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风起庚寅1890> 第67章 大炮一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7章 大炮一响(1 / 2)

1891年8月28日,光绪十七年七月廿五。这一天,南北双方才平息了一个多月的战火,再次被点燃。

103师109旅从武胜关出发,越过桐柏山后,直接出现在信阳城下。去年“第一次反围剿战役”时,北方政府的10万大军被歼、被俘8万人,只有2万人得以逃脱。此后信阳的防务就一直都是形同虚设,虽然后来北方政府又是招募又是裁改的,使得清军可用之兵达50万之众,但这50万人训练不足、枪械不足,只是驻扎在洛阳、许昌、合肥等大城被动防御。

至于信阳这样处于南方军枪炮底下的城市,北方政府实在是没有多余的兵力来驻防了。要不是南方政府一直都没怎么理会,信阳早就被南方政府拿下了。

109旅抵达信阳时,基本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炮兵连的9门75mm山炮一架,三下五除二就把城门给炸开了,随即109旅就顺利的进入了信阳城。

拿下信阳后,109旅的三个主力团除了留下一个团负责清剿淮河以南地区的清军外,另两个团渡过淮河直扑汝宁府的府治:汝阳(汝南县)。

…………………………………………………………………

与此同时,103师107、108旅从方城县出发,过叶县、襄城,最后兵锋直达许昌城。

许昌不同于信阳,信阳兵力空虚,可许昌却是有重兵把守。7月份的时候南方军进攻甘*肃、关中,那时北方政府宛如惊弓之鸟,遂将尚未完成训练的新军派往洛阳、许昌、合肥等地布防。现在的许昌城里,老兵新卒合计有3万人,其统帅是老将宋庆。

宋庆是镇压捻军出身,咸丰十一年(1861年)因同太平军和捻军作战有功,晋升记名总兵,赐“毅勇巴图鲁”勇号,故而其所统帅的部队被称为毅军。

宋庆这人虽然说是名老将,但还是很有能力的。在北方政府平定太平军、捻军的过程中,宋庆是屡立战功,官至湖南提督、四川提督、太子少保等等,还曾敕赐黄袍马褂。宋庆手下的毅军也是颇有战力,平捻之后,勇营大量裁撤,毅军因战功得以保留,并发展至十营左右,成为河南的两大留防勇营之一。

光绪八年(1882年),宋庆正式移军旅顺口,修筑炮台,训练士兵,所部军容整肃,设防不怠,为诸军之首。毅军虽非李鸿章嫡系淮军,但受命专守北洋要港旅顺,足见其名声、战力不容小觑。

“第一次反围剿战役”时,北方政府感到兵力不足,遂将这位老将从旅顺口调了过来,其统帅的毅军当然也调了过来。可惜,“第一次反围剿战役”清军战败,毅军也被消灭殆尽,现在这3万人的部队是之后重建的毅军,战斗力比先前要差远了。

宋庆驻防许昌后,知道就凭3万训练、枪械都不足的新兵,想要平叛无异于痴人说梦,对这支新毅军来说,加紧训练以及筹备枪械才是最重要的。在训练、枪械未达成前,新毅军一旦遭到南方军进攻,说不得要损失惨重。所以宋庆参考了南方军的战壕战术,在许昌城外挖了大量的战壕以及陷马坑,虽然战壕的布局并不怎么合理,可也给103师的进攻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战壕的存在使得南方军的炮火威力大打折扣。清军躲在战壕里,103师装备的100mm榴弹炮、75mm山炮很难对其造成太大的损伤。当炮火过后,103师顺势冲进战壕后,此时清军也饿一拥而上,迫使103师在战壕内与其进行白刃战。在狭窄的战壕中进行白刃战,步枪并不见得就比长矛大刀有优势。

虽然毅军的战损始终都比103师高很多,但清军在许昌有3万人,而103师只有2个旅,不过才10000人多点,就算最后103师能把毅军的3万人都消灭掉,可103师最后还能剩下多少人。

毅军的战术,就是任凭103师的大炮想怎么轰就怎么轰,但只要103师一冲上来,他们就在战壕里跟103师寸土必争。所以103师师长段龙一直在极力避免这种无谓的伤亡,每当白刃战进行到了一定的时间,如果还是没有突破毅军防线的迹象,段龙就会下令进攻部队撤退。

103师在许昌的进攻一直持续到9月1日,此时103师的伤亡已经超过千人。

这时109旅已经占领汝阳府、信阳州全境,发生在晋西南的晋西南战役也落下了帷幕,同时清军在洛阳的5万大军也分出了2万人南下支援许昌,援军已经抵达汝州。为避免退路被断,段龙向理事会上报了最新军情后,理事会允许其撤回南阳。

至此,许昌战事结束,南方军未能攻下许昌城,没有完成预期目标。

…………………………………………………………………

1891年8月29日,在信阳、许昌开打后的第二天,随着一发100mm榴弹落到黄河东岸,在后来被称为晋西南战役的战事拉开了序幕。

自南方军攻下了关中,晋西南已经处于南方军的兵锋之下。尽管山*西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南有中条山,东、西两边尽是崇山雄关,但在与关中隔河相望的晋西南可没有什么崇山峻岭,只有一条黄河将晋西南与关中隔开。一旦南方军东渡黄河,则晋西南危已,晋中危已,山*西危已!山*西一下,直隶可就在边上了,而京畿也不过是近在咫尺,如此一来势必会引起京畿动荡。

本来,山*西是没有陆路提督的,山*西提督的职能则是由山*西巡抚兼着。此时的山*西巡抚刘瑞祺虽年未及花甲,颇有几分治政能力,但他并非武将,若是让他治理一方可谓游刃有余,倘若是要其抵挡南方军兵锋,恐怕是强人所难,而退入山*西的前陕*西巡抚鹿传霖同样也不是带兵打仗的料。所以,北方政府任命直隶提督叶志超兼任山*西提督,并让其带兵5万入晋。

叶志超早年在地方干团练与太平军作战,后来投到了淮军张树声的帐下。太平军平定后,叶志超又随刘铭传镇压捻军,积功至总兵,赐号额图浑巴图鲁。捻军失败后,叶志超得到李鸿章赏识,遂将其留北洋使用,派为马队统领,驻保定。当时近畿多有饥民起义,凡令叶志超剿办之事无不平息,“不擒首领,不解散余众,决不罢兵”。到了光绪十五年(1889年),叶志超被擢升为直隶提督兼北洋防军翼长。

叶志超抵达山*西后,第一时间就加强了黄河东岸的绛州、蒲州府的防御力量。叶志超的军旅生涯历经太平军、捻军,战功赫赫,对上南方军这群短毛,叶志超心中难免有些自大。虽然南方军打赢了“第一次反围剿战役”,但在叶志超眼里,也不过是贪了偷袭之功,“虽势大然尚不足为虑”。

叶志超没有与南方军交过手,并不知道南方军枪、炮之威,其在黄河东岸布置的防御,是按照对付太平军、捻军这样的热兵器并不多的军队来设置的。在叶志超看来,凭借着黄河天险,加上自己带来的10门西洋钢炮,足以斩断南方军渡河的可能性。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