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科幻灵异>乐府传声> 第一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章(1 / 1)

序

乐之成,其大端有七:一曰定律吕,二曰造歌诗,三曰定典礼,四曰辨八音,五曰 分宫调,六曰正字音,七曰审口法。七者不备不能成乐。何谓定律吕?考黄钟大吕之本 ,穷宫商徴羽之变是也。何谓歌诗?上极雅颂,下至谣谚与凡词曲有韵之文皆是也。何 谓典礼?郊天祭地,宴饗赠答,房中军中之所宜用是也。何谓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古今乐器是也。何谓字音?一字有一字之正音,不可杂以土音;又北曲有北曲之音, 南曲有南曲之音是也。何谓口法?每唱一字,则必有出声、转声、收声,及承上接下诸 法是也。七者不尽通,不得名专精之士。然七音之学,非一人所能兼,则亦有可分习者 。律吕歌诗典礼,此学士大夫之事也。其八音之器,各精一技,此乐工之事也。惟宫调 、字音、口法,则唱曲者不可不知。然宫调大端难越,即有失传,而一为更换,即能循 板归腔,至字音亦一改即能正其读,惟口法则字句各别,长唱有长唱之法,短唱有短唱 之法,在此调为一法,在彼调又为一法,接此字一法,接彼字又一法,千变万殊,此非 若律吕歌诗典礼之可以书传,八音之可以谱定,宫调之可以类分,字音之可以反切别, 全在发声吐字之际,理融神悟,口到音随。顾昔人之声已去,谁得而闻之?即一堂相对 ,旋唱而声旋息,欲追其以往之声而已不复在耳矣。此口法之所以日变而日亡也。上古 之口法,三代不传;三代之口法,汉魏六朝不传;汉魏六朝之口法,唐宋不传;唐宋之 口法,元明不传。若今日之南北曲,皆元明之旧,而其口法亦屡变。南曲之变,变为昆 腔,去古浸远,自成一家。其法盛行,故腔调尚不甚失,但其立法之初,靡慢模糊,听 者不能辨其为何语,此曲之最违古法者。至北曲则自南曲甚行之后,不甚讲习,即有唱 者,又即以南曲声口唱之,遂使宫调不分,阴阳无别,去上不清,全失元人本意。又数 十年来,学士大夫全不究心,将来不知何所底止,嗟夫!乐之道久已丧失,犹存一线于 唱曲当中,而又日即消亡,余用悯焉,爰作传声法若干篇,借北曲以立论,从其近也; 而南曲之口法,亦不外是焉。古人作乐,皆以人声为本,书曰:“诗言志,歌咏言,声 依咏,律和声”,人声不可辨,虽律吕何以和之?故人声存而乐之本自不没于天下。传 声者,所以传人声也,其事若微而可缓,然古之帝王圣哲,所以象功昭德,陶情养性之 本,实不外是。此学问之大端,而盛世之所必讲者也。 乾隆甲子秋八月既望吴江徐大椿 书于洄溪草堂

乐府传声之源流、元曲家门

源流

曲之变,上古不可考。自唐虞之赓歌击壤以降,凡朝廷草野之间,其歌诗谣谚不可 胜穷,兹不尽述。若今日之声存而可考者,南曲北曲二端而已。北曲之始,金之董解元 《西厢记》,元之马致远《岳阳楼》之类。南曲之传,如元人高则诚《琵琶记》,施君 美《拜月亭》之类。宫调既殊,排场亦异,然当时之唱法,非今日之唱法也。北曲如董 之《西厢记》,仅可以入弦索,而不可以协箫管。其曲以顿挫节奏胜,词疾而板促。至 王实甫之《西厢记》,及元人诸杂剧,方可协之箫管,近世之所宗者是也。若北曲之西 腔、高腔、梆子、乱弹等腔,乃其别派,不在北曲之列。南曲之异,则有海盐、义乌、 弋阳、四平、乐平、太平等腔。至明之中叶,昆腔盛行,至今守之不失。其偶唱北曲一 二调,亦改为昆腔之北曲,非当时之北曲矣。此乃风气自然之变,不可勉强者也。如必 字字句句,皆求同于古人,一则莫可考究,二则难于传授,况古人之声,已不可追,自 吾作之,安知不有杜撰不合调之处?即使自成一家,亦仍非真古调也。故风气之递变, 相仍无害,但不可依样葫芦,尽失声音之本,并失后来改调者之意,则流荡不知所穷矣 。故可变者,腔板也,不可变者,口法与宫调也。苟口法宫调得其真,虽今乐犹古乐也 。盖天地之元声,未尝一日息于天下,《记》云:斯须去身。人生而有此形,即有此声 ,亦即有此履中蹈和之具,但无人以发之,则汩没而不能自振。后世之所以治不遵古者 ,乐先亡也。乐之亡,先王之教失也。我谓欲求乐之本者,先从人声始。

