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汉末曹魏真英雄> 23.文人的灾祸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3.文人的灾祸(1 / 1)

曹操在解决了朝廷的两大外戚之后,自己成为了新的外戚,不仅当上了外戚,曹操还将自己的初衷完全背离。曹操成为魏国公就说明曹操的战略重点已经从军事转移到了政治,从战场转移到了官场。

荀彧的死让另外两股势力,也就是江东势力和刘备势力得到了口实,曹操的处境此刻也是腹背受敌,内外交困,所以是朝廷内外的形势让曹操变得心狠手辣起来了。

但是这样的曹操还有一点良知,因为他是并非听不得不同意见的人,他也清楚的认识到多听不同意见对自己有好处,因此他鼓励大家实话实说,多提意见。

因此他在建安十年(205年)十月颁布了《求直言令》;又在建安十二年(207年)重赏反对他征讨乌丸的人。

在《求直言令》中,曹操指出,作为下级,最不可取的就是当面说是,背后说非;而重赏反对他征讨乌丸的人,则是明确地告诉大家,只要你是出于好意,又说的对,哪怕和我意见不同,也不会得罪我,反倒还会受到奖赏。

曹操的气量是很大的,但是在面对善意攻击和恶意攻击的区别问题上,曹操还是很有自己的一套的。

所谓善意攻击,是指营造宽松环境,鼓励善意批评。所谓恶意批评,是指利用舆论图谋不轨,万马齐喑、人人自危、鸦雀无声。区别这两个问题,就相当于一场学业水平测试。

曹操的做法有三点可以指摘:一是区分“提意见”和“唱反调”;二是区分“闹别扭”和“搞阴谋”;三是区分“独一个”还是“朋党”。

如果你是一个人,只不过闹了别扭,哪怕你故意和他对着干(唱反调),曹操也不会杀他。

这种人的代表是祢衡。祢衡是个大才子,又是个文人,所以文人和才子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恃才傲物,目空一切。但是区别是文人是在生活上,而才子是在爱情上面。

尽管祢衡满腹经纶,但是只有孔融深爱他的才华,上表朝廷推荐祢衡,将祢衡说的简直是天下第一的人才,后来又多次向曹操上表举荐。

曹操自己也是一位喜爱才子的人物,听到了孔融的举荐,就想见一见祢衡。但是祢衡很看不起曹操,自称狂病,不肯前往,背地里大放厥词,讥讽曹操。曹操哪里受得了这个,但是考虑到祢衡才气大名气大,对他动杀心,所以曹操要做的是杀杀他的威风。

曹操听说祢衡善于击鼓,便召祢衡为鼓吏,并且大会宾客,阅试音节。这回祢衡倒是来了,而且将鼓敲得十分漂亮,史书上描写的是“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

祢衡走到曹操的面前,但是被负责礼仪的官员呵斥,说鼓吏应该换上专门的服装,你怎么这样的走进来!所以祢衡答应下来之后,就当着曹操的面,脱得一丝不挂,然后又当着面换上了专门的服装,这样做反倒致使曹操下不来台了。曹操也不免说了一句:“我本想羞辱一下祢衡,没想到被祢衡羞辱了。”

孔融听到这件事情,也觉得祢衡做的有点不像话,所以下朝之后,他狠狠的责备了祢衡一顿,还把曹操的慕才之情向他说明了一遍。

再见曹操,祢衡并不是按照答应孔融的时候说的那样,而且祢衡到来的时间竟然是下午,而且这一次是来骂人的,不是来赔罪的!

他身穿一件单布衣,头戴一顶粗布巾,手上一根木棒,朝大营门口一坐,张口就骂。一边骂一边用木棒朝地下击打,骂的抑扬顿挫,有声有色。

曹操勃然大怒,回头对孔融说道:“祢衡小子,算什么东西!孤要杀他,不过是杀一只麻雀老鼠罢了!”

祢衡做的这件事情确实不地道,他不该把孔融出卖了。也许正是由于对祢衡这种极度的蔑视,加上曹操不愿意背上“不能容之”的罪责,曹操没有处死他,而是把他打发到刘景升那儿去。

刘表素有宽和爱士的名声,祢衡去了之后,如果能改弦更张,和睦相处,倒也不失为一条妙法。

可惜祢衡的本性难移,所以又和刘表闹翻了,最终被打发到黄祖那儿去。一次宴会上,祢衡又开始出言不逊,黄祖呵斥他,他反倒和自己对骂起来。黄祖怒火中烧,就想打他的板子,但是祢衡越骂越凶,黄祖只好杀人了。正好黄祖的主簿平时就很痛恨祢衡,听到命令,连忙把二十六岁的祢衡杀死。

祢衡的死因很好解释,但是后世也很同情这位文人。首先,祢衡有傲骨;其次,祢衡是作为经学士大夫的代表人物,他敢于骂曹操;最后,祢衡死的太冤,因为他不该死又死于曹操的借刀杀人的计策。但是这件事情还是值得深入挖掘的。

首先祢衡并没有什么傲骨。骂当局的势力,未必是铮铮铁骨。因为在骂当局之前,我们要思考几个问题:1.该不该骂?2.为什么骂?3.与当局有无合作的历史?

