼年时期是层出不轻,就如同改革开放以后一样,不过政治上还是开课考试八股文取官和贵族成年就做官的古老政策,很多国家对安逸国的内政开始干预,这种政治制度没有合理的法律来保护他们的各国的商业利益,而安逸国的政策则是洋人都是大爷有外交豁免权,其中包括杀人罪诈骗罪等。才逐渐平息各国的愤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见识的有识之士,和小皇帝对太后监国很不满,她维护贵族和腐儒的统治使很多人没有出头之日,商人和工人以及农民对这个老太婆也是很不满,应该说对这个朝廷不是个人不满,要求变法维新的意志从朝堂到民间甚至是军队势不可挡。

几年前朝廷迫于压力开始建立公立学校传播西学,开始建立商法和国际挂钩,同时大量引进发展高科技产品,重用一些闹得厉害的举子以及大商人,军队更是进行了改革开始使用国际编制。其实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了配合盟军就开始采用新编制了。皇帝的情况还是没有改善,太后只是用利益笼络更多的人,她可能觉得自己给的诚意很大了,但是很多野心勃勃之辈看来分给他们的骨头太瘦了。

这次邓家在祖屋聚会的用意也是看看邓氏是何去何从,老太后虽然年纪大了可是心狠手辣,皇帝年幼就被养在深宫内院的妇人之手,被腐儒传授一些没用的知识,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两边都不是好的选择。邓氏商议了几天后决定先观望再说,两边都不要得罪,让狗和狗咬上一阵子看看强弱再说。祭祖这才开始。;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