元曲家门

元曲为曲之一变,自元以前,歌已有南北之分,其法不传,而声调大略亦可想见。 至元则分宫别调,独成一家,清浊阴阳,以别其声,长短徐疾,以定其节,宏细幽显, 以分其调。其体例如出一手,其音节如出一口,虽文之高下各殊,而音调无有不合者, 歌法至此而大备,亦至此而尽显。能审其节,随口歌之,无不合格调,可播管弦者,今 人特不知深思耳。若其体则全与诗词各别,取直而不取曲,取俚而不取文,取显而不取 隐,盖此乃述古人之言语,使愚夫愚妇共见共闻,非文人学士自吟自咏之作也。若必铺 叙故事,点染词华,何不竟作诗文,而立此体耶?譬之朝服游山,艳妆玩月,不但不雅 ,反伤俗矣。但直必有至味,俚必有实情显必有深意,随听者之智愚高下,而各与其所 能知,斯为至境。又必观其所演何事,如演朝廷文墨之辈,则词语仍不妨稍近藻绘,乃 不失口气;若演街巷村野之事,则铺述竟作方言可也。总之,因人而施,口吻极似,正 所谓本色之至也。此元人作曲之家门也。知此,则元曲用笔之法晓然矣。 乐府传声之出声口诀 、声各有形、五音、四呼

出声口诀

天下有有形之声,有无形之声。无形之声,风雷之类是也;其声不可为而无定。有形 之声,丝竹金鼓之类是也;其声可为而有定。其形何等,则其声亦从而变矣。欲改其声 ,先改其形,形改而声无弗改也。惟人之声亦然。喉、舌、齿、牙、唇,谓之五音;开 、齐、撮、合,谓之四呼。欲正五音,而不从喉舌齿牙唇处著力,则其音必不真;欲准 四呼,而不习开齐撮合之势,则其呼必不清。所以欲辩真音,先学口法。口法真,则其 字无不真矣。譬之箫管,欲吹尺字,必放尺字之眼;欲吹工字,必放工字之眼,若放工 而欲吹尺,放尺而欲吹工,虽神瞽不能也。所谓其声可为而有定者也。今则口法皆不能 知,而欲其声之真,得乎?又,喉舌齿牙唇,虽分五层,然吐声之法,不仅五也。有喉 底之喉,有喉中之喉,有近舌之喉;余四音亦然。更不仅此也,即喉底之喉,亦有浅深 轻重;其余皆有浅深轻重。千丝万缕,层层扣住,方为入细。其开齐撮合之中,亦有半 开、全开,半合、全合之不同。其外又有鼻音、半鼻、抵腭、抵齿等法。其形亦皆有定 。总之,呼字十分真,则其形自从;其形十分真,则其字自协,此自然之理。若不知其 形,而求其声,则终生不能呼准一字也。

声各有形

凡物有气必有形,惟声无形。然声亦必有气以出之,故声亦有声之形。其形惟何? 大小、阔狭、长短、尖钝、粗细、圆扁、斜正之类是也。古圣作字谐声,皆由天籁,绝 无一毫勉强,其义精微奇妙,不可思议。如大字之形大,小字之形小,阔字之形阔,狭 字之形狭,余数字无不皆然。惟口诀得传,则字形宛肖。不得口诀,则大非大,而小非 小,出声之际已偏,引长其音,遂不知何字矣。能将上数字炼准口诀,则余字尽可类推 。如东钟韵,东字之声长,终字之声短,风字之声扁,宫字之声园,蹤字之声尖,翁字 之声钝。江阳韵,江字之声阔,臧字之声狭,堂字之声粗,将字之声细。潜心分别,其 形显然。其口诀大端,虽不外开齐撮合、喉舌齿牙唇,而细分之则无尽,有张口者,有 半张者,有闭口者,有半闭者,有先张后闭者,有先闭后张者,有喉出唇收者,有喉出 舌收者,有全喉全舌者,有半喉半舌者。以上诸条,互相出入,不可胜计。其外又有落 腮、穿齿、穿牙、覆唇、挺舌、透鼻、过鼻,种种诸法,不可枚举。总在将此字识真念 准,审其字声从口中何处着力,则知此字必如何念法方确。即知其形于长短阔狭之内居 何等矣。然后人之听之,无不知其为何字,虽丝竹杂和,不能夺而乱之矣。此千古未发 之微义也。

五音

喉舌齿牙唇,谓之五音。此审字之法也。声出于喉为喉,出于舌为舌,出于齿为齿 ,出于牙为牙,出于唇为唇,其详见《等韵》、《切韵》等书。最深为喉音,稍出为舌 音,再出在两旁牝齿间为齿音,再出在前牡齿间为牙音,再出在唇上为唇音。虽分五层 ,其实万殊,喉音之深浅不一,舌音之深浅亦不一,余三音皆然。故五音之正声皆易辨 ,而交界之间甚难辨。然其界限,又复井然,一口之中,并无疆畔,而丝毫不可乱,此 人之所以为至灵,造物之所以为至奇也。能知其分寸之所在,一线不移,然后其音始的 ,而出声之际,不至眩惑游移,再参之以开齐撮合之法,自然辨晰秋毫矣。余详口诀篇 内。