我们先反着回答这些问题,首先来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当然祢衡并不是“不合作主义”奉行者,他实际上很想和当局合作。

当时刘表创造的宽松环境导致了来荆州避难的人很多,当时祢衡就应该隐居起来,等到时机成熟了之后再伺机而动。

但是祢衡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离开了荆州,到达了许下。祢衡在怀里揣了一封名帖,准备投给他看中的老板。但是他看来看去,竟然找不到地方可以投奔,这样他就开始骂人了。

祢衡开始骂人,首先是在许昌。当时(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刚刚“奉天子以令不臣”,四方豪杰,云集于此,有人就好心好意的建议祢衡与司马朗、陈群结为好友,但是祢衡却一脸不屑的说:“我怎么能和屠户卖酒的人为伍呢!”

其实我们只要看文学(这个时候不用看什么高深的历史,文学刚刚好)就能知道陈群是孔融的好友,并不是屠户。司马朗这个人其实并不常见,但是他的二弟司马懿却是最终的赢家。所以他是伯达,司马懿是仲达。

那么问话之人又退了一步,说:“那么荀文若、赵稚长呢?”荀文若我们第二十一讲就讲的他的死因,他的名字就是荀彧,长的可算是一表人才,是男神一样的存在,在中国女生中绝对称得起“欧巴”。

赵稚长是当时的荡寇将军,名字叫赵融。他本来没什么长处,但是有一点他却占了先,因为他是个吃货,饭量十分的大。

所以毒舌的祢衡就评价说:“荀某凭借自己的脸蛋可以去司仪吊丧,赵某凭借他的肚皮可以去监厨请客。这都是什么话!

但是祢衡有自己的好基友,也就是自己有一点儿看得起的人,那就是孔融和杨修,这两个人大家都熟悉,因为杨修是初中时期认识的,孔融是幼儿园就听说过的。

但是祢衡的毒舌对这两个稍微看得惯的人也不客气,常常对人说:“也就大儿子孔文举、小儿子杨德祖还凑合,其他小子提都提不起来。”孔文举就是孔融,杨德祖就是杨修,这两个人都是当时的名士,况且祢衡自己也才二十出头,孔融比曹操还大两岁,当时也就四十多岁,竟然被称呼为“大儿子”。这已经超出了傲骨的范围,公然狂悖,成何体统!

当然连《后汉书》也没有忘了记述祢衡的恃才傲物。这样我们再看最权威的《三国志》里面怎么说的,就很明白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祢衡的人生准则:如果认为某个人不如自己,那么就懒得和他说话。这样的人有人喜欢才怪呢!

所以说祢衡属于傲娇**型的男士,这种家伙最容易得罪人,像包拯那样,这就是摩羯座男人的通病,虽然才华横溢,但是架不住的是人家的毒舌和段子。

当祢衡被曹操驱逐出境,众人来送他,相约说:“衡数不逊,今因其后到,以不起报之。”所以祢衡来到的时候,众人坐的坐,躺的躺,都不理他。祢衡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而且大家问他为什么哭,他则说:“你们坐起来的是坟堆,躺着的是尸体,我夹在坟墓和尸体之间,能好受那才怪!”很多人都把他很到骨头里了,恨不得扒了他的皮!

从上面的史料来看,祢衡反的并非是当局,而是整个社会。祢衡毫无正义可言,只不过是自我表现的恶性膨胀而已,而且不惜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这说明他已经极端的自私了!

何况祢衡并不是见了当局就开骂,他对刘表曾经赞不绝口,也是歌功颂德。只是到了最后因为口出狂言才被赶到了刘表的那里,但是到了刘表那里他也完全可以帮助刘表对付曹操,但是他又开始口出狂言,最终被打发到了黄祖面前。

到了黄祖的那里,黄祖也很客气的招待他,可是他又开始骂了,还骂黄祖是“该死的”,黄祖这才杀了他。所以祢衡是心理变态。

讲了这么多,那么祢衡的最后两点死因该如何解释?曹操把屠刀又会朝向谁呢?

请看下讲:红色的鸭梨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