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神秘策> 第八章 最后的宿卫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章 最后的宿卫军(1 / 1)

韩虎离开了终南山,骑着他会飞的朋友们给他找到的无主老鬼马。马身上的鱼鳔布是他报信的小将官给他的,他知道这个东西以后对韩虎非常重要。

太爷到死也没给父亲占一卦。说急了也不占,还说什么他不愿占的,就算占了也是胡占,没什么意思。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只要他说父亲没事,应该就没事吧。只是他从来没见过父亲,也没占过,怎么就会知道父亲没事呢?唉——要不怎么说是奇人呢!

有了马,终于可以摆脱终南山的束缚了,韩虎却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目前他也只有一个方向——洛阳:韩雄在洛阳的家。

都城洛阳如今在东海王的掌控中。韩虎来到了早已荒芜了的父亲家中,确认父亲没有回来过,就又去了终南山。因为终南山上有陆敬叔叔的家,父亲很可能会去那里去避祸。

有了蝙蝠们的帮忙,韩虎很快就找到了陆家,见到了陆夫人。陆夫人告诉韩虎,他父亲一直没有来过,他母亲和小娘以及缨子早就去了凉州了。

韩虎接着又去了凉州,结果没发现家人的踪影,却看到了一个影响铁城命运的秘密。

韩雄在哪里呢?

韩雄下了终南山,准备去凉州。关中现在是是南阳王的地盘,他是东海王的弟弟。过了长安便难以前行了,因为关中饥荒严重,就食困难。一队队的饥民从西北过来,告诉韩雄不可往前:前面到处都是没有人烟的村子,连野菜也吃净了。能走的都走了,不能走的只能饿死。

去凉州路途遥远,韩雄也没有粮食,要走过前面广阔的饥饿区,不是依靠勇气就可以完成的。韩雄决定和这些流民在一起,毕竟先活下去才可以最终到达凉州,虽然现在流民们是朝着凉州相反的方向前行。

流民们对粮食的嗅觉相当灵敏,哪里粮食丰收的传言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这信号指引他们向东,越过洛阳,直走到平原,再折向西南,走上五六百里,就到了希望之地——宛。在流民眼里,这座古城的名字代表着粮食。

但韩雄没这样幸运,他被截留在了洛阳,因为洛阳陷入了将要被灭亡的战争。

诸王的纷争给了北面匈奴人重新崛起的机会。他们的首领被成都王放了回去,让他组织匈奴军队帮助自己攻打东海王。结果匈奴人自立为王,诸王们只顾争斗,放任匈奴人攻城略地。等东海王把局势稳定下来,一个强大且野心勃勃的匈奴国雄踞在黄土高原上,虎视眈眈的盯着它脚下的洛阳。

现在,它的大军就陈列在黄河北岸,随时就会渡过黄河,向洛阳扑来。

大晋政府从流民中挑选精壮,韩雄会医的名声早在流民中传开了,而这也正是晋军中急需的。他们被充入东海王的部队,而剩下的就被放他们走了。

在中土住久了的匈奴人远没有他们的祖先凶悍。他们虽然冲破了晋军的防线,跨过了黄河,但在洛阳城下,他们遭到了失败。因为黄土高原也闹饥荒,他们千辛万苦搜集来的粮食,在崎岖的山路上不断遭到晋军的袭扰,损失惨重。前线的士兵们饿肚子了,他们就撤退了。

但匈奴在东面取得了成果。有两支听命于匈奴人的军队在东面的平原上横冲直撞,打得当地驻军只有招架之力。这两支军队的首领一个是王弥,另一个是石勒,王弥是汉人,石勒是羯人。东海王从东北请来的鲜卑骑兵把成都王的邺城毁了,也把河北打成了烂摊子。这两个人趁乱聚集些人马,想找些投机的事儿做。但他们很快就被当地晋军打得落荒而逃。最后实在走投无路,就投靠了匈奴人。

如今匈奴人也闹饥荒,就让他们下河北找找出路。巧的是河北也闹饥荒,这是个巨大的机遇,起码这两个人是这样想的。

他说他们能找到粮食,所以饥民们愿意跟他们走。他们俩各自带领一支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壮大。打下一个地方,就开仓放粮,很快就把战火引到了黄河两岸。