四呼

开齐撮合,谓之四呼。此读字之口法也。开口谓之开,其用力在喉。齐齿谓之齐, 其用力在齿。撮口谓之撮,其用力在唇。合口谓之合,其用力在满口。欲读此字,必得 此字之读法,则其字音始真,否则终不能合度,然此非喉舌齿牙唇之谓也。盖喉舌齿牙 唇者;字之所从生;开齐撮合者,字之所从出。喉舌齿牙唇,各有开齐撮合,故五音为 经,四呼为纬。今人虽能知音之正,而呼之不清者,皆开齐撮合之法不习故也。余见口 诀篇内。 乐府传声之喉有中旁上下、鼻音闭口音、四声各有阴阳、北字

喉有中旁上下

喉舌齿牙唇为五音,从内至外之言也。其位置实有五层,其音虽皆本于喉,而用力 之地,则层层有别,此人人所知者也。至五音中,又各有五音,则前人之所未道者。天 下之理,有纵必有横,喉舌齿牙唇,纵也,喉音中之五音,横也。何谓?音高而清之字 ,则从喉之上面用力;低而浊之字,则从喉之下面用力;欹而扁之字,则从喉之中间用 力。故出声之时,欲其字清而高,则将气提而向喉之上;欲浊而低,则将气按而著喉之 下;欲欹而扁,则将气从两边逼出;欲正而圆,则将气从正中透出,自然各得其真,不 烦用力而自响且亮矣。此非特喉音之字如此,凡舌齿牙唇之字呼法皆然。但舌齿牙唇, 虽着力之地各殊,而总不能离乎喉也,故喉舌齿牙唇为经,上下两旁正中为纬,经纬相 生,五五二十有五,而出声之道备矣。此千古之所习而不察者也。

鼻音闭口音

喉舌齿牙唇之外,又有鼻音、闭口音者。何也?盖声音之道,所以畅发天地之和气 ,虽以清明疏亮为主,但皆清明疏亮,一往不返,则律吕之气有张无翕,不能备四气之 和,此鼻音、闭口音所以不能无也。如庚清二韵,乃正鼻音也。东钟、江阳,乃半鼻音 也。寻侵、监咸、廉纤,则闭口音也。正鼻音则全入鼻中,半鼻音则半入鼻中,即闭口 之渐也。闭口之音,自侵寻至廉纤而尽矣。故《中原音韵》以东钟起,以廉纤终,终之 以闭口音,犹四时之令穷于冬也。东钟则春令之始也;但立春之时,阳气初动,故犹稍 带鼻音,有出而未舒之象。自庚清正鼻音之后,即从尤侯只合口喉音,转入寻侵闭口, 亦以渐而收藏,此天地自然之理,编韵之人,虽未必有意为之,而天地之音之终始,其 序自然,而不可紊也。故能知鼻音、闭口音法,则曲中之开合呼翕,皆与造化相通,然 后清而不噍,放而不滥,有深厚和粹之妙。故鼻音、闭口音之法,不可不深讲也。

四声各有阴阳

字之分阴阳,从古知之。宋人填词极重,只散见于诸家论说,而无全书。惟《中原 音韵》,将每韵分出,最为详尽;但只平声有阴阳,而余三声皆不分阴阳,不知以三声 本无分乎?抑难分乎?抑可以不分乎?或又以为去入有阴阳,而上声独无阴阳,此更悖 理之极者。盖四声之阴阳,皆从平声起,平声一出,则四呼皆来,一贯到底,不容勉强 ,亦不可移易,岂有平声有阴阳,而三声无阴阳者,亦岂有平去入有阴阳,而上声独无 阴阳者。此皆极荒唐之说,后人竟不深求,不得不急为拈出,使天下后世作曲与唱曲之 人,确然有所执持,而审音不惑。如宗字为阴,宗、总、纵、足,皆阴也;戎字为阳, 戎、冗、诵、族,皆阳也。上八字岂可删去一字,亦岂可互易一字,亦岂可宗戎有阴阳 ,而下六字无阴阳,更岂可纵足与诵族有阴阳,而总与冗无阴阳?此有耳者之所共察, 不必明于度曲者而后知之也。余常欲以《中原音韵》四声之阴阳,每字皆为分定,以息 千古纷纷之说,尚未遑而有待。但作曲者能别平声之阴阳,已属难事,若并三声而分之 ,则尤艰于措笔,不必字字苛求,然不可以作曲之难而并字之阴阳亦泯也。

返回首页 没有了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