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700多年前,华夏大地进入了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市。悠悠岁月,尘封了那个英雄浪漫的时代,今天,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姬林,历史上的周桓王,此时正是大周的太子,他的父皇便是周平王姬宜臼,今年已经是公元前720年,很快姬林便要继承天子之位,他的父皇已如大周的天下奄奄一息,只等那最后的夕阳下落,与这乱世一道进入漫漫黑夜之中。看着病榻前的平王,姬林心中并没有太多的伤感,平王,东迁之主,自他起,天下非周所有,而由前世穿越而来的姬林对眼前的“父皇”,更多的只是同情。
“太子,天子唤您!”寺人说道。“知道了,你下去吧,令国相召集百官于偏殿侯旨”姬林淡淡的说道,今夜他已决意告诉平王一切,同时改变一切!
“参见父皇,不知父皇有何旨意传达,儿臣自当效命”。“林儿,朕快不行了,这大周天下汝当何以治之?秦晋二侯护国有功,郑伯治国有方,汝当依之。朕留诏命一封,各国自当辅助你当好天子。”平王有气无力的说道。“国之将亡,嫣能开门揖盗,国事自有我做主,你放心便是,中兴大周不是问题,实话告诉你吧,我是后世的人,大周最后会灭亡,不过我既然来了,自然要有一份贡献,感谢你多年的养育,我会替你中兴大周的,放心去吧!”姬林淡淡的说道,之后便走向了偏殿,去那里成为真正的天子,同时开始他的战国生涯。
偏殿里,国相已经召集百官等候在哪里,众人你望着我,我望着你,谁也不知道今夜居然有天子登基。
“太子驾到”伴随寺人的一声通报,姬林径直走向偏殿的丹阙,后面跟着三四百侍卫,将偏殿围得死死的。“今日找大伙来,就一件事,先王驾崩,朕即日即天子位。”说完,寺人将事先准备好的遗照拿出来读了一遍:朕自即位以来,国家多难,外有戎狄相侵,内有诸侯作乱,朕心痛矣!国事颓废,军备不整,自东迁以来,尤更甚也,幸天不弃大周,太子姬林,孝贤仁德,聪颖睿智,堪当中兴大任,即日起进天子位,掌六率,平诸侯。大臣们无奈,先王旨意只得遵从,第二天就举行了祭天大典,姬林登基。御旨传达至各诸侯国,竟无一国来朝,姬林心中更坚定了复兴之念。
公元前720年12月3日,平王死于宫殿内,当日将灵柩运回,安放宫内。姬林守灵。12月13日,登极大典的准备工作就绪后,司礼奏请即位。宫正门要垂帘,表示丧事暂停。姬林到保和殿降舆,先到中和殿升座,各级官员行礼。礼毕,官员各就位,司礼再奏请即皇帝位。翊卫人等随姬林御太和殿。姬林升宝座即皇帝位,这时按一般典礼规定,由中和韶乐乐队演奏,但由于处在丧期,规定音乐设而不作,只午门上鸣钟鼓。
姬林即位后,阶下三鸣鞭,在鸣赞官的口令下,群臣行三跪九叩礼。典礼中,百官行礼应奏丹陛大乐,此时设而不作,群臣庆贺的表文也进而不宣。
最后要颁布诏书,以表示是“真命天子”,仪式庄严而隆重。首先,司空再将诏书捧出,交寺人捧诏书至阶下,交司礼官放在云盘(装饰有云纹的木托盘)内,由銮仪卫的人擎执黄盖共同由中道出太和门,再鸣鞭,还宫。文武百官分别由太和门两旁的昭德门、贞度门随诏书出午门,将诏书放在龙亭内,抬至洛阳城楼上颁布。姬林返端凝殿,再换上孝服。司空等将“天子之宝”交回,贮于大内。
朝廷大典,初登极、授受大典外,还有亲政,上天子的尊号、徽号,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尊号、徽号等。
在春秋战国时代,帝后的丧葬排场和他们活着时一样,处处表现出他们至高无上的尊严和豪华,极尽骄奢淫侈。出灵那天,先用72人将棺木抬出东华门。此时,皇室官府倾巢而出,按大周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64位引幡人,高举万民旗伞;接着是天子的卤薄仪仗队,有1628人之多,他们举着各种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样的纸扎或绸缎制作的“烧活”,浩浩荡荡,十分威风。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每班有128人,分三班轮流抬送。在棺木后面是全副武装的六率兵勇。然后是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和宗室的队伍,车轿连绵不断。在送葬行列中,还夹有大批的巫师,他身着法衣,手执法器,不断地吹奏、诵经。整个送葬队伍长达十几里,从洛阳到陵地,沿途几百里,第段距离还要搭设芦殿,供停灵和送葬队伍休息。这种芦殿也是玉阶金瓦,朱碧交映,十分华丽。
