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起兵后立即遭遇的险恶环境,刘邦决定无论如何要打好一场大本营保卫战,守住沛县和丰邑。
攻击就是最好的防守。
沛县是一座孤城,刘邦实力薄弱,如果被动防守,那只有被吞并的命运。所以,他必须不屈不饶,继续出兵攻打周边,夺取更多据点以拱卫沛县。
方与仍然是志在必得。曹参、周勃稍事修整,便再次率军北上,攻打方与。刘家军与魏军周市展开了争夺方与的拉锯战。
方与失而复得。
然而,形势还没有来得及有根本的好转,与周市率领的魏军还在缠斗,外出侦查的士兵就回来报告:调整过来的秦军已经从泗水方向猛扑过来。
秦二世二年,即公元前208年,十月,名叫平的泗水郡监,亲自统率秦军,一路奔袭,锐不可当,把丰邑团团包围。
这是起兵以后,沛公刘邦与秦朝军队遭遇的第一场恶仗。
平,并非平庸之辈。
率领着一支强悍的秦军,他不是去与此时势力更为强大的周市魏军争战,而是南来攻打刘邦。
这是避强击弱的策略,也有利于先剿除内部隐患再与魏军抗衡,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
平不仅有策略、有战略,在战术上也很稳健。
他统率的是秦朝的正规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此时,秦朝统一六国还不久,秦军战无不胜的作风依然保留。
相对的,刘邦的军队还是临时招募来的农民,不仅没有系统的训练,还刚刚经历过方与、胡陵争夺战等一系列的挫败。秦始皇曾经下令销毁全国散落在民间的兵器,因此,刘邦临时组建起来的军队,在武器装备上也成为问题。
但在优势如此明显的情况下,平对丰邑采取的仍然是围而不打的战术,整整包围了两天而不攻城。
他打算不战而屈人之兵。
对于孤立弱小的丰邑来说,这种战术是最恰当的,很快就能使刘邦弹尽粮绝,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秦军自己的攻城损耗。
这是冬季。丰邑只要略微被多围困几天,就会缺少衣物,甚至缺少取暖的柴禾,冻也可以把刘邦的军队都冻死。
这两天,对刘邦是巨大的考验。两天内,他没有动静,显然是在思考对策。
此时的刘邦是孤立的,没有友军,因此不能指望任何外部的援军到来。丰邑是沛县境内的第二大城镇,但毕竟是小镇,如果一味坚守,是挺不了几天的,只有死路一条。
主动进攻就是最积极的防守。这既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并且,刘邦还想明白了一点:迫在眉睫的这场战斗,其任务不只是要打破秦军的围困,求得活路,而且还必须把秦军的主力歼灭,这样才能不丢失丰邑。保住了丰邑,才能保住沛县,刘邦才有根据地。
所以,处于强敌围困、陷入绝境的刘邦,不仅没有消极防守,反而拟定了更加雄心勃勃的战斗目标:不仅要解围除险,而且要借机反攻秦军,扩大战斗成果。
但以眼前刘家军和秦军的实力之对比,这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刘邦采取的战术,是扬长避短,克服自己军队临时组建缺乏训练战斗力不强的弱点,集中力量攻敌一点,直击敌人的心脏要害,这个要害就是秦军统率平本人。
由于我写的是历史,必须严格遵循史实,绝不虚构。
因此,在缺乏更多史料详细佐证的情况下,我无意刻意渲染虚构这一仗的精彩。只是完全依据史料,对这一仗作了分析。
史实证明,刘邦具有非常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这一仗,他大获全胜。
被围困的第三天,刘邦突然率军出城,对围城的秦军发起了主动进攻。
刘家军的战斗完全是针对平一个人而去的,因为,只要除掉了平,强调上下级指挥若一的秦军就会立即失去首脑,不管多强大都会溃散。
以刘邦军队此刻的战斗力,要打败围城秦军本不可能,但如果集合全部的力量只是针对平一个人,这就是把战斗目标极少化,避免力量分散而直攻敌人要害,这是有可能办到的。
结果刘邦办到了。
史书上关于这场战斗其实只有一句话:“秦泗川监平将兵围丰,二日,出与战,破之。”
但这句话透露的信息是:平遭遇了惨败。他的军队不只是一般的失败即“败之”,而是“破之”,说明已经遭遇较大伤亡。
但平真不是平庸无能的人。虽然围攻丰邑惨败,他还能败中求生,以退为进。
从丰邑撤退后,平迅速转攻胡陵,把胡陵攻下来,在那里驻守,依然像是悬在刘邦前方的一把剑,也像是打进刘邦军队和周市军队之间的一把楔子。
不过,尽管平逃走了,但在明显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刘邦亲自率领军队,不仅解了围,还反过来击破秦军主力,这巩固了丰沛根据地,更极大地提高了刘邦在军队中的威望,鼓舞了士气。
所以,刘邦决定一鼓作气,继续主动出击,扩大战果。
在丰邑只休整了几天,他再次打算亲自出征,而把丰邑留给雍齿来守卫。
可以说,在本身地盘还非常狭小的情况下,刘邦把整整一座城镇交给雍齿,这确实体现了对雍齿的极大信任。
雍齿过去越是瞧不起他,他就越觉得雍齿投靠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越想要重用他,以体现自己的宽怀大度、重用人才。
66、刘邦为何会遭到家乡人的背叛?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