洛阳危险了。

因为此时匈奴人在洛阳的西面也开辟了战场,洛阳的西、北、东都有匈奴人的势力,只有南面稳固地掌握在朝廷手里,也成为洛阳的救命通道。

但南面的宛城也起义了。

来自关中的流民聚集在宛城附近,他们终于可以吃喝不愁了。但问题的严重性是他们不走了。再加上还有越来越多源源不断的人赶来,照这个吃法,宛城也撑不了几个月。

要命的是宛城是江汉的粮食运往洛阳的通道,流民聚集在此地,对运往洛阳的粮食是个致命的威胁。

于是朝廷发布了一个要命的命令:让关中的流民限期回到关中。

这条命令简直要了关中流民的命,因为大家都知道回到关中是个什么命。

风一扇,火就着了。流民们起义了,夺了宛城。结果断了洛阳的粮食,要了朝廷的命。

韩雄的日子不好过了,士兵们开始逃亡。洛阳城里人心惶惶,东越王也是焦头烂额:他实在抽不出兵力去围剿宛城的流民,因为匈奴人的威胁近在咫尺。

地方上的势力或为有心无力,或有力无心,或对东海王不满,或被流窜的流民军压得出不了城。只有襄阳的山简派出兵马,却被流民打败,继而丢了襄阳。

总之,洛阳无人能救,只能自己想办法。

东海王想到的办法是:逃走。

但东海王是个要脸面的人。在他先前击败成都王、河间王并收到他们的死讯之后,就做了一件自以为很有脸面的事:他认为那个白痴皇帝丢了大晋的脸面,于是毒死了他,自己重新立了一个不白痴的皇帝。如今,作为大晋的二号人物(其实大晋的头号人物——皇帝——也在他的控制之下),他不仅要维护自己的尊严,还有维护大晋的尊严。大家都明白,尊严是权力的华丽服装。所以当东海王带着洛阳的大军要去攻打在流窜在河南的石勒军时,大伙儿都慌了:因为洛阳立马成了无兵防守的都城,甚至连皇宫也没有守卫。

东海王的大军走到河淮之间就走不动了。因为东海王的大军主力仍是京师宿卫军,他们发现东海王不打已经跑到身后的石勒军,而是继续往前:那是东海王封地的方向。可他们的家眷还在洛阳。

东海王是个要脸面的人。看着被大伙儿戳穿了计划,就答应宿卫军在原地驻扎,派出兵力去把洛阳的家眷接来。

这把不明就里的石勒看得发蒙。他知道宿卫军的厉害,上次攻打洛阳的是匈奴王的儿子,率领的都是匈奴精锐,但在洛阳城下,却接连阵亡了三员赫赫有名的大将。说起来,这几个嫡系大将的地位之高远非自己能比,所以,在得到宿卫军东出洛阳的消息后,就迅速往南跑了。

石勒跑对了地方。他击败宛城的流民,进入江汉一带。当他从这里北上的时候,实力明显就不一样了:他现在有充足的粮食。当时的逻辑是,粮食就意味着军队的规模和战斗力。

石勒觉得他不必害怕目标涣散的宿卫军了。但他仍小心翼翼,慢慢向宿卫军逼近。

而在此时,东海王得到一个将要把自己气死的消息。他的属下截获到皇帝给地方大员的密旨,在受够了自己的飞扬跋扈之后,那个不白痴的皇帝竟然下令地方的晋军讨伐他。

东海王是个要脸面的人。已到穷途末路的他被皇帝一脚踹下了悬崖,他有尊严地气死了自己,但皇帝却没有给他尊严。有尊严的皇帝没想到的是,不久以后,他就被破了洛阳的匈奴人给没有尊严地俘虏了。

可是现在,最重要的事要把东海王的灵柩运往东海。消息传到洛阳,东海王的家眷亲戚们哭天抹泪地要跟东海王汇合。洛阳的民众听说达官显贵们都要走,一个比一个惊恐,纷纷收拾东西跟着他们一块儿走。没办法,宿卫军只好等待。等他们来后,加上先前到达的宿卫军家眷,原本只有四万人的军队规模大了好几倍。

但他们的到来,拖住了宿卫军。一只凶猛的老虎,被套在缓慢沉重的牛车上,它连转身就极为困难,更别提腾空而起了。

当老虎的尖牙、利爪都成为摆设,那离它的末日就不远了。何况这只老虎的头脑也混乱了。

石勒发现了这只不堪重负的老虎,向它发动了突袭,指挥混乱的宿卫军败了头阵。在宿卫军还没来得及准备反击的时候,得到败讯的家眷和达官贵人们都恐慌了。慌乱的他们只有一个念头——赶紧催促下人带自己逃跑,没有人可以拦住他们。宿卫军的家眷们也冲进宿卫军的队伍,宿卫军也跟着他们逃跑。

不冷静会付出惨痛的代价。他们幻想石勒军不会追他们,还幻想石勒军的马队追不上他们。

但现实是冷酷的。十几万人,在石勒军马蹄的轰鸣声中,绵延着,一个一个倒在石勒军的乱箭之下,一个也没有逃脱。

大晋的辉煌——战无不胜的宿卫军,就此彻底消失在纷纷扰扰的历史烟尘里。

韩雄就在这支队伍里。

他还没有回到他的凉州。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