登基大典和先王的葬礼结束后,姬林开始亲政,首先是了解周朝的基本概况,然后是天下的情况。
笠日,姬林叫了大起,所有贵族和官员都到了勤政殿,姬林望着殿下黑压压的一群人,心想东周为何会一蹶不起,多半与这群人有关。“朕即位以来,诸侯未来朝见,是何道理?诸卿速速议来。”姬林开口说道。
“这,这,大王,诸侯不觐见天子自先王已经有了,我们也没办法,”
“是呀,望天子海涵呐!”群臣拜喊。
“很好,既如此,朕便改改这周礼的办法,不过首先朕得了解我国的情况,司徒你来说说吧。”
“诺,平王东迁以后,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天下共主”已徒具虚名,再没有控制诸侯的力量,由此历史也开始了一个列国纷争的大动荡、大分裂时期。同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有的强大起来,有的衰落下去。于是,诸侯国互相兼并,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诸侯林立的情况,严重束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我国地处中原,容易受到各国的攻击,秦取我关西之地,楚夺我南边之土,近的郑国日渐强大,郑伯有黄泉认母之胸襟与智慧,大周在不中兴,恐天子之位不保呀!”
“好!朕正有励精图治的想法,诸位既然想到了一起,就一块中兴大周吧,朕与你们同在!”姬林豪言壮语道。“回去拟个奏章,将你们的想法都告诉朕,一场暴风雨就要到来了,哈哈哈”
“退朝”寺人尖锐的声音响了起来。
回城路上,姬林不断的想着周朝的发展,历史上不就是如此吗,东周天子在洛阳都没过上好日子。屈指算来,东周在春秋、战国共上台25个天子,病死20个,奔波中死1个,哀伤过度死1个,内讧被杀死2个,国亡后投降1个。
国亡后投降的这一个,就是周朝最后一个天子周赧王。他的任务似乎有两个:一是来看东周灭亡,二是自己出来谢幕。
洛阳是帝都,帝都乃舞台。
对于帝王们来说,上台时激动,下台时黯然,感触深的也只这两件事。有些帝王的下台、下台连在一起,便更加悲戚,若是末代皇帝,下台时连国家也一起丢,那便是更大的不幸了——千秋基业断送在自己手里,真是对不起祖宗,那滋味比凌迟还难受。
周赧王就是这样一个倒霉天子。周朝寿命约00年(其中东周寿命515年),到头来断送在他手里;东周25个天子,轮到他上台时,就该谢幕了。
周赧王上台时,天下已被兼并得差不多了
周赧王姬延,是东周最后一个天子。
在过去的原洛阳博物馆(地处中州中路),曾排列过历代帝王世系表。一次,几位专家在看那张表,看到东周最后一个天子时,议论道:“周赧王姬延这几个字,看上去很可玩味。这个‘赧’字本是羞惭的意思,而这个‘延’字是延续的意思——想延续周朝国祚,却绝了天子种,这真是天子的无奈!”
是啊!这位天子取名为“延”,寓意再明白不过了,就是要延续周朝命脉。但谁能想到,他不能延续,却是终结——周朝在他手里完蛋了!
所以,人们就送给他一个“赧王”的谥号,让他死了都觉得难为情。
其实,这并不是他的错,而是诸侯惹的祸。即使换一个周武王再世,约00岁老态龙钟的周朝,也干不过年富力强的诸侯,这只要看看周赧王上台时的天下大势,就清楚了。
周赧王是公元前314年上台的。当时,周王室的土地零零碎碎加在一起,也就几个县而已,不仅比不上秦、楚等大国,连有些大夫的封地都比不上。周赧王本人则完全是个傀儡,诸侯让他干什么,他就得干什么。
早在他的祖父周显王在位时,秦国已经崛起。周王室知道,别的诸侯国崛起并不可怕,譬如东南沿海的越国、吴国,早在周元王时就崛起了,但毕竟距离洛阳远,不要紧;东方大国齐国很早就称霸了,但离洛阳也较远,威胁不到周王室。
但秦国崛起就很可怕。秦国紧靠洛阳西,民风剽悍,凶狠贪婪,号称“狼虎之秦”。它的胃口很大,目的是吃掉山东六国,而吃掉山东六国,就必须越过洛阳,那么,捎带着就把周王室灭了。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