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风起庚寅1890> 第21章 又看到了一个胖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章 又看到了一个胖子(1 / 1)

整个冰雪灾害期间,因为有政府在情报、通讯上的支持,《环球时报》的灾情报导在众多报纸中一直都是最快、最准、最全的,往往某地今天发生的事情,在其他报纸还没有收到消息之前,《环球时报》就已经将其报导出来了。相对于其他报纸的滞后,《环球时报》这种快节奏的报导方式让读者们一时之间有点适应不过来,不过这也让读者们有了一个概念:《环球时报》的消息是最快、最准的。于是人们慢慢的习惯了每天买一份《环球时报》看看前一天又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而使得《环球时报》的发行量开始慢慢攀升,影响力越见明显。

白泽虽然把灾情信息向北方清廷政府做了预警,但北方清廷政府那落后的通讯方式、糟糕的官僚行政、以及清廷朝中对南方政府的猜疑,使得北方各地根本就没有做任何的准备。当灾情到来,北方的救灾工作开展的异常困难,进展缓慢。而南方政府仅仅是应对自己的麻烦就心疲力尽了,那还有精力去管北方的事情!所以南方政府并没有派出什么北方救援队,但对自发从北方下来的民众进行了收留、安置。

《环球时报》在成立之时就往北方派了不少的记者。这次冰雪灾害,《环球时报》在北方的记者们也是奋斗在第一线,将北方的受灾情况、救援情况等新闻素材第一时间传回报社。北方政府辖区内大量的受灾民众得不到救援、甚至有的被冻死的消息一经《环球时报》曝光,顿时是震惊了南方各地。以往人们还对《环球时报》对南方政府在救灾过程中的某些工作做不到位提出尖锐批评津津乐道,现在南、北方政府的作为一对比,孰劣孰优不言而喻,人们反而觉得《环球时报》以前太苛刻了。

幸福是比出来的!南、北方政府的作为都公诸于众的时候,南方百姓对南方政府的支持是噌噌的往上涨。白泽却知道,虽然这次冰雪灾害的损失被控制在了最低水平,但暴露出来的问题还是很多的,比如落后的预警机制、不完善的救援计划……

1891年1月31日,腊月廿二。

白泽正在视察位于武昌城东的印刷厂。印刷厂只要有间房子、摆上机器,再加上原料没问题的话就可以开工了,不同于其他的工厂还得建个厂房——麻烦!位于武昌城内的这个印刷厂是由一个衙门改过来的,平时负责印刷《环球时报》和《湖北日报》,现在则插进了一项临时任务:扫盲教材。

按照计划,扫盲行动将会在农历年元宵节之后启动,时间持续到春种前为第一阶段。此阶段主要是为了检验扫盲的效果如何,并汇总过程中暴露的不足。而在农忙过后就会开始第二阶段。白泽制定的扫盲教育,不仅仅是要求认识1500个汉字,还要懂得100以内的四则运算,所以教材就成了一书两类:语文、数学。

其实说是扫盲教材,其实也就不过是后世小学教育的课本,只不过是将几年的知识进行删减、压缩成半年的内容而已。教材的内容就是声母、韵母、生字、词语等,还有九九乘法表,在后面还有练习题,白泽打算参与扫盲的人一人一本。与此同时还会对外发售一本字典:《汉字对照字典》——其实就是后世的《新华字典》,现在南方的各家印刷厂都在加班加点的赶印着这两本东西。

明天就是腊月廿三小年夜了,各个部门都会开始放假过年,今天将是今年开印的最后一天,所以白泽才过来看看情况如何。

就在白泽在了解印刷情况的时候,一个胖子突然出现在园子里,虽然人是狂奔着的,可速度却是惨不忍睹。警卫三步作两步就追上他,一把将他擒住。而那胖子被抓了也不挣扎,只是不停的说:“哥…哥,就让我躲一会,就一会…”

白泽看了很奇怪,问印刷厂长是怎么回事,厂长的回答却让白泽哭笑不得,同时也对这个胖子有了兴趣。

原来这胖子叫辛兆平,刚满二十岁,家离印刷厂不远。他老爹辛辉是武昌城有名的大地主,家中不敢说富甲天下但也是腰缠万贯,标准的富二代。辛兆平是辛辉唯一的儿子,上面还有三个姐姐,本来呢辛辉是打算以后让他继承自己的千亩良田的,可惜辛兆平这些年一直在上海游学,那见地跟他老爹那是完全的不一样,早就不愿意再像他老爹那样继续做老地主了。而前段时间《环球时报》上刊登的鼓励民间工商业法案的消息更是让辛兆平铁了心的要搞实业。年末回来跟老爹一说,辛辉那是勃然大怒,抄起木棍就把他揍了一顿。可他呢还是不依不饶的跟他爹闹,他闹一次他爹就揍他一次,被揍了他就跑出来躲。周边的人基本都知道他的事情,碰上了也就帮他打打掩护,印刷厂曾经就让他进来躲过好几次。

白泽看到辛兆平那臃肿的身材就不由得想起了阿昂,见到警卫就要把他给架出去了,遂开口让警卫把他放下了。

辛兆平见白泽一句话就让警卫把自己放了,知道这年轻人是话事人,落地后走到白泽身前,说:“谢谢谢谢,要不是你我今天还得让我爹给揍一顿不可。”

白泽笑了笑,说:“你现在躲起来,难道你不回家么?到时你回家那你爹还不是要揍你?”

