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所有一切介绍过后,雅静便回到了自己“火字组”的岗位之中,徐青谷自然是回到自己“地字组”的区域。
“地字组”一片区域并不算大,前后进出只有六个书架的位置,独立于道藏殿西北处最靠里的位置。
正好此时没有其他苍云弟子前来,徐青谷也乐得清闲,在书架之中来回穿梭。
徐青谷大概看了一下,六个红木书架都是一体两面,从上到下有六排。书架足有十丈长,一丈多高,各功法灵技正面平摆在书架之上,并非是竖立垂直的排列摆放。
“地字组”中摆放土相的十鼎级功法只有一面书架的两排之处。鲸吞级的功法较多,有一面书架中四排的位置,搬山级的功法则占据了一整面书架共六排的位置。
除去前后加起来只放得下一个书架的修炼功法,剩下的几个书架之中也只有两个书架放着一些灵技,剩下的部分都是修炼土相灵力的前辈留下的一些随笔感悟。
徐青谷随意翻看着书架中的土相功法和灵技,对于第一次看见土相功法灵技的徐青谷而言还是颇为新鲜的。
土相的功法和灵技都是需要相同性质的灵力才能修炼,而且与水相并无太多共通之处,徐青谷翻看了几部功法后发现没有什么帮助,便挪步到放着先辈随笔感悟的书架前。
放置先辈随笔感悟的书籍相对功法灵技多出了太多,与功法灵技摆放的方式不同,这里的书架之中整整齐齐垂直排列的书本实在太多,一眼看过去只见数不清纸张厚薄程度不一的书本侧面上,有着许多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
徐青谷蹲下身来查看,发现这些蝇头小字都是该书的署名或者目录,每一本上面的字迹笔法转折和落字深浅都大不相同,以这般小如蚊蝇的文字还能写得出风采不一的书法来,徐青谷觉得记录这些随笔的人也一定是些特别的性情中人。
“不知道‘水字组’陈列摆放的书籍,它们各自撰写的先辈们是不是也同样的百家争鸣,风采独具……”
徐青谷上次前来只挑选了功法灵技,对于那些摆放随笔感悟的书籍还没来得及细看,不过以后有的是机会,也不必急于一时。
徐青谷随意拿出其中一本名叫“红塑篇”的书本来,这奇特的名字吸引了其注意,便翻开来看看。
才翻出没几页,徐青谷便被其中奇特的故事所吸引,一开始翻开其眼中满是惊讶之意,看到后来表情又逐渐变为原来如此之色,最后竟已经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意,感觉理所当然了。
其实这本书的内容十分简单,它讲述了一个生活在元洲遥远的西北部,一不知名小国中一个“泥塑师”入道的故事。
书中提到,在元洲西北部那小国之中,有一种叫做“泥塑师”的职业,因为当地的土质细腻粘性十足,特别适合作用于泥塑的制作,所以泥塑师这一职业在当地也十分盛行,因为那种特殊的土质偏于暗红色,所以当地人便称其为红土,这大概也是“红塑篇”名字的由来。
书中大篇幅生动地描绘了那泥塑师学艺和制作的过程,想来应该是作者的自传。这其中也不时提到了灵修在当地的出现,言语之间只有敬重却没有畏惧,想来各地的风土人情不同,凡人与灵修的相处亦是千差万别。
作者在书中自诩是千年不遇的泥塑宗师,从其描述之中徐青谷也看得出来想必不是自夸,作者提到自己对于红土和泥塑的热爱简直到了一种狂热的地步,
甚至最后他是这样形容自己对于红土和泥塑的情感,那是一种深藏血脉的信仰,是根,是魂,是……道,最后他说自己已然“入道”,并且离道可期。
“红塑篇”写到这里就已经完结了,没有提到作者入了何道,也没有提到他的修为境界,甚至没有一个署名。
看着手中这红皮薄纸略显古朴的“红塑篇”,徐青谷久久不语,心情十分复杂。他心中除了有对于那泥塑师旷世技艺的敬重之意,更多的却是对泥塑师于红土和泥塑如痴如魔的感慨。
“痴而成道,身融其中?”
徐青谷总结了这八个字,但是却没有十分的把握可以断言,但是他相信,如果这世间之路皆可成道,那泥塑师若还活着,想必也不是芸芸之辈。
“也许,我还没能找到自己的‘道’,还有那份狂热吧……”
徐青谷没有再多想,将红塑篇轻手放回书架之上,重新翻看着其他先辈的随笔和感悟。
在翻看书籍的后来,徐青谷也看到许许多多惊艳之才的故事。有的是江湖人士出身,成为灵修后更加随性而为,饮马江湖。有的是门派弟子的子嗣后代,恪守祖道,锄强扶弱,也有许多精彩纷呈的传奇,但这些故事都没有红塑篇带给徐青谷的那份重重的触动……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