“嗨,你是不了解我爹。我爹他这人啊,脾气是来得快去的也快。现在他是在气头上,逮到我肯定往死里揍,所以我得先躲起来,等他气消了我再回去,到时就算他还在生气,那我也不用挨揍啊。”

周围的人都不觉莞尔,白泽有说:“你都被你爹收拾了这么多回了,怎么你就不收收心呢?其实你按你爹的说的做也不错的啊。”

“屁!”辛兆平一听就激动不已,“现在是工业的时代,种地还能有什么出息!建个工厂造东西来卖,一个月挣的钱你种地一年都比不了。再说了,现在官府的做事风格可不同以前的了!我看啊以后官府的重心肯定会转到实业上去,而且绝对会比以前的要做得漂亮。如果现在还抱着那几亩老田不转到实业上去,以后办实业的人越来越多,份额就那么点,被别人分完了再进去就什么都晚了。”

白泽想不到这胖子还有点见识,遂问:“实业种类那么多,你打算办什么实业呢?”

“这个我还没想好,我现在先搞掂我老爹再说。”

白泽听了连下巴都差点吓掉了。胖子和他老爹弄得如此的激烈,白泽还以为他已经有了什么打算了呢,谁料到竟然会这样。

白泽想了想,对胖子说:“那我给你个建议,怎么样?”见胖子点点头,就继续说:“现在呢人们要换新衣裳都是请人来做,或是买布自己做。如果你开间服装厂,先把衣服做好了再拿到市面上去卖,你觉得这生意做不做得?”

没错,白泽介绍给胖子的就是后世的制衣业,或者说是服装厂。在救灾的过程中,白泽发现湖北省政府准备的御寒衣物严重不足,而且军大衣占了绝大部分,坊间筹集的只是少量。白泽了解了详情才知道不是下面的人不尽心,而是市面上根本就没有太多的御寒衣物在销售。为此白泽还特地发报向各省询问情况,发现各省的情况基本差不多。

当时白泽就想:如果能有服装厂的话,那么采购衣物肯定会比现在要容易得多。

虽然现在的布庄、裁缝铺也提供制衣服务,但这种服务还不如说是个人定制更好一些,完全不是服装厂这种的产品规模系列化、质量标准化、包装统一化的工业化生产方式。现在碰到辛兆平这么一个打算投身实业却又没有决定干哪行的胖子,等于是瞌睡碰到枕头啊,白泽不卖力的给他推荐那才有假呢。

辛兆平不以为然的说:“这有什么啊,现在的布庄、裁缝铺不都有一些先做好的衣服么,你这个跟他们的其实也就差不多。这算什么实业啊!”

白泽知道这个胖子是理解错了,解释说:“不是布庄、裁缝铺的那种。布庄、裁缝铺预先做好的衣服也就不过几件最多十几件而已,我说的比这要多多了,起码有几千、几万件。”

不过,辛兆平显然是对这个项目不看好:“这能有什么好搞的?衣服你都不按照人家的尺寸来做,那做出来的衣服谁要啊?你没看到现在那些布庄、裁缝铺搞一次都要好长一段时间才能卖得完么?你还几千、几万的搞,那不是白瞎了钱么!”

白泽觉得要详细的给辛兆平说说服装厂的事情——后世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是靠做服装起的步,之后有钱了才使得各行各业都搞得有声有色。

首先,白泽先是解决了辛兆平对衣服可能会卖不出去的担忧:生产的衣服分多个系列、每个系列又有不同的大小规格、每个规格又有不同的颜色,如此细分下来,总有一件是适合你的;

其次,白泽让辛兆平明白服装厂能挣钱,而且是能挣大钱:只要拿着钱就能买到合适的衣服,肯定比“先买布再请人做”要受欢迎得多;

第三,白泽告诉辛兆平服装厂怎么挣钱:服装厂不用自己到市场上一件一件地卖,可以将衣服卖给中间商或是零售商,再由他们去卖给需要的人,而中间商、零售商他们要什么款式、什么颜色,服装厂就卖给他们什么款式、什么颜色;

最后,白泽还告诉辛兆平服装厂是怎么运行的、什么叫做生产流水线,服装厂为什么要产品规模系列化、质量标准化、包装统一化,为什么每一件衣服都要有服装厂的标志等等。

一个多小时下来,辛兆平从刚开始的不屑变成了现在的狂热,那神情似乎是恨不得马上就开工做衣服,不过白泽还是提醒他:“你还要先搞定你老爹才有可能,要不然你连启动基金都没有,要知道服装厂前期也是很花钱的。”

辛兆平一听顿时整个人都蔫了。最后还是白泽看他那可怜兮兮的样子才给他出了个注意,说:“你家里良田千亩,每年收上来的粮食肯定不少,那么陈粮也绝对少不了。你回去跟你老爹说,让他到督衙来找我,我可以让你家的陈粮也挣大钱。”

白泽要给辛辉介绍的是食品加工,这同样是白泽在冰雪灾害期间想起来的行业。

想想后世,但逢救灾,出镜率最高的食品是什么?

方便面、火腿肠、纯净水——这三样已经是救灾工作的必备神器!

白泽就是想让辛辉把食品加工厂建起来:纯净水这最简单,完全没问题;火腿肠嘛,现在新鲜肉都做不到每家每户随时都能吃到,所以火腿肠目前还弄不了;至于方便面,现在的食用油也不多,所以油炸的没办法,不过可以弄非油炸的,在后世也是有非油炸的方便面的,比如过桥米线、红薯粉丝等等。除此之外,白泽还希望能把饼干、袋装面包之类的食品也生产